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什么“输了一场战役,赢了战略胜利”的例子?

邪恶小羊羊


越南战争后的美国应该算吧?

越战之前,美国上下普遍都很狂傲,认为这世界上只有美国不想摆平的事,没有美国摆不平的事。

比如当时美国空军上将柯蒂斯·李梅就曾经狂傲的说:“我对这个问题(越战)的解决方案是坦率地告诉他们放老实点,要不然我们会把他们(北越)炸回石器时代去”。


然而当战争开始后,狂傲的美国人被社会主义国家当头一闷棍,打的两眼冒金星。美国原以为搞定了北越,就搞定了越战问题,但是随着战争的深入,尤其是当美军陷入泥潭后,美国高层很快就认清了现实——这不是美国和北越的单挑,而是苏联+中国+北越VS美国以及其盟友的团战。

不搞定中苏,美国就无法赢下越战,而要搞定中苏,那就得发动世界大战。就以美国当时的实力来说,它似乎还无法对抗整个社会主义世界。

并且,就单单一个越战问题,美国社会就发生了严重的撕裂现象。很多美国人已经不再信任政府,不再热爱自己的国家。如果这场仗再这么继续打下去,美国会怎么样,谁都说不好。

于是,在战争的末期,美国总统尼克松决定从越战泥潭中脱身,并且调整国际战略,启动缓和政策,访问了中国。


1972年,尼克松访华缓解了中美对立的紧张情绪后,苏联立即做出回应。

1973年,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访美。在美国首都华盛顿,勃列日涅夫与尼克松深刻交流了美苏对彼此的意见。此时是美苏两国和缓政策的高峰点。

↓摄于1973年。左为苏联领导人勃烈日涅夫,右为美国总统尼克松



在接连与中苏缓和关系后,美国得到了宝贵的七年时间。在这七年中,尼克松、福特和卡特三位总统专心处理内部问题,美国的社会问题得到了改善。

美国的内部稳定后,当苏联在七十年代后期再度挑起对立情绪时,美国的应对就非常从容淡定了。(起码不再像六十年代中后期那么被动了)

1979年1月1日,这是对美国非常重要的一个日子。这一天,中美建交,中美联手坑杀苏联的战略合作正式开始。

当中美联手后,冷战胜利的天秤就倒向了美国一方。因为任凭苏联再强,它还能强的过北约加中国?

↓七十年代末,北约和北约的兵力部署情况


后来的事情就不用多说了,中国先是教训了一下越南,向全世界展示了所谓的“世界第三军事强国”到底是个神马玩意。期间,美国舰队开到北部湾,卫星情报和炮兵雷达都给了中国。而苏联尽管囤兵中国北境,但敢怒不敢言。

之后的整个八十年代,苏联在阿富汗被中美联手坑了,这个坑可比越南深多了。整个八十年代,中国和西方国家混得风生水起,综合国力日益强盛,对苏联的牵制作用也越来越大。

1983年,里根抛出“星球大战”计划,拖垮了苏联经济。此后的苏联已然是穷途末路,完全不具备对抗美国的实力了。


总的来说,如果只局限在越南战争本身,美国取得了战术胜利,但却失了战略。而如果把时间线再推长一点会发现,越战其实是美国的一个转折点:越战之前,美国的外交政策非常的愚蠢,四处树敌,几乎要把国家经济拖垮;而越战之后,美国的外交政策变得理性了,开始认识到了自身的不足。

八十年代,里根有钱搞“星球大战”计划,这跟美国此前调整策略是分不开的。


Mer86


解放战争期间,粟裕大将与国军名将张灵甫的对决,就是典型的输了一场乃至两场战役,却赢得了战略胜利的例子。

解放战争期间,张灵甫率领的国民党整编七十四师由抗日铁军第七十四军改编而来,装备了全部美械,战斗力惊人,被称为蒋介石的御林军。解放战争中整编七十四师来势汹汹,我华东野战军虽然在第一次涟水战役中击败对手,但却在淮阴战役、第二次涟水战役中连续在张灵甫身上吃了大亏,形势似乎朝着对张灵甫有利的方向发展。

