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什麼“輸了一場戰役,贏了戰略勝利”的例子?

邪惡小羊羊


越南戰爭後的美國應該算吧?

越戰之前,美國上下普遍都很狂傲,認為這世界上只有美國不想擺平的事,沒有美國擺不平的事。

比如當時美國空軍上將柯蒂斯·李梅就曾經狂傲的說:“我對這個問題(越戰)的解決方案是坦率地告訴他們放老實點,要不然我們會把他們(北越)炸回石器時代去”。


然而當戰爭開始後,狂傲的美國人被社會主義國家當頭一悶棍,打的兩眼冒金星。美國原以為搞定了北越,就搞定了越戰問題,但是隨著戰爭的深入,尤其是當美軍陷入泥潭後,美國高層很快就認清了現實——這不是美國和北越的單挑,而是蘇聯+中國+北越VS美國以及其盟友的團戰。

不搞定中蘇,美國就無法贏下越戰,而要搞定中蘇,那就得發動世界大戰。就以美國當時的實力來說,它似乎還無法對抗整個社會主義世界。

並且,就單單一個越戰問題,美國社會就發生了嚴重的撕裂現象。很多美國人已經不再信任政府,不再熱愛自己的國家。如果這場仗再這麼繼續打下去,美國會怎麼樣,誰都說不好。

於是,在戰爭的末期,美國總統尼克松決定從越戰泥潭中脫身,並且調整國際戰略,啟動緩和政策,訪問了中國。


1972年,尼克松訪華緩解了中美對立的緊張情緒後,蘇聯立即做出回應。

1973年,蘇聯領導人勃列日涅夫訪美。在美國首都華盛頓,勃列日涅夫與尼克松深刻交流了美蘇對彼此的意見。此時是美蘇兩國和緩政策的高峰點。

↓攝於1973年。左為蘇聯領導人勃烈日涅夫,右為美國總統尼克松



在接連與中蘇緩和關係後,美國得到了寶貴的七年時間。在這七年中,尼克松、福特和卡特三位總統專心處理內部問題,美國的社會問題得到了改善。

美國的內部穩定後,當蘇聯在七十年代後期再度挑起對立情緒時,美國的應對就非常從容淡定了。(起碼不再像六十年代中後期那麼被動了)

1979年1月1日,這是對美國非常重要的一個日子。這一天,中美建交,中美聯手坑殺蘇聯的戰略合作正式開始。

當中美聯手後,冷戰勝利的天秤就倒向了美國一方。因為任憑蘇聯再強,它還能強的過北約加中國?

↓七十年代末,北約和北約的兵力部署情況


後來的事情就不用多說了,中國先是教訓了一下越南,向全世界展示了所謂的“世界第三軍事強國”到底是個神馬玩意。期間,美國艦隊開到北部灣,衛星情報和炮兵雷達都給了中國。而蘇聯儘管囤兵中國北境,但敢怒不敢言。

之後的整個八十年代,蘇聯在阿富汗被中美聯手坑了,這個坑可比越南深多了。整個八十年代,中國和西方國家混得風生水起,綜合國力日益強盛,對蘇聯的牽制作用也越來越大。

1983年,里根拋出“星球大戰”計劃,拖垮了蘇聯經濟。此後的蘇聯已然是窮途末路,完全不具備對抗美國的實力了。


總的來說,如果只侷限在越南戰爭本身,美國取得了戰術勝利,但卻失了戰略。而如果把時間線再推長一點會發現,越戰其實是美國的一個轉折點:越戰之前,美國的外交政策非常的愚蠢,四處樹敵,幾乎要把國家經濟拖垮;而越戰之後,美國的外交政策變得理性了,開始認識到了自身的不足。

