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承载了2300年古蜀传说的桥,见证成都83年之变迁

一座承载了2300年古蜀传说的桥,见证成都83年之变迁

| 一座承载了2300年前古蜀传说的桥,见证成都83年变迁

| 成都回忆系列020

古蜀国是一个崇尚浪漫的国度,富有想象力的先民们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诡奇又磅礴的神话故事。

九皇山的人猿之恋,自贡的仙市古镇神话,广汉的三星堆传说,阆中古镇的伏曦造钟,泸沽湖的东方诺亚方舟神话……荡气回肠的神话故事造就了许多知名的“神仙景点”。

在成都市区也有很多和神话故事有关的景点,今天我们就来摆一下十分有名的五丁桥。

一座承载了2300年古蜀传说的桥,见证成都83年之变迁

01 五丁桥和五丁开山的传说

在成都青羊区和金牛区交界的位置,有一座不起眼的小桥,有一截保存完好的城墙,还有一个仅剩名字的校场,这三样就组成了我们今天要挖掘的主角——五丁桥。

一座承载了2300年古蜀传说的桥,见证成都83年之变迁

五丁桥的名字由来有许多迥异的版本,大致归纳下来分成两个版本:神话版本和史料推测版本。

说到“五丁桥”自然就联想到了四川地区广为流传的一个神话故事——五丁开山。在神话传说版本中,五丁桥便是因“五丁开山”的神话故事而得名。不过在查阅史料的过程中,我意外的发现平时忽略的一个细节。其实“五丁开山”这个耳熟能详的神话故事,其实也有两个不同版本。

现在大家所熟知的一个版本是由唐代诗人李白最先确定下来的,在他那首著名的《蜀道难》之中就有这样一句:“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一座承载了2300年古蜀传说的桥,见证成都83年之变迁

古蜀栈道

这句诗词的典故是出自于《华阳国志·蜀志》《蜀王本纪》《水经注》等古书。

蜀国弱,然道难,秦强收不能得之。秦王诈,责匠凿五牛,朝坠金于其后,曰:牛便金。许于蜀。蜀王贪,欲五牛。时蜀有五力士,千斤力,无人敌。王遣五丁开山迎牛。

五牛归蜀,成都怒。秦闻道通虽悦,然惧五丁勇,不进。

时三十二,秦悉其好色,故以胭粉惑之:"牛,虽吾过;今有女,数五,绝色国香,愿许之,以谢罪。"蜀王忘旧,闻之,重遣五丁,还到梓潼。 有穴见大蛇,为患。五人欲诛之,遂竭五人之力,以手揽之,抴( yè )蛇出洞。霎,山崩,即压杀五人及秦女,而山分为五岭。“

闻五丁亡,蜀道通,秦无惮,军至,蜀王卒。

故事的大意是这样的,战国中后期,东边五国魏、赵、韩、燕、楚联合攻秦,西边的匈奴义渠也在攻打秦国。在东西夹攻之下,那个车裂了商鞅的秦惠王改变了策略准备先把弱的蜀国灭了,但是当时的蜀国被崇山峻岭阻隔,无路可通。

秦惠王深知蜀人有崇尚鬼神的传统,于是请人凿刻了五个巨大的石牛送蜀王。秦王派人在石牛屁股后面放了一堆黄金,每头石牛还假模假样地安排了人来饲养。蜀王的使者在秦人的蛊惑之下,以为这石牛是天上神牛能屙黄金。消息传回蜀国,蜀王大喜,便派国中五个力士开山辟路,将石牛拖回蜀国。这条拖石牛的道路,就是古金牛道,亦称“剑门蜀道”。而石牛最终落座的地方便称为“五丁桥”。

一座承载了2300年古蜀传说的桥,见证成都83年之变迁

古蜀栈道

道路虽然通了,但是秦王害怕那五个力大无穷的力士,于是他又心生一计。他知道蜀王好色,便派人告诉蜀王,上次送了五个没用的石牛是自己不对,这次要送给他五个绝色美女谢罪。蜀王听闻之后十分高兴,便又派了这五位壮士去接美女回来。这五个壮士接到美女走到梓潼的时候,忽然看见一条大蛇钻进一个洞穴。为了帮助当地人除害,一位壮士抓住了这只蛇的尾巴,其余四人也来帮忙用力往外拽。拽了一会儿忽然山崩地裂,壮士和美女都被压死在山下。山崩之后分为五岭,入蜀之路随着山崩也被彻底打通了。

后来蜀道通了,壮士死了,秦王发兵了,自然蜀国就亡了。

这便是以前我们熟知的“五丁开山”的故事。

不过在另外一个传说故事中,那个贪财好色的蜀王变得贤明起来。

据说在古蜀时期,蜀王不安于蛰伏一地,想打通前往中原的道路。但是北上路途艰险,不仅有崇山峻岭阻碍,沿途还有瘴气剧毒,虎豹当道。

这时候有五位有移山倒海之能的壮士自告奋勇,在桥头摆下烛台,焚香祭拜祖先后率领数万大军,数千能工巧匠北上开路。他们逢山开路,遇水架桥。

路上遇到有虎豹挡道,五位壮士中的大哥"雷"手持巨斧率先冲上山去,一阵血战之后平息了兽患,自己也倒在了血泊中。五壮士中的"虬"用自己的身体烧裂了顽石,在绝壁上开凿出了栈道。兄弟俩的身躯化成了山顶的一座"雷神庙",守护着栈道。