但粟裕将军毕竟是不世出的名将,他利用张灵甫的骄横心理,层层设饵,最终将张灵甫引入孟良崮绝地。当时张灵甫有恃无恐,他满以为自己上孟良崮吸引我华东野战军主力后,可以由周围其他国民党军队对我军实现反包围,全歼我华东野战军。无奈国军实在是一盘散沙,与张灵甫素来不和的李天霞只是派出一个营的兵力敷衍了事。

其他国民党军更是毫无反应,只有骁勇善战的黄百韬率领25军拼死驰援,却被我军狙击在距马山,难以突破。结果可想而知,张灵甫的整编七十四师全军覆没,粟裕大将威名远播。在二打涟水中吃了大亏的王必成纵队率先攻上孟良崮,失利的阴霾一扫而空。


林屋公子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当然是淞沪会战了。

在淞沪会战之前,日军在华北集结重兵,沿着平原四面出击。

这就是古代辽国、金国、蒙古人、满清的套路。

这些异族凭借军队战斗力的优势,特别能在平原上发挥威力,以一当十。

而在这些区域作战,对于中国人来说是很不利的。

以当年的军事作战来说,平原地带士兵超过八成的伤亡,均是来自于火炮。


而国军压根就没几门火炮,完全被日军吊打。

比如保定战役,石家庄战役,虽然都造成日军一定伤亡,但我方伤亡更惨重的多,也无法长期抵抗日军的推进。

这种地形,国军甚至想吃掉1个日军大队也是非常困难的,因为火力相差太大。

这就像朝鲜战争第二次战役第三次战役,即便包围了一些美军但就是很难吃掉。

同时,平原地区的道路比较完善,便于日军机动行军和后勤运输。

当时日军虽然不算摩托化机械化,但部队装备大量战马,机动和运输能力都大大强于国军。

当时日本在上海仅有几千人,而在华北平原已经集中了几十万大军。


如果中日仅仅在华北平原决战,最终结果就是国军在短时间内大败,华北被敌人迅速占领。因敌我力量悬殊,日寇很可能伤亡较少就获得巨大胜利,下面无论是强行占有华北停兵不动或者继续南下猛攻,都是非常有利的。

所以,国民政府巧妙的把日军引到上海地区。

这里是江南的水网地形,到处都是湖泊、河流、稻田、树林,尤其沿着长江西进武汉,沿途更是无数山地和丘陵。

不要说作战,即便日寇行军也是非常困难的。日军重武器运输困难,连战马都陷入淤泥中蹒跚前进。

这样一来,就会大大阻碍日寇的推进,造成日军较大伤亡,让抗战陷入持久战。


为此,我们投入了中央军几十万主力,日寇果然上当,也将本来用于华北的部队纷纷投入上海。

结果上海血战3月才沦陷,其后几十万日军陷入水网中不能自拔。

而华北的压力大幅度减轻,出现了太原会战重创日军、徐州会战甚至在台儿庄直接击败日军的战例。

由此,抗战被拖入持久战,三月亡华不可能,甚至3年也不可能了。


萨沙


战争史上最大、最成功的歼灭战,却是最悲催的赢了战役输了战略的战役! 基辅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1年7月7日发生于乌克兰的一场大型包围战,它被认为是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包围战。它作为巴巴罗萨作战在1941年8月23日[1]至1941年9月26日,在苏联历史中它被称为基辅防御战役。对德军而言,从战术上来看无疑是一次成功的杰作,而且获得了富饶的乌克兰和顿涅茨盆地。然后再来进攻莫斯科。然而占领乌克兰广袤的平原让德国也付出了不小的代价,而为了维持对乌克兰的控制德国也不得不留下大量的部队维持,这让自攻入苏联境内后一再摊薄的德军能用于莫斯科方面的兵力兵器更加捉襟见肘。当德军向莫斯科挺进时,它所有的东线步兵师战斗部队已经减半了,而且德军对于冬季作战并无充分的准备。