八十年代,里根有錢搞“星球大戰”計劃,這跟美國此前調整策略是分不開的。


Mer86


解放戰爭期間,粟裕大將與國軍名將張靈甫的對決,就是典型的輸了一場乃至兩場戰役,卻贏得了戰略勝利的例子。

解放戰爭期間,張靈甫率領的國民黨整編七十四師由抗日鐵軍第七十四軍改編而來,裝備了全部美械,戰鬥力驚人,被稱為蔣介石的御林軍。解放戰爭中整編七十四師來勢洶洶,我華東野戰軍雖然在第一次漣水戰役中擊敗對手,但卻在淮陰戰役、第二次漣水戰役中連續在張靈甫身上吃了大虧,形勢似乎朝著對張靈甫有利的方向發展。

但粟裕將軍畢竟是不世出的名將,他利用張靈甫的驕橫心理,層層設餌,最終將張靈甫引入孟良崮絕地。當時張靈甫有恃無恐,他滿以為自己上孟良崮吸引我華東野戰軍主力後,可以由周圍其他國民黨軍隊對我軍實現反包圍,全殲我華東野戰軍。無奈國軍實在是一盤散沙,與張靈甫素來不和的李天霞只是派出一個營的兵力敷衍了事。

其他國民黨軍更是毫無反應,只有驍勇善戰的黃百韜率領25軍拼死馳援,卻被我軍狙擊在距馬山,難以突破。結果可想而知,張靈甫的整編七十四師全軍覆沒,粟裕大將威名遠播。在二打漣水中吃了大虧的王必成縱隊率先攻上孟良崮,失利的陰霾一掃而空。


林屋公子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當然是淞滬會戰了。

在淞滬會戰之前,日軍在華北集結重兵,沿著平原四面出擊。

這就是古代遼國、金國、蒙古人、滿清的套路。

這些異族憑藉軍隊戰鬥力的優勢,特別能在平原上發揮威力,以一當十。

而在這些區域作戰,對於中國人來說是很不利的。

以當年的軍事作戰來說,平原地帶士兵超過八成的傷亡,均是來自於火炮。


而國軍壓根就沒幾門火炮,完全被日軍吊打。

比如保定戰役,石家莊戰役,雖然都造成日軍一定傷亡,但我方傷亡更慘重的多,也無法長期抵抗日軍的推進。

這種地形,國軍甚至想吃掉1個日軍大隊也是非常困難的,因為火力相差太大。

這就像朝鮮戰爭第二次戰役第三次戰役,即便包圍了一些美軍但就是很難吃掉。

同時,平原地區的道路比較完善,便於日軍機動行軍和後勤運輸。

當時日軍雖然不算摩托化機械化,但部隊裝備大量戰馬,機動和運輸能力都大大強於國軍。

當時日本在上海僅有幾千人,而在華北平原已經集中了幾十萬大軍。


如果中日僅僅在華北平原決戰,最終結果就是國軍在短時間內大敗,華北被敵人迅速佔領。因敵我力量懸殊,日寇很可能傷亡較少就獲得巨大勝利,下面無論是強行佔有華北停兵不動或者繼續南下猛攻,都是非常有利的。

