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专家设计这地方时说能撑50年,当时没人信,如今变成啥样子呢

这是西安最古老的街道之一,也是西安最“出名”的一条街道;

有着当时最“先进”的设计理念,虽然在当时不被大多数人认可;

这是西安自解放以来到现在唯一不曾改变过的街道,有着数不尽的老字号饭馆和各种老旧建筑,也正因如此这里完美的保留了近半个世纪以来的西安老城风貌。

住在附近的人都对这里很熟悉,这里就是今天要说的地方,在西安几乎无人不知的大庆路。

苏联专家设计这地方时说能撑50年,当时没人信,如今变成啥样子呢

大庆路名字的由来

说到大庆路,在上一代人记忆里是不可替代的地方,这不仅仅是一个普通的街道名字,更多的代表了那个时期人们对“繁华”这个词的印象,在这里发生过的故事足够每个人回忆许久。

关于西安“老街道”大庆路的回忆

不管是西安本地人或者是游客,时至今日几乎不会有人专门来这里。

毕竟这里不是什么出名的游览胜地,也没有那些所谓的“网红”地标——街道两边都是老旧的厂房和设施老化的住宅区,唯一的“亮点”莫过于绿化带上的巨幅“丝绸之路”群雕和它脚下的那片绿化带。

苏联专家设计这地方时说能撑50年,当时没人信,如今变成啥样子呢

那么这个名字听起略带一丝“土味”的道路到底有什么值得说的呢?

其实这里可是个不简单的地方,这里拥有着众多西安在建国初百废待兴,蓬勃发展的“印记”。

关于这里的故事,虽然目前也是众说纷纭,但从附近居住的人口口相传的故事中,我们可以寻觅到一些这里的起源:

这里原本是一条石子路,当时名为“大同路”,附近多为农田、村庄,后来又扩宽过一次。上世纪50是年代开始,我国同社会主义阵营的老大哥“苏联”有过一段“蜜月期”——建国初期那段时间,当时恰逢苏联大规模援建我们国家,苏联在陕西有24项重点援建项目,其中西安就有17项,是建国初期仅次于哈尔滨的苏联援建大市。

时至今日这里仍然能够看到大量的苏式风格的建筑群,并且有些建筑依然在发挥着它的作用。

苏联专家设计这地方时说能撑50年,当时没人信,如今变成啥样子呢

苏式风格的西电厂

在那个特殊年代下这里也见证了中苏友谊,于是在1959年为国庆十周年大庆献礼时,将这里改名为"大庆路"(还有一说是1966年改名,但1959年改名这个说法目前可信度最高,百度百科中也提示为1959年改名)。

后来苏联专家撤走,使我国大量的企事业单位处于停滞状态,给国家经济造成了重大损失,这里也曾遭受波及,但毛主席在当时说了句“天塌不下来!”,让无数人为之振奋,奋勇向前,最终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

现在走在这里,每天车流穿梭不停,路边的老人晒着太阳抽着烟,而那些曾经的“厂里职工”则会自豪的和你叙说当年这里的“繁华景象”:

早上起来,从路南生活区去往路北厂区的工人们,和川流不息的公交车、自行车大军一起整齐划一的前进着,沿途路过路北的那些厂房,心理默念着这个是电容器厂,那个是变压器厂,再那头是开关厂,还有被看不见的绝缘材料厂……

当然,如果你在深度挖掘,他们会跟你讲那时候的苏联专家往事。

关于厂区的回忆

在厂区林立的老西郊,大庆路是西安很有名的工业带,人们记住的更多的是那些有年头的老厂。

在计划经济的时代,跟随着国家援助大西北的浪潮,来自东北、江浙地区工业基地的数以万计的劳动者奔赴西安,很多人也在西安落地生根,将青春奉献给了这里。

苏联专家设计这地方时说能撑50年,当时没人信,如今变成啥样子呢

曾经老城区的标签为其提供了成熟且便捷的生活配套设施,也让这里成为当时西安最为繁华的地区之一,其辉煌程度不亚于东郊的“小香港”——纺织城。

当时在这里工作生活的人们依然能记得那段辉煌的时光。

要说到这里最为出名的大厂,非西电莫属了

西电的全称是中国西电集团公司,成立于1959年,是我国“一五”计划期间156项重点建设工程中的五个项目为基础发展形成的集科研、开发、制造、贸易、金融为一体的大型企业集团。 ———来自百度百科

