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條條公路 見證泰安城市“蝶變”

壯麗70年 | 一條條公路 見證泰安城市“蝶變”

公路是現代社會文明的象徵,它架起了文明與進步的橋樑;公路是社會的窗口,它承載著人們對便捷、舒適、美麗交通需求的呼喚。一條條公路,構成一座城市的大動脈;一條條公路,濃縮著一座城市的發展歷程。在新中國成立以來的 70 年間,泰安的公路事業快速發展。截至 2018 年底,全市公路通車裡程 15588 公里,其中國省幹線里程 1279.9 公里。一條條路,改變著泰安這座城市的發展,城市也在改變著我們的生活。

新中國成立初期 泰安境內能通行汽車的公路僅 50 餘公里

70 年風風雨雨,70 年斗轉星移,在老一輩人的記憶中,泰安公路的發展和變遷,可以說是完整記錄了國家的繁榮和振興。公路從當初的坡陡彎急、缺少橋涵,到如今的平整寬闊、綠色生態,一切都在述說著這座城市的滄桑鉅變。

今年已經 84 歲高齡的邢熙康,是"泰安市公路管理段"更名為"泰安市公路局"後的第一任局長,他傾注畢生心血奉獻公路事業,親身經歷和見證了泰安公路事業的發展。1957 年 3 月,當時只有 22 歲的邢熙康畢業後一路北上,從南京來到山東,成了泰安公路管理段的一名公路養護工人。回憶起當時的情形,老人依舊記憶深刻。

"新中國成立初期,泰安僅有 384.9 公里管養公路,均為土路,其中能通行汽車的僅有 50 多公里,且路基狹窄。當時只有泰安到東平、萊蕪等地的少數幾條路,道路穿村過莊,沒有像樣的橋涵。遇到山嶺繞著走,遇到河流只能在水裡鋪石塊,搭建起簡易的漫水橋。"邢熙康說,那時候道路養護作業主要是靠人工,養護工具就是手中的簸箕和鐵鎬。靠著人工運輸沙土護邊坡,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勞動強度大、工作效率低。有一次,邢熙康的愛人出差到萊蕪,乘坐客運班線返程時突遇大雨,道路泥濘難走,眼看著還有 20 多公里的路程就要到泰安,但受路況和天氣影響,車輛無法繼續行駛,全車人只好下車在附近的村莊住了一晚,第二天天氣轉晴,這才返回泰安。這樣的情形,折射出那個年代公路設施的落後。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人員、商貿等往來日益頻繁,人們對於出行的需求也越來越高,國家對於公路等基礎設施的建設投入也在不斷加大。"那時候有路走但缺橋涵,一遇到降雨天等情況,漫水橋沒法走,整個道路通行就會受阻,我們大量地修築橋涵,保障公路的暢通。所以說當時泰安地區的橋涵建設還是走在前列的。"邢熙康說。20 世紀 70 年代,隨著橫跨大清河的東平流澤大橋、王臺大橋等代表性的橋樑、公路陸續建成通車,我市加快了公路、橋涵的建設速度,為人們出行提供更便捷的交通。

伴隨著公路、橋涵的不斷建設,公路養護也在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壓路機和振動夯替代了石碾,灑水車替代了灑水壺,清掃、噴灑於一體的養護車輛替代了拖拉機,一系列先進的養護設備,出現在公路養護現場。幾十年間,實現了從土路到碎石路面,再到水泥、瀝青路面時代的變革,實現了公路養護從粗放型向技術型、專業型的轉變,公路養護質量和水平在不斷提高。

曾經漫水橋旁 將實現千噸級貨船穿橋而過

穿城而過的一條條公路,是一座城市的骨骼和血脈,也是城市發展與變遷的聆聽者、承擔者和見證者。隨著人們出行需求的進一步提高,通行效率更高的高等級公路建設提上了日程。" 1986 年,我市開始對泰安到萊蕪建設一級公路進行前期勘測,1988 年正式開工,建設工期 5 年,1993 年正式通車。"邢熙康說。

