白龙山,一座有故事的山

白龙山,一座有故事的山

岚县白龙山去过两次,一次是春天,一次是晚秋,春天那次去竟然下起了大雪。雪下在记忆里,便有了一次难忘的回忆。

白龙山,一座有故事的山

下雪的那次,本来,几个朋友相约要去陕西的佳县,听说,那里的羊汤面比较不错,吃过的人都赞不绝口。结果车被堵在了半道,于是,绕道去了岚县。第一次去岚县,大家都没有什么特别的印象,只知道岚县的土豆好吃,其他一概不知。细心的红哥搜索百度才知道有一个叫白龙山的地方,位于岚县城西22公里处,距省会太原大约三个小时的路程。大家一致决定,去白龙山一探究竟。

白龙山,一座有故事的山

初春的岚县春寒料峭,一大早就出门的我们已是饥肠辘辘,阵阵寒意侵袭着我们的肌肤,找了一家有特色的小店,狼吞虎咽了一番,我们就直奔白龙山去了。路上有雪花飘下,刚开始,大家误以为是柳絮花,但这个季节柳树并没有发芽,况且艳阳高照,到了山脚下,才知道果然是下雪了。抬头望去,白龙山已是白雪皑皑,白雪笼罩下的山体银装素裹更显妩媚。本想驾车再走一段山路,以减少体力的消耗,谁曾想通往山上的路,雪已是棉被一样的厚了,只好放弃原有的想法。把车停在路边,几个人开始了一场雪中登山的旅行,此时,雪下得更大了。虽然山下的人们已经感觉到了春天的脚步,御寒的衣服早早地就收进了衣柜,但山上的寒冷让我们顿时有点吃不消的感觉。

白龙山,一座有故事的山

雪花漫天飞舞地飘洒着,落在人身上,一个活脱脱的雪人立即出现在你的面前。此时我被寒冷和雪花裹挟着,真是一步一个脚印,追赶着前面的同伴。山里的风夹带着雪让人的视野开始模糊起来,抬眼望去,山体的轮廓被大雪包裹着呈现出一种圣洁的美,西面山头上一只酷似老虎的石头卧在那里,虎视眈眈地守护着属于它的领地。由于通往山上的路是两峰夹一道,人们就给那只“老虎”取了个好听的名字,叫“龙门伏虎”。再往上走,东面山峰上“马蹄石”“三仙聚会”矗立在我们的眼前,越过“功德门”就是台阶了,此时,雪厚得让人每移动一步都很艰难,体力不支的我只好寻找一处可以歇息的地方。好在路边都安装了长条椅,拂去厚厚的积雪,点燃一支烟,索性坐下来,让“暴风雪来的更猛烈些吧”。一支烟的功夫,我就像一尊雕像,仿佛凝固在了椅子上,赶来接应我的富荣兄见状,连忙掏出手机,连续拍了好几张,一次雪中登山的记忆就这样被留在了镜头里。

白龙山,一座有故事的山

白龙山,一座有故事的山

登山的人寥寥无几,只有我们一行四人在雪中嬉戏。白龙山的春雪白得那么透彻,白得那么沁人心脾,行走在山里,深深吸一口湿润的空气,心中的浊气顿时荡然无存,一种舒畅感瞬间传遍全身。掬一捧白雪,放在嘴里,那种从未有过的冰冷刺激着每一根神经,使你不再苟且眼前的疲惫。在众人的鼓励下,继续向上爬去。路过一个山庙门前,红墙、青砖、绿瓦透着一种仙气,进门观看,一块挂有“三星殿”的牌匾吸让我觉得好奇。仔细询问,原来殿里供奉着三星神,即天官、地官、水官,也就是后来带给人们福气的福、禄、寿三星。拜一拜,希望给我们带来好运气。拜过三星后,我们继续往上爬,没过脚脖子的雪仍没有停的意思。抬头望去,台阶更陡了,失去勇气的我索性躺在厚厚的积雪上,点上一支烟,管它风雪飘舞,管它漫漫长路,我只是我,做一个与世无争的我。胡思乱想中,被老吕和红哥拽了起来,大家鼓励我离目的地不远了。鼓起勇气又爬了几十个台阶,终于到了传说中的白龙庙了。

白龙山,一座有故事的山

白龙山,一座有故事的山

听看护白龙庙的老乡说,白龙山以前不叫白龙山,叫大万山,只因为建了白龙庙,所以改叫白龙山了。而这缘于一个传说。大约八百年前,有一江姓未婚女子,因误食龙卵怀孕,为家族所不容,被赶进大万山,后生白龙而成为白龙圣母,当地人赶紧建庙祭祀,祈求风调雨顺,保佑一方平安,而白龙圣母也屡屡显灵,保佑当地百姓过上了富足的生活。为了感恩白龙圣母的庇护,后改大万山为白龙山,庙也改为白龙圣母宫。

白龙山,一座有故事的山

白雪遮掩着庙宇,远处山上白茫茫的一片,透过云雾,一幅水墨画展现在我们的眼前。站在逸仙阁的高处往下观望,著名书法家赵朴初老先生为白龙山题写的世界上最大的寿字醒目地刻在一块大石头上,祝福人们寿比白龙山。穿过写有“白龙胜境”的牌楼,就是白龙庙的正殿了,听说里面供奉着白龙神和白龙娘娘,几位虔诚的游客点燃高高的香烛,叩拜着他们心目中的神。

