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为什么会起兵造反?

丫头86778


首先来说朱棣有帝王之志,特别是其具备雄才。这是有前车之鉴的,杨广、李世民的帝位是怎么来的。太祖在时朱棣也许不敢乱动,但死后就不一样了。早在公元1391年蓝玉在陕西趁机太子朱标进言燕王有不臣之心。当时因为太子去陕西考察准备择一地为都,蓝玉则在陕西守备。明史:二十四年......魏国公徐辉祖、曹国公李景隆、凉国公蓝玉等备边陕西。明史:二十四年八月,敕太子巡抚陕西。 当时蓝玉对朱标讲:燕王在国,抚众安静不扰,得军民心,众咸谓其有君人之度……臣又闻望气者言,燕地有天子气,殿下宜审之……臣观燕王在国,阴有不臣心”。 蓝玉是提醒朱标,因为蓝玉与朱标是亲戚。朱标的妻子是常遇春的女儿,蓝玉的姐姐是常遇春的妻子。朱标并未把蓝玉的话放在心上。朱标讲:燕王事我甚恭谨。意思是说燕王不会的。当时蓝玉对朱标讲我是为了太子你呀,还是保密吧。朱标后来竟然将蓝玉的话,告诉了朱棣。其他不光朱棣有这样的心思,其实弟弟也是一样有的。明鉴录:太子殊无意,而语啧啧闻于燕王,不数月而玉祸作。就是说朱标把蓝玉的话告诉朱棣了。有人可以讲燕王在北平,朱标怎么对朱棣讲。因为公元1392年朱棣来京城了。明史太祖纪:燕王棣、楚王桢、湘王柏来朝。



明太祖大肆诛功臣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为了朱标、朱允文,因为他们都过于仁慈。靖难时朱允文居然下旨不然伤着燕王,不要让我背负杀之名。岂不愚昧不堪?明太祖朱元璋分封藩王并非不清楚汉、晋的前车之鉴,但当时要解决的是骄兵悍将和北元。至于藩王之乱那是远虑,不是目前该解决的。像汉文帝时就不断有人上书削藩,汉文帝都置之不理。刘邦在分封刘濞为吴王时就对他讲:“汉兴立以后五十年间东南方向将有叛乱发生,难道是你吗?然而天下同姓是一家人,你千万不要造反!”刘濞叩着头说:“不敢。”明太祖亦深知藩王之祸,但目前首要是功勋之祸。朱元璋特意在皇祖明训中讲述这一事,告诫皇子们这是自取灭亡。皇祖明训:凡古王侯,妄窥大位者,无不自取灭亡,或连及朝廷俱废。盖王与天子,本是至亲,或因自不守分,或因奸人异谋,自家不和,外人窥觑,英雄乘此得志,所以倾朝廷而累身己也。



公元1398年五月即洪武三十一年五月。朱允炆以皇太孙继位,明年年号为建文。建文一继位就着手着削藩了,削藩的想法建文应该早就有了。无论朱棣反不反,建文第一个对付的就是他。虽然削藩后他依然能过王爷的日子,说明他不甘心。建文首先对周王朱橚下手,是他儿子告发朱橚图谋不轨,朱橚喜欢编医书,一生编了很多医书。只是因为他是朱棣的同母弟。朱棣当然知道是冲着他来的。明史:惮燕王强,未发,乃先废周王橚,欲以牵引燕。十一月,建文派工部侍郎张昺为北平布政使,谢贵、张信掌北平都指挥使司,察燕阴事。朱棣不可能不察觉到建文要对付他。建文一心想削藩,互相告发之风刮起。藩王都是太祖儿子,龙子龙孙高高在上会没点问题?在古代穿衣服、房子材料大小颜色、门口石獅卷鬃数量等都有规定。随便那点违反都是大罪。明史:于是告讦四起,湘、代、齐、岷皆以罪废。这是建文元年四月到六月的事。这四王都是别人告他们有罪,建文都把他们度为庶人。



建文为了安抚朱棣把朱棣的三个儿子送回北平。于是朱棣惧而称病,朱棣反不反建文都是要对他下手的了。建文元年六月有人告燕王,建文下诏让王。让王就是朱棣自己辞让王位的意思。现在朱棣就算只想过王爷的日子都不行了。七月朱棣上书建文指泰、子澄为奸臣,并援《祖训》「朝无正臣,内有奸恶,则亲王训兵待命,天子密诏诸王统领镇兵讨平之」本来是建文要削藩,却讲齐泰黄子澄为奸臣。建文也不可能给朱棣下密诏勤王,但朱棣偏偏说有。历来起兵造反都不会直接反皇帝的。所以说朱棣起兵既有谋反之意也有建文逼迫的原由。


明朝的藩王都是有护卫的,守边的就更多了。明史:护卫甲士少者三千人,多者至万九千人,隶籍兵部。每个藩王至少有三个护卫,既九千人—五万人。朱棣是藩王中比较强的,应该不少于五万。建文为防宁王跟朱棣一起联合,召宁王入朝。明史:建文元年朝议恐权与燕合,使入召权,权不至,坐削三护卫。我认为是一招臭棋,宁王贵为藩王就算帮了朱棣又能得到什么?封无可封赏无可赏,为啥要闹生命危险去帮朱棣?至于朱棣跟他讲的平分天下,宁王会信?当时必竟建文代表中央,朱棣只有小小燕地。完成可以派人晓以利塞,让他讨朱棣。结果让宁王倒向朱棣,朱棣趁机扣留了宁王,并夺其军,这样朱棣就有十多万人马。明史:带甲八万,革车六千,所属朵颜三卫骑兵皆骁勇善战。



