悍勇无匹的攻城战——浅谈古代日本的攻城战,看日本国民性格

记得05年韩国民众抗议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时,激愤得切了自己的手指,仅为抗议便凶狠如斯。时人有言,小国寡民,偏安一隅而心胸狭隘,郁愤于心,易走极端。其实世界上最容易走极端最小国寡民的是日本人,韩国人和他们相比倒显得宽宏雅量。

战争是最容易显现这种性格的地方,而攻城战尤甚。

悍勇无匹的攻城战——浅谈古代日本的攻城战,看日本国民性格

一古代日本的城池、兵种与军备

1日本的城池

日本的城市和我们中国的差不多,大都是以一个主城为中心,辐射周边,四周有城郭延伸,即三里之城七里之郭。主城其实是堡垒是领主的重要武装力量,是领主政治权威的象征,同时亦是领主居所、其他重要建筑、部门以及兵员驻扎的地方。而郭在日本叫城下町,按不同的功能分不同的区域,如职人町(务工者聚集地),匠作町(各类工坊),舞伎町(烟花场所)等。

大多数的主城依山而建,而引水四环,以吊桥通直。主城依大小规模不同,划分数层。如乡村小城一般只有一层,即攀爬上城墙之后,有一片空旷的操场,上面只有其他建筑不用再爬城墙。但中型城镇则有二层或者三层,而大型甚至是皇都的话有5层之多,成峦叠嶂,碉楼箭塔密密麻麻,更有城中心被誉为堡垒中的堡垒的天守阁。

悍勇无匹的攻城战——浅谈古代日本的攻城战,看日本国民性格

主城的城墙不是与地面垂直,而是成一定倾斜的陡坡,敌人虽然可以凭此攀爬登城,但守军士兵更不需要冒险探出身体射击墙下敌军,仅和平时一样在垛口附近射击即可。城外引水成河,攻城时需掘堤引流将水引往他处将水排干,而后令民夫以沙袋柴捆填充,方可遣步兵登城。

城上是一片平地,临墙处筑有碉楼箭塔(即日语里面的橹)等建筑群,待地方步兵登城后居高临下射杀与我军胶着的敌军,这样即便敌军登城依然要面临箭矢的打击。

悍勇无匹的攻城战——浅谈古代日本的攻城战,看日本国民性格

2日本的军队

日本的军队主要由二大阶层构成,武士和足轻(类同我国的士族和农民,西欧的骑士与农夫)。因为日本主要由幕府统治,幕府其实就是日本军阀掌权,所以各领地领主皆是军阀,日本称武士。

而领地就是由武士头子和他手下一班武士管理维持。武士头子,即城主居天守阁,左右手重臣居主城,其他下级武士居城下町。各武士均有自己的庄园,由城主赐予,是经济来源,同时也是培养后代(后代也是武士)和平日习武(武士平时的活动就是练兵)的场所。

悍勇无匹的攻城战——浅谈古代日本的攻城战,看日本国民性格

所以武士即是领主手中的精锐部队(平时不事生产专门练兵)又是领主掌握新领地的管理人才(要管理好自己的庄园),同时还可胜任统兵和文书等职务,因为对武士的要求不仅仅是能打仗,琴棋书画礼貌礼仪都有要求,这使得武士相当于贵族和西欧的骑士差不多。精通战技,一专多能。

但日本的武士即精且贵经不起耗损,日本战时还会征招平民作战。这些未经训练或是稍事训练的平民大多数持竹枪(日本多竹少木,多用竹制武器),经急训从军,战时多以结阵固守为主或攻城时作为前锋先登消耗敌军火力缩短两军距离。这些平民士兵在日本称之为足轻,表现优越的会拔擢为武士。但因为平日疏于训练又无武士道支撑,所以常有百二军队伤亡三四十人就整队溃逃的情况。十分具有农民的特点,顺风强逆风降。

悍勇无匹的攻城战——浅谈古代日本的攻城战,看日本国民性格

3日本的军备

日本多山,山间多竹,是以日本多用竹制武备,如竹枪竹弓竹束(攻城时前进的盾牌),这一方面是便捷成兵快,一方面是足轻经常消耗或者溃逃过多以昂贵的铁制武器和数年制成的木弓装备过于奢侈。由于在战国时期,诸位大名(日本领主)征召大量的足轻,导致日本军队很少用盾。

