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中康熙知道有人伪造太子手谕发动兵变,为何要隐忍?

余世铖


由于胤礽之前的所作所为已经让康熙觉得“大清的江山绝不能交给无德之人”,这“无德之人”即是指胤礽,又是直击有心夺权的任何人。

康熙命令狼覃解决了凌普那两千兵马,又把皇子都控制在戒得居后,在张廷玉的提醒下,康熙发现了所谓的太子调兵手谕其实是假的,可奇怪的是,康熙除了发了一通牢骚之外,却没有下令彻查此事,而是让这事烟消云散,不再提了。


康熙为什么不查这事,其实张廷玉已经说了

康熙已经很讨厌太子,可对他来说,国家的稳定比起太子来要重要得多。当晚在戒得居,康熙和张廷玉两人开了一个小会,康熙主张废黜太子。彻查调兵一事,可张廷玉却说:“这事应该从容查办,废黜太子容易,可就怕引来后面的夺嫡之争,萧墙之祸”。

清朝自后金努尔哈赤起就开始立“太子”,只是皇太极和顺治两位因各种原因才中断了这种制度,到了康熙朝,深受宗法观念影响的康熙,在胤礽一出世就把他立为太子,成为了帝国的继承人长达四十年之久。这一期间各人之间相安无事,虽然政府在太子的管理下可以说是处处漏风,但总的来说没有什么大问题。

所以康熙冷静下来想想,这手谕如果是真的,那太子被废是肯定的,而皇子逼宫一事该如何处置,康熙害怕了,因为前朝例子:努尔哈赤就把长子褚英给逼死在了牢中。如果康熙坐实了胤礽的逼宫,在舆论的压力下他就算不杀太子,也得把他流放去宁古塔,这样一来康熙就得背上杀子的名声,虽然事出有因,但一来康熙不忍,二来康熙为了保住自己的名声,他都不能承认太子真的有逼宫的行为。



既然不能承认太子逼宫,那康熙又为什么不彻查这事呢?

康熙明白,光凭凌普那两千兵马是不能掀起什么风浪的,所以这手谕最终的目的就是要陷害太子,因为凌普一是太子的奶兄,二是老十三胤祥以前的部下,凌普一出毛病,太子和老十三就难辞其咎。胤祥就因为这事被康熙囚禁了起来。

那陷害太子哄后的最终得益者会是谁呢?要是遵循“利高者疑”的原则,康熙此时还暂时看不出太子倒台后谁能获得最大利益者会是谁?

不过在把老十三囚禁起来后,康熙开了个大会,告诉众皇子“大清江山不能交给无德之人,现在太子之位空缺,那应该由谁来继承这个位置呢?”康熙没有明确说由哪个人来做太子,而是要让众人狗咬狗,让他们自己给招供出来。果不其然,一向打扮得与世无争的老三就把老大胤禔魇镇太子一事给捅了出来,加上胤禔之前过于张扬,康熙一下子就把两位候选人给排除了出去。


可这两人都没有什么本事能伪造手谕来陷害太子,他们充其量只是两个落井下石的小人而已,“手谕一事”背后肯定还有一个极大的组织,才能在成功陷害太子,保证自己能获得最大的利益。于是康熙又来了一招:举荐太子人选。

在康熙看来,陷害太子只是第一步,能让幕后黑手登上太子之位是第二步,继承帝位就是最终第三步,所以康熙在回京城当天就宣布废黜太子,另立新君,并让百官举荐。谁人能获得最大的拥护,谁就是陷害太子的主谋,也就是最终获得利益者。

这就是康熙在戒得居所说的“慢慢查”,他不是不查,而是慢慢查,可惜当时胤禩没听出康熙的画外音,论心机、城府他都不及康熙分毫。在康熙要求举荐太子后,“八爷党”到处宣传要拥立胤禩为太子,比胤禔还要张扬,这也就让康熙确认了:胤禩就是陷害太子的幕后主使,只是他背后势力过于强大,加上胤礽又被重新立为太子,康熙才选择“隐忍”,不去追究这事,不过这时的胤禩早已是被排除出帝位人选,他苦心经营的“八贤王”形象也就荡然无存了。


作者/一贰一橙:天文地理,一概不懂;古今中外,都靠瞎掰,主要百度,然后乱编,喜欢点赞!


一贰一橙


康熙之所以隐忍,那是因为他既不着急为太子洗刷被人伪造手谕的事,也不清楚究竟是谁伪造的手谕,这件事不宜声张,需要慢慢查,暂时先要太子顶着造反的帽子吧,太子本来就比较烂。

来源影视剧照

康熙在张廷玉的提醒下发现,这张调兵手谕是伪造的;着急忙慌的说要现在就查;