所以,國民政府巧妙的把日軍引到上海地區。

這裡是江南的水網地形,到處都是湖泊、河流、稻田、樹林,尤其沿著長江西進武漢,沿途更是無數山地和丘陵。

不要說作戰,即便日寇行軍也是非常困難的。日軍重武器運輸困難,連戰馬都陷入淤泥中蹣跚前進。

這樣一來,就會大大阻礙日寇的推進,造成日軍較大傷亡,讓抗戰陷入持久戰。


為此,我們投入了中央軍幾十萬主力,日寇果然上當,也將本來用於華北的部隊紛紛投入上海。

結果上海血戰3月才淪陷,其後幾十萬日軍陷入水網中不能自拔。

而華北的壓力大幅度減輕,出現了太原會戰重創日軍、徐州會戰甚至在臺兒莊直接擊敗日軍的戰例。

由此,抗戰被拖入持久戰,三月亡華不可能,甚至3年也不可能了。


薩沙


戰爭史上最大、最成功的殲滅戰,卻是最悲催的贏了戰役輸了戰略的戰役! 基輔戰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1941年7月7日發生於烏克蘭的一場大型包圍戰,它被認為是歷史上最大規模的包圍戰。它作為巴巴羅薩作戰在1941年8月23日[1]至1941年9月26日,在蘇聯歷史中它被稱為基輔防禦戰役。對德軍而言,從戰術上來看無疑是一次成功的傑作,而且獲得了富饒的烏克蘭和頓涅茨盆地。然後再來進攻莫斯科。然而佔領烏克蘭廣袤的平原讓德國也付出了不小的代價,而為了維持對烏克蘭的控制德國也不得不留下大量的部隊維持,這讓自攻入蘇聯境內後一再攤薄的德軍能用於莫斯科方面的兵力兵器更加捉襟見肘。當德軍向莫斯科挺進時,它所有的東線步兵師戰鬥部隊已經減半了,而且德軍對於冬季作戰並無充分的準備。

雖然在基輔的巨大勝利,不過,向莫斯科的進攻被推遲了四個星期,這在之後的莫斯科戰役中已被證明,戰略的決定性勝利沒有達到。德軍取得基輔戰役的勝利,但卻錯過了最寶貴的時間,當他們來到莫斯科城下時,被寒冷徹底擊敗!對於基輔戰役,古德里安在回憶錄中寫道:“基輔戰役無疑意味著一次巨大的戰術成功,然而問題是這次戰術成功是否也同樣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這令人懷疑。”也就是說,基輔戰役德國取得了戰術勝利,但在戰略上卻失敗了。與古德里安持相同意見的還有德國陸軍總參謀長哈爾德上將,他說基輔戰役是“東征過程中最大的戰略失誤”。





天津陳紅文


歷史上很多這樣的例子

一、中國抗日戰爭中的淞滬會戰

淞滬會戰開始於1937年8月13日,中日雙方共有約100萬軍隊投入戰鬥,戰役本身持續了三個月,11月8日晚,蔣介石下令進行全面撤退,所有部隊撤出上海戰鬥,分兩路退向南京、蘇州--嘉興以西地區。由於命令倉促,指揮失控,大撤退結果演變成全面大潰退。自9日起,日軍擊退中國軍隊零散抵抗,連佔虹橋機場、龍華、楓涇、青浦。11日,日軍進至蘇州河岸,南市及浦東我擔任掩護任務的部隊奉令撤出陣地。當日,上海市長俞鴻鈞發表告市民書,沉痛宣告遠東第一大都市--上海淪陷。

整個淞滬會戰期間,日軍投入8個師團和2個旅團20萬餘人,宣佈死傷4萬餘人;中國軍隊投入最精銳的中央教導總隊及八十七師、八十八師及148個師和62個旅80餘萬人,自己統計死傷30萬人。

整個淞滬會戰,中國軍隊比日本軍隊死傷的人員多,而且最後也沒有守住上海,可以說在戰役上是失敗的。但是淞滬會戰徹底粉碎了日本"三個月滅亡中國"計劃,打擊了侵略者的囂張氣焰,振奮了民族精神,堅定了全國抗戰全民抗戰的信心,所以說戰略上是勝利的。

二、庫爾斯克戰役

庫爾斯克戰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與蘇聯於庫爾斯克爆發的一場會戰。

庫爾斯克會戰中,雙方共投入了超過268萬名士兵和6045輛坦克,空軍部隊參戰飛機超過了2000架,是史上規模最大的坦克會戰和單日空戰。借指會戰結束,德軍損失兵力70萬多人,損失坦克約248輛,損失飛機900架。蘇聯損失兵力180多萬,損失坦克6800輛,損失火炮5244門,損失飛機3500架。

