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思维1:学点逻辑思维

逻辑思维1:学点逻辑思维

今天开始我们来讲讲逻辑思维。我们要借助一本2018年出版的新书,叫《不讲逻辑的世界里的逻辑艺术》(The Art of Logic in an Illogical World)。这本书的作者尤金伲亚·程(Eugenia Cheng)是一位英国的女数学家。

逻辑思维1:学点逻辑思维


我们在生活中经常说,“你这话说得没逻辑”、“你犯了逻辑错误”等等。什么是逻辑呢?逻辑,是说理的底层……逻辑。

你可能学过难度很高的数学,但你很可能没有正式学过逻辑学。逻辑似乎说是不需要正式学习的。其实你已经会了,只是不知道而已。我给你举个例子,一提逻辑学,人们首先会想起亚里士多德著名的“三段论”,也就是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 ——

*大前提:人都要吃饭。

*小前提:中国人是人。

*结论:中国人要吃饭。

可这不是废话吗?这还用专门学吗?这种学问有什么意义呢?我们要说的就是这个意义很重大。现代逻辑学的基本操作比这个三段论更基本,但是其中的学问远远超过亚里士多德。而且现代人经常犯逻辑错误。

“我会只不过我不知道”和“我会而且我知道”是两种非常不同的境界。英文世界形容一个人聪明有个很酷的词叫“sharp” —— 思维像刀一样锋利。多一个逻辑学的眼光,你的思维就会犀利很多。

想要理解逻辑是什么,我们必须理解数学是什么。

1.数学和逻辑

我们精英日课专栏总是说“这个宇宙是数学的”。一方面这表现在宇宙中的物理现象无比精确地、简直是不可思议地符合数学方程。而更底层的道理是,这个宇宙是讲理的。

你给小孩一个苹果,然后再给他一个苹果,那他手里一定是拿着两个苹果 —— 除非他吃了一个或者扔了一个。1+1一定等于2。不管你在哪个国家、哪种文明、哪个星球,1+1=2这个事实不会变,否则就是不讲理。

这就是数学。数学是绝对正确的。亚里士多德研究的那一套自然科学,今天几乎全都过时了。但是2300年前的欧几里得几何学,今天仍然完全正确。当然今天有“非欧几何”,但是请注意,非欧几何可不是说否定欧几里得几何学,而是说在换一个前提的情况下,推导出另外一套几何来。

为什么科学知识可以是错的,数学定理却绝对是对的呢?

因为科学知识是来自于经验的。这是一种所谓“归纳法”思维,比如说我今天看到太阳从东边升起,明天看到太阳从东边升起,那你可以把这个经验归纳成一条知识:太阳从东方升起。这个知识很可靠,但事情没有理由总是这样 —— 也许哪天我们要实施流浪地球计划,太阳就不会从东方升起。

科学讲证据。证据是永远也搜集不全的,所以你不可能保证科学知识的绝对正确。

而数学,是逻辑的操作。我给你举个例子 ——

如果你上过大学,那你就上过学。

这就是一个逻辑推导。我们把它可以写成下面这个样子 ——

上过大学 ⇒ 上过学

只要你对“大学”和“上学”的定义跟我一样,那你就不得不承认,这个推导是绝对正确的,因为大学也是一种学校。数学大厦就是用这种绝对正确的推导一步一步构建出来的,所以数学永远都不会错。

比如说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两个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这听起来一点都不显然,但这个不显然的结论可以通过一步一步显然的推导构建出来。比如下面这张图就是一个证明 ——

逻辑思维1:学点逻辑思维

证明过程中的每一步,都是像

这是一个边长是 a 的正方形 ⇒ 它的面积是 a²

这样显然正确的推导。如果你承认什么是直角三角形什么是正方形,你承认什么叫面积,你终将承认勾股定理。

逻辑推导,并不增加任何新的信息。它只是让你换一个角度来看待这件事。你上过大学,换个角度说,你上过学。这句话说了和没说是不一样的,但是不提供新信息。

3月14日是圆周率日,那天有个朋友问了我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他说,既然圆周率是个无限不循环的小数,我们并不知道圆周率的所有数字,那圆的周长和面积是不确定的吗?

答案是,是确定的。不知道 ≠ 不确定。圆周率的每一个数字都已经存在于数学王国,你无法改变它。我们在原则上可以把圆周率计算到任何一位,只是还没有算而已,将来不管谁去算,结果都是一样的。数学知识只能发现,不能创造。

正因为这样,逻辑推导的结果才是永远正确的。逻辑最大的好处,就是能够告诉我们什么是绝对的对错。不管你是中国人、印度人还是外星人,只要你讲理,你推导出来的结果就必定是一样的。

你犯生活作风错误、最多就是对不起家庭;你犯政治错误,最多就是背叛国家。但一个人要是明目张胆地犯逻辑错误,那就是睁着眼睛说瞎话,就是自绝于人类文明,我们就没法谈了。逻辑,是最硬的讲理。

2.抽象思维的好处

其实严格地说,数学之所以绝对正确,是因为它研究的并不是真实世界里的东西。数字“1”并不存在于真实世界。真实世界里有一个苹果、一个橘子、一个人,但是没有抽象的数字“1”。数学世界是一个抽象的世界,是“柏拉图世界”,是“逻辑世界”。

数学,是用逻辑方法研究逻辑事物的学问。

真实世界里的东西总可以做各种解读,你要说非得大学不是一种学校,我也没办法。只有抽象世界里的东西才是绝对的。那我们为啥不停留在真实世界,非得用抽象世界的事儿说话呢?

