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晉,生是電影的人,死是電影的鬼

謝晉,生是電影的人,死是電影的鬼

如果把20世紀分成前後兩半,要舉出後半個50年中影響最大的中國文化人,那麼,即使把名單縮小到最低限度,也一定少不了謝晉。他是中國第三代導演的代表,也被譽為當代中國電影導演“第一人”。

在中國電影百年史中,謝晉和他執導的影片陪伴了觀眾整整半個世紀。從《雞毛信》和《紅色娘子軍》,到《天雲山傳奇》和《芙蓉鎮》,再到《女兒谷》和《鴉片戰爭》,謝晉有太多的電影作品成為了經典。

謝晉的電影充滿浪漫主義情懷,但題材和表現手法是現實主義的。“社會主義國家的藝術家職責是什麼?只有忠於人民、忠於生活的題材和作品,才會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共鳴。”在謝晉看來,真正的藝術家應該同時是個思想家,應該通過他的作品對一些社會問題發言。

謝晉,生是電影的人,死是電影的鬼

謝晉,生是電影的人,死是電影的鬼

謝晉,生是電影的人,死是電影的鬼

謝晉,生是電影的人,死是電影的鬼

無論是謝晉本人,還是他的電影作品,都充滿了中國知識分子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他用電影膠片記錄、書寫中國的社會面貌、歷史變幻和時代精神,在新中國成立後的很多個重要歷史時期,謝晉用電影建構起一幕幕集體記憶。

回顧新中國電影發展,謝晉已然成為一個標杆。他升起了中國電影不斷向前的旗幟,也打開了中國電影走向世界的大門。他的電影作品是屬於時代的,但他的藝術理念和電影精神卻是跨時代的,正所謂

“時代有謝晉而謝晉無時代”

挫折成就藝術

1923年11月,謝晉出生於浙江上虞謝塘鎮的老屋裡。他是著名的“東山再起”的一代名相謝安的五十三世孫。為紀念祖先淝水大捷力保東晉國脈,謝晉的號為“淝捷”。祖父佐清公,是鎮上頗有名望的賢達人士,讀書經商。謝家正直、仗義、敢作敢為的家風,毫無保留地傳給了長房長孫謝晉。

少年時代的謝晉,在白馬湖邊的春暉中學讀書。“北有南開,南有春暉”,不少著名學者、教育家、藝術家都曾在此執教過,如葉聖陶、朱自清、朱光潛、豐子愷、張天翼等名聞中外的風華才子。

起點高、眼界寬,接受傳統與現代的多元薰陶,這“天時地利人和”的教育背景,為謝晉日後在文藝界的造詣,奠定了堅實的文化根基。

謝晉,生是電影的人,死是電影的鬼

當時的浙江,還是辛亥革命後革命者和革命思想的活躍之地,年輕人時時受到魯迅、秋瑾等先驅者的思想影響。伴著蘇軾、辛棄疾、岳飛等人的壯烈詩詞,謝晉憂國憂民、胸懷天下的情感抱負,開始一刻不停地在心底湧動。

謝晉的父親是上海有名的會計師。1938年,父親去交通部駐香港辦事處任職,謝晉也隨往香港讀書一年。當時,正好趕上武漢抗日文藝團在香港演出,救亡圖存的歌聲在謝晉的腦中久久激盪。

次年回到上海後,謝晉開始積極參加業餘戲劇活動,宣傳抗日救亡,在多幕劇《岳飛》中扮演岳雲。文藝創作的熱情被徹底激發,他渴望著用文學藝術作品抒發心底的愛國之情,並喚醒更多的民眾。

沒過多久,他便經同學介紹,考進了金星影劇青年訓練班,接觸到了戲劇和電影,並認識了黃佐臨、丹尼、吳仞之老師,以及上官雲珠等青年演員。在老師和同學們的相互影響下,謝晉更加明確了此後人生道路的方向。

謝晉,生是電影的人,死是電影的鬼

青年謝晉

到了1941年的夏天,謝晉在上海稽山中學讀完了高二,決定去四川報考從南京遷去

的國立劇專。從藝決心堅定的謝晉,沒有聽從其父令其走仕途、耀家門的建議,18歲便隻身一人轉道香港、廣州、湛江、柳州和貴陽,去到了川南江安縣。

小縣城的條件雖然艱苦,卻雲集了曹禺、洪深、焦菊隱、張駿祥等著名戲劇藝術家,他們的愛國熱情和藝術素養令謝晉受益匪淺。特別是曹禺、洪深那種自然生動、激情洋溢的藝術風格,成為了謝晉日後藝術理念和風格的啟示與標杆。