公元1402年朱棣率军攻入南京,当时建文已失踪。我认为有三种可能1出宫2自杀3朱棣下手杀。朱棣叫方孝孺起草即位诏书。方孝孺大哭,朱棣讲:先生不要自取忧苦,我的打算只是想要仿效周公辅佐成王的方式。方孝孺问:“周成王在哪里?”(指建文帝)朱棣答:“他自焚而死。方孝孺又问:“为什么不立成王的儿子?”指建文帝的儿子。建文帝的儿子让朱棣关了五十年,明英宗给放出来了。朱棣又说:“国家有赖于成年的君王。”方孝孺说:“为什么不立成王的弟弟?”指建文的弟弟,皆已成年。皇明祖训:凡朝廷无皇子,必兄终弟及,须嫡母所生者。建文几个弟弟也让朱棣关起来了。朱棣答道:“这是我们朱家的事。”说明朱棣起兵完全是为了夺皇位。朱棣当皇帝后继续实行削藩政策,把藩王的军权都收了。你认为建文削藩是受到奸臣左右,那你削藩呢?



朱棣当皇帝主要做了六件事,都是用来否定建文合法性。1去建文年号,仍以洪武年:朱棣称帝后废除建文年号,把建文元年至建文四年改为洪武三十二年至三十五年。完全不承认有建文皇帝,更加表明其心。一个没年号的皇帝还算是皇帝吗?2去朱标帝号:朱允炆继位后追谥父亲为兴宗孝康皇帝。朱棣把朱标降为懿文皇太子3改尊谥:建文继位后给朱元璋和马皇后上尊谥。这是所有后世之君必做的事情。现在朱棣改掉就是不用建文给上的尊谥,用他朱棣给的尊谥。历来后任之君都要给前任之君上尊谥,一是尊敬二是表明自己继任。就好比是爷爷去世了,孙子在爷们的墓碑上刻上儿:朱标,孙:朱允炆。这在帝王将相中表明自己继承,是大宗。将相也是如此,某位死了。史书会记儿某嗣,表明由他继承是大宗。其他儿子就是小宗。等于朱棣把朱标朱允炆的名子划掉了。写上儿:朱棣,孙:朱高炽。就是把朱标这一支降为小宗4迁陵:把朱标从帝陵迁到普通的陵园。5改建文出身:建文的母亲是吕太后,原来只是朱标的妃子而太子妃常氏早世。朱元璋在世时册立吕氏为皇太子妃。明史:太祖册常妃,继册吕妃。但是朱棣当皇帝后称常氏为敬懿皇太子妃,降为吕太后为皇嫂懿文太子妃。明史:永乐元年复称敬懿皇太子妃。永乐元年复称皇嫂懿文太子妃。太子妃和皇太子妃差一个字,可是所代表的是不同的。一个是正室一个是侧室。6复修太祖实录:建文时已经修好了。重修不用说里面有不利于他的事、或者有利于建文的事。数次修改,前后十七年之久。十七年够修一个朝代的史书了。



所以说朱棣造反主要是有窥大位的想法和建文迫的原因。朱棣当皇帝后虽然也削藩,但是逐渐的削和保证藩王富贵。也不是跟建文那样急切的削。


小鸿哥


朱棣是朱元璋的四儿子,大明王朝的第三个皇帝。朱元璋在世的时候被封为燕王,驻守北京,为大明帝国守把北大门立下赫赫战功。

朱元璋在世的时候,很早就选定了大儿子作为法定继承人,其他众多儿子被封为各大藩王驻守国家的边疆。怎奈老天不随人意,大儿子朱标还未等到接班,就已英年早逝。这件事对朱元璋来说好似一个晴天霹雳,伤心了很久,本着爱屋及乌的想法,于是又把继承人选在了朱标之子朱允炆的身上,也就是说大明帝国的第二个皇帝是朱元璋的孙子。



当朱元璋选定孙子作为继承人的时候,多少给众多儿子心中带来不满的情绪。怎奈当时朱元璋具有绝对的实力,儿子们也只是在内心表示不满。表面上还是不敢流露出丝毫的不满情绪。这也为以后朱棣造反埋下伏笔。




随着朱元璋的去世,朱允炆走上了皇帝的宝座,这个年轻的皇帝上任之初,除了面临众多繁杂的国家大事之外,还要面对那帮守卫边疆,拥兵自重,非常厉害的各位叔叔们。于是在其上任伊始就和朝中重臣商议削藩之事。随着对几个实力较小藩王削藩成功之后,把矛头直接对准了最有实力的燕王朱棣身上。而此时的朱棣已经闻讯做好了反击。只不过正在做着反击前的准备工作,最后,朱棣打着清君侧的口号在北方起兵,一路向南进军。这就是大明王朝历史上的靖难之役。靖难一直持续了四年之久,最终以朱棣获胜为最终结果。

纵观朱棣造反,其主要原因还是朱允炆皇帝立足未稳,急于削藩所致,更深层次的原因也许是朱元璋皇帝选人不当所造成。

(靖难之役:应该解释为平定或平息战乱的战役。其中靖解释为平定或平息,而难解释为战乱或者灾难等)


折返888


朱棣造反,大部分原因是他侄子朱允炆逼迫所致,但其中也不乏身边人的忽悠鼓动,尤其是道衍和尚,联合算命的把朱棣忽悠上了造反之路。



朱元璋驾崩后,大明王朝的皇帝变成了朱允炆。年轻人干劲十足,再加上身边有方孝孺等一群文臣,总觉得太祖留下的儿子们各个都心怀不轨,早晚要篡夺了朱允炆的江山。于是一个缺乏政治经验的毛头皇帝,带着一群书呆子,开始对太祖的儿子们动手了!

