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亭私塾第一莊

來源:樂亭文化研究會《讀樂亭》會刊/樂亭圈/樂亭故鄉人網站

題圖來自網絡,僅為配圖,和本文無關

樂亭私塾第一莊

樂亭私塾第一莊

渤海之濱,灤河岸邊,在樂亭縣腹地,坐落著一個美麗的小村莊——獨幽城倪莊。

該莊歷史悠久,至今已有600餘年。《樂亭縣誌》曾這樣描述過這裡,“風光似畫,固一方佳境也”,“氣象非不勝也”。建莊時,堪輿家也論證過這裡是一塊“風水寶地”。

倪莊在明代、清代、民國三朝文化界,人才濟濟,名震過永平府,給樂亭添了彩。尤其是對樂亭縣文化教育事業,做出過貢獻,因而在歷代縣誌上佔有過一席之地。

倪莊原是倪家先祖倪吉在明朝永樂二年來樂亭擔任縣丞後所建,起初是一個獨姓村莊,在清末民初才有了外姓人家。

倪吉在原籍已有家室,兒女雙全,來樂亭以後,見這裡背靠著燕山,南又臨海,雖不是江南,但卻有江南的風景,這裡的環境,勝似故鄉老家,所以愛上了樂亭這片沃土,又娶了一個媳婦,又安了一個新家,生了兩個兒子,從此紮根在了樂亭,倪莊成為他的第二故鄉。後病故在任上,老家的兒子們將他接回原籍安葬,樂亭的兒子們在倪莊的正東方立了墳墓,屬衣冠冢。

倪吉是很有學問的人,通才達識,治家有方。一生注重家族文化,用文化治家,用文化育人,而且精通律法。曾經名震過縣衙的一則故事,流傳至今,很值得後人們回憶。

相傳剛到任不久,就一紙訴狀出了名。當年樂亭城南有一個財主,只有一個寶貝女兒,是他的終身依靠。但出嫁第一年,丈夫就病故了,財主見女婿沒了,就想叫女兒再婚,另嫁他人。舊社會男女不平等,男的死了,女的就得空守一輩子,這種狀況壓迫著廣大婦女,想再婚真有點難。找親家一商議,親家因兒子剛沒,如兒媳再一走,也沒了依靠,無論咋說,就是不應。財主沒轍了,找到了倪吉訴說憂慮。

訟師出身的縣丞,為他寫了一紙語句巧妙、文辭精練的訴狀,狀詞只有八句話,二十四個字:十七嫁,十八孀,公爹壯,婆母盲,間半房、一鋪炕、請縣令,細思量。

財主拿著訴狀,首先求見了縣令。按當時的律法,女的離婚,必須經過公堂審理。公審這天,天公也作美,風和日麗。縣衙內,原告被告堂下候審。縣衙外也聚集了很多群眾,百姓們都想看看縣令今日如何斷案。

公堂上,縣令端坐“明鏡高懸”下,堂內雅雀無聲,財主將訴狀遞上大堂,高聲宣讀完,縣令又自言自語:“公爹壯,婆母還盲,就一鋪炕,這叫寡婦兒媳咋上炕?”摳摳腦門,拿起驚堂木,向案桌上“啪”地一拍!高聲宣判:“速速離婚!”“退堂”倆字音剛落,下面就響起了掌聲,公堂外也齊聲叫好。當時把這個縣令樂的心裡美滋滋的,合不上嘴,有點找不著北了。

其實,人們不是為縣令叫好,而是為這紙訴狀。這訴狀寫的太有水平了,太絕了,倪縣丞太有才了。

當天,訴狀的內容就滿城而飛,傳遍了全縣。訴訟界更是為之一震,驚呼:“樂亭訴訟第一人也!”

從此,倪莊登上了歷史舞臺,文人也有了用武之地。倪吉的名字被歷代人銘記下來,倪家的後人們,傳承了他的文化治家的教育理念,這也是家訓,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人。

到了清代,倪家人迎合社會的發展,由家學轉向社會開辦私塾。從第九代人開始,創辦了第一所民間學堂,這也體現了樂亭文化教育的發展進步。此後,學堂在倪莊連辦不斷,直到民國年間才停止。

倪莊的私塾學堂,與眾不同,特點就是父辦子傳,一代接著一代辦。塾師都是樂亭縣的文化名人。志書記載:

九代,倪法正;十代,倪文表,皆諸生。

十一代,倪呈炎(原王旁避諱,改),字琳圃,炎矜嚴好禮,毅然有志於聖賢之學,為文深於理窟,不尚詞華,教授生徒,誘掖有方,門人悉敬而畏之。快60歲了還考中貢生,當年任曲陽縣教諭。

十二代,倪曙,字方生,幼天資穎異,讀書過目不忘,為文授筆立就,若“宿構”(舉筆便成,無所改定)然。嘗於廣坐中作盤香謎,有“要圈圈到底,要點點到頭”,妙義雙關,頗得遊戲三味。又嘗閱諸子“有為者”題文,見其無新語,隨更之曰“天下事焉有不可為者?混沌未分,盤古開之,天柱崩頹,女媧補之,龍門巨險,大禹鑿之”云云。其敏捷大都類是。方其應童子試也,即名列前矛,逾冠得縣試榜首,郡試第二。即而學使按臨新,郡守張公蒞任,出示覆試,仍以為榜首。院試榜發覆第一,一郡轟然。次年食廩餼,科歲輒冠軍,秋闈屢薦不售,以青衿終老,人皆惜之。

