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胜利者的两伊战争

两伊战争是1980-1988年伊朗和伊拉克之间一场长达8年的边境战争。这是一场没胜利者可言的不折不扣的消耗战:战前拥有37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的伊拉克在战争结束时欠下外债700多亿美元,在战争过程中伊拉克死亡18万人、伤25万人,直接损失3500亿美元;作为对手的伊朗也欠下外债450亿美元,死亡35万人、伤70多万人,仅德黑兰就有20万妇女失去丈夫,直接损失3000亿美元。战争使两国经济发展计划至少推迟20至30年。在这个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个人如此,国家也是如此。正所谓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对任何一个国家而言:战争都是一场疯狂的豪赌,在决定开战前任何一个国家的领导层都会慎之又慎综合权衡各方利弊。这意味着战争绝对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而必然有其深刻的逻辑原因,那么这场导致伊朗与伊拉克两败俱伤的持续八年的战争是怎么爆发的呢?事实上在两伊战争爆发前伊朗和伊拉克两国之间的矛盾就已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了。

没有胜利者的两伊战争


双方的矛盾首先集中反映在领土争端上:伊朗和伊拉克之间有1200多公里的边界线。在历史上伊拉克所处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相继由阿卡德王国、乌尔第三王朝、古巴比伦王国、亚述帝国和新巴比伦王国统治。然而自从新巴比伦王国被波斯帝国吞并以来的两千余年里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就再没成立过独立的国家,在这两千余年的时间里两河流域先后被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帕提亚帝国、萨珊波斯帝国、阿拉伯帝国和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统治。这其中的波斯帝国、帕提亚帝国、萨珊波斯帝国都兴起于伊朗高原,换句话说历史上伊朗的疆域曾多次覆盖过伊拉克所在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在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双方的边界线上出现了一块模糊地带: 阿拉伯河是由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在伊拉克境内汇合而成,阿拉伯河下游约100千米长的一段为伊朗和伊拉克两国的界河。1847年当时统治伊拉克的奥斯曼帝国和波斯王国签订协议:阿拉伯河以波斯一侧的浅水区域为界,也就是说奥斯曼帝国掌握着大部分的水域。1913年双方计划重新划分国界,但随即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而取消。1918年随着同盟国阵营在一战中的失败,作为同盟国成员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被作为战胜方的协约国肢解,伊拉克就是从这时被从奥斯曼帝国分割出来成为英国托管地。1921年8月伊拉克王国独立,于是当年波斯王国同奥斯曼帝国的边界纠纷就成为了伊朗和伊拉克之间的历史遗留问题。1937年伊拉克与伊朗签订协议:又将国界画到了河面上主要航线的中间位置,也就是两国各分一半。不过该协议的签订并未给两伊之间的领土纠纷画上句号:伊朗的胡齐斯坦省(伊拉克称阿拉伯斯坦省)有10%的领土原为伊拉克所有,但在1923年被划入了伊朗,伊拉克方面就始终坚持认定伊拉克对该地享有主权。而阿拉伯河作为伊拉克唯一进出波斯湾的出海通道对伊拉克具有无比重要的战略意义,伊拉克认为要将阿拉伯河水道与伊朗平分是对伊拉克大大不利的。由于当时伊拉克是英国的托管地,所以最早的两伊边境谈判是在伊朗和英国之间展开的,伊拉克独立后认为当初的谈判结果对自己不利,为此与伊朗展开了持续数十年的争端。伊拉克的海岸线几乎完全被科威特堵住了,留下的唯一出海口难以支撑伊拉克的石油贸易,因此伊拉克也希望通过对与伊朗有争议领土的控制获得更为畅通的出海通道。