朱允炆在收拾叔叔这件事上,毫不含糊。

周王朱橚是朱棣的同胞哥哥,朱允炆知道朱棣不是好惹的,怕将来周王朱橚成为他的帮手。于是借口有人告发朱橚谋反,派军队突袭开封,将朱橚逮捕并他贬为庶人。

对付湘王朱柏用的是同样借口,也是有人告发他谋反,朱允炆命令他回京师接受询问。朱柏胆子小,不敢回京师面对侄子,结果自焚而死。

代王朱桂、齐王朱榑、岷王朱楩……这些太祖的血脉一个个都栽在朱允炆手里,被他废为庶人。下一个,就是诸侯王中最有谋略、常年和蒙古人厮杀的燕王朱棣了。

朱棣对侄子的心思心知肚明,对于是不是束手就擒也在犹豫之间,毕竟要以一隅之地面对整个大明王朝,他心中没底。更何况,朱允炆是他老爹亲自扶上皇位的,名正言顺的绝对正统,他如果不听从新皇帝的命令,那就是大逆不道。

这个时候,姚广孝起到了关键作用。

姚广孝十四岁就剃度出家了,除了学习佛法之外,他对于帝王之术的研究也十分有心得,并且一心想着把自己学到的本领应用到实践中。后来机缘巧合之下,他做了朝廷的僧官,并被派到了朱棣的身边。朱棣对这位不务正业醉心于帝王之术的和尚,那是相当感兴趣,两人很快就成了无话不谈的最佳拍档。

姚广孝天天劝朱棣造反,后来看朱棣还是犹豫不决,无奈之下使出了大杀器:派算命的忽悠朱棣。


这位算命的仁兄也是大大有名,正是明朝的相术奇人袁珙,他曾给姚广孝看过相,当时就很惊奇:这个和尚很古怪啊!长着三角眼,好像一头生病的老虎,一定是个喜欢杀生的和尚,将来你的成就应该和刘秉忠(忽必烈的谋主,也是和尚,法号子聪)差不多!

姚广孝找来了袁珙,两人研究怎么忽悠朱棣,并制定了具体的行动方案。

他们安排了一场偶遇。朱棣带着八个侍卫到酒馆中吃饭,九个人穿着一样的衣服,这时候袁珙进来了,对着朱棣就一顿磕头,口中还不停地念叨:殿下你怎么能这么随便就出门呢?九个人谁都不承认,袁珙却说的更起劲了,朱棣只能回到王府召见袁珙。

这次袁珙也不藏着掖着了,直接告诉朱棣:你不管是身形步伐还是长相,都是做皇帝的好料子啊。等你过了四十岁,胡子长过了肚脐,就能登基了。随后见到燕王府的校尉,也表现的大惊失色:这些人都是将来的王公将帅啊!

姚广孝导演,袁珙主演,朱棣就此下定了造反的决心,这才有了后来的靖难之役!

不过朱棣的确是43岁做了皇帝,至于胡子长没长过肚脐,就不知道了!


李飞叨


朱棣的造反过程并不简单,只是说时势推动着他不得不造反。看情况,虽对自己的老爹朱元璋的安排不满(叫自己的侄子当皇帝),但确实没有造反的心。外界的蛊惑(道衍),建文帝朱允炆的打压,促使了朱棣下定了决心,主要是朱允炆太毒了,不给叔叔们活路。

在战火中成长起来的朱棣,拥有极高的军事天赋和领导能力。虽有败局,但总有“特殊”保护符的他可以肆意妄为的穿插游走于敌军之中而不倒。最终坐拥天下。

皇位的拥有者,要顾及很多。无数人的窥探,无数人的暗潮涌动,只有剥开重重人海,隐藏的阴谋,保护自己,才能统领天下。

虽然看着朱棣的成皇路非常的艰辛,此人心机颇重,多疑,但无可厚非,他是一位好皇帝,一代英王。迁都北京,平定蒙古,派臣远航,一片盛世。自己虽然生性多疑,但为子孙留下了人才,留下了太平。人无完人,他也建立了日后想像不到的东厂等机构。上马亲征,是他驰骋沙场,热爱战争的真实写照。兵种善用,是他军事领导天赋的才能展现。平定越南,高丽,是他一生中的功绩点点。