虽然在基辅的巨大胜利,不过,向莫斯科的进攻被推迟了四个星期,这在之后的莫斯科战役中已被证明,战略的决定性胜利没有达到。德军取得基辅战役的胜利,但却错过了最宝贵的时间,当他们来到莫斯科城下时,被寒冷彻底击败!对于基辅战役,古德里安在回忆录中写道:“基辅战役无疑意味着一次巨大的战术成功,然而问题是这次战术成功是否也同样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这令人怀疑。”也就是说,基辅战役德国取得了战术胜利,但在战略上却失败了。与古德里安持相同意见的还有德国陆军总参谋长哈尔德上将,他说基辅战役是“东征过程中最大的战略失误”。





天津陈红文


历史上很多这样的例子

一、中国抗日战争中的淞沪会战

淞沪会战开始于1937年8月13日,中日双方共有约100万军队投入战斗,战役本身持续了三个月,11月8日晚,蒋介石下令进行全面撤退,所有部队撤出上海战斗,分两路退向南京、苏州--嘉兴以西地区。由于命令仓促,指挥失控,大撤退结果演变成全面大溃退。自9日起,日军击退中国军队零散抵抗,连占虹桥机场、龙华、枫泾、青浦。11日,日军进至苏州河岸,南市及浦东我担任掩护任务的部队奉令撤出阵地。当日,上海市长俞鸿钧发表告市民书,沉痛宣告远东第一大都市--上海沦陷。

整个淞沪会战期间,日军投入8个师团和2个旅团20万余人,宣布死伤4万余人;中国军队投入最精锐的中央教导总队及八十七师、八十八师及148个师和62个旅80余万人,自己统计死伤30万人。

整个淞沪会战,中国军队比日本军队死伤的人员多,而且最后也没有守住上海,可以说在战役上是失败的。但是淞沪会战彻底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计划,打击了侵略者的嚣张气焰,振奋了民族精神,坚定了全国抗战全民抗战的信心,所以说战略上是胜利的。

二、库尔斯克战役

库尔斯克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与苏联于库尔斯克爆发的一场会战。

库尔斯克会战中,双方共投入了超过268万名士兵和6045辆坦克,空军部队参战飞机超过了2000架,是史上规模最大的坦克会战和单日空战。借指会战结束,德军损失兵力70万多人,损失坦克约248辆,损失飞机900架。苏联损失兵力180多万,损失坦克6800辆,损失火炮5244门,损失飞机3500架。

根据德国进攻苏联的“巴巴罗萨计划”,德军的计划在一个半月到两个月的时间内打垮苏联。虽然德国对苏联造成了极大的伤亡损失,但是没有达成任何战略目标,所以说德国失败。

三、偷袭珍珠港

1941年12月7日,日本海军偷袭美国夏威夷珍珠港,整场袭击持续了90分钟,美国没有任何有效的还击。整场偷袭战役,日本胜得没有任何悬念,但是在战略上急速了美国对日宣战。

历史上这样的例子太多了,数不胜数。


南柯


延安保卫战更具有代表性。

1947年3月,国民党鉴于全面进攻没有更大收获的情况下,为了摧毁中共指挥中枢,决定集中兵力实行重点进攻。胡宗南带领25万精锐力量,向延安发动猛烈攻击。当时西北野战军只有3万人,装备更是处于绝对劣势。面对敌强我弱的严峻形势,党中央决定,先诱敌深入,适时放弃延安,在北部山区创造时机,逐步消灭国民党有生力量。

延安保卫战进行了七天七夜。西北野战军利用一切条件狙击、骚扰和破坏敌人的进攻线路,仍然无法阻止敌人前进。3月19日,国民党占领延安,蒋介石喜出望外。毛主席却豪迈地说:“少则一年,多则两年,我们还要回来的。”

从战术上看,解放军输了延安。延安是一座孤城,带不走,受不住。从战略看,却是国民党输了全局。没有抓住中共首脑,还把主力耗在西北。有限资源没有用在刀刃上,不是输还是什么?而战略,决定着战术。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国民党大军占领延安后,犹如进入牢笼,在陕北军民天罗地网的包围下,机动性丧失,活动空间反而大为缩小,更容易遭到西北野战军的强烈袭扰和周旋。