首先,抽象思维能让你认识到事物的本质。比如说,下面这三件事儿,你能不能看出来它们的共同点 ——

1.我们应该增加社会福利的支出,去救助穷苦的人。就算福利制度有漏洞,养了一些懒汉,那也是必须付出的代价。

2.有人调查发现,人在临死的时候,一般不会后悔自己做了什么事情,后悔的都是想做、却没有做的事情。

3.“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过一人。”

表明上看这是三个不同领域的事儿,但它们说的其实都是两个数学概念,叫“假阴性”和“假阳性”。假阴性,就是明明它是,你把它当做了不是;假阳性,就是明明它不是,你把它当做了是。这三件事说的都是在假阴性和假阳性之间的取舍。

高手,要善于发现各种看似不一样的事物背后的共同点。

抽象思维还能让你举一反三。看清了事物的本质逻辑,你就可以把这个逻辑用在其他地方。

比如你学习博弈论,学了“囚徒困境”,那么你会发现社会中的很多现象都能用囚徒困境来解释。然后你就可以用解决囚徒困境的方法去解决它们。抽象思维能让你类比和推广。

抽象思维的第三个好处是它能消除歧义,帮助我们对各种问题达成一致意见。逻辑推导是完全客观的,谁来操作都一样。

比如说中医吧。中医有时候的确能治好一些疑难杂症。但中医的问题在于它是一个神秘的、非逻辑的系统。到底什么叫“上火”?什么叫“寒”?它没有一个像数学一样的准确定义。就算一位老中医根据自己的经验和手感能把病给人治好,他也说不清是怎么治好的。而现代医学则是逻辑化的操作,原理A、B、C,步骤1、2、3,明明白白童叟无欺,可以随时拿过来讲理。

这个消除歧义的能力,对解决争议可是太有用了。

3.逻辑怎么用?

最基本的逻辑推导就是

A ⇒ B,

意思是如果 A 成立,那么 B 就成立。这个推导是可以传递的, A ⇒ B, B ⇒ C, C ⇒ D,那么就有 A ⇒ D。亚里士多德的三段论,其实就是一个逻辑推导的传递:

*是中国人 ⇒ 是人,

*是人 ⇒ 要吃饭,

*所以,是中国人 ⇒ 要吃饭。

任何数学定理的证明都是这样一步一步推导出来的,我们上初中的时候都学过这种推导。尤金伲亚·程在书中举了一个这样的例子。请看下面这两句话,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呢?

1.如果你认为女性是一种低等的存在,你就是在侮辱女性。

2.如果你认为“哈!这人怎么像个女人似的”是对男性的一种侮辱性的说法,那你就是认为女性是一种低等的存在。

显然,根据逻辑推导的传递,如果你认为“像女人”是侮辱男性,你其实就是在侮辱女性。而且我们还可以更进一步,如果你本身就是女性,你这么说就是在侮辱你自己。

有了这种清晰的表述方式,如果两个人对一件事情有争议,我们就可以让他们把各自的逻辑推导列出来,看看他们的分歧到底在哪里。分歧可以发生在推导的出发点,也可以发生在中间过程。

逻辑推导的出发点是我们对这件事儿的前提和假设,以及我们对各种事物的定义。如果我认为应该人人平等,而你认为有些人就应该高人一等,那咱俩的前提假设就可能不一样。我心目中的“人才”是有能力的人,你心目中的“人才”是有潜力的人,那咱俩的定义就不一样。

比如说,咱俩对政府的医保政策有分歧,那我们可以分析一下分歧点到底在哪里。

如果我认为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都应该享有医保,而你认为只有为医保做出过贡献的人才应该享受医保,那这可能是咱俩的价值观不一样。这是逻辑推导的出发点不一样,这个咱俩可以暂时各自保留意见。

而如果咱俩都同意每个中国人都应该享受医保,只是对怎么实现这一点有分歧,那就可能是咱俩中间的推理过程有分歧。那我们就应该一步一步地比对各自的逻辑推导,看看是不是谁在哪个地方犯了逻辑错误。

两个真诚的人应该用这个方法解决争论。否则就是各说各话,脸红脖子粗啥用没有。

那都有哪些逻辑错误呢?咱们下一讲再说。

逻辑思维1:学点逻辑思维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