每一个时代都有着各式各样的人物,他们或平庸无奇,或天资过人,或老谋深算。为了自己心中的利益去努力,去奋斗。他们都是值得我们去学习,去努力的前辈。



摊剑听潮


朱棣之所以会起兵造反,表面上看起来是因为朱允炆的削藩影响了他们这些藩王的利益,但是不管怎么样朱棣也不至于抢了自己侄子的皇位,如果真的只是因为要维护自己的利益,那么逼得朱允炆答应不削藩之后也差不多就该结束了,但是朱棣竟然直接坐上了皇位,而朱允炆也下落不明,看起来就好像是朱棣故意的一样,



难道说这一切都是朱棣的阴谋吗? 1398年6月,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去世,皇位传给了皇太孙朱允炆,朱允炆就是建文帝。建文帝一上台就开始削藩,一年内削除了5位叔王,结果引来四叔燕王朱棣的武装反抗。很多人认为,燕王朱棣早就蓄意谋反,对于这一点,笔者始终不敢苟同。 明太祖朱元璋去世后,建文帝朱允炆根据朱元璋的遗训,禁止各位叔王进京吊唁,以免皇位被抢,7天后,建文帝将朱元璋安葬在明孝陵。当时,燕王朱棣已经从封地北平赶到江苏淮安,但是被朝廷的人挡了回去。 朱棣只好按照朝廷的命令,回了北平,但是派出了全部3个儿子(朱高炽、朱高煦、朱高燧)赴南京奔丧。如果这时候朱棣想谋反,必然不会将3个儿子全部送到南京吊唁,这等于是送给建文帝做人质,更要命的是,朱棣在好几年前已经丧失生育能力。



这年七月,建文帝朱允炆先将五叔周王朱橚削除,四叔燕王朱棣并没有因此有异常举动。十一月,建文帝朱允炆安排刑部侍郎张昺出任北平布政使,任命谢贵、张信为北平都指挥使,让他们严密监视燕王朱棣的举动。此后,朱棣的护卫不断被调走,朱棣原先有大约5500名护卫,后来只剩下800名护卫在身边。到了第二年四月和六月,七叔齐王朱榑、十二叔湘王朱柏、十三叔代王朱桂、十八叔岷王朱楩等4位藩王陆续被建文帝削除,燕王朱棣早已感受到了危机,并装疯卖傻,麻痹朝廷。 在这种情况下,燕王朱棣有两种选择: 一是坐等被削。老老实实接受朝廷的安排,削就削,这也不是什么要人命的事情,大不了就是和之前被削的弟弟们一样,被废为庶人,此后要么被软禁,要么被迁到外地居住。这样的话,虽然失去权力,但一家人的性命无忧,衣食不愁。这倒是个不错选择。 二是武装反抗。选这条路,不成功便成仁,自己手上只有800亲兵,而朝廷在北平及其周边地区有十几万兵马,成功的概率很小。武装反抗一旦失败,朱棣和他的3个儿子不仅仅是被废为庶人的问题了,不死也得把凤阳皇家监狱坐穿。换做其他人,在这种情况下会怎么选择?前面被废的5位藩王已经用行动作了回答,除了湘王朱柏选择了全家自杀,其他4位藩王都老老实实不反抗。



朱棣为什么冒着这么大的风险起兵靖难?主要原因是:

1.责任感。在二哥秦王朱樉、三哥晋王朱棡去世后,燕王朱棣已经是诸王之长,面对侄子朱允炆对祖制的胡乱变更,对叔王的强势削藩,除了自身的危机感之外,也有对大明江山的危机感。朱元璋在世的时候,安排了九子防边,如果把这个体系打破了,又没有建立新的体系,明朝北方将不得安宁,父皇九死一生创造的明朝将面临大威胁,为此朱棣必须以全家性命相博。



2.可能赢。燕王朱棣如果认为和朝廷打战没有任何胜算,那他也不会起兵。朱棣作为镇守重镇北平的燕王,在北平经营了18年,此前经常接受明太祖朱元璋的委派,统兵和蒙古人打战。这样的经历,一来锻炼了朱棣的军事素养,二来培养了朱棣和朝廷在当地的驻军的关系。 可以说,朱棣与朝廷在北平及其周边的驻军将领几乎都很熟悉,这些将领大多数是朱棣的老部下,知根知底,一旦朱棣的靖难大旗树了起来,朝廷在北平及其周边的军队向朱棣投降的可能性很大,后来事实证明大体就是这样。

此外,朱棣判断,建文帝朱允炆做事欠周到,性情浮躁,成不了大事,所以朱棣才敢起兵。如果朱允炆是明宣宗朱瞻基这样的天纵英才,朱棣可能就不敢冒然起兵反抗了,因为对于精明的朱棣来说,完全没有胜算的事情他是不会干的。 靖难之役打了3年后,燕王朱棣取得了胜利,当上了皇帝;建文帝朱允炆遭遇最终失败,举火自焚而亡。



如果建文帝不那样着急削藩,而是采取温水煮青蛙的模式慢慢对付叔王们,循序渐进解决,几乎没有哪个藩王会武装反抗,即使武装反抗,也没有很好的借口,难以获得朝野同情和支持,很难取得胜利。 建文帝朱允炆隔代继承了爷爷朱元璋的皇位,按理说,一开始就应该对叔王们客气一点,等自己站稳脚跟、坐稳位子后,再考虑其他的事情。建文帝朱允炆的失败,主要还是太年轻,太冒进,硬生生把四叔朱棣逼反了,逼反后又没有能力消灭,这才造成了自己的人生悲剧。