也正是在 1986 年,道路橋樑專業剛剛畢業的高富申參加工作,來到當時的泰安市公路管理段報到,正式進入公路系統工作。"參加工作後參與的第一項工程就是泰萊一級公路的建設,從前期測量、設計到後期的工程監理,5 年時間幾乎都盯在施工現場。"高富申說,當時測量設備自動化程度低,為了保證前期測量的準確性,扛著設備翻山越嶺是工作常態, 52 公里長的測量路段,足足用了 3 個多月時間才完成。"如今,利用 GPS 定位等先進的測量手段和儀器,再去測量這 52 公里的路段,不到一個月就能全部完成。"高富申補充說。1993 年竣工通車的泰萊一級公路,是當時泰安境內建成的第一條一級路。寬敞、平坦的一級公路,為往來泰萊之間的人員、車輛提供了更為便捷、舒適的通行環境。也正是從那時候開始,泰安的公路從以三級路居多、二級路為主,逐步向以二級路為輔、一級路為主的格局轉變。

如今,已經是泰安市公路事業發展中心工程科科長的高富申,依然堅守在公路建設的一線。築路 33 年,讓他感受最深的不僅是公路等級、規模在發展變化,公路施工技術、公路服務功能等諸多方面也都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

去年年底通車的博陽路改造工程中,在主線瀝青路面鋪設時,建設者使用 6 臺大型攤鋪機梯隊作業,主線瀝青路面一次性攤鋪完成。瀝青路面上的冷接縫沒有了,不僅保證了瀝青路面的平整度,也保證了工程質量。隨著時代的進步,隨著施工技術的提高,曾經太多的不可能如今已經實現。曾經,受限於拌和站的拌和效能,20 米深的樁基需要澆築整整一夜,而現在不到 2 小時便可完成;曾經,泰萊一級公路需要花費 5 年建設工期,而現在像這樣的一級路建設,工期縮短至不到 2 年;曾經,人們只能搭建起漫水橋,往來大清河兩岸,而現在僅用 15 個月便完成對大清河之上的王臺大橋的改造,並創造四個"泰安之最",未來千噸級貨船可穿橋而過。

計劃到 2020 年新改建農村公路 2300 公里 為鄉村振興提供交通保障

撫今追昔,方覺來路之艱辛。正是一代代築路人秉承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的精神,才實現了"人暢其行,貨暢其流"的願景追求。截至 2018 年底,全市公路通車裡程 15588 公里,其中國省幹線里程 1279.9 公里。

在打通幹線公路的同時,連接千家萬戶的"四好農村路"以及農村道路"三通"工程也加快了建設步伐。2018 年,泰安開展建設"四好農村路"專項行動,每年列支 1 億元,三年共投入 3 億元的財政資金為保障,計劃到 2020 年新改建農村公路 2300 公里。同時,我市將農村道路"三通"工程列入 2019 年為民要辦的十件實事之一,每年列支 1.5 億元,累計 4.5 億元用於"三通"工程,計劃用 2 到 3 年的時間,基本實現"村村通、巷巷通、戶戶通"。為提升農村道路交通水平、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提供有力的交通運輸保障。與此同時,泰安正在推進高速公路聯網暢通。目前,泰安境內正在實施的高速公路項目有 8 個,總里程 332.4 公里,比泰安已通車裡程還要長 100 多公里,另外還有 6 個高速公路項目列入山東省相關規劃。

公路建設,是興城之要、強城之基。新中國成立以來的 70 年,是泰安交通基礎設施不斷完善,綜合運輸、服務能力不斷提升的 70 年。隨著公路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完善,公路服務進一步優化,隨著一條條公路通達四方,必將大大滿足百姓的日常出行需求,更好地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為城市發展、鄉村振興提供有力的交通保障。

【最泰安全媒體記者 張建】


壯麗70年 | 一條條公路 見證泰安城市“蝶變”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