剧照
张廷玉说无从着手。的确,当时的皇子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很难一时半会就查清楚。所有的线索都指向太子和老十三,因为手谕是太子的,兵是老十三带出来的,还有所有皇子在戒得居外候旨的时候,唯独太子和老十三不在。但这个局面还最容易把太子跟老十三排除掉,太子的手谕都是被人伪造的,显然是被陷害的;而老十三后来也说了,看到二哥忧惧失常,是前去陪他的。康熙其实也排除了老十三,说老十三尽到了一个做弟弟的本分,因为老十三的为人康喜还是了解的。但是康熙不知道是谁制造了这个假手谕,也不知道都是谁参与了陷害太子的行动,只能知道太子被人陷害;为了不打草惊蛇,防止上了某些人的套,只有慢慢查清真相,暂时先委屈太子和老十三。

剧照

剧照

大阿哥当晚的表现更像个跳梁小丑,急不可耐的想拉下太子。

剧照

剧照

其实这张调兵手谕是老十四伪造的,老八是对此知情的;正是通过这件事,感觉老十四才真的是大智若愚,权谋高手。连老八都不是对手。

康熙知道老八党势力很大,一直想把太子扒拉下来,当有人想害太子的时候,康熙心里自然会把老八列为怀疑对象。而老十四要老八看这张假手谕的时候,还要老八感动的以为老十四为了自己连自己都不顾了。其实这就是老十四给老八挖的坑,坐实康熙对老八的怀疑。

其实老十四坑老八不止这一回,还有在举荐新太子那一会,康熙反感朝臣举荐太子的结果,结果老十三跟老十四直接打了起来,谁都不服谁。康熙前去,老十四要跟康熙要一个为什么不可以举荐老八的理由,康熙说你这是要和朕打擂台;老十三鼻子一横,直接来了一句国有诤臣不亡国;康熙说照你这么说没你大清还要亡国了?!老十四直接来了俩字:难说。这下怼的康熙血压飙升,要当场劈了这个逆子。表面上看是在为老八鸣不平,是给老八说话的,其实是在坑老八,要老八彻底与太子无缘。康熙其实在戒得居说过,大清朝决不能交给无德之人。

剧照其实是意有所指的。康熙早已经看透了老八,注定与皇位无缘。


过去即历史


《雍正王朝》中“九子夺嫡”的戏码让我们大呼过瘾,在这场康熙中晚期的长时间的政治风暴中,各种势力无所不用其极,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其中有一段剧情,桥段的设计颇让人感觉疑惑,就是在废太子前后,有人伪造太子的手谕调兵,此事所有人都心知肚明,最后却不了而知。



为什么康熙明知事情真相,而要选择隐忍呢?

  1. 康熙不予追究,是想看出最后的幕后主使!假传太子手谕这件事发生在康熙带着一众皇子热河围猎的时候,在这次围猎的时候,各种争夺皇位的势力开始角逐,这个时候,又正好有人用太子的手谕调兵把皇帝住的山庄给围起来了,明显一副要逼宫的意思,经过张廷玉的提点和康熙的聪明才智自然知道是有人假借太子之手开始权力的更换。康熙没有点破,就是想看到谁会在这场“表演”中获利,那么自然这个人就有可能是幕后的主使者!
  2. 康熙隐而不发,是因为他废太子的心意已定!在这次围猎的时候,发生了几件事,导致太子之位不保,主要是太子胤礽开始了作死之旅,先是与外族过于亲密,引起了康熙的反感,然后是偷情郑春华――康熙的妃子,被康熙撞见彻底让康熙下定决心废掉太子。此时,发生了太子手谕逼宫的事情,康熙没有彻查这件事的真伪和涉案人员,是因为康熙已经决定要废掉太子,有没有太子手谕这件事都无法决定最后的结果。

  3. 康熙不了了之,是此事牵扯各个皇子势力,容易打破当前平衡!我们可以试着分析假传太子手谕调兵逼宫这件事谁是幕后主使。首先拿着手谕调兵是大阿哥的人去干的,而手谕的字迹是十三阿哥的,而十四最擅长模仿他人字体,字是十四阿哥写的,也就是说,如果彻查这件事,各方夺嫡势力都会受到影响,最后可能会出现一个康熙却不愿意或者说康熙无法把控的局面出现,所以此时这件事“以不变应万变”也许就是最好的选择!

康熙在假传太子手谕这件事上选择隐忍,是因为康熙想看的更清,他仍然要把控全局,所以选择“顺水推舟”。

我是xiaoZ弹史,翻看滚滚烟尘,知晓横趣点点。欢迎【关注】我,一起寻找历史中的真我!


xiaoZ弹史


主要原因分析如下:

1、追查牵扯太多

伪造太子手迹调兵谋反,这事情查起来牵扯面实在是太大。有人胆敢这样做,肯定有很多手段掩饰,线索估计也不是很多,要是从蛛丝马迹开始查找,会牵扯到亲王重臣,说不定一下子能动摇国本。

派谁去查也是个问题,谋反这样株连九族死无葬身之地的事情,背后主使肯定会不顾一切误导、阻止案件的调查。到时候也会弄得半途而废,与其那时候落得个不明不白的结局,还不如现在不去调查,可以维护皇帝的权威,避免将这层窗户纸捅开。