白龙山,一座有故事的山

据一位老人讲:白龙山下有小村庄叫韩家湾(现名高家湾),村里有一户韩姓人家,有一儿一女,儿子耕田劳作,女儿做一些挑水送饭的活儿。村东有一眼水井,韩姑娘每去挑水,见有一白衣青年男子牵一匹白马来饮水,注目看她。几次过后,白衣青年便问她许配了人家没有,姑娘羞而不答,挑水离去。一连数日,日日如此。姑娘见这青年男子神采飘逸,英俊貌美,亦钟情于他,只是羞于启齿。她把白衣青年所问的话告诉了母亲,母亲说:“既然这年轻人不错,你就以实话告他没有许配。”这天,两人又见面了,青年又问起许配之话,韩姑娘低头红着脸说:“没有许。”青年主动求婚,姑娘娇羞地甜甜一笑,算是首肯。青年见状,俯身将半推半就的姑娘抱在马上,双双骑马向大万山而去。此时,韩姑娘兄长在对面梁上犁地,望见妹妹被人抢走,拿着鞭子就追,追到一面大石坡前,白衣男子在马上一抖缰绳,白马从石坡上向山顶急奔,石坡上留下一串马蹄印,至今清晰可见,被人们叫“马蹄石”。韩氏兄长并不妥协,一直追到白龙庙前,见白衣男子与韩姑娘双双入庙,韩兄长便入庙搜寻。一进殿门,只见其妹与那青年并坐神位之上。韩氏兄长气怒之下扬鞭就打,白衣男子用手一指,韩氏兄长被定在地上,扬起的鞭子仍在高举着。原来,白衣男子就是白龙神,爱慕韩氏姑娘品貌,娶来为妻。人们尊韩氏姑娘为“白龙娘娘”,举鞭怒视者为韩氏兄,人尊韩哥哥。更朝替代,斗转星移,韩氏哥哥站在大殿不知有几朝几代,也受着人间香火。人们过意不去,不忍让其继续站下去,就祈祷白龙神,给韩氏哥哥一个座位。连打三卦都是“上上大吉”,于是就在白龙爷爷神龛东侧,设了一个偏座,塑了韩氏哥哥坐像,同样接受着人们的敬香供奉,面目表情由怒视改为安详了。但在老百姓的心目中,他们更愿意信奉那些实实在在为百姓办实事的父母官。

白龙山,一座有故事的山

在庙的后面有一口井,人称“圣水井”,井深2米,用之不尽,具有治百病的特效。据说:“白龙庙内供奉的白龙神,是陕西米脂人,姓李名大。在陕西任州官时,因私放无罪难民被贬为岚县县令。他体恤下情,爱民如子,深受当地百姓拥戴。某年,因久旱无雨,寸草不生,县令率领民众遍寻水源。他立下誓言,找不到水不进食。两天过去了,滴水不见。第三天来到大万山,忍着饥渴爬到半山腰,忽见石岩下的灌木丛中,显露出泥水。县令大喜,忙与民众斩斫荆刺,撬石挖泥。坑挖得越深,泉水越大,挖至六七尺时,清水自溢而流。众人正痛饮甘泉、撩水嬉戏时,县令倚石而眠,大家不忍惊扰父母官,静坐相陪。过了很久,大家不见县令醒转,便觉不妙,急忙呼唤,竟没有反应。原来,心力交瘁的县令,已溘然而逝。众乡民悲痛之余,不忍立即埋葬自己的父母官,就在他坐化的地方搭起一个小棚。扶县令坐在上面,并传晓百姓上山祭奠。闻讯赶来的民众痛哭失声,一批一批举行着庄严的祭奠仪式。此时,山谷深处冒起滚滚乌云向天空密布,霎时间,电闪雷鸣,大雨倾注。连阴雨三天,旱危尽释,生灵得救。

白龙山,一座有故事的山

后来,乡民们把县令葬于坐化之处,上面盖了一间小庙,塑了神像。人们遇有灾病危难之事,便来敬香祈祷,多有应验。县令坐化那天,正是农历四月初八,人们为了纪念这位好官,于每年的这天,众纷纷上山祭祀。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定期庙会。县令率众挖出的清泉飞流直泄,翻岩穿谷,势若白龙滚动,人们便将小庙取名“白龙庙”,大万山也随之称为白龙山。人们又将清泉水坑砌石为井,谓之“圣水井”。美丽的传说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他们把帮助过他们的父母官敬为神,是让子子孙孙都不要忘了他们的功德。

白龙山,一座有故事的山

雪,还在下着,当我们告别看庙人准备下山时,他满怀深情地说:“欢迎你们秋天的时候再来,那时的白龙山将会是另一番景色。”来年秋天,我们便有了一次秋游白龙山。

(岚县吕树品先生提供了大量的资料,红哥的照片也用了不少,一并致谢。)

白龙山,一座有故事的山

邢占平,山西省摄影家协会会员,现供职于某军工企业,从事政工工作多年。走过许多地方,拍过很多片子,但唯有山西的风土人情、山山水水、历史文化让我深陷不能自拔。曾有上百幅摄影作品被《中国文化报》《人民摄影报》《山西画报》《青年文摘》《山西日报》《太原日报》《太原晚报》《长治日报》《启迪》《映像》《山西青年·新晋商》《政府法制》《炎黄地理》《走遍世界》《青年文摘》《黄河》等多家媒体刊用。曾被中央数字摄影频道连播四集专题。部分作品参加了平遥国际摄影展。
白龙山,一座有故事的山

惊鸿文影 赏文悦影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