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4 新疆首府乌鲁木齐,一座“油海上的煤城”


新疆首府乌鲁木齐,一座“油海上的煤城”


乌鲁木齐简称“乌市”,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首府,全区政治、经济、文化、科教、金融和交通中心,是沟通新疆南北和连接中国内地与中西亚及欧洲的交通和通信枢纽,第二座亚欧大陆桥中国西部桥头堡和中国向西开放的重要门户,是中国大陆综合实力排名第十六的新兴城市,同时也是中亚五国第一大城市。


新疆首府乌鲁木齐,一座“油海上的煤城”


乌鲁木齐地处亚欧大陆中心,天山山脉中段北麓,准噶尔盆地南缘。西部和东部与昌吉回族自治州接壤,南部与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相邻,东南部与吐鲁番地区交界。


新疆首府乌鲁木齐,一座“油海上的煤城”


新疆首府乌鲁木齐,一座“油海上的煤城”


乌鲁木齐历史悠久。“乌鲁木齐”为古准噶尔语,意为“优美的牧场”,是古丝绸之路新北道上的重镇,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汇点,中原与西域经济文化的融合处。乌鲁木齐东地下煤炭储量丰富,有“油海上的煤城”之称。市区有著名的红山、鉴湖、阅微草堂等“八景”,市郊有南山风景区等旅游胜地。


新疆首府乌鲁木齐,一座“油海上的煤城”


历史沿革

早在新石器时期,就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

战国时属古车师人的活动范围。

东汉时期,为东师六国的一部分。

新疆首府乌鲁木齐,一座“油海上的煤城”


西汉时期,乌鲁木齐及周边地区分布着十余个游牧部落,史称“十三国之地”,西域都护府曾派兵屯田。


新疆首府乌鲁木齐,一座“油海上的煤城”


三国时期,车师后国在今乌鲁木齐南郊(现乌拉泊水库一带)建淤赖城,为乌鲁木齐第一城。


新疆首府乌鲁木齐,一座“油海上的煤城”


后经晋、隋两朝开辟丝绸之路新北道,乌鲁木齐处于新北道要冲之地。


新疆首府乌鲁木齐,一座“油海上的煤城”


公元640年,唐朝政府在天山北麓设置庭州,辖4县,今乌鲁木齐为轮台县。现乌鲁木齐市东南郊乌拉泊水库南侧的古城遗址,即为当时轮台县。


新疆首府乌鲁木齐,一座“油海上的煤城”


公元648年(贞观二十二年),唐朝政府在距现市区以南10公里处设置轮台城,隶属庭州(治所在今吉木萨尔)。唐代著名边塞诗人岑参曾在此留下“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等脍炙人口的诗句。


新疆首府乌鲁木齐,一座“油海上的煤城”


从663年开始,唐朝政府派军至乌鲁木齐河畔屯垦。


新疆首府乌鲁木齐,一座“油海上的煤城”


新疆首府乌鲁木齐,一座“油海上的煤城”


702年,在庭州设北庭都护府,轮台驻军增加。据《新唐书·吐蕃传》记载:“轮台、伊吾屯田,禾菽相望”。在轮台生活过3年的边塞诗人岑参,写过“戍楼西望烟尘黑,汉兵屯在轮台北”的诗句。


新疆首府乌鲁木齐,一座“油海上的煤城”


新疆首府乌鲁木齐,一座“油海上的煤城”


771年,唐朝政府又在轮台设置“静塞军”,驻守这一战略要地。此后,当中原王朝统治衰弱时,地方政权更迭频仍,乌鲁木齐屡经战火,给各族人民带来了沉重灾难。


新疆首府乌鲁木齐,一座“油海上的煤城”


1755年(乾隆二十年),乌鲁木齐开始大规模开发。乌鲁木齐筑土驻军,清政府鼓励屯垦,减轻粮赋,乌鲁木齐农业、商业、手工业一度有较快的发展,成为“繁华富庶,甲于关外”的地方。清政府平定准噶尔叛乱,在现乌鲁木齐九家湾一带筑垒屯兵,并将此地定名为“乌鲁木齐”。


新疆首府乌鲁木齐,一座“油海上的煤城”


1758年(乾隆二十三年),为适应人口增长、屯垦及商业贸易的需要,清军先于在今南门外修筑一座土城,城“周一里五分,高一丈二尺”,此为乌鲁木齐城池的雏形。


新疆首府乌鲁木齐,一座“油海上的煤城”


1763年(乾隆二十八年),又将旧土城向北扩展,达到周长五里四分。竣工时,乾隆帝将扩展后的城池命名为“迪化”。


新疆首府乌鲁木齐,一座“油海上的煤城”


新疆首府乌鲁木齐,一座“油海上的煤城”


1772年(乾隆三十七年),在迪化城西另筑新城巩宁城(即老满城),驻满营官兵。

1773年(乾隆三十八年),乌鲁木齐同知改为迪化州知州,改乌鲁木齐参赞大臣为乌鲁木齐都统,陕甘总督奏准将马里坤道移驻迪化州巩宁城。于是巩宁城也就成为当时清王朝在乌鲁木齐的军政统治中心。