历史的循环


朱棣起兵造反的根本原因,仍然是贯穿整个中国古代历史的,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矛盾所激化而爆发。具体是由于建文帝朱允炆削藩所导致。

朱元璋取得天下之,他认为:

天下之大,必建藩屏,上卫国家,下安生民。今诸子既长,宜各有爵封,分镇诸国。

所以,洪武年间朱元璋分三次共分了二十五个藩王,其中有二十四子和一个从孙都得到封赐。这些藩王都有自己的地盘,有自己的军队,起初对安定国家的局面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特别是在北部戍边的燕王朱棣,长期指挥数万军队和北元作战。不过,早有人提醒过朱元璋,边患、河患、藩患是大明王朝的三大危胁。不过这藩患毕竟都是朱元璋自己的儿子,在他的心里不会作为优先级来处理。但他也不是什么都没有做,他立下了相当严厉的规矩,藩王无昭不得进京,禁止互相访问,即便进京,一个朝贡完走了,另一个才能来。也就是说这些藩王,自从到自己的地盘上上任之后,从此天各一方,老死不相往来,亲兄弟间根本没有机会见面。朱元璋认为,定下这样的祖制,皇族之间就可以太平了,没想到他刚死,建文帝就大刀阔斧地,展开了削藩行动,骨肉相残。这真是莫大的讽刺。

一、其实朱棣窥视帝位已经有一段时间了

原本朱元璋法定的接班人是太子朱标,没想到这太子朱标去了一趟西安,可能是这长安城王气大盛,他没压得住,回来就一命呜呼了!你说这也怪了,当年蒋介石到那儿,直接碰上了西安事变,差点把命搁那儿。没在那儿建都的帝王啊,还真不敢随便往那儿去。这朱元璋啊,欲哭无泪,一盘棋全给打乱了。为了稳定皇权为大明的江山着想,朱元璋定下了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的规矩,将朱标的儿子朱允炆立为皇太孙。

朱元璋有那么多儿子,但是老大老二老三相继都不在了,朱棣排行老四。这朱老四是个能力很强的人,本来在众多皇子中间就是个佼佼者。他一看机会来了,就想尽一切办法来表现自己,没想到的是,老爷子根本没有给他机会,直接立了他这个侄子继承大统。朱棣这心里老不舒服了,他就觉得朱元璋这个决定一定是错的。曾经有一次,燕王朱棣进京,拍着朱允文的肩膀说,“不意儿乃有今日!”,就凭朱老四的智商,这话哪能随便乱说呀!可见当时他已意外到了极点。也该他倒霉,这话当时就被朱元璋听到了,狠狠的把他给收拾了一顿,作为小孩儿的朱允炆,不想得罪这些叔叔们,他一边帮朱棣开脱,一边暗下了决心,宗藩势力不得不削。

二、建文帝削藩

朱元璋为了给孙子铺路,大肆打压朝中重臣的势力,制造了如蓝玉案等一系列的冤狱。这时候他就需要得到藩王的支持,故而藩王不但没事,地位还更加稳固了。朱元璋活着的时候,没有哪个藩王敢有异心,等朱允炆当了皇帝之后,他就感觉到了这些叔叔们的威胁。

朱允炆登基之后,任用黄子澄、齐泰、方孝孺等人,展开了对藩王的行动。齐泰认为:燕王朱棣势力最大,应该先从他下手,其他的藩王即使有意见,恐怕也没有造反的能力。而黄子澄认为:直接从朱棣下手,太过冒险,应该先从容易的开始,打得朱棣孤军无援,他自然也会服软。建文帝也认为直接针对朱棣,心里没底,于是采用了黄子澄的意见。实际上后来的过程证明了这真是一招臭棋。

建文帝第一个下手是和朱棣关系非常近的同母兄弟周王朱橚,由于周王内部的家庭矛盾,被人揭发有异谋。于是,建文帝以北边战事需要之名出兵到开封,冷不丁抓了周王,把他贬到云南后有抓回来囚禁起来。后来,建文帝又以湘王朱柏破坏印钞制度为由,派兵抓捕。其实,滥印钞票最多的就是建文帝本人,朱柏就因为是建文帝的叔叔,威胁了皇权嘛!但这湘王确实很有骨气的,不愿受侄子的凌辱,直接自焚身亡。齐王朱榑也是被告发谋反,而被召至京城囚禁起来。后来,建文帝又将代王朱桂和岷王朱楩贬为庶人。这些进行的倒还顺利,但是,实力和智力都最为强大的朱棣已经被打草惊蛇,天天睡觉都会梦到自己被侄子吊着打。

三、靖难之役

朱老四知道自己这样拖下去没有好结果,干脆一不做二不休,直接起兵造反了。1399年,因朱棣装病,诱使朝廷放回质子之后,被人告发,这可是犯有欺君之罪的。朝廷立即密旨抓捕燕王,不想朱棣早有准备,诱杀朝廷官员,起兵攻打北平城。这北平地区本就是燕王的势力范围,周边不少府地主动归服。燕军势力大增,开始打着“靖国难,清君侧”的旗号正式和明朝政府展开了军事对抗。