根據德國進攻蘇聯的“巴巴羅薩計劃”,德軍的計劃在一個半月到兩個月的時間內打垮蘇聯。雖然德國對蘇聯造成了極大的傷亡損失,但是沒有達成任何戰略目標,所以說德國失敗。

三、偷襲珍珠港

1941年12月7日,日本海軍偷襲美國夏威夷珍珠港,整場襲擊持續了90分鐘,美國沒有任何有效的還擊。整場偷襲戰役,日本勝得沒有任何懸念,但是在戰略上急速了美國對日宣戰。

歷史上這樣的例子太多了,數不勝數。


南柯


延安保衛戰更具有代表性。

1947年3月,國民黨鑑於全面進攻沒有更大收穫的情況下,為了摧毀中共指揮中樞,決定集中兵力實行重點進攻。胡宗南帶領25萬精銳力量,向延安發動猛烈攻擊。當時西北野戰軍只有3萬人,裝備更是處於絕對劣勢。面對敵強我弱的嚴峻形勢,黨中央決定,先誘敵深入,適時放棄延安,在北部山區創造時機,逐步消滅國民黨有生力量。

延安保衛戰進行了七天七夜。西北野戰軍利用一切條件狙擊、騷擾和破壞敵人的進攻線路,仍然無法阻止敵人前進。3月19日,國民黨佔領延安,蔣介石喜出望外。毛主席卻豪邁地說:“少則一年,多則兩年,我們還要回來的。”

從戰術上看,解放軍輸了延安。延安是一座孤城,帶不走,受不住。從戰略看,卻是國民黨輸了全局。沒有抓住中共首腦,還把主力耗在西北。有限資源沒有用在刀刃上,不是輸還是什麼?而戰略,決定著戰術。

為什麼這麼說呢?

國民黨大軍佔領延安後,猶如進入牢籠,在陝北軍民天羅地網的包圍下,機動性喪失,活動空間反而大為縮小,更容易遭到西北野戰軍的強烈襲擾和周旋。

彭德懷先後組織青化砭戰役、羊馬河戰役、蟠龍戰役,兩次攻打榆林,調動敵人東奔西走,積小勝為大勝,不斷殺傷敵人主力。

國民黨這25萬精銳力量被牢牢拖在陝北高原貧瘠地帶,猶如拳頭打到棉花上,找又找不到,打又打不好,撤又不能撤,完全疲於應付。

更重要的是,大大減輕瞭解放戰爭其他戰場的壓力。在西北,是敵多我少。在其他戰場,則是我多敵少。我以中共首腦+3萬拖住敵人25萬精銳,太值了。

1948年,時機成熟後的解放軍在西北發起大反攻,3月取得瓦子街戰役大捷,大量消滅敵人有生力量。4月22日收復延安。一年後西北全境解放。毛主席的話應驗了。

國民黨的25萬人越打越少,後來殘兵敗將撤退到成都。成都戰役,全部覆滅。


樸素文明


我懷疑悟空裡面都是互相抄襲的,說出來的話都一個調調😂

平心而論淞滬會戰算什麼戰略勝利?反倒都在討論,太假了!而且所有話題都是集中在二戰,難道冷兵器沒有戰略?!

我來說一個吧——睢陽之戰,一場震爍古今、慘烈無雙的防禦戰!

睢陽之戰是唐代安史之亂時期的一場著名戰役。以張巡、雷萬春、南霽雲等率守軍3000人死戰睢陽(今河南商丘),將安史叛軍十幾萬人死死擋在睢陽城下。

該戰歷時10個月,經大小400餘戰;期間遭遇了兵力懸殊、孤軍無援、嚴重斷糧、張巡殺妾慰軍等極其殘酷的形勢,但睢陽城屹立不倒!