2、年纪不允许

要知道康熙自己的年纪也大了,这件事情要能水落石出,说不定就是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结果。自己身体能否承受这样的打击还是个未知数。深究下去,在康熙行将就木的时候,就一定是逼着满朝文武去站队了。这样对康熙晚年的人事布局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政治权力随着政治家的生命终结,一定会发生转移,这在古代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而动荡中权力的转移会更快,更加不可控,到时候康熙能否善终就不得而知了。重新来一轮人事布局,文官人员还可以,武将就很容易擦枪走火了。康熙可能控制局面,但是对于未来的新君而言,就会损失一大批能臣,这些人或许是站错队,或许是说错话做错事。

3、保护十三阿哥,和其他阿哥

康熙晚年的夺嫡争斗中,虽然发生玄武门之变那样的事情可能性不大,但是明枪暗箭还是很多的。像十三阿哥这样的,很容易就成了炮灰。其他的阿哥自认为聪明,也难免聪明反被聪明误,到时候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可能康熙希望几个派别之间权力制衡,但是祸起萧墙,兄弟相阋,更不是他愿意看见的。

众阿哥各自逞能展才可以,如果将聪明才智都用在夺嫡中,一是胜者无心思考虑国家长远的计划,二是秋后算账,就没有兄弟们的勠力同心了。康熙不追查,伪造手谕者,就像一拳打在棉花上,也就没有什么风浪可以兴了。到康熙大寿时,他们送死鹰上去,也是希望闹大,但是康熙偏偏不给机会,安静才是权力移交的最合理方式。


文史哲趣味谈



凭借太子手谕,太子心腹凌普率领两千兵马来到了康熙的八大山庄,康熙知道后的第一反应是震惊,害怕,难道太子铤而走险,真的想谋反?此前发生的几件事,使得康熙对太子非常不满。


很快冷静下来的康熙就下令,调狼覃部队过去对付这两千兵马。同时心里还在骂太子这个畜生,居然想谋反。可是在张廷玉的“提醒”下,康熙瞬间明白了调兵的手谕有可能是假的,是有其他皇子想栽赃诬陷太子才出此下策。可最后康熙却选择了隐忍,没有彻查到底。


这又是为何呢?


其实,康熙不是不查,而是“急事缓办”。伪造太子手谕不是一件小事,背后肯定是一个集团在活动。虽说太子无德无能,废了也不意外,但这件事是谁所为呢?该如何找出这个人呢?所以,与其这样,不如先把太子放在前面挡一下,看谁才是躲在背后的那个小丑。



所以当前的第一要务就是稳定,稳定压倒一切。康熙安排完之后就把所有在八大山庄的皇子召集到自己的住所前,发现只有太子和老十三胤祥不在。看到老十三不在,无疑也加重了康熙的疑虑,毕竟老十三行伍出身多年,在军队系统颇有人脉,如果老十三胤祥真的卷进了这场风波,对于康熙来讲就真的不得不防了。


面对所有皇子,康熙还没有发话,皇子间的争斗就开始了,康熙要的就是这种效果。


老大胤褆最积极,第一个跳出来指责太子胤礽谋反,还说要替康熙宰了太子。这种大逆不道的说出来后,立马被康熙训斥,居然想杀自己的弟弟,这种人还想当皇帝?


而此前从未有夺嫡之心的老三胤祉也加入了这场“盛会”,他指责的不是别人,而是老大胤褆,说他曾经“魇镇”过太子胤礽,对皇位早就是垂涎已久。老三原本以为会得到康熙的表扬,没想到还是一顿臭骂。



康熙对老大和老三一顿训斥,尤其是老三。你之前就知道老大做的这个事,为什么早不说晚不说,偏偏现在说,顿时对老三的好感烟消云散。康熙这才明白,皇位的诱惑实在太大,连一向只埋头读书的老三都觊觎皇位,可见其他皇子呢?这也让伪造太子手谕这事变得更加复杂,使得康熙更要从长计议,他要看看谁是幕后的真凶。不过显然,老大和老三不是伪造调兵手谕的人。


当然,在现场,康熙封了老四、老八等四位皇子亲王衔,把老大、太子和老十三全部圈禁,算是有奖有罚,也让众皇子明白,只有跟着康熙才有前途,跟着太子是死路一条。似乎此事已经被康熙处理完毕了,其实康熙的大招还在后面。而且,康熙对于调兵一事,表面上并没有识破调兵手谕是假的,还是认为调兵手谕就是太子胤礽发布的,但私下里却是按照与张廷玉商量的计划来。


什么计划?就是举荐新太子。伪造太子手谕,无非是为了拉太子下水,自己上位。谁能在举荐太子中胜出,那他就是伪造太子手谕最大的嫌疑人。



无疑,在百官中有巨大威信的老八立马露出马脚来,利用亲信在百官中上蹿下跳,积极联络,使得老八胤禩成为新太子的呼声最高,而老八胤禩却成为了康熙心里第一个被排除掉的继承人选,但是康熙不动声色,老八集团却异常激动、蒙在鼓里。


可是很快,胤礽又成为了太子,使得所有人都大跌眼镜,看不出康熙的真实用意。不过有一点大家都知道,太子与老八集团已经势同水火,其实这也是康熙的用意,不是有句话嘛,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这就是康熙的高明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