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条公路 见证泰安城市“蝶变”

壮丽70年 | 一条条公路 见证泰安城市“蝶变”

公路是现代社会文明的象征,它架起了文明与进步的桥梁;公路是社会的窗口,它承载着人们对便捷、舒适、美丽交通需求的呼唤。一条条公路,构成一座城市的大动脉;一条条公路,浓缩着一座城市的发展历程。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 70 年间,泰安的公路事业快速发展。截至 2018 年底,全市公路通车里程 15588 公里,其中国省干线里程 1279.9 公里。一条条路,改变着泰安这座城市的发展,城市也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新中国成立初期 泰安境内能通行汽车的公路仅 50 余公里

70 年风风雨雨,70 年斗转星移,在老一辈人的记忆中,泰安公路的发展和变迁,可以说是完整记录了国家的繁荣和振兴。公路从当初的坡陡弯急、缺少桥涵,到如今的平整宽阔、绿色生态,一切都在述说着这座城市的沧桑巨变。

今年已经 84 岁高龄的邢熙康,是"泰安市公路管理段"更名为"泰安市公路局"后的第一任局长,他倾注毕生心血奉献公路事业,亲身经历和见证了泰安公路事业的发展。1957 年 3 月,当时只有 22 岁的邢熙康毕业后一路北上,从南京来到山东,成了泰安公路管理段的一名公路养护工人。回忆起当时的情形,老人依旧记忆深刻。

"新中国成立初期,泰安仅有 384.9 公里管养公路,均为土路,其中能通行汽车的仅有 50 多公里,且路基狭窄。当时只有泰安到东平、莱芜等地的少数几条路,道路穿村过庄,没有像样的桥涵。遇到山岭绕着走,遇到河流只能在水里铺石块,搭建起简易的漫水桥。"邢熙康说,那时候道路养护作业主要是靠人工,养护工具就是手中的簸箕和铁镐。靠着人工运输沙土护边坡,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劳动强度大、工作效率低。有一次,邢熙康的爱人出差到莱芜,乘坐客运班线返程时突遇大雨,道路泥泞难走,眼看着还有 20 多公里的路程就要到泰安,但受路况和天气影响,车辆无法继续行驶,全车人只好下车在附近的村庄住了一晚,第二天天气转晴,这才返回泰安。这样的情形,折射出那个年代公路设施的落后。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员、商贸等往来日益频繁,人们对于出行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国家对于公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投入也在不断加大。"那时候有路走但缺桥涵,一遇到降雨天等情况,漫水桥没法走,整个道路通行就会受阻,我们大量地修筑桥涵,保障公路的畅通。所以说当时泰安地区的桥涵建设还是走在前列的。"邢熙康说。20 世纪 70 年代,随着横跨大清河的东平流泽大桥、王台大桥等代表性的桥梁、公路陆续建成通车,我市加快了公路、桥涵的建设速度,为人们出行提供更便捷的交通。

伴随着公路、桥涵的不断建设,公路养护也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压路机和振动夯替代了石碾,洒水车替代了洒水壶,清扫、喷洒于一体的养护车辆替代了拖拉机,一系列先进的养护设备,出现在公路养护现场。几十年间,实现了从土路到碎石路面,再到水泥、沥青路面时代的变革,实现了公路养护从粗放型向技术型、专业型的转变,公路养护质量和水平在不断提高。

曾经漫水桥旁 将实现千吨级货船穿桥而过

穿城而过的一条条公路,是一座城市的骨骼和血脉,也是城市发展与变迁的聆听者、承担者和见证者。随着人们出行需求的进一步提高,通行效率更高的高等级公路建设提上了日程。" 1986 年,我市开始对泰安到莱芜建设一级公路进行前期勘测,1988 年正式开工,建设工期 5 年,1993 年正式通车。"邢熙康说。

也正是在 1986 年,道路桥梁专业刚刚毕业的高富申参加工作,来到当时的泰安市公路管理段报到,正式进入公路系统工作。"参加工作后参与的第一项工程就是泰莱一级公路的建设,从前期测量、设计到后期的工程监理,5 年时间几乎都盯在施工现场。"高富申说,当时测量设备自动化程度低,为了保证前期测量的准确性,扛着设备翻山越岭是工作常态, 52 公里长的测量路段,足足用了 3 个多月时间才完成。"如今,利用 GPS 定位等先进的测量手段和仪器,再去测量这 52 公里的路段,不到一个月就能全部完成。"高富申补充说。1993 年竣工通车的泰莱一级公路,是当时泰安境内建成的第一条一级路。宽敞、平坦的一级公路,为往来泰莱之间的人员、车辆提供了更为便捷、舒适的通行环境。也正是从那时候开始,泰安的公路从以三级路居多、二级路为主,逐步向以二级路为辅、一级路为主的格局转变。

如今,已经是泰安市公路事业发展中心工程科科长的高富申,依然坚守在公路建设的一线。筑路 33 年,让他感受最深的不仅是公路等级、规模在发展变化,公路施工技术、公路服务功能等诸多方面也都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去年年底通车的博阳路改造工程中,在主线沥青路面铺设时,建设者使用 6 台大型摊铺机梯队作业,主线沥青路面一次性摊铺完成。沥青路面上的冷接缝没有了,不仅保证了沥青路面的平整度,也保证了工程质量。随着时代的进步,随着施工技术的提高,曾经太多的不可能如今已经实现。曾经,受限于拌和站的拌和效能,20 米深的桩基需要浇筑整整一夜,而现在不到 2 小时便可完成;曾经,泰莱一级公路需要花费 5 年建设工期,而现在像这样的一级路建设,工期缩短至不到 2 年;曾经,人们只能搭建起漫水桥,往来大清河两岸,而现在仅用 15 个月便完成对大清河之上的王台大桥的改造,并创造四个"泰安之最",未来千吨级货船可穿桥而过。

计划到 2020 年新改建农村公路 2300 公里 为乡村振兴提供交通保障

抚今追昔,方觉来路之艰辛。正是一代代筑路人秉承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精神,才实现了"人畅其行,货畅其流"的愿景追求。截至 2018 年底,全市公路通车里程 15588 公里,其中国省干线里程 1279.9 公里。

在打通干线公路的同时,连接千家万户的"四好农村路"以及农村道路"三通"工程也加快了建设步伐。2018 年,泰安开展建设"四好农村路"专项行动,每年列支 1 亿元,三年共投入 3 亿元的财政资金为保障,计划到 2020 年新改建农村公路 2300 公里。同时,我市将农村道路"三通"工程列入 2019 年为民要办的十件实事之一,每年列支 1.5 亿元,累计 4.5 亿元用于"三通"工程,计划用 2 到 3 年的时间,基本实现"村村通、巷巷通、户户通"。为提升农村道路交通水平、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有力的交通运输保障。与此同时,泰安正在推进高速公路联网畅通。目前,泰安境内正在实施的高速公路项目有 8 个,总里程 332.4 公里,比泰安已通车里程还要长 100 多公里,另外还有 6 个高速公路项目列入山东省相关规划。

公路建设,是兴城之要、强城之基。新中国成立以来的 70 年,是泰安交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综合运输、服务能力不断提升的 70 年。随着公路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公路服务进一步优化,随着一条条公路通达四方,必将大大满足百姓的日常出行需求,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城市发展、乡村振兴提供有力的交通保障。

【最泰安全媒体记者 张建】


壮丽70年 | 一条条公路 见证泰安城市“蝶变”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