當時的國立劇專,環境非常複雜,既有進步師生,也有國民黨特務。血氣方剛、正義凜然的謝晉,時常見義勇為,替人打抱不平。久而久之,反動學生和特務們便開始造謠生事,以打擊進步師生參加抗日話劇宣傳活動的熱情和積極性。

緊張事態愈演愈烈,謝晉不得不退學,跟隨馬彥祥、洪深、焦菊隱等老師轉戰重慶中國青年劇社。在中青劇社學習之餘,謝晉還為重慶學生業餘劇團排戲。逐漸地,

他找到了自己在藝術領域的發展方向——導演。

1945年抗戰勝利後,謝晉結束了戰時流亡學生生活,在中青劇社做場記。1948年他回到上海,大同電影公司邀請他拍攝影片。謝晉由此正式開始了電影導演生涯,並且一拍就是半個多世紀。

謝晉,生是電影的人,死是電影的鬼

1972年謝晉(中)在《海港》拍攝中研究舞臺模型

新中國成立以後,於1953年問世的《雞毛信》,是謝晉參與拍攝的第一部工農兵題材的影片。在那個年代,電影廠拍攝以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為題材的影片居多,如《渡江偵察記》《平原游擊隊》等等,而極少有反映時下農村生產和社會政治風貌的影片。

正因如此,謝晉執導的《水鄉的春天》緊跟時代,聯繫農民群眾的實際生活,以敏銳的視角顯得尤為獨特。緊貼群眾生活,必然會受到群眾的喜愛。從《水鄉的春天》到《紅色娘子軍》,再到後來的《大李、小李和老李》及《舞臺姐妹》,謝晉的每一部影片都獲得了觀眾良好的反饋。

那是文學家和藝術家最好的創作時代,文藝思潮方興未艾,大量的現實素材等待被髮掘。那也是文學家和藝術家如履薄冰的時代,新中國尚在摸索中前行,難免要遇到曲折,難免要走點彎路。如謝晉這般追求文藝性和真理的藝術家,難免受到深沉的打擊。

謝晉,生是電影的人,死是電影的鬼

《大李、小李和老李》劇照

“我常常對年輕人講我走過各種各樣的彎路,勝利的歡樂有過,苦難的痛苦有過,錯誤有過,作為藝術家,這是一筆非常寶貴的財富。那種從幼兒園、小學、中學、大學,在母親的懷抱長大的、從來沒有經受過曲折的人,是不能成為作家、藝術家的。”他說。

細數謝晉在藝術道路上走過的每一步,跨越小半個中國的求學之路也好,對新現實主義藝術風格的探索也好,在抗爭中遭受的200多次批鬥也好,最終,都成為了他打造具有時代高度和歷史厚度的藝術作品的靈感來源。挫折磨練了他堅韌的性格,成就了他獨特的藝術風格。

以時代的高度

憑藉著誠摯動人的故事和樸素真實的藝術手法,《紅色娘子軍》一舉奪得第一屆“百花獎”的四個獎項——最佳故事片獎、最佳導演獎、最佳女主角獎和最佳女配角獎。這標誌著謝晉的導演藝術逐漸成熟,並走向了他導演生涯中的第一個高峰。

謝晉,生是電影的人,死是電影的鬼

1962年5月22日謝晉(右)憑藉《紅色娘子軍》獲得最佳電影導演獎,這是郭沫若為謝晉頒獎

帶著拍攝《紅色娘子軍》的經驗和熱情,1963年,謝晉開始投入《舞臺姐妹》的拍攝。這部影片極具東方民族的文化特色,充分彰顯了謝晉的藝術造詣,卻在生活上將謝晉帶入人生的低谷。

在鬥爭兇猛的那十年,“北有《早春二月》,南有《舞臺姐妹》”,是電影界的兩大冤案

。謝晉被抄家隔離,掛牌批鬥,雙親不堪折辱先後自盡。被迫害的經歷確實為謝晉在日後創作“反思三部曲”(《天雲山傳奇》《牧馬人》《芙蓉鎮》)提供了真實的情感和認知。

謝晉,生是電影的人,死是電影的鬼

《舞臺姐妹》電影海報

但“反思三部曲”的成功之處卻恰恰在於,他拋開了個人的愛恨情仇,站在時代的高度,將現實主義元素和浪漫主義情懷高度結合,刻畫祖國走出“內亂”後的新的時代精神。

藝術家要有赤子之心,要有歷史的憂患感,要像太史公寫《史記》那樣,要像屈原、司馬遷、杜甫、曹雪芹,一直到當代的巴金那樣,對民族充滿了責任感、憂患感、使命感。”謝晉不止一次這樣強調。

具有歷史轉折意義的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在北京召開後,文藝界誕生了一批又一批振聾發聵的現實主義文學藝術作品。謝晉追求藝術的心從未被現實打敗,彼時,他更是難掩興奮之情,四處尋覓優秀題材。