對比安史之亂兩條進軍路線,西進兵團殲滅唐軍主力、經函谷關攻破長安,迫使唐玄宗遷都,繼而誘發馬嵬兵變,幾乎社稷不保;而南下兵團卻被一個手無兵權的縣吏,靠自發組織的抵抗力量阻擋在睢陽城下,避免了富庶的東南地區遭受戰火破壞。東南得保,給唐軍反攻贏得了寶貴的空間和時間,奠定了平叛的物質基礎,也保障了戰後迅速恢復國力的經濟基礎。因此肅宗對張巡半年內多次,從縣吏一躍遷升至御史中丞、揚州大都督、鄧國公!

然而不幸的是,因為缺糧和嚴重減員,睢陽最終被攻破。城破之時全城僅餘守軍數十人,斷糧半年餓的爬不起來,張巡、許遠等寧死不屈,英勇就義。

睢陽城破後三日捷報傳來,一月後安史之亂徹底平定!張巡許遠以一城之玉石俱焚,換來戰略性的勝利,換來整個南方免遭塗炭之災,當永載史冊!

現在很多歷史虛無主義的偽學者和道德婊,片面的以人道主義和民族融合為藉口,否認民族英雄的豐功偉績,妄圖抹殺民族精神,是極其無恥下作的行徑!

我認為每一箇中華兒女不應忘記他們,如果你在旅遊觀光的時候,還能遇到雙公祠,誠心誠意給他們磕一個頭,給自己的子女講一講他們的故事,比燒香拜佛要有意義的多!

注:希望有幸看到這裡的朋友,自己去百度下睢陽之戰。我這裡只是簡述,實際戰況比我所述慘烈百倍,英雄不應被遺忘!


吹吹水吐吐槽


我能想到兩個例子。

第一個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的坦能堡戰役。這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初期東線的一場大戰。因為俄軍威脅東普魯士,德軍為了支援東線,從西線抽調兩個集團軍。此次會戰俄軍兩個集團軍幾乎全滅,損失兵力不計其數。德軍獲得了輝煌的勝利。

但是為了打這場戰役,從西線抽調的軍隊削弱了西線的力量,導致西線沒能完成施裡芬計劃。最終讓法國得到喘息之機,死裡逃生。德國沒能在最快的時間內打垮法國,從此德國陷入了最不願看到的兩線作戰境地,並最終戰敗。

協約國方面輸了一場戰役,卻贏了整個戰爭。

第二個例子是湘軍和太平軍的靖港之戰。

曾國藩統帥的湘軍被太平軍打得大敗虧輸,曾國藩本人羞憤交加,投水自盡,被部下就起。

但同時就在靖港邊上的長沙,湘軍卻打敗了太平軍。從此太平軍離開了湖南,並再也沒有進入湖南。而湘軍卻從此可以利用湖南為基地,逐步延長江推進,最終滅亡太平天國。

可以說,太平天國的失敗,最初卻源於就靖港大戰的勝利。


唐律疏議


“在戰役上輸了在戰略上卻贏了”,看似矛盾,其實不然,這樣的戰例很多。比如,二戰中德軍進攻蘇聯的基輔合圍戰,60多萬蘇軍被德軍圍殲,這對蘇聯來說顯然是一次慘敗,可德國恰恰因為這次勝利耽誤了時間,沒能在寒冷冬到來前拿下莫斯科。這場勝利是戰役上的大勝、戰略上的失策。又比如,北非戰場上,由於沙漠之狐隆美爾的出色表現,打得英國人抱頭鼠竄,贏得一次又一次戰術勝利。問題在於,這些勝利也導致希特勒需要不停給隆美爾輸血,結果德軍在一個不太重要的二線戰場浪費了很多寶貴資源,影響了蘇德這個主戰場的物資供應。

下面要細說的,是第三個更有代表性的戰例,也和德國有關,不過不是德國陸軍,而是德國海軍;不是二戰,而是在一戰。

眾所周知,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真正原因,並不是薩拉熱窩事件(那只是導火線而已),而是德國和英國搞海軍的軍備競賽。德國海軍企圖挑戰英國海軍世界老大的地位,還進一步要求重新瓜分海外殖民地,激怒了英國,才爆發了戰爭。