没有胜利者的两伊战争


当时伊朗的巴列维王朝是美国在中东地区的重要盟友且自身实力也较为强大:巴列维王朝致力于大规模发展工业、落实主要的基础建设计划、建设跨国铁路系统、建立公立学校机制、改革司法机构及改善医疗卫生。与此同时巴列维王朝还大力执行世俗化政策:越来越多的伊朗人赴欧洲留学,开始接触到新思想。巴列维王朝制定了野心勃勃的发展几乎:在20年内建成世界第五大工业大国,同时伊朗还从美国买了最高档的F-14战斗机和基德级驱逐舰——不光要做世界第五大工业大国,还要做世界前五的军事强国。伊朗经济和军力的发展都使与其有领土争端的伊拉克感觉犹如芒刺在背。这时的伊拉克也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一时间伊朗和伊拉克被视为中东地区最具影响力的两个大国。正所谓一山不容二虎,更何况是两头早有积怨的老虎?事实上这一时期伊朗和伊拉克各自的国防军备力量的发展计划均是以对方为假想敌而制定的。事实上双方的积怨还不仅限于领土争端:伊朗是以波斯人为主的国家,波斯人占全国总人口的66%左右,语言以波斯语为主。而伊拉克以及中东绝大多数国家以阿拉伯人占多数。波斯人一直把1400年前加西亚之战中被阿拉伯人打败看成是永远的耻辱,在他们看来:当波斯人和希腊、罗马、古印度、古中国等古典文明并立时阿拉伯人还是沙漠中的游牧民,事实上阿拉伯帝国在征服波斯后虽然使波斯皈依了伊斯兰教,但阿拉伯文明自身也被波斯文明同化了不少——我们今天所谓的阿拉伯数字其实就是从印度经由波斯传入的阿拉伯。这就使波斯人在面对阿拉伯人时具有一种复杂纠结的心态:一方面波斯人对历史上自己曾被阿拉伯人征服引以为耻,另一方面又始终以祖先曾经的辉煌为荣并在阿拉伯人面前自觉高人一等。波斯复国后在其西南部的胡齐斯坦省及波斯湾沿岸地区生活着一部分阿拉伯人,这里的阿拉伯人就像当地波斯在阿拉伯帝国统治下一样不断发动起义,追求民族独立,这就加深了波斯和阿拉伯两大族系之间的矛盾冲突。此外在伊朗和伊拉克国内均存在作为少数民族的库尔德人,而两国均支持对方境内的库尔德人取得民族独立以削弱对方。尽管伊朗在被阿拉伯帝国征服后皈依了从阿拉伯地区传来的伊斯兰教,但伊朗信奉的是伊斯兰教什叶派,而伊拉克尽管也是一个拥有大量什叶派人口的国家,然而伊拉克的统治阶层却出自逊尼派,与此同时逊尼派也是阿拉伯各国的多数派。领土、民族、教派等多方面的矛盾交织在一起使两伊关系异常尖锐。