起初,朱棣打得也没有那么顺利,史书上记载几次都差点儿被围剿了,不知道哪儿刮过来一阵神风给就了。天不亡朱棣,让他打到了南京城。建文帝自焚身亡这事儿估计没那么简单,真抓个活得,朱老四这“清君侧”的旗号还要打下去吗?最大的可能就是被燕军杀掉后,再放火烧。干干净净,查都没办法查。从此,大明还是大明,永乐盛世正式开启。

朱棣反建文帝确实是被逼出来的,不过这些祸根确实朱元璋埋下的,如果朱元璋可以提前处理好这些宗藩问题,恐怕朱老四是没有机会的。再者,建文帝朱允炆没有汉武帝刘彻的智商,或者他身边要是也有个主父偃,或许就没有靖难之役。


牧渔子


朱棣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四个儿子,朱棣本来没有机会当皇帝的。因为造反成功把他的侄子赶下台,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通过造反成功上位的蕃王。朱棣的年号永乐,故又称之为永乐大帝。朱棣放着好好的蕃王不当,为什么要做大逆不道的事呢?

朱标为太子时大家都没有意见,毕竟朱标既是大哥又是父亲朱元璋最器重的一个人。他们这些做兄弟的哪敢有非分之想,再说了大哥朱表宽厚仁慈,对弟弟们都很好,弟弟们从心里服他。但是,天不遂人愿,这么一个人好心善的太子却英年早逝了。朱元璋却不考虑朱棣他们的想法,爱屋及乌的力了朱允炆为帝。朱棣心有不服,却没办法,一直怏怏不乐。

朱允炆继位后,觉得几个伯伯叔叔太过危险,不削番他的统治就岌岌可危了。削番过程是残酷的,几个蕃王都被逼死了,朱棣看到快到自己了,觉得不能坐以待毙了。


朱棣不愧是镇守北方的大将,军事指挥能力在靖难之役中表现的淋漓尽致。他放弃了一个一个城池的打法,他带领他的军队直接快速突进到都城南京,打了朱允炆措手不及。朱允炆在一次大火中逃走了,不知所踪,成为了一个千古迷案,郑和下西洋目的之一就是寻找朱允炆。

朱棣造反成功也是偶然,朝廷无大将,腐儒无大略,文帝太懦弱,朱棣太英武。


历史如歌



很多人认为,燕王朱棣早就蓄意谋反,对于这一点,笔者始终不敢苟同。

明太祖朱元璋去世后,建文帝朱允炆根据朱元璋的遗训,禁止各位叔王进京吊唁,以防止皇位被叔叔们抢,7天后,建文帝将朱元璋安葬在明孝陵。当时,燕王朱棣已经从封地北平赶到江苏淮安,但是被朝廷的人挡了回去。

朱棣只好按照朝廷的命令,回了北平,但是派出了全部3个儿子(朱高炽、朱高煦、朱高燧)赴南京奔丧。如果这时候朱棣想谋反,必然不会将3个儿子全部送到南京吊唁,这等于是送给建文帝做人质,更要命的是,朱棣在好几年前已经丧失生育能力,这些儿子要是都没了,朱棣就要绝后。



七月,建文帝朱允炆先将五叔周王朱橚削除,四叔燕王朱棣并没有因此有异常举动。十一月,建文帝朱允炆安排刑部侍郎张昺出任北平布政使,任命谢贵、张信为北平都指挥使,让他们严密监视燕王朱棣的举动。此后,朱棣的护卫不断被调走,朱棣原先有大约5500名护卫,后来只剩下800名护卫在身边。到了第二年四月和六月,七叔齐王朱榑、十二叔湘王朱柏、十三叔代王朱桂、十八叔岷王朱楩等4位藩王陆续被建文帝削除,燕王朱棣早已感受到了危机,并装疯卖傻,麻痹朝廷。

在这种情况下,燕王朱棣有两种选择:

一是坐等被削。老老实实接受朝廷的安排,削就削,这也不是什么要人命的事情,大不了就是和之前被削的弟弟们一样,被废为庶人,此后要么被软禁,要么被迁到外地居住。这样的话,虽然失去权力,但一家人的性命无忧,衣食不愁。这倒是个不错选择。



二是武装反抗。选这条路,不成功便成仁,自己手上只有800亲兵,而朝廷在北平及其周边地区有十几万兵马,成功的概率很小。武装反抗一旦失败,朱棣和他的3个儿子不仅仅是被废为庶人的问题了,不死也得把凤阳皇家监狱坐穿。换做其他人,在这种情况下会怎么选择?前面被废的5位藩王已经用行动作了回答,除了湘王朱柏选择了全家自杀,其他4位藩王都老老实实不反抗。

朱棣为什么冒着这么大的风险起兵靖难?主要原因是:

1.家族的责任感。在二哥秦王朱樉、三哥晋王朱棡去世后,燕王朱棣已经是诸王之长,面对侄子朱允炆对祖制的胡乱变更,对叔王的强势削藩,除了自身的危机感之外,也有对大明江山的危机感。朱元璋在世的时候,安排了九子防边,如果把这个体系打破了,又没有建立新的体系,明朝北方将不得安宁,父皇九死一生创造的明朝将面临大威胁,为此朱棣必须以全家性命相博。