謝晉,生是電影的人,死是電影的鬼

《芙蓉鎮》劇照

他堅信,作為藝術家,對那些阻礙國家發展的東西,如不敏銳地發現、勇敢地揭露、大聲地吶喊,就是沒有盡到自己的責任。

“作家、藝術家的任務,是塑造人的靈魂。”他說,《天雲山傳奇》所追求的社會效果,就是讓廣大觀眾希望在現實生活中,像馮晴嵐這樣善良的人多一點,像吳遙這樣自私的人少一點。

《天雲山傳奇》播出後,引起了觀眾強烈的共鳴,謝晉收到了幾萬封讀者來信。信的內容不僅僅是讚揚影片的藝術成就,更多的是把自己的命運和影片聯繫起來,與劇中人共訴共泣。

在謝晉看來,時代精神就是全國人民,甚至全世界人民所關心的願望、最強烈的感受,也就是億萬人共同跳動的脈搏。“作為電影藝術,和人民群眾在一起,正視生活中的矛盾,藝術地、真實地反映出人們的追求和理想、痛苦和歡樂,就能夠反映出這種時代的精神。”

謝晉,生是電影的人,死是電影的鬼

《天雲山傳奇》劇照

很多人說電影是遺憾的藝術,每部作品完成後,導演多少都會找到其中的遺憾和不足。謝晉在《天雲山傳奇》中的遺憾是,反一號吳遙這個角色不夠立體,過於反面,形象稍顯單薄。儘管在現實生活中,謝晉也曾被吳遙這樣的人迫害過,但他認為,藝術形象就應該是豐滿的,情感表達更不應該侷限在小我之中。

“作家、藝術家都是用感情創作的,當然也離不開理性。這個能不能寫?那個能不能寫?關鍵在於怎麼寫。如果頭腦健康、感情是真誠的,你就是揭露也好,歌頌也好,都不會犯錯誤。你立場不對,感情不對,對我們的祖國,對黨根本不熱愛,覺得我們國家沒有希望,你一揭露就非錯不可。

拍到《芙蓉鎮》的時候,謝晉的藝術表現手法愈發成熟,心中的電影理念也愈發堅定。反派角色李國香,不僅有招人恨的一面,也有令人感到可悲的一面,影片沒有在生活作風上過多地醜化她。

謝晉,生是電影的人,死是電影的鬼

1984年7月17日,謝晉在中越邊防前線拍攝電影《高山下的花環》

而像谷燕山這樣的正面角色,謝晉也沒有刻意地去拔高他,在恰到好處的情境中,刻畫了他善良正直、見義勇為的品行。“藝術家不能只顧發洩自己的積憤,而不顧作品的社會效果,這是一個分寸感,也應該說是藝術家的責任感。”

不被自己的悲歡經歷牽絆,而以時代的高度去要求自己的藝術創作,這是謝晉電影成功的根本,也是他和他的電影精神在歷史的長河中,值得被尊敬和傳承的重要原因。

想做金絲雀的,別來

在《芙蓉鎮》影片的結尾處,平反後的秦書田回到了芙蓉鎮,路上遇見了李國香,李國香意味深長地說:“這些年吃了不少苦吧。”讓人覺得又好氣又好笑。秦書田笑癲癲地對她說了這樣一段話:安安靜靜地成個家,學著過點老百姓的日子,別總想著和他們過不去。他們的日子也容易,也不容易呀。

簡單樸實地對白,將李國香的趾高氣揚和秦書田的大智若愚表現得淋漓盡致。他們是電影中的角色,也是生活中會出現的真實面孔。這不僅得益於導演對人物形象的把控,也得益於演員對人物真實性的塑造。

謝晉認為,選演員是導演的頭等大事。對於《芙蓉鎮》來說,男主姜文、女主劉曉慶對角色的精準演繹,無疑是影片得以成功的關鍵因素。兩位演員為影片注入了飽滿的情感和真實的表演,《芙蓉鎮》則為兩人分別帶來了第十屆百花獎的最佳男、女主的獎項。

謝晉,生是電影的人,死是電影的鬼

謝晉與劉曉慶

謝晉不僅擅長髮掘演員,也擅長培養新人,隨著一部部謝晉電影的問世,總有那麼一兩個演員因出演謝晉的電影而在行業裡順利“出師”,如《紅色娘子軍》中的祝希娟、《牧馬人》中的叢珊、《青春》中的陳沖,電影界稱謝晉為“演員伯樂”。