一座承载了2300年古蜀传说的桥,见证成都83年之变迁

古蜀栈道

两山之间的激流冲走了所有的搭桥绳索和树干,五壮士中的"风"地从山顶跳到了对面,用肉体把粗大的绳索死死固定在岩石上,而五壮士中的"柯"化作了天边的一道霓虹,击碎了沼泽中的瘴气。

八年之后,蜀道通往中原的道路终于被打通。当人们聚在当初送别的桥头时,等来的却是五位壮士英勇献身的噩耗。蜀王亲自祭拜了五壮士亡灵,并且把河边的这座桥命名为"五丁桥"。

这两个版本的“五丁开山”传说大相径庭,究竟哪个版本更加可信就见仁见智了。

不过这两个不同的版本却又有共同之处,即是修筑蜀道的工程干难万险。在这个艰辛的工程中发生过许多次重大安全事故,造成过大量人员死亡,而最为严重的一次,可能就发生在传说中五丁掣蛇或者五丁开山的梓潼境内。

五丁桥的名字由来除了以上的神话版本,还有一个史料推测版本。

相传蜀王为了修建通往中原的蜀道,要求蜀国每五户出一个男丁。后来这些男丁出发的时候集合在一个桥头,于是这个桥就被称为“五丁桥”。

这个简单直白的版本其实也是有史料依据的。因为人有五指,所以古代习惯以五人为一个编队。“五五制式”就是当时军队最基础的编制。那时候服徭役同样习惯于五户抽一丁,正好印证了“五丁”的说法。

那么问题来了,关于五丁桥名字由来的两个版本,你更支持哪一个呢?

一座承载了2300年古蜀传说的桥,见证成都83年之变迁

02 五丁桥和它的邻居们

“五丁桥”在2300年前“五丁开山”时代是什么样子的,我们已经不得而知了。根据史料记载,五丁桥经过的三次“变身”。1936年的时候它是一座简易的木桥,建国后1960年它被改建为砖砌拱桥。而现在我们看到的五丁桥已经是老成都改造时修建的钢筋混凝土大桥了。

五丁桥有两个重要的邻居:“北校场”和“古城墙”,他们一起见证了成都风风雨雨83年之变迁。

与五丁桥一街之隔的北校场其实年龄并不比它小。北校场这个说法是清代才有的,那时候它是清军驻扎军队的营房和练兵演武的大操场。在这之前北校场所在地叫做“武担山”(地址大约偏今天成都军区大院内)。

武担山和“五丁开山”的故事是一脉相承的。

相传五丁开山之时,力士去了西蜀开明王爱妃的故乡武都,将那里的土担至成都,为其营建规模宏大的墓冢,后世将其称为“武担山”(亦有“五担山”的写法)。 武担山虽然叫做山,但它并不是一座山。它是一个高约20米、宽40米、长100余米的小土丘。小土丘上有一座六角七层的宝塔屹立在上,是成都市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竹枝词》中有一段关于北校场的描写,“北教场考武举人,文殊院侧武棚邻。闲时芳草行刑处,秋夜萤飞讶鬼磷。”

北校场这块地方自古就见证了许许多多的兵事。

这里在三国时期曾是刘备登基之地。清代末年,这里开办四川武备学堂预备学堂,是四川近代历史上第一所军事学校。1911年开办了四川陆军军官学堂,以及四川军官速成学堂和陆军讲武堂。北教场可谓是四川现代史上众多军政领袖的摇篮。

北校场也和蒋介石有一段渊源。

1935年,蒋介石政府为了打破四川军阀完全统治四川的局面,在成都建立中央陆军军官学校(黄埔军官学校)成都分校,建校地址便选在了北较场。

后来1949年11月30日重庆解放后,蒋介石飞来成都就住在北较场。根据后来公布的资料记载,成都地下党员计划暗杀蒋介石,方案是用迫击炮炸掉蒋住的房子,但因情报无法确定蒋住的具体位置,计划流产。当年12月成都解放前夕,蒋介石从北较场的黄埔楼逃到凤凰山机场,飞往台湾。

一座承载了2300年古蜀传说的桥,见证成都83年之变迁

五丁桥旁的古城墙是现在成都为数不多保存完好的城墙。

自古以来,成都城北方向就是成都城重要的出入口。明清时期,成都北门叫大安门,又叫迎恩门,而五丁桥是北大门进出城的必经之路。抗战期间,成都北门和五丁桥作为重要的防空疏散要道,它见证了一个完整地成都抗战史。

1935年,为了准备战事到来,成都对旧的城墙进行了最后一次维修。在抗日战争开始之后,成都又将旧城墙开了几处口子,以便城内居民“跑警报”。新中国成立之后,为了方便城市建设,古城墙陆续拆除。五丁桥这一段长约百米的老城墙就是在原来的遗址上重建修复的。

每次从北校场旁的这一段古城墙旁经过,抬头看着几十米高的城墙,心里就会升起一股莫名的苍凉感。

一座承载了2300年古蜀传说的桥,见证成都83年之变迁

五丁桥除了北校场和古城墙两个老邻居,还有一个小邻居——甲府园。

这个甲府园由成都的友好城市日本甲府市于1997年捐建,是为了祝贺当时成都府南河整治工程完工,据说园内有很多樱花树是从日本直接空运过来的。

现在这个小游园已经成为了一个茶园,也不知道坐在里面喝茶打牌晒太阳的人是否还会聊五丁桥附近的往事。


【成都回忆系列往期回顾】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