围绕着西电,高压电瓷厂、开关厂、微电机厂也都驻扎在这里,并且清一色的苏联建筑风格,放到那个时候,这里似乎是第二个“老工业基地”哈尔滨了。

苏联专家设计这地方时说能撑50年,当时没人信,如今变成啥样子呢

大庆路上的各厂房和住宅楼,无一不透露着那个年代独有的苏联风——斑驳的墙壁被涂成暗红色、宽大的三角型屋顶和四四方方整齐划一的“格子楼”,无一不体现出属于那个时代的独特的审美,最难的的是这些建筑都保留至今,这在西安乃至全国都是很少见的。

很早的时候,西电职工子弟随意穿梭于厂里,早上上班时间西电的工服就是这里独有的一道风景线。

如今这里留下的只有岁月的痕迹,像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再回头看看,“XD”两个大大的英文字母招牌还在,隔着厂区的铁丝网,似乎在向路人讲述着旧时光与新时代之间故事。

苏联专家设计这地方时说能撑50年,当时没人信,如今变成啥样子呢

苏联专家设计这地方时说能撑50年,当时没人信,如今变成啥样子呢

这里是西安发展较早的区域,曾经西安有超过半数的重点项目都选址西郊,80年代的城西可谓是无限风光,然而随着现代化城市的发展,这些“老城区”的痕迹反而成为了阻碍这里发展的羁绊。

不过,随着2017年得一纸通知,这里也正式进入了改造时代。

大庆路的“特色”绿化带

说到大庆路,西安人都知道这里有个“特色”的绿化带,如果你是从外地来的,一定会好奇一个绿化带有什么好说的?

其实,这个绿化带是大有来头的,如果你路过这里,一定也会被这条“巨大”的绿化带所吸引,这个设计可是当年苏联专家们的“杰作”之一。

苏联专家设计这地方时说能撑50年,当时没人信,如今变成啥样子呢

大庆路原本是作为1959年国庆十周年而得名的献礼工程,因此苏联专家在设计上也精心做了安排:

自外向内,人行道、自行车道、汽车道设置分明,而最具特色的就是道路中央,分隔双向马路、长度绵延4公里、宽度达到50余米的绿化林带。

树木种类和栽种划分极为讲究:高大茂盛的梧桐为马路遮蔽着炎炎夏日与皑皑冬雪,而林带内,雪松、水杉、银杏生长得错落有致,不分四季而绿意盎然。

一个宽50米的绿化带横在路中间,这在当时是不可理解的,苏联专家在设计这里时,很多人也都对设计表示了相当的惊讶,但苏联专家一直坚持己见,并告诉人们,这样设计可以保证50年不用再做任何改变。

如今半个世纪过去了,这里依然保留着那个时候的场景,供人们休闲娱乐的同时,似乎这也在用实际行动证明着自己的价值,在过去的这半个世纪,大庆路依然是西安市最宽阔和最阴凉的城市大道,这里就好比是西安的“中央公园”。

夏天从这里开车路过,还能闻到青草的芳香。

苏联专家设计这地方时说能撑50年,当时没人信,如今变成啥样子呢

大庆路绿化带实拍

苏联专家设计这地方时说能撑50年,当时没人信,如今变成啥样子呢

斑驳的护栏

现在的这里也是老人们晨练的绝佳场所——每天清晨,玩鞭子和陀螺的老人不会担心吵到周围的住户可以尽情的“玩耍”,唱戏的、跳舞的老人也都各得其所,各种健身器材也是一应俱全,这里成了老人们的“乐土”。