1864年(同治三年),巩宁城毁于战火。

1880年(光绪六年),在迪化城东筑“新满城”,原迪化城由民商居住,俗称“汉城”。

1884年(光绪十年),新疆设置行省,以迪化为省会。从此迪化成为新疆的政治中心。翌年,升迪化直隶州为迪化府,增设迪化县为附郭首县。

民国2年(1913年),将镇迪道尹改为观察使,并同时撤销迪化府,保留迪化县。

民国29年(1940年)成立迪化市政府委员会。

民国34年(1945年)11月1日,迪化正式设市并成立市政府;同时将市区划分为一、二、三、四、五区,迪化县隶属迪化专员公署,辖6个乡,2个牧区及达坂城镇。区以下设保甲组织。

1949年,新疆和平解放。12月17日,迪化市人民政府成立。重新划分建立7个区,54个街公所。在郊区建立农民协会,并在土地改革的基础上成立3个乡,至此,城乡各级人民政府初步建立。

1954年2月1日,迪化正式恢复使用原名乌鲁木齐。

新疆首府乌鲁木齐,一座“油海上的煤城”

新疆首府乌鲁木齐,一座“油海上的煤城”

新疆首府乌鲁木齐,一座“油海上的煤城”

新疆首府乌鲁木齐,一座“油海上的煤城”

新疆首府乌鲁木齐,一座“油海上的煤城”

1999年8月10日,国务院批准将乌鲁木齐市南山矿区更名为南泉区。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乌鲁木齐市常住总人口2081834人;其中:天山区471432人、沙依巴克区482235人、新市区379220人、水磨沟区180654人、头屯河区130146人、南泉区8815人、东山区100796人、乌鲁木齐县328536人。

2001年,将全市原有的689个居(家)委会重新调整划定为441个社区。

2002年3月9日,国务院(国函[2002]20号)批准调整乌鲁木齐市南泉区行政区划:(1)将乌鲁木齐市天山区的乌拉泊街道和乌鲁木齐县的达坂城镇、东沟乡、西沟乡、阿克苏乡、柴窝堡乡归乌鲁木齐市南泉区管辖。(2)南泉区更名为乌鲁木齐市达坂城区,区政府驻地由鱼尔沟迁至达坂城镇。

2003年末,乌鲁木齐市总面积10900.77平方千米,总人口1815296人,辖7个市辖区、1个县,54个街道、3个镇、16个乡,466个居委会、110个村委会。

2004年末,乌鲁木齐市辖7个市辖区、1个县,54个街道、3个镇、16个乡,468个居委会、97个村委会。

2007年,《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调整昌吉回族自治州与乌鲁木齐市行政区划的通知》:根据《国务院关于同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调整昌吉回族自治州与乌鲁木齐市行政区划的批复》精神,将昌吉回族自治州米泉市并入乌鲁木齐市,撤销米泉市和乌鲁木齐市东山区,设立乌鲁木齐市米东区。行政区划调整以后,乌鲁木齐市行政区域面积由10900.77平方公里增加到14216.3平方公里。10月,乌鲁木齐市政府决定将原东山区芦草沟乡的葛家沟村、石仁子沟村和涝坝沟村整建制划归水磨沟区管辖;水磨沟区面积增加186平方公里。

2008年10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府关于调整乌鲁木齐市达坂城区与吐鲁番地区托克逊县行政区域界线的通知》(新政发[2008]72号)同意将乌鲁木齐市达坂城区的鱼儿沟街道、星火街道428.4平方公里划归吐鲁番地区托克逊县管理,艾维尔沟街道260.6平方公里仍由达坂城区管理。

【2009年6月30日,乌鲁木齐市达坂城区与托克逊县关于调整行政区域界线的协议在乌鲁木齐市签订。按照协议,将乌鲁木齐市达坂城区原南山矿区艾维尔沟689平方公里区域内的428.4平方公里划归吐鲁番地区托克逊县管理,新疆焦煤集团4个煤炭矿区和生活区及其以西、以南部分地区的260.6平方公里由达坂城区管理】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乌鲁木齐市常住总人口3112559人,其中:天山区696277人,沙依巴克区664716人,新市区730307人,水磨沟区390943人,头屯河区172796人,达坂城区40657人,米东区333676人,乌鲁木齐县83187人。

2011年3月2日,乌鲁木齐市政府(乌政办[2011]40号)通知:自治区政府已同意将乌鲁木齐县青格达湖乡、六十户乡和安宁渠镇的行政区域划归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新市区)管辖。调整后新市区辖区总面积263平方公里,人口55.6万人,辖11个街道办事处、4个乡、1个镇、24个村、84个社区。调整后乌鲁木齐县辖区总面积4212平方公里,人口5.5万人,辖1个镇、5个乡、40个村。调整后,现乌鲁木齐县与头屯河区(北部)的行政区域界线变为新市区与头屯河区的行政区域界线,现乌鲁木齐县与米东区的行政区域界线变为新市区与米东区的行政区域界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