彭德怀先后组织青化砭战役、羊马河战役、蟠龙战役,两次攻打榆林,调动敌人东奔西走,积小胜为大胜,不断杀伤敌人主力。

国民党这25万精锐力量被牢牢拖在陕北高原贫瘠地带,犹如拳头打到棉花上,找又找不到,打又打不好,撤又不能撤,完全疲于应付。

更重要的是,大大减轻了解放战争其他战场的压力。在西北,是敌多我少。在其他战场,则是我多敌少。我以中共首脑+3万拖住敌人25万精锐,太值了。

1948年,时机成熟后的解放军在西北发起大反攻,3月取得瓦子街战役大捷,大量消灭敌人有生力量。4月22日收复延安。一年后西北全境解放。毛主席的话应验了。

国民党的25万人越打越少,后来残兵败将撤退到成都。成都战役,全部覆灭。


朴素文明


我怀疑悟空里面都是互相抄袭的,说出来的话都一个调调😂

平心而论淞沪会战算什么战略胜利?反倒都在讨论,太假了!而且所有话题都是集中在二战,难道冷兵器没有战略?!

我来说一个吧——睢阳之战,一场震烁古今、惨烈无双的防御战!

睢阳之战是唐代安史之乱时期的一场著名战役。以张巡、雷万春、南霁云等率守军3000人死战睢阳(今河南商丘),将安史叛军十几万人死死挡在睢阳城下。

该战历时10个月,经大小400余战;期间遭遇了兵力悬殊、孤军无援、严重断粮、张巡杀妾慰军等极其残酷的形势,但睢阳城屹立不倒!

对比安史之乱两条进军路线,西进兵团歼灭唐军主力、经函谷关攻破长安,迫使唐玄宗迁都,继而诱发马嵬兵变,几乎社稷不保;而南下兵团却被一个手无兵权的县吏,靠自发组织的抵抗力量阻挡在睢阳城下,避免了富庶的东南地区遭受战火破坏。东南得保,给唐军反攻赢得了宝贵的空间和时间,奠定了平叛的物质基础,也保障了战后迅速恢复国力的经济基础。因此肃宗对张巡半年内多次,从县吏一跃迁升至御史中丞、扬州大都督、邓国公!

然而不幸的是,因为缺粮和严重减员,睢阳最终被攻破。城破之时全城仅余守军数十人,断粮半年饿的爬不起来,张巡、许远等宁死不屈,英勇就义。

睢阳城破后三日捷报传来,一月后安史之乱彻底平定!张巡许远以一城之玉石俱焚,换来战略性的胜利,换来整个南方免遭涂炭之灾,当永载史册!

现在很多历史虚无主义的伪学者和道德婊,片面的以人道主义和民族融合为借口,否认民族英雄的丰功伟绩,妄图抹杀民族精神,是极其无耻下作的行径!

我认为每一个中华儿女不应忘记他们,如果你在旅游观光的时候,还能遇到双公祠,诚心诚意给他们磕一个头,给自己的子女讲一讲他们的故事,比烧香拜佛要有意义的多!

注:希望有幸看到这里的朋友,自己去百度下睢阳之战。我这里只是简述,实际战况比我所述惨烈百倍,英雄不应被遗忘!


吹吹水吐吐槽


我能想到两个例子。

第一个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坦能堡战役。这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东线的一场大战。因为俄军威胁东普鲁士,德军为了支援东线,从西线抽调两个集团军。此次会战俄军两个集团军几乎全灭,损失兵力不计其数。德军获得了辉煌的胜利。

但是为了打这场战役,从西线抽调的军队削弱了西线的力量,导致西线没能完成施里芬计划。最终让法国得到喘息之机,死里逃生。德国没能在最快的时间内打垮法国,从此德国陷入了最不愿看到的两线作战境地,并最终战败。