苏联专家设计这地方时说能撑50年,当时没人信,如今变成啥样子呢

大庆路的“知名”景点

除了厂房和绿化带,这里还有很多值得回忆的场所。

说到大庆路的那些值得回忆的故事,很多在这里上过学的人一定都能说出个一二三四来,像台球厅、电影院、服装城,都是那个时候放学了必去的休闲娱乐场所,但是今天不讲这些。

有一个地方是所有人都绕不开的话题,那就是家世界超市了。

在物质并不丰富的90年代,大庆路上最出名的莫过于“家世界”超市了。

虽然家世界只是一个普通的大型量贩超市,但在那个吃包虾条都乐呵半天的年代,大型量贩超市简直就是孩子们的游乐园,去逛一次超市不亚于现在孩子去一次水上乐园的开心程度。

苏联专家设计这地方时说能撑50年,当时没人信,如今变成啥样子呢

“南有好又多,西有家世界”这两个超市成了西安大型超市界两个的“扛把子”,当时要说大庆路上人流量最大的地方,非这里莫属了。

后来家世界旁边开了家肯德基,也成了学生们课余时间驻足的地方,2010年以前,虽然人们已经基本吃穿不愁了,但距离丰厚的物质生活还差那么一些,所以那时候吃肯德基也算是一件比较“奢侈”的事情了,往往都是约心仪已久的女孩子才会选择这里。

苏联专家设计这地方时说能撑50年,当时没人信,如今变成啥样子呢

现在这里依然是一家大型超市,但名字早已易主,除了保留下的那个公交站,很难再寻找到那时候的记忆了。

苏联专家设计这地方时说能撑50年,当时没人信,如今变成啥样子呢

现在的这里是什么样子

大庆路东起玉祥门,西至阿房路,地铁1号线可直达,因此交通十分方便。便利的交通改变了人们的出行,却仍未改变这里为数不多的“土著”的生活习惯。

回想起那个浪漫又带些魔幻现实主义的90年代,这里也难免“落俗”

当时的大庆路,走在大街上随处可见以下场景:

  • 街上奔跑着带两根“天线”的电车,两节大车箱中间中齿轮连接起来,人坐在里面摇摇晃晃;
  • 红色的“奥拓”配合着手摇式车窗,司机们集体把车停在附近吃饭,并且时常会在你打车的时候骄傲的告诉你“不顺路!”(这是当时全西安出租车司机的毛病之一);
  • 街边的烤肉摊永远存在,红色塑料罩子配合着白炽灯昏黄的灯光,照映着木炭燃烧着的烤炉,烤肉师傅熟练的握着两大把肉来回翻滚,不时撒上盐和辣子面孜然,这里是附近人的美食天堂;
  • 下了班的工人,时不时聚在一起吃宵夜打麻将,或者相约去打球,总之大家的业余时间都相当丰富,不像现在只能上网打游戏;
  • 还有就是那些厂里的“子弟”们,因为父辈都在同一家单位工作,彼此之间都太熟悉了,互相串门吃饭都是习以为常的事情,当然做了坏事也不好隐瞒,因为总会被大人们通过电话问出来,而即使是这样,那时候的人们还是亲切的,远不像现在邻里之间这般陌生。

当然,这些老西安的场景,不光发生在大庆路上,西安那时候众多的“厂区”里,都有着这些普通百姓的生活印记,只是现在很少有人在提起这些往事了。

从大庆路进入玉祥门,就算告别了这里,汽车从此开始就渐渐的通往城里,与市区的繁华相比,这里确实老旧的让人唏嘘,彷佛一条路跨越了两个时空。

苏联专家设计这地方时说能撑50年,当时没人信,如今变成啥样子呢

找遍那些充满魔幻现实主义色彩的小说,那些作者们也未必会写出发生在这里的故事,但是它却是实实在在存在于这里的,仅仅是走过一条路,却彷佛看到了这里了半个世纪的变化,因为这半个世纪依然它几乎未曾改变。

苏联专家设计这地方时说能撑50年,当时没人信,如今变成啥样子呢

时至今日,这里也面临着拆迁改造,有些地方已经动工,很多厂区也进行了搬迁。

但并不是所有工厂都需要搬迁,一些传统“老厂”依然存在,中午饭点时间,附近街道大大小小的油泼面馆里依然能够看到那些穿工服的工人们来“喋面”解馋,但他们早已融入到这个城市中数万计的“职场人士”中,不再像以前一样成为特殊的那一部分群体了。

也许在未来的某一个时间点,我们无法再看到眼前的景象了,但是,不管怎样,这里曾经存在过,这里的故事也不会消失。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