電影《紅色娘子軍》開拍前,謝晉一行人深入海南瓊崖地區進行實地探訪,會見了當年紅色娘子軍的老連長。儘管頭髮已經花白,皺紋佈滿臉龐,但老連長的雙眼依然炯炯有神,給謝晉留下深刻的印象。

隨後,劇組在上海戲劇學院選角時,謝晉偶然遇到正與男同學為角色而爭論的祝希娟,倔強而磊落的她,大有巾幗不讓鬚眉的氣勢。最終,眼神“火辣辣”的祝希娟,拿到了吳瓊花這個角色。

謝晉,生是電影的人,死是電影的鬼

1962年5月22日,時任中國文聯主席的郭沫若在大會上向《紅色娘子軍》女演員祝希娟(右)頒獎

故事片《青春》的女主角陳沖被謝晉發現時,只有14歲。那時,她正擠在旁觀拍電影的人群中,一雙清亮有神的眼睛透著機敏與活潑,彷彿能說話。眼尖的謝晉發現了她,並推薦她去上海電影製片廠演員培訓班進修。沒多久,他便大膽啟用她扮演啞妹。

憑藉多年的導演經驗,謝晉堅信,選出與劇中人物氣質相似的演員,往往事半功倍。而氣質是由內而外散發的,絕不僅僅依靠相貌。

例如,巴金著名作品《家》中,鳴鳳是個十六七歲的小丫頭,可是戲劇學院的學生畢業時都20多歲了,十幾歲時的純淨和清澈已然所剩無幾,又如何演呢?

為了能讓更多鳴鳳這樣的角色有合適的演員勝任,1993年,上海謝晉-恆通明星學校成立,專門培養年輕的演員苗子,由謝晉擔任校長。很多人都不理解,彼時已是擁有眾多經典作品和電影獎項的知名導演,年過古稀的謝晉為何要耗費人力財力去搞電影教育。

2000年,謝晉-恆通明星學校正式加盟上海師範大學,成為上海師範大學謝晉影視藝術學院。此後,謝晉與趙炳翔分任院長和院黨總支書記兼常務副院長,兩人一起共事多年,直到2008年10月18日謝晉於浙江上虞辭世,趙炳翔接任學院院長。

謝晉,生是電影的人,死是電影的鬼

趙炳翔告訴《南風窗》記者,謝晉的初心很簡單,他認為當時的演員培養體系是不完善的,他希望能為中國電影事業的發展作出更多貢獻。“事實上,謝晉導演就是為電影而生的,無論是導演方面還是教學方面,只要是他能做的,他都會不遺餘力。”

作為老同事,趙炳翔非常敬佩謝晉“一切為了電影事業”的精神。起初,謝晉是以謝晉影視公司的名義來和學校談股份的,後來上海師大校長表示,公立學校也不為賺錢,就是想和謝晉一起培養出優秀的電影人才,謝晉就再沒提過股份的事,任職後的工資也全部轉入學校擬建立的“謝晉基金”。

今年7月,原謝晉影視藝術學院與原人文與傳播學院的戲劇與影視學、新聞傳播學等學科及其相關專業,共同組建成影視傳媒學院。

“學院名稱裡不再有謝晉的名字,我們感到非常遺憾和不捨,但是謝導的銅像會永遠嶽立在影視傳媒學院大樓的門廳裡。”趙炳翔說,學院始終以謝晉為榜樣,謝晉電影精神也將持續支撐和引領一代又一代的電影人。

而所謂的謝晉電影精神,並不是一句空洞的口號,而是學院在辦學過程中高掛並堅持的四句話:祖國利益高於一切,艱苦奮鬥百折不撓,追求探索永不停息,質量第一追求精品。

除此之外,學院一直保留著謝晉在建學之初提出的院訓:缺少藝術天賦的,別來;沒有獻身藝術的決心的,別來;害怕吃苦想偷懶的,別來;想做金絲雀的,別來。

謝晉,生是電影的人,死是電影的鬼

近20年來,謝晉電影精神和接地氣的院訓,激勵著學院領導和老師堅守從藝原則,激勵著莘莘學子努力拼搏。“學生們每天拳不離手、曲不離口地進行基本功訓練,每天早上六點開始的早功書聲琅琅,已經成為學校裡的一道靚麗風景線。”

作為一個站在時代高度上擁有歷史厚度的導演,謝晉留給我們的,絕不僅是那些部部堪稱經典的影片,還有那些值得被代代相傳的藝術理念和電影精神。

一生為電影而活的謝晉,用現實主義電影記錄下了真實的社會時代風貌,用浪漫主義情懷抒發了對真善美的倡導,用史詩級的作品歌頌了祖國現代化的發展,以及廣大人民心中對祖國深切的愛意。

作者 | 南風窗記者 魏含聿

排版 | GINNY

南風窗新媒體出品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