戰爭開始後,德軍在陸地戰場所向無敵,一次次擊敗法軍,俄軍和英國遠征軍。德國海軍號稱世界第二海軍,也被陸軍的勝利刺激得蠢蠢欲動,急切想上臺表現一下,希望通過一場戰役,沉重打擊英國海軍,突破其海上封鎖,保證德國艦隊在海上的行動自由。為了這個目的,他們打算和英國艦隊決一死戰。

當時,德國海軍號稱世界第二,僅次於英國。問題是,德國的出海口不多,所以很容易被英國進行海上封鎖。英國主力艦隊像一條看門狗一樣,蹲在斯卡帕弗洛港,死死盯住德國的公海艦隊,使他們多半時間困在威廉港和不來梅港,成了名副其實的“存在艦隊”。

德國海軍不願意被“囚禁”,為了打破這種封鎖,制訂了一個自以為完美的計劃。德國海軍司令舍爾於1916年5月30日出臺了一個方案,企圖把英國皇家海軍誘入圈套。

問題是,怎麼才能讓英國艦隊上鉤呢?

舍爾拋出的誘餌,是遊弋在挪威海岸的弗蘭茨·馮·希佩爾海軍上將指揮的艦隊。他推測,英國不可能派出整個艦隊去攔截一次有限的侵襲,而是最多出動一箇中型規模的艦隊來對付德國艦隊。這樣一來,舍爾指揮的公海艦隊的全部力量就在50英里之後跟蹤。如果英國海軍出擊,希佩爾進行象徵性抵抗後就轉舵,把追擊者引進舍爾的大艦隊射程內。德國憑藉優勢兵力,一舉吃掉這個英國中型艦隊,削弱英國海軍的實力,然後再找機會和英國人決戰。

舍爾的計劃看上去很美,可惜人生不如天算,德國軍艦“馬格德堡”在芬蘭意外觸礁,導致德國海軍密碼本落到俄國海軍手裡。俄國是英國的盟友,自然在第一時間把這個重要的密碼本轉交給英國。因此,英國完全看到了德國海軍的地盤,瞭解其全部作戰計劃。

為了對付德國海軍,英國決定將計就計,照葫蘆畫瓢,制定了幾乎一模一樣的計劃:也是利用一個小艦隊,把德國艦隊引出來,然後再用主力大部隊去消滅他們。

有意思吧,雙方居然使用了同樣的策略,於是一場經典的海上大搏殺就這麼開始了。

德國公海艦隊主力與英國海軍主力狹路相逢,鹿死誰手?

德國艦隊共99艘戰艦(16艘戰列艦,5艘戰列巡洋艦,6艘前無畏艦,11艘輕巡洋艦,61艘雷擊艦),分為兩個編隊,由南向北行駛。英國艦隊共151艘戰艦(28艘戰列艦,9艘戰列巡洋艦,8艘裝甲巡洋艦,26艘輕巡洋艦,78艘驅逐艦,1艘佈雷艇,1艘水上飛機母艦),也分為兩個編隊,由北向南航行。雙方相向運動,相遇後隨即展開了一場大戰。

英國艦隊的實力本來強於德國艦隊,但交戰結果卻讓人大吃一驚。

英國艦隊損失3艘戰列巡洋艦、3艘裝甲巡洋艦和8艘驅逐艦,共計11萬噸;德國艦隊損失1艘前無畏艦、1艘戰列巡洋艦、4艘輕巡洋艦和5艘驅逐艦,共計6萬噸。

從戰損比上說,德國完勝英國。舍爾海軍上將率領的德國公海艦隊,以相對較少噸位的艦隻損失,擊沉了更多英國艦隻,取得了戰役上的勝利。然而,英國海軍上將傑利科指揮的皇家海軍本土艦隊,仍成功將德國海軍封鎖在德國港口,使後者在戰爭後期幾乎毫無作為,從而取得了戰略上的勝利。

