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稱“天下第一關”,山海關的底氣在哪裡

事情要從頭說起,洪武十四年(1381),大將軍徐達奉明太祖朱元璋之命重修長城。他將長城東北的起點選在了今天河北省秦皇島市以東10多千米處。徐達在此重修永平、界嶺等關的同時,又以其北依角山,南臨渤海,新建起了一座“山海關”。其實,這裡並不是簡單的一座“關”。在歷經明朝二百多年修築之後,此地成為了一個以長城為主體,以山海關關城為核心,在南起老龍頭、北止九門口,全長26公里的長城線上,分佈有129座城堡、關隘、敵臺、城臺、烽火臺和墩臺,構成了一個完整的長城防禦體系。而作為核心的山海關關城則是由7座城堡、10大關隘和長城上的30座敵樓、62座城臺、18座烽火臺、16座墩臺等組成的古代城防建築群。

人稱“天下第一關”,山海關的底氣在哪裡

作為萬里長城東部的重要關隘,山海關素有“兩京鎖鑰無雙地,萬里長城第一關”之稱。這可不是什麼虛譽。

打開地圖就可以發現,山海關關前的遼西走廊,是東北地區通向華北地區的最短且最便捷的路徑。關後則是冀東平原的千里沃野,佔據此關,就可以掌控境內的26公里便等於扼住了連接東北與華北地區的咽喉孔道,使北方之敵不得南進。一旦山海關失守,關外鐵騎就可以輕鬆進入華北平原,北京也就危如累卵了。所以顧祖禹就在《讀史方輿紀要》裡將山海關稱為“最緊要者”。至於山海關本身地勢,更是充分利用了遼西走廊的地形:松嶺山橫亙於防區一側,且築有長城邊牆防禦,難以從側面逾越,另一側沿海也無法渡過,僅剩中間的狹長地形也不利於北族軍隊擅長的騎兵突擊。

人稱“天下第一關”,山海關的底氣在哪裡

正因如此,清(後金)軍在皇太極時期幾次入關,都避開了明軍守備嚴密的山海關,繞道或從科爾沁草原進入喜峰口,或入山西趨宣化、大同,或由延慶入居庸關,或由牆子嶺毀邊牆而入。雖說幾次征伐頗有斬獲,終究無法在長城之內立足。皇太極自己也承認,這都是因為被山海關阻擋了。清朝定鼎北京後,以盛京(今瀋陽)為陪都,山海關也就被賦予了新的意義:“關(山海關)據山海,拱衛神京,東通三省,遠接朝鮮,洵畿輔之咽喉,兩都之鎖鑰”,山海關由此更是成為東通奉天、西連畿輔、鎖鑰兩京的咽喉要地,實為東陲之要衝。

人稱“天下第一關”,山海關的底氣在哪裡

即便是到了建國後的和平時期,山海關同樣也是聯繫我國東北、華北的一個重要樞紐。京沈高速公路、102國道和205國道;京山、沈山鐵路在此交匯;山海關火車站是特等站,位於京沈鐵路、京沈高速鐵路客運專線中段;山海關城西南面有機場,可起降大中型客機,直達北京、石家莊、上海、廣州等地。如今成為著名旅遊景點的山海關古城更是無時無刻不在提醒遊客,這座“天下第一關”,仍舊肩負著捍衛首都北京東大門的重任。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