綿州橋樑史話:芙蓉花開芙蓉溪 芙蓉溪上仙人橋

芙蓉花開芙蓉溪 芙蓉溪上仙人橋

绵州桥梁史话:芙蓉花开芙蓉溪 芙蓉溪上仙人桥

綿陽是一座多橋的山水之城,橋樑串起了河流兩岸,縮短了距離,也加快了城市的發展。前幾期的《綿州橋樑史話》介紹了綿陽城區涪江、安昌江上的橋樑,作為“三江匯流”的另一條重要的河流芙蓉溪,自然也少不了架橋為路。近日,記者走進富樂遊仙,繼續探尋綿州橋樑,記錄芙蓉溪上仙人橋的悉數變遷。

□ 本報記者 鄭金容/文 蘇東華/圖

绵州桥梁史话:芙蓉花开芙蓉溪 芙蓉溪上仙人桥

壹 出川入蜀重要通道

仙人橋位於芙蓉溪上,是連接科學城、朝陽廠、綿陽師範學院、仙人路一帶的重要橋樑。想要了解仙人橋,就不得不先說一說芙蓉溪。

芙蓉溪又名杜家河,發源於江油市雙河垮石巖(海拔825米)南坡,全長90.7公里,自北向南呈“之”字形流入遊仙區太平鄉,在城市東面沈家壩注入涪江。據州志記載:“州東北二里,源自彰明迤邐百里,至州城東南入涪水,夾岸多芙蓉,故名。”

涪江、安昌江、芙蓉溪三條河流經綿陽城區,千百年來共同孕育了綿州兒女,尤其是涪江更是被稱作“母親河”,造就了綿州的厚重與輝煌。但如果查看歷史,尤其是唐代,綿陽城市中心在遊仙開元場、韓家脊一帶,流經遊仙境內的芙蓉溪作用更大,成了當時重要的交通要道。

自秦以後,金牛道成為出川入蜀重要線路,遊仙一帶是重要節點,交通的便利一定程度上帶動了當地的繁華,芙蓉溪附近人文薈萃,熱鬧昌盛,詩聖杜甫常在此與友暢談遊樂。“古人經綿州過金牛道出川,是從東津古渡至現在的李杜祠附近,沿芙蓉溪東岸、走富樂山下富樂寺一路北上。當時仙人橋是古人北上進出綿州唯一的橋樑,可見當時仙人橋的重要性。”綿陽城建專家湯毓良介紹。

绵州桥梁史话:芙蓉花开芙蓉溪 芙蓉溪上仙人桥

貳 仙人橋的前世今生

因區位條件獨特,仙人橋從建立伊始,便發揮著重要的交通作用,而為何取名為“仙人橋”,記者查閱史實得知,主要來源於漢朝李意期。

遊仙李意期,似仙非仙,不同凡人乃高士也,是西漢文帝時期人,然蜀漢時猶存,享年至少200餘歲。據晉代葛洪《神仙傳》記載,漢代雲遊天下的仙人李意期曾在遊仙一帶修煉,後人乃修遊仙觀以作紀念,遊仙之名是以得之。而在遊仙芙蓉溪上修的橋被稱作“仙人橋”,即為紀念“仙人”李意期。

“關於修建仙人橋的具體年代沒有確切記錄,但在綿陽地方誌中有記載,在清乾隆時期,便有‘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由前州牧王二南補修’的記錄。由此算來,仙人橋至少在清乾隆十九年前就已存在,而且仙人橋還位於古蜀道上,它的修建年代應該很早。”湯毓良說,清代張邦伸在《雲棧紀程》中記錄了他在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經過綿州的線路,其中專門寫到了從梓潼濫泥鋪下來後,過仙人橋再走七里就進入州城。清道光年間的兩江總督陶澍的《蜀贛日記》記錄,他入川也是經仙人橋進入綿州城的。

“嚴格意義上來說,現在的仙人橋並不是古代的仙人橋。”湯毓良告訴記者,古仙人橋在現在這座橋上游20米處,為石板橋,橋上還建有龍頭龍尾,解放前該橋還存在,但因為橋只能人行,大一點的車輛沒法通過,所以後來在離橋20米左右處重新修建了另一座橋。原本的大橋因為年代久遠,逐漸沒落而被取代。

绵州桥梁史话:芙蓉花开芙蓉溪 芙蓉溪上仙人桥

叄 芙蓉溪上的閘壩橋

據《綿陽市城鄉建設志》記載,上世紀50年代,原502部隊鐵道兵學校在川陝公路遊仙路段漢平陽府君闕北側607米處,橫跨芙蓉溪仙沉路處架設了一座仙人大橋,即現在的仙人橋。橋修建後,仙人橋將芙蓉溪以北的四川朝陽機器廠、綿陽師範學院、建材校等20餘家單位連成一片,並連通沉抗鄉村公路,對遊仙區建設發展起到積極作用。

新的大橋修建後,古老的石板橋逐漸被取代,久而久之,已經沒了橋的身影,住在芙蓉溪附近的老人們告訴記者,如果遇到冬天枯水期,還可以在河流中看到老橋的石基。

“雖然新修的橋是兩車道,但很窄,容易造成交通擁擠,上個世紀90年代,市建委再修建芙蓉溪河堤時,對大橋進行了改建,不僅擴寬了橋面,還美化了橋身,更是將橋改建為一座閘壩橋。”湯毓良說,芙蓉溪在古代水量充沛,尤其是流經富樂山一帶,河面寬闊,水色碧綠,清澈透明。但到了民國期間,河水逐漸減少,加之拓建川陝公路,河床變窄,沿線截流取水,導致冬季斷流枯竭,如果遇到枯水期,就會利用仙人橋的閘壩蓄水,保證芙蓉溪裡有一定的水量,夏季汛期暴雨時,也會根據具體情況利用閘壩放水,起到抗洪防災的功能。

從古仙人橋到現今的仙人橋,多年來,芙蓉溪上的仙人橋默默地發揮著交通連接的作用,見證著富樂遊仙的悉數變化。如今,橋下芙蓉溪水緩緩而過,橋上來往車馬行人如織,改變的是歲月磨練下橋的外形,不變的是仙人橋連接溝通的使命。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