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慈禧太后欽點的“天下第一倉”,原來在陝西大荔

天下第一倉

義倉是舊時各地儲糧備荒的一種社會習俗。隋唐已有。豐圖義倉位於陝西省大荔縣城東17公里處朝邑鎮南寨子村。1882年(清光緒八年)由東閣大學士閆敬銘倡議修建的民辦糧倉,歷時四年竣工。慈禧太后曾御封此倉為“天下第一倉”,並在倉頂賜“虎”、“龍”二字。豐圖義倉與蘇州的“豐備義倉”並重一時,馳名全國。

被慈禧太后欽點的“天下第一倉”,原來在陝西大荔

豐圖義倉,是始建於1882年(清光緒八年)的一座民辦倉庫,位於陝西省大荔縣的朝邑鎮(1958年因修建三門峽水庫撤消朝邑縣,併入大荔縣)。它是中國所存無幾的清代大型糧倉之一。

被慈禧太后欽點的“天下第一倉”,原來在陝西大荔

該倉由晚清朝邑趙渡人,清朝著名理財家“救時宰相”閻敬銘倡議修建,歷時四年建成,於1886年(清光緒十二年)正式投入使用,開始存糧。被慈禧太后硃批為“天下第一倉”。

被慈禧太后欽點的“天下第一倉”,原來在陝西大荔

解放後一直由大荔縣朝邑糧站使用。2006年國務院批准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無論從建倉規模,還是從儲糧歷史,或者是從古倉今用方面講,都無愧於“天下第一倉”的稱號。

被慈禧太后欽點的“天下第一倉”,原來在陝西大荔

倉房為磚窯式,對糧倉的防火、防盜、防入侵等都有獨特作用。每倉進深11米、寬4米、儲糧90餘噸,全倉共可儲糧5220噸。倉房地面由松木板鋪成,離地下40釐米,木板下牆體四周有4個排氣孔,利於空氣流通和潮氣排出。這種倉形因小而獨立,便於將稻、麥、豆、谷等糧食按種類、乾溼分門別類儲存管理。

被慈禧太后欽點的“天下第一倉”,原來在陝西大荔

令人歎為觀止的防水設計

防雨防潮是糧倉設計構築的關鍵環節,豐圖義倉的設計構造簡單而科學,設計理念值得現代建築工程借鑑。

它的牆頂平面由青磚鋪成,採取分段四周高、中間低的結構,巧妙的將雨水匯於中間部位,再下落水槽向院內排去,避免雨水四散造成積水、滲水或滲蝕牆體。倉院場地也是四周高、中間低,水可以很快集中排出牆外。每至雨天,從倉牆到院內,排水通順流暢,雨停牆院即幹。

豐圖義倉經百年滄桑,一直沿用,牆體院基少有裂縫破損,糧食不易黴變生蟲,與其科學的建築設計和完備的排水系統有直接關係。

被慈禧太后欽點的“天下第一倉”,原來在陝西大荔

傳統的殺蟲方式

倉房的精妙設計便於空氣流通和潮氣排出,但每逢春夏兩季,小麥常見的蟲害還是會侵蝕倉城儲糧,所以防蟲害顯得格外重要。

豐圖義倉採用傳統的磷化鋁片劑燻蒸法消滅防治蟲害,磷化鋁由於發揮藥效所需時間較長,最適用於儲期較長的糧食和商品。

磷化鋁通過吸收空氣中的水分,自行分解產生磷化氫氣體,從而達到燻蒸毒殺害蟲和蟎類的目的。磷化氫氣體對人畜為劇毒,因此在對倉房進行燻蒸前,工作人員都要佩帶防毒面具進行操作。

被慈禧太后欽點的“天下第一倉”,原來在陝西大荔

軍事功能

豐圖義倉是一座以儲糧為主要功能的建築,又具有堅固的安全防禦系統,從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是具有防禦性質的軍事建築。

被慈禧太后欽點的“天下第一倉”,原來在陝西大荔

在利用地形和倉城建築設計方面,確有許多獨到之處:將倉置於城牆牆體之中是倉庫建築上的創新,既利用了城牆牆體的厚實,便於恆定糧溫,又節約了建築材料。豐圖義倉的高厚寨牆在保證儲存糧食安全的同時,又理所當然的成為地處該倉東面崖下朝邑城的衛城。

被慈禧太后欽點的“天下第一倉”,原來在陝西大荔

因為其北與東嶽廟相對,共同扼守南、北兩個寨子之間的歷史著名驛道----“朝坂古道”。體現了儲糧和安全防禦的雙重功能。就這一點而言,在中國古代糧倉建築史上,確是綜合功能利用較好的典型建築之一。

豐圖義倉產生的意義和影響

豐圖義倉的完好保存和繼續儲糧,對於研究中國古代倉政、倉儲歷史、倉儲文化、糧倉建築藝術提供了翔實的歷史資料,同時對研究封建社會後期關中東部的經濟發展、軍事攻防提供了重要的參考資料。

被慈禧太后欽點的“天下第一倉”,原來在陝西大荔

歲月流轉,滄桑鉅變。豐圖義倉自1885年竣工至今,歷經一百多年風風雨雨和戰火洗禮的考驗,仍然保存完好,雄風長存。並一直儲藏著糧食,有意義的發揮了和正在發揮著為民儲糧,安定一方的保障作用。

被慈禧太后欽點的“天下第一倉”,原來在陝西大荔

對當地的經濟建設,社會穩定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據豐圖義倉志記載:“回憶辛丑賑濟,全活無算,無不歸功斯倉”。足見該倉不論是在清朝晚期,還是民國時期,都在儲存糧食和解決糧食危機,救助災民於水火方面建樹了不可磨滅的功勞。特別是在支援解放戰爭中發揮了保障軍需的重要作用。

被慈禧太后欽點的“天下第一倉”,原來在陝西大荔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