美國《紐約時報》對這場戰役做了一個非常形象又精彩的點評:德國囚犯(公海艦隊)痛揍了看守他的英國獄卒(皇家本土艦隊),但還是被關進了監獄(港口裡)。

張宇翔:《巨人的對決:日德蘭海戰中的主力艦》

“許述工作室”核心成員查佳峰主答


腦洞大開的歷史


輸了一場戰役,贏得了整個戰爭,這明顯說的是解放戰爭中的青樹坪戰役。

淮海戰役後,國民黨五大主力全部被消滅,國民黨敗局已定。但是國民黨軍隊中的桂系軍閥,始終跑的快,第三野戰軍、第二野戰軍都找不到桂系軍閥主力進行決戰,如果將來這支20多萬的桂軍逃到大西南山區,對中國解放事業是很大的損失。

這時,一場敗仗改變了這個局勢。這場敗仗就是青樹坪戰役。

在青樹坪吃敗仗的是林彪第四野戰軍中的名將鍾偉。鍾偉擔任49軍軍長,和40軍軍長韓先楚並稱為四野兩大好戰分子。在三下江南戰役中,時任二縱五師師長的鐘偉敢抗命堅持己見,使林彪改變原定作戰計劃,取得了靠山屯戰役全殲國軍87師的勝利,這一戰,鍾偉直接從師長提拔為縱隊司令,這是解放戰爭中的唯一。

青樹坪戰役,也創立了解放戰爭渡江戰役後的唯一一敗。鍾偉的49軍渡江之後求戰之心很急切,49軍的146師孤軍冒進和後方失去聯繫,在青樹坪被第46軍236師伏擊,桂系頭號王牌第7軍的171師、172師又前來助攻。鍾偉和146師取得聯繫後派出145師進行接應。這一戰,146師陣亡877人,傷2000餘人,可謂元氣大傷,前來接應的145師也有470人的傷亡。這是桂系軍閥在解放戰爭中第一次大規模遭遇解放軍的惡戰大戰,從此以後,鍾偉的49軍再也沒能擔任主力部隊出擊,基本一直在二線擔任預備隊,鍾偉也因此在建國後僅被授予少將軍銜。

青樹坪戰役,雖然解放軍49軍被重創,也同時讓桂軍驕傲輕敵,與我軍死磕,很快被全殲。

衡寶戰役,幾乎是把青樹坪戰役複製了一遍,國民黨第一名將白崇禧,猜到了開頭卻沒有猜到結尾。

四野第45軍第135師孤軍深入,被桂軍白崇禧集中5個師圍攻,幾日後,林彪集中了54萬軍隊不僅把桂軍20萬人圍困在衡陽到寶慶的公路周圍,同時封鎖了桂軍逃往雲南貴州和廣東的道路,當白崇禧發現這一點時,已經大勢所趨。

衡寶戰役後,殲滅國民黨軍4.7萬餘人,桂軍的精銳師全部被殲滅,解放了湘南和湘西大部地區,從此以後,桂軍再也不能發起有效的抵抗,白崇禧的“小諸葛”的大名,成了大笑話。

不過,平心而論,桂軍的實力比起蔣軍來說,還是差很多,都解放戰爭了,桂軍還是的主力兵器還是漢陽造的老套筒,與蔣介石軍隊的全美械軍隊相比,簡直是不入流的窮親戚。渡江戰役後,解放軍的裝備甚至略好於桂軍。

桂軍最大的戰鬥力就是跑得快,青樹坪一戰,桂軍不跑了,那還不是等死了。

經過青樹坪戰役,桂軍自信心膨脹,以為自己可以和解放軍死磕,就註定了驕兵必敗結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