2.有可能会赢。燕王朱棣如果认为和朝廷打战没有任何胜算,那他也不会起兵。朱棣作为镇守重镇北平的燕王,在北平经营了18年,此前经常接受明太祖朱元璋的委派,统兵和蒙古人打战。这样的经历,一来锻炼了朱棣的军事素养,二来培养了朱棣和朝廷在当地的驻军的关系。 可以说,朱棣与朝廷在北平及其周边的驻军将领几乎都很熟悉,这些将领大多数是朱棣的老部下,知根知底,一旦朱棣的靖难大旗树了起来,朝廷在北平及其周边的军队向朱棣投降的可能性很大,后来事实证明大体就是这样。

此外,朱棣判断,建文帝朱允炆做事欠周到,性情浮躁,成不了大事,所以朱棣才敢起兵。如果朱允炆是明宣宗朱瞻基这样的天纵英才,朱棣可能就不敢冒然起兵反抗了,因为对于精明的朱棣来说,完全没有胜算的事情他是不会干的。



靖难之役打了3年后,燕王朱棣取得了胜利,当上了皇帝;建文帝朱允炆遭遇最终失败,举火自焚而亡。如果建文帝不那样着急削藩,而是采取温水煮青蛙的模式慢慢对付叔王们,循序渐进解决,几乎没有哪个藩王会武装反抗,即使武装反抗,也没有很好的借口,难以获得朝野同情和支持,很难取得胜利。

按理说, 建文帝朱允炆隔代继承了爷爷朱元璋的皇位,一开始应该对叔王们客气一点,等自己站稳脚跟、坐稳位子后,再考虑其他的事情。建文帝朱允炆的失败,主要还是太年轻,太冒进,硬生生把四叔朱棣逼反了,逼反后又没有能力消灭,这才造成了自己的人生悲剧。


坐看东南了


五百年必有王者兴。朱棣造反因于时势,源于个人政治野心和历史使命感。

一:朱棣起兵造反因于时势所迫。

朱棣1360年5月2日生,死于1424年8月12日,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成年后和諸王子一起被封为籓王,守戊边疆。

朱棣封为燕王,1380年就籓北军,驻守北京守卫大明北大门。多次受命参与北方军事活动,两次率师北征。曾招降蒙古太尉乃尔不花,生擒北元大将李林帖木尔,深得朱元璋赏识和信赖,因此成为諸王子中的皎皎者。

朱元璋建国初期分封籓王,为巩固明王朝政权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也为籓王拥兵自重,威震一方留下了后患。

朱元璋死后把皇位传给孙子朱允炆,引起朱棣和其他王子不满。朱允炆即位后,也感到諸位籓王叔叔们的威胁。在帝师方孝儒和齐泰、黄子澄的劝谏下,于国内外环境不顾,釆取错误的方法进行削籓。先削朱棣的同母胞弟周王朱橚和其他五位籓王,把矛头直指燕王朱棣。这等于打草惊蛇给朱棣发信号敲惊鐘,使燕王提前做好应对准备。

朱棣打着清君侧靖难的旗号被迫起兵造反,具体经过不再赘述。

朱棣英勇果敢多谋善断。朱允炆年青文弱昏聩无能。偏听偏信方孝儒、黄子澄、齐泰三个文职官员,不懂军事纸上谈兵。临阵擅自撤换大将耿炳文,任用官二代纨绔子弟李景龙。李景龙用兵若儿戏,兵溃如堤决,独自逃回南京,损兵折将,导致朱棣造反成功。开创了我国历史上,和平年月夺取政权的先例。

二:朱棣起兵造反,源于个人政治野心的膨胀。

朱棣十七岁在凤阳农村体验生活,广泛接触社会各阶层群众时就萌发远大政治抱负。封燕王就籓北平,几次随军北征打击蒙古残余势力,才华抱负得以充分施展。是諸王子中皎皎者,并得到朱元璋的认可 。

朱棣的远大抱负帝王欲与姚广孝的到来,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姚广孝人称黑衣称相,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通晓厚黑学理论。和刘伯温不相上下,人称刘伯温第二。第一次和朱棣见面就试探性地说,送给王爷一顶白帽子,被朱棣慎言制止。随后被选为幕僚,交往甚密。

孟子曰:“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这段流传很广的历史预言姚广孝不会不知道,也难免当作主要话题和朱棣私聊。按有关学者划分,由尧舜至商汤五百年,汤至周文王五百年,周文王至孔子五百年。依次类推从明朝朱元璋到太平天国洪秀全刚好五百年。

也有学者把“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和现代基因学联系起来。一代人基因以1/2几何级数,重新组合往下遗传,五百年正好结束,包括王者在内。五百年后又重复出现一个新的循环。

朱棣、姚广孝当然不可能懂得基因遗传学。但有关“五百年必有王者兴”预言的时段划分,古已有之。明初正好是最后一个五百年的伊始年。这也许是朱棣起兵造反,实现皇帝梦的理论根据。

朱棣正是利用这一点,为自己大造舆论,以至于民间流传燕王才是未来的真龙天子。

当燕王旧部张信接到逮捕朱棣的密令后,告诉母亲。其母说民间传说朱棣是未来的皇帝,要张信慎重处之。张信即刻投靠朱棣,关键时刻救了朱棣一命。

靖难中北军和政府军几次交战,在打得难分难解的关键时刻,双方都已精疲力尽,天空突然狂风大作飞沙走石,北军利用天象奇迹般取胜。如此天象重复出现三次,北军三次利用天象取胜,令人匪夷所思。