一来足轻准头差,射不准,二来足轻竹弓威力小,约百步左右,武士身着大铠防护高基本射不透,要射得武士弓来射,但武士在战场上又少见。再者日本武技讲究走极端的攻击路线,无论用枪还是用刀,二者都是进攻性极强的双手武器不适合持盾。

悍勇无匹的攻城战——浅谈古代日本的攻城战,看日本国民性格

而足轻大多数是竹枪或者竹弓为主武器,无论是固阵自守的临阵对敌还是攀爬城墙皆不适用。真要说有盾牌就是攻城时的竹束(一堆竹子捆绑起来就成了),还有武士的大铠和胴丸,大铠和胴丸的肩膀两侧各有一块大小足以庇护肩膀侧翼的竹板,这个就是武士的盾牌了。

武士多才多艺,一般以骑兵预备队出现在战场上,先是骑马射箭,后是骑马切入战场,再后是步行混战。所以武士一般会带多种武器,但到了战国时代武士划分开始后,就出现刀武士——配日本国刀武士刀,锋利无比,可连人带兵器一刀两半(女武士的话用的是薙刀,薙刀更容易使用更容易成型),枪武士——更多人首选的武器更强调集群作战的效果,相比刀武士更易成型和对抗骑兵,和弓武士以及相应的骑兵武士。

悍勇无匹的攻城战——浅谈古代日本的攻城战,看日本国民性格

二古代日本的攻城战

古代日本的攻城战有非常奇怪的几个特点。日本人性格易激易怒,希求轰轰烈烈,很反感躲在建筑后面慢慢射或者被打不还手。所以日本人一般会在城池外面摆上部分军队,依靠城池高度获得射击优势打击较远的弓箭手或者是被外围军队阻滞的敌方步兵。

是的,日本就是这么强悍,明明守城战还出城和别人打,就像军队不配置盾牌一样,都比较匪夷所思。这种形同野战的城外决战会导致极为惨烈但战斗结束很快的战果。一般小规模的千来人战斗(日本人少,小城也顶多能容纳千来人展开战斗),也就一上午的时间就能决出胜负。如果双方不能一时而决,那在守方远程发挥不了优势和外围部队支撑不住时,会转入城墙战。

悍勇无匹的攻城战——浅谈古代日本的攻城战,看日本国民性格

日本城墙是个陡坡,敌人上来时爬到一半体力不支的,运气不好的,而跌下城墙的大约有三分之一,再算上被弓箭射下和被外围部队骚扰登不上城的,大约只有一半。这时上了城墙基本上都气喘吁吁,体力不支,又因为同时登城的只有少数人,再与大队养精蓄锐的守军进行以寡击众的城墙战。若无数倍于敌的军事实力,难以登城成功。

拿下城墙,站稳脚跟,就该沿侧攻占城门。因为日本城池是一整块平台,进城门后要向上走方能到城里,所以日本城门沿着进来的通道设计有许多垛口方便射击。单纯攻破城门蜂拥进门的敌军很容易被城内守军堵在狭小的过道,头上后背遭遇垛口的弓箭兵施放冷箭。这种城门的设计使得攻破城门毫无意义,反而是攀爬城墙更容易。所以攻占城墙后就要攻占城门,让大部队得以进城。攻战城门后,战斗即转入巷战。

悍勇无匹的攻城战——浅谈古代日本的攻城战,看日本国民性格

一般巷战就是战斗的尾声。因为在前面的外围决战基本会消耗掉很多兵力,而城墙战也大抵消耗了所剩下的兵力,再进行巷战,基本是守城的姬武士和武士家臣团这一类老弱妇孺在进行战斗。又因为巷战无险可守,基本是比拼军力,再因古代日本多木质结构,可多用火攻,所以即便有碉楼天守阁也难以持久。真到需要天守阁来防守的时候,也已经是败局已定,激烈的大名会选择在天守阁自焚,不让敌人得到他的首级。

日人城池军阵军备战法都透着一股狠辣,对敌人对自己都狠,又会阴险着坑敌人。同时也敢迎着困难直上。或许这便是多火山和海洋气候再加小国寡民逼出来的吧。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