协约国方面输了一场战役,却赢了整个战争。

第二个例子是湘军和太平军的靖港之战。

曾国藩统帅的湘军被太平军打得大败亏输,曾国藩本人羞愤交加,投水自尽,被部下就起。

但同时就在靖港边上的长沙,湘军却打败了太平军。从此太平军离开了湖南,并再也没有进入湖南。而湘军却从此可以利用湖南为基地,逐步延长江推进,最终灭亡太平天国。

可以说,太平天国的失败,最初却源于就靖港大战的胜利。


唐律疏议


“在战役上输了在战略上却赢了”,看似矛盾,其实不然,这样的战例很多。比如,二战中德军进攻苏联的基辅合围战,60多万苏军被德军围歼,这对苏联来说显然是一次惨败,可德国恰恰因为这次胜利耽误了时间,没能在寒冷冬到来前拿下莫斯科。这场胜利是战役上的大胜、战略上的失策。又比如,北非战场上,由于沙漠之狐隆美尔的出色表现,打得英国人抱头鼠窜,赢得一次又一次战术胜利。问题在于,这些胜利也导致希特勒需要不停给隆美尔输血,结果德军在一个不太重要的二线战场浪费了很多宝贵资源,影响了苏德这个主战场的物资供应。

下面要细说的,是第三个更有代表性的战例,也和德国有关,不过不是德国陆军,而是德国海军;不是二战,而是在一战。

众所周知,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真正原因,并不是萨拉热窝事件(那只是导火线而已),而是德国和英国搞海军的军备竞赛。德国海军企图挑战英国海军世界老大的地位,还进一步要求重新瓜分海外殖民地,激怒了英国,才爆发了战争。

战争开始后,德军在陆地战场所向无敌,一次次击败法军,俄军和英国远征军。德国海军号称世界第二海军,也被陆军的胜利刺激得蠢蠢欲动,急切想上台表现一下,希望通过一场战役,沉重打击英国海军,突破其海上封锁,保证德国舰队在海上的行动自由。为了这个目的,他们打算和英国舰队决一死战。

当时,德国海军号称世界第二,仅次于英国。问题是,德国的出海口不多,所以很容易被英国进行海上封锁。英国主力舰队像一条看门狗一样,蹲在斯卡帕弗洛港,死死盯住德国的公海舰队,使他们多半时间困在威廉港和不来梅港,成了名副其实的“存在舰队”。

德国海军不愿意被“囚禁”,为了打破这种封锁,制订了一个自以为完美的计划。德国海军司令舍尔于1916年5月30日出台了一个方案,企图把英国皇家海军诱入圈套。

问题是,怎么才能让英国舰队上钩呢?

舍尔抛出的诱饵,是游弋在挪威海岸的弗兰茨·冯·希佩尔海军上将指挥的舰队。他推测,英国不可能派出整个舰队去拦截一次有限的侵袭,而是最多出动一个中型规模的舰队来对付德国舰队。这样一来,舍尔指挥的公海舰队的全部力量就在50英里之后跟踪。如果英国海军出击,希佩尔进行象征性抵抗后就转舵,把追击者引进舍尔的大舰队射程内。德国凭借优势兵力,一举吃掉这个英国中型舰队,削弱英国海军的实力,然后再找机会和英国人决战。

舍尔的计划看上去很美,可惜人生不如天算,德国军舰“马格德堡”在芬兰意外触礁,导致德国海军密码本落到俄国海军手里。俄国是英国的盟友,自然在第一时间把这个重要的密码本转交给英国。因此,英国完全看到了德国海军的地盘,了解其全部作战计划。

为了对付德国海军,英国决定将计就计,照葫芦画瓢,制定了几乎一模一样的计划:也是利用一个小舰队,把德国舰队引出来,然后再用主力大部队去消灭他们。

有意思吧,双方居然使用了同样的策略,于是一场经典的海上大搏杀就这么开始了。

德国公海舰队主力与英国海军主力狭路相逢,鹿死谁手?