十三代,倪上述,字又彭,號損齋。自幼入學讀書,就不以科考為重,尤其憂慮《尚書》殘缺特別多。漢代儒者雖然經過編輯,但是大多難通。於是他分段碎讀,錯宗參會,終於著成《尚書存疑》一書。凡是經史理義,歷代文章,以及天文、樂律、算法、音韻之類無不用心研究。著述有《孝經集註刊誤解說》《河洛五行圖說》《洪範圖說》《詩說存疑》《音韻經緯》《呂大略算法指掌》《古近體詩》一卷,《雜記》等。另有《興龍寺記略》一文。乾隆十九年(1754)樂亭知縣陳金駿編纂《樂亭縣誌》,輯請倪上述參與修志,堅辭不就。他性格恬靜,淡泊聲譽,不苟言笑,而謙恭退讓,年55歲逝世。

十四代,倪炆,字簡庵,幼失恃,及冠失怙,扶幼弟,奉繼母,皆至性相孚。弟煉出嗣,有田無宅,炆割宅於居,每有小甘旨,無不招之同食。後弟因故退歸,復以田宅分焉。家素不饒,而貧苦親鄰時加周恤,嘗曰:待有餘而後濟人,終身無濟人之日矣。以故族中富室皆相率效之。時同宗有以人命陷人者,被誣者已係獄矣,銳身急難,冤卒以雪。又鄰里有雉經(自縊)者,人多懼而逃,立命解其屍,禍隨消。凡人遇難事,一經剖斷,群疑頓釋,宵小(壞人,偽君子)聞來,多斂跡避之。平生讀書務求心得,所著制義及古文詞,皆足為後學楷模。應秋闈屢質,遂以明經終老。而弟子成才以去者踵相接也。晚歲深於醫,活人無數。道光庚寅舉鄉飲大賓,年75,以恩貢就教職。道光三年撰《正覺寺記略》,城東南《觀音庵記略》。

十四代,倪燿,字德甫,系“京東第一才子”史夢蘭岳父。性直諒,待人以誠,見人有過失,必面規之,雖至汗流面赤不稍諱及。與之共事,則推心置腹,不分畛域(界線,遠近),以故人加親焉。少讀書甚純,為文以理法為宗,不求詭異,伉爽坦易,酷肖其人。嘉慶戊辰(1808)與李筌同舉於鄉,逾年同補方略館謄錄,書成,議敘以知縣用,燿以親老不謁選,居家授徒,規範甚嚴,貪者不取其脩脯,切代謀其薪水之資,是以成才以去者甚眾,可降得任邱縣教諭,卻欣然從命,可見對教育之重視,但令人不解。

十五代,倪積信,恩貢生,才華出眾,纂記人物。咸豐六年撰城東南紀各莊《萬福寺記略》。

十五代,倪積義,光緒三年參與了縣誌修輯,擔任採訪兼分繕。

十六代,倪垣,字啟藩,府學廩貢生,候補縣丞,塾師世家,術學、文章,操行望重一時。尤工繪畫,與灤州張啟明(名畫家)稱二啟。然山水渾厚天成已奪四王之席,張啟明則望塵莫及。幼年隨史夢蘭學詩,著有《軒軒草詩集》。有意思的是,當年倪啟藩還有兩個被人們尊稱的雅號,社會上稱“倪老啟”,族人稱“啟大爺”。可見他在書畫界的影響力之大。

倪莊學堂,在他這一代被譽為“塾師世家”,應該說是名副其實,當之無愧,這是給了倪家最高褒獎。

十七代,倪裕隆。十八代,倪邦儒,皆諸生,塾師世家後人,二人遵循家訓,在倪莊繼續辦學到民國。

倪邦儒(我的祖父),是塾師世家最後一代辦私塾的人,就是到了晚年,仍在辦學教書。他教過的學生回憶,老人家知識淵博,治學嚴謹,愛惜學生,樂於助人,貧苦學生無力師資,也可入學。雖是個窮秀才,但接受新生事物快,為新社會培育了很多有用人才,就是莊裡的殘疾人,也成了有文化的人。

倪繼雙,雖不會言語,也沒讀過書,但好學,很聰明,跟著學生們學習,一來二去,也認識了很多字。在家搶著看書,在外搶著看報,在生產隊集體勞動休息時,就給社員們寫字,最愛寫“毛主席萬歲”這幾個字,且寫得很工整、秀麗,令大夥讚歎。

倪家還有位書法人物倪成之,號春山退士,清朝咸豐丙辰(1856)歲貢,韻選教官,工楷書,善行書,書師米芾,得其神髓,人爭寶之。他的作品,在縣誌留存發表過,晚年續寫過倪氏族譜。

倪莊私塾,在民國以前,廣泛引起社會關注,全縣私家學堂很多,有的多年沒有考上過縣裡的學校,但倪莊的學堂有點不一樣,年年有人考入縣裡的學校讀書,繼而考入府學深造。在那個年代,一個私塾學堂,能有這樣高的教學水平,說明先生很不一般,令邑人刮目相看。

倪莊私塾,為社會培育出了大量的優秀學生,中秀才,中貢生,中舉人,中進士的大有人在,倪家也有人名列其中,志書上有名。

倪傢俬塾的發展歷史,最值得後人們驕傲,其辦學年代長,無莊可比。從九代至十八代而且從未中斷過,兩手一伸,就知道是多少代人。按100年四代估算,應超過200年了,真不易也!這在樂亭縣應是私塾第一莊吧。

(作者倪孟桐,樂亭倪莊人。)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