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不如房玄龄,武不及秦叔宝,张公谨凭什么成凌烟阁二十四功臣?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有一个人,他没有跟随李世民南征北战,也没有为后来李世民安定天下做出过很大的贡献,却能成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李世民能够成功登上皇位除了他不断累积的功绩以外,最为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玄武门之变。诛杀了太子李建成和皇子李元吉,铲除了所有的竞争对手。而玄武门之变能够顺利成功,最主要的还有一个核心人物——张公谨。他没有像秦叔宝那样子能征善战,也没有杜如晦,房玄龄那样子的政治天赋。

文不如房玄龄,武不及秦叔宝,张公谨凭什么成凌烟阁二十四功臣?

张公瑾本来是王世充的手下,但他在跟随王世充的日子里面渐渐发现了王世充政府的腐败。于是在公元618年,他带着自己的手下一起投降了李世民。而他刚刚开始跟随李世民的日子里面受到了不少其他人的白眼。在虞城会战中,强大的反叛军已经占领了绝对的优势。张公瑾奉命支援,一开始有很多人说他曾经是王世充的手下不可靠。而张公谨面对这些质疑用实力解救了虞城的危机,让那些对他有意见的人闭嘴。

而真正让他得到李世民的重视的是玄武门之变。玄武门之变的成功看似很轻松,但在发生变故的前一个星期,可以说是风起云动,李建成一方面调动自己的亲信更换皇宫侍卫,另一方面在外更是密令亲信随时动手,此时谁也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而作为主角的李世民虽然有手下众多猛将的支持和谋士的谋划,但一向念及旧情的李世民却不能迟迟下定决心,因为他知道,这一动手,便是于亲情德理不顾,也没有回头路可走。可是任手下众人劝说,李世民都未能下定决心。

公元626年6月29日,皇宫天宫突然发生异象:

《汉书天文志》记载:,太白经天,乃天下革,民更王。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九十一》中也有记载:六月,丁巳,太白经天。

我们都知道,古代发生异象,一般会被理解为吉兆,而此时的李世民还再犹豫不决,长孙无忌便以此为说法劝李世民:既然天意,太白金星现世,天下王位必定变革,大王何不顺应天意?面对长孙无忌的言辞,可李世民还是左右为难犹豫不决。

文不如房玄龄,武不及秦叔宝,张公谨凭什么成凌烟阁二十四功臣?

公元626年7月1日,也就是玄武门之变的前一夜,此时已经是火烧眉毛,如不快刀斩乱麻,便是你死我活。晚膳过后,李世民把尉迟恭长孙无忌以及张公瑾招到帐下,顺便请来了宫中术士。此时三人知道,李世民也已经下定了决心,只不过这个决定是交给了占卜术士的测算。正当术士准备扔下龟甲时,张公瑾说时迟那时快抢走了龟甲,还没等李世民开口,张公瑾义正言辞的说道:天意吉凶是命,倘若占卜为凶,我等是不是坐以待毙,等太子诛杀我等叛将。

此时的李世民突然明白了什么,不是天意,事在人为。也正是张公瑾的这一举动,打开了玄武门之变的不确定。

文不如房玄龄,武不及秦叔宝,张公谨凭什么成凌烟阁二十四功臣?

公元626年7月2日,玄武门之变动发生了,而在玄武门之变打得最激烈的时候,太子李建成的亲兵就迅速过来支援。张公瑾以命相搏,在玄武门之变顺利结束之前,将李建成的援军阻挡住了。那个时候李世民手上的兵力十分薄弱,如果让李建成的支援部队杀进来。即使消灭了李建成和李元吉,那李世民也难逃一死。张公谨带领一小部分人奋力杀敌,在关键时刻关上玄武门的大门将李建成的军队挡在了玄武门门外。

无左吴、赵贤,则淮南不能谋逆;无宇文述、杨素,则杨广不能夺嫡;无张公谨、尉迟敬德,则太宗不能杀兄;天下之乱,酿成于徼幸功名者之从臾者类然也。

文不如房玄龄,武不及秦叔宝,张公谨凭什么成凌烟阁二十四功臣?

可以说没有张公谨,李世民不一定能登上皇位。

在李世民登上皇位之后,张公谨开始在代州实现屯田制度。另一方面他又时刻关注着漠北的情况。他知道漠北一日不安定下来,大唐就一直不能迎来盛世。贞观三年,他向李世民汇报六伐突厥的陈词,并指出了一系列可以攻打东突厥的条件,明确指出了东突厥的弱点。也正是因为他慷慨理性的六条分析:

“颉利可汗奢华残暴,诛杀忠良,亲近奸佞,此其一;薛延陀等部落均已叛离,此其二;突利、拓设、欲谷设均得罪颉利,无地自容,此其三;塞北地区经历霜冻干旱,粮食匿乏,此其四;颉利疏离族人,委重任于外族,胡人反复无常,大唐军队一到,必然内部纷乱,此其五;汉人早年到北方避乱,至此时人数较多,近来听说他们召聚武装,占据险要之地,大军出塞,自然内部响应,此其六。”

可以看出张公瑾的分析,从天时地利人和面面俱到,也正是他,促使了困扰多年的北方匪患,最终被一网打尽。

文不如房玄龄,武不及秦叔宝,张公谨凭什么成凌烟阁二十四功臣?

公元630年,李世民下定决心,立马让李靖挂帅,并任张公瑾为副指挥,东突厥灭亡。一直困扰着历朝历代的漠北问题从张公谨这里开始发生了改变。

我们回头再看,张公瑾虽然没有太多的战功,但他前两次关键的言论,一次让李世民荣登宝座消除心理不确定因素,一次理性分析为大唐消灭边患危机。很多人都说二十四功臣中张公瑾徒有虚名,但李世民最终在凌烟阁为他留下一地,也证明了他的功劳。

文不如房玄龄,武不及秦叔宝,张公谨凭什么成凌烟阁二十四功臣?

公元632年,张公谨英年早逝,李世民不顾司仪劝说都要亲自祭拜。而在设立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的时候,张公谨位列其中。论资历张公谨不能够进凌烟阁的,论战功张公谨更比不过其他将领,但是李世民忘不了当年玄武门之变时,张公谨那坚定的陈词,还有带人不惜性命挡住李建成的援兵,以及开国后忠心辅佐的历历往事。

忠诚所感金石开,勉建功名垂竹帛。

也许正是因为张公谨的这一份忠诚深深感动了李世民,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的位置必然有他一席之地。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