德国舰队共99艘战舰(16艘战列舰,5艘战列巡洋舰,6艘前无畏舰,11艘轻巡洋舰,61艘雷击舰),分为两个编队,由南向北行驶。英国舰队共151艘战舰(28艘战列舰,9艘战列巡洋舰,8艘装甲巡洋舰,26艘轻巡洋舰,78艘驱逐舰,1艘布雷艇,1艘水上飞机母舰),也分为两个编队,由北向南航行。双方相向运动,相遇后随即展开了一场大战。

英国舰队的实力本来强于德国舰队,但交战结果却让人大吃一惊。

英国舰队损失3艘战列巡洋舰、3艘装甲巡洋舰和8艘驱逐舰,共计11万吨;德国舰队损失1艘前无畏舰、1艘战列巡洋舰、4艘轻巡洋舰和5艘驱逐舰,共计6万吨。

从战损比上说,德国完胜英国。舍尔海军上将率领的德国公海舰队,以相对较少吨位的舰只损失,击沉了更多英国舰只,取得了战役上的胜利。然而,英国海军上将杰利科指挥的皇家海军本土舰队,仍成功将德国海军封锁在德国港口,使后者在战争后期几乎毫无作为,从而取得了战略上的胜利。

美国《纽约时报》对这场战役做了一个非常形象又精彩的点评:德国囚犯(公海舰队)痛揍了看守他的英国狱卒(皇家本土舰队),但还是被关进了监狱(港口里)。

张宇翔:《巨人的对决:日德兰海战中的主力舰》

“许述工作室”核心成员查佳峰主答


脑洞大开的历史


输了一场战役,赢得了整个战争,这明显说的是解放战争中的青树坪战役。

淮海战役后,国民党五大主力全部被消灭,国民党败局已定。但是国民党军队中的桂系军阀,始终跑的快,第三野战军、第二野战军都找不到桂系军阀主力进行决战,如果将来这支20多万的桂军逃到大西南山区,对中国解放事业是很大的损失。

这时,一场败仗改变了这个局势。这场败仗就是青树坪战役。

在青树坪吃败仗的是林彪第四野战军中的名将钟伟。钟伟担任49军军长,和40军军长韩先楚并称为四野两大好战分子。在三下江南战役中,时任二纵五师师长的钟伟敢抗命坚持己见,使林彪改变原定作战计划,取得了靠山屯战役全歼国军87师的胜利,这一战,钟伟直接从师长提拔为纵队司令,这是解放战争中的唯一。

青树坪战役,也创立了解放战争渡江战役后的唯一一败。钟伟的49军渡江之后求战之心很急切,49军的146师孤军冒进和后方失去联系,在青树坪被第46军236师伏击,桂系头号王牌第7军的171师、172师又前来助攻。钟伟和146师取得联系后派出145师进行接应。这一战,146师阵亡877人,伤2000余人,可谓元气大伤,前来接应的145师也有470人的伤亡。这是桂系军阀在解放战争中第一次大规模遭遇解放军的恶战大战,从此以后,钟伟的49军再也没能担任主力部队出击,基本一直在二线担任预备队,钟伟也因此在建国后仅被授予少将军衔。

青树坪战役,虽然解放军49军被重创,也同时让桂军骄傲轻敌,与我军死磕,很快被全歼。

衡宝战役,几乎是把青树坪战役复制了一遍,国民党第一名将白崇禧,猜到了开头却没有猜到结尾。

四野第45军第135师孤军深入,被桂军白崇禧集中5个师围攻,几日后,林彪集中了54万军队不仅把桂军20万人围困在衡阳到宝庆的公路周围,同时封锁了桂军逃往云南贵州和广东的道路,当白崇禧发现这一点时,已经大势所趋。

衡宝战役后,歼灭国民党军4.7万余人,桂军的精锐师全部被歼灭,解放了湘南和湘西大部地区,从此以后,桂军再也不能发起有效的抵抗,白崇禧的“小诸葛”的大名,成了大笑话。

不过,平心而论,桂军的实力比起蒋军来说,还是差很多,都解放战争了,桂军还是的主力兵器还是汉阳造的老套筒,与蒋介石军队的全美械军队相比,简直是不入流的穷亲戚。渡江战役后,解放军的装备甚至略好于桂军。

桂军最大的战斗力就是跑得快,青树坪一战,桂军不跑了,那还不是等死了。

经过青树坪战役,桂军自信心膨胀,以为自己可以和解放军死磕,就注定了骄兵必败结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