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唯一异姓王:为了他,朱棣打破朱元璋不设异姓王祖训

原创文章,已开启全网维权,抄袭必究!


汉高祖刘邦和明太祖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白手起家的两大典范,从一介草根到九五之尊,他们的发迹之路走得格外艰辛,之所以最终能问鼎天下,建立新王朝,离不开身边一众兄弟的支持与帮助。


刘邦有韩信、彭越、英布,朱元璋有徐达、常遇春、汤和,这些人居功至伟,是开国元勋,更是必当重赏之人。所以,刘邦与朱元璋在开国之初都做了同样的事情——大封功臣。


楚汉战争时期,刘邦为了笼络功臣,收买人心,封了著名的8大异姓王,即:齐王(楚王)韩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赵王张耳、燕王臧荼、后燕王卢绾、长沙王吴芮、韩王信。但这8大异姓王实力过于强大,尾大不掉,后来成为刘邦的心腹大患。

洪武三年,朱元璋大封功臣时却并未封任何异姓诸侯王,品阶最高的不过是“开国六公爵”,即:

韩国公李善长、魏国公徐达、曹国公李文忠、宋国公冯胜、卫国公邓愈、郑国公常茂(常遇春之子)。


明朝唯一异姓王:为了他,朱棣打破朱元璋不设异姓王祖训


朱元璋不设异姓王,正是吸取了汉朝异姓王之乱的经验教训。而且,从开国皇帝朱元璋到亡国之君崇祯,大明王朝的16任皇帝一直严格遵守着朱元璋定下的这一祖训——异姓不可封王。


我们常说的中山王徐达、开平王常遇春、岐阳王李文忠、宁河王邓愈、东瓯王汤和等,无一例外,都是死后追封,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异姓王。至于云南那座著名的沐王府,里面其实也从未住过任何姓沐的异姓王,沐英是死后追封的黔宁王,沐家世袭的也只不过是黔国公。


大明王朝276年期间,只存在过一位真正的异姓王——忠勇王金忠。


明朝唯一异姓王:为了他,朱棣打破朱元璋不设异姓王祖训


永乐二十一年(公元1423年),明成祖朱棣第四次亲征北伐,结果出师不利,正在懊丧之时,蒙古王子也先土干率妻子部署归降。朱棣大喜,赐汉名金忠,封忠勇王。


那么,金忠(也先土干)作为一个降臣,寸功未立,到底凭什么异姓封王呢?


对于这个问题,笔者简要分析如下,如有不当或不足,欢迎留言批评指正,各抒己见!


异姓永世不可封王,这是朱元璋定下的祖训,作为儿子,朱棣对此自然心知肚明,他之所以违背祖训,看似离经叛道,实则深谋远虑。


明朝唯一异姓王:为了他,朱棣打破朱元璋不设异姓王祖训


第一:


《明史·金忠传》记载:“时六师深入,寇已远遁。帝方耻无功,见其来归,大喜。”也就是说,当时明成祖朱棣率领六师大军深入蒙古草原,一心要杀敌建功,开疆拓土,怎奈御驾亲征,劳师动众,结果却是一无所获。也先土干在此时率队来降,挽回了朱棣的颜面,无异于雪中送炭。这样一来,朱棣便可向广大中原臣民“交差”,他当时的喜悦心情可想而知。


对于朱棣来说,也先土干就是那个在对的时间出现的对的人,所以,狂喜之下,朱棣将也先土干赐名并封王。


第二:


不过,我们的永乐大帝也绝非冲动之人,他破例封也先土干为王,绝非一时脑热。


朱棣时期,大明王朝最主要的敌人就是北元,而也先土干在北元的地位不容小觑。


也先土干是元世祖时太保、恒阳王也先不花的六世孙,根正苗红的元朝望族。北元时期,也先土干在鞑靼、瓦剌之间自成势力。当时北元的头号权臣是阿鲁台(鞑靼领导人,北元太师),而也先土干素来为阿鲁台所忌惮,他之所以选择归降大明,正是由于与阿鲁台不合。


朱棣重封也先土干,实则是收买人心,他要释放这样一个信号:凡是愿意归降大明者,必当优待。如此一来,朱棣便可不战而屈人之兵,把阿鲁台的政敌最大化争取到己方阵营,何乐而不为呢?


明朝唯一异姓王:为了他,朱棣打破朱元璋不设异姓王祖训


第三:


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也先土干(金忠)虽然获封忠勇王,但所谓“忠勇”,听着好听,实则只是虚衔。


也先土干是蒙古王子,所以朱棣若要接受他的归降,也只能将其封王,才得以匹配他原有的身份。


那么,也先土干(金忠)这个“忠勇王”,含金量到底如何呢?且看正史中的相关记载。


《明史·金忠传》记载:“赐冠带织金袭衣,命坐列侯下。”

《明太宗实录》记载:“赐宴,命金忠坐侯之下,伯之上。”

中国古代的爵位从高到低分别是:王、公、侯、伯、子、男。但很明显,也先土干(金忠)虽然名为“忠勇王”,在朝中的实际地位却是在侯之下,伯之上。

所以,朱棣虽然将蒙古王子也先土干(金忠)封为了明朝唯一的异姓王,但实际上,这个所谓的“忠勇王”,既没有封地,又没有权力,既不会威胁到朱棣的统治,又不会引起其他汉臣的不满。

综上,在诸多历史因素下,也先土干(金忠)成了大明王朝276年里唯一的异姓王。


文中图片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