我们现在虽然无法判断史记的真伪,但北京一带风沙确是常有的事实。朱棣利用风沙天象大造舆论,使人心向背天枰逐渐倾斜到北军一边。

后朱棣釆纳姚广孝的建议,绕开铁炫、盛庸,孤军深入直指南京。沿途关隘将领明哲保身暗与盟约,不予抵抗。

朱棣设计伏击盛庸、铁炫后,朱允炆再无兵力可用。谷王朱橞和李景龙密谋献城门投降,宣告靖难胜利,朱允炆政权灭亡。

三:朱棣起兵造反,还有一说源自历史使命感。明朝建立虽然推翻了元封建统治,但元王朝残余势力还没有彻底肃清。北部女贞族日以强大,时刻都在窥视着中原。東部海上反明余孽和日本倭寇相互勾结为匪作盗,时常滋扰明朝沿海村庄,阻断海上交通。西部自唐宋以来开辟的通往欧洲大陆丝绸之路,被阿拉伯奥斯曼帝国和我国少数民族阻断。南部安南政权反叛独立,外患不断。

朱棣身为北京籓王镇边将领,不会不了解。作为一个具有雄才大略的藩王,有义不容辞的使命感。监于朱允炆一班人文弱迂腐无能,无法应对外部环境,取而代之也许是起兵造反的又一原因。

籓王造反在我国历史上没有成功的先例,唯明成祖朱棣例外。分析原因两个班底人员素质相差太远。

朱棣是从战场上历练出来的,神勇果敢机智多谋,加之谙通经纬善于机变的姚广孝,如虎上添翼。

朱允炆善良敦厚犹柔寡断,智囊方孝儒、齐泰、黄子澄纸上谈兵,无军事素养和远见卓识。尽管朱允炆手握重兵,却注定了要失败的命运。

朱元璋在世为给朱允炆登基扫清障碍,大肆杀戮功臣。把曾经跟随自己一起奋斗的开国将领和元老旧臣,以莫须有的罪名贬死殆尽。蓝玉案、李善长案等迁连万人之多,以至于平叛开始无将可用。

更重要一点君臣离心离德,文武官员普遍认为靖难是皇家私事,冷眼旁观明哲保身。朱允炆一句休伤吾叔的叮嘱,成了朱棣的护身符,使朱棣躲过一次又一次劫难。

战争开始天时地利人和,朱允炆一样都没占住。和汉景帝时期八王之乱相比,兵将与皇帝上下一心,陷籓乱于军民汪洋大海之中,形成鲜明对照。

朱棣被迫造反,北京周围所属旧部纷纷投靠朱棣讳下,随着几次大的战役,民心天枰逐渐发生倾斜。从起兵到靖难胜利,虽有惊险但最终都得到化解。也许冥冥之中真有某种潜在力量在护佑,也未可知。有待热心学者进一步探究。


李育增昵称古华胥


历史上有官逼民反的,朱棣一个王爷造反其实有时候挺令人难以理解的!我们先来看一下当时的背景,公元1398年明王朝的开拓者朱元璋驾鹤西去。是时,太子朱标早已去世。朱元璋生前曾经不止一次想立燕王为储,但是中国历史上封建王朝有这么一个传统,就是嫡长子继承制,虽然朱元璋有意立朱棣为太子,但是架不住一帮老臣,比如方孝孺,齐泰等苦苦相劝,又拿什么祖制来压他!最终,朱元璋动摇了,尽管朱棣在很多方面都像自己,无论文治武功,朱棣都能堪当重任。没有办法,最后还是立朱允炆为皇太孙,就是以后的继承者!朱元璋明白,朱允炆宅心仁厚,到时江山难以坐稳。所以,朱元璋临死前,将陪自己一起打江山的元勋宿将一一杀尽,唯独留一个善于防守的大将耿炳文,又把将来的逃跑路线和宝箱都弄好,可谓是费劲心机!1398年朱元璋走完了他颇为传奇的一生!朱允炆登基为帝,是为建文帝!建文帝心知自己的叔叔们没一个服他的,尤其是燕王和宁王!一开始他也并不想跟自己的叔叔翻脸,甚至对皇位都不太在乎!但是权力的欲望终究会使一个人改变,包括建文帝!再加上手下一批老臣在旁边煽风点火,整天说燕王要谋反!于是,建文帝开始削藩,朱元璋的众儿子死的死,貶的貶。大背景下,燕王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因为就算他不反,只有死路一条,反的话还有一线生机!朱棣内心是不想反的,因为没有胜算,毕竟自己势单力薄,兵力财力什么都悬殊太大了,自己呢又师出无名!该来的终归要来,躲也躲不掉,建文帝终于要拿朱棣开刀了,那么朱棣也只有拔剑相向了,毕竟自己还有一家老小,唯有反抗才能有点出路!所以一场大的战争开始了,虽然历经千辛万苦,自己差点命都丢掉,但是最后朱棣竟然造反成功了,于是便有了靖难之役!朱棣本身就是王爷,又是朝廷镇守北方的重臣,再加上一家老小,他没有必要去赌的,但是都是被逼的,成王败寇,历史的天平向来都是偏向成功者一方的,尽管他是一个造反者!但是不得不说永乐是一个伟大的帝王,不然北京今天也不会成为全球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了!而建文帝只能是一个好人而不是一个好皇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