没有胜利者的两伊战争


1978年伊朗爆发了声势浩大的反王室游行示威。这些游行示威的参与者各自的主张并不相同:有人主张建立英国式的君主立宪,使伊朗王室成为像英国王室一样的国家权力的象征性存在;有人主张建立美国式的民主共和制度,这就要求彻底废除王室;有人主张建立苏联式的社会主义制度;有人主张恢复伊朗传统宗教的地位......总之各种对王室不满的人全都在这时走上街头参加抗议。在这一过程中流亡在外的什叶派宗教领袖霍梅尼逐渐掌握了示威运动的领导权。1979年1月伊朗末代君主穆罕默德·礼萨·巴列维在强烈的反对民意之下被迫出走,两周后流亡在外的霍梅尼回国并宣布“君主制时代已然结束”。随后伊朗建立了以霍梅尼等伊斯兰教什叶派教士为核心的伊朗伊斯兰共和国政权,而这一事件使两伊矛盾进一步激化:在此之前伊朗和伊拉克之间尽管存在领土、民族、教派等多的冲突,然而那时的伊朗毕竟是一个世俗化国家,不会过分强调教派争端,而随着更为激进的政教合一政体确立之后开始试图对外输出伊斯兰革命,而伊拉克境内庞大的什叶派人口就成为伊朗重点争取的对象,这直接威胁到了伊拉克逊尼派统治阶层的既得利益。就在伊朗伊斯兰共和国成立的1979年萨达姆就任伊拉克总统,不过相比伊朗激烈的革命运动而言:萨达姆是通过一场“宫廷政变”迫使伊拉克前总统让位于自己,在这一过程中伊拉克在经济、军事、社会等各方面都没发生太多的动荡。相比之下伊朗在经历剧烈的革命运动后对效忠原政权的政府和军队成员进行了大规模的清洗,一时间伊朗的财政、军队、社会体系出现混乱局面,而伊朗新政府的革命输出之举使其与周边阿拉伯国家以及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关系迅速恶化,伊朗在国际上一时处于相对孤立的状态。这在野心勃勃的萨达姆看来正是他打击伊朗进而攫取中东霸权的天赐良机——萨达姆试图将对伊朗的战争塑造成为阿拉伯人对波斯人的民族宗教圣战,使自己成为整个阿拉伯世界万众敬仰的英雄,于是他假装站在阿拉伯国家的整体利益时提出了一个和伊拉克并没直接关系的问题——就是在霍尔木兹海峡上的阿布穆萨岛、大通布岛和小通布岛的归属问题。这些岛屿原本归英国所有,60年代后英国将其控制权交给沙迦。1971年11月英军撤走后伊朗便出兵占领了这些地区,然而仅仅一个月后沙迦从英国统治下独立并与阿布扎比、迪拜、富查伊拉、乌姆盖万和阿治曼5个酋长国组成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简称阿联酋)。由于这些岛屿靠近霍尔木兹海峡,伊朗占领这些岛屿后扩大了其在海峡地区的控制能力,引发了伊拉克的担忧,于是萨达姆将自己摆在了整个阿拉伯世界领袖的位置上要求伊朗将这三座小岛归还给阿联酋。但作为直接受益者的阿联酋并不领情——公开声明这三座岛屿是阿联酋与伊朗的问题,和伊拉克并无关系。不过对萨达姆而言:这不过只是他发动对伊朗的战争的借口而已,阿联酋的态度其实根本无所谓,于是在1980年9月16日萨达姆在政府会议上决定一周后将向伊朗全面开战。

没有胜利者的两伊战争


一开始萨达姆小心谨慎地命令伊拉克军队占领了伊朗边境的两个小村庄,对此伊朗方面没任何反应。萨达姆将这视为是伊朗在美国的制裁之下虚弱无力的表现,早就试图成为中东霸主的萨达姆自然不会放过这个天赐良机,于是1980年9月22日伊拉克军队从南、北、中,三个方向发动了对伊朗全方位的军事行动,两伊战争正式爆发。当时美国出于遏制战略对手伊朗的目的在公开层面支持萨达姆:美国为伊拉克提供了军事情报、武器装备等方面的支持,然而另一方面美国也暗中向伊朗提供武器。美国的政策一方面是想利用两伊战争大发战争横财,另一方面是为了在伊朗与伊拉克之间实现战略平衡,避免中东地区出现一家独大的现象,进而威胁到美国在该地区的利益。战争中双方动用了除核武器之外的一切武器,这场战场也因此成为大国武器的试验场。两国除常规正面作战之外还采取了袭城战、袭船战、袭击油田等破坏敌方后勤、经济设施的手段并向对方军民使用生化武器。战争大体上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伊拉克对伊朗发动全面进攻,第二阶段伊朗反攻而伊拉克被动挨打,第三阶段双方展开拉锯战,第四阶段重新掌握战场主动权的伊拉克再次攻入伊朗境内。1987年7月23日和1988年7月18日伊拉克和伊朗各自接受了联合国的停火决议,1988年8月20日双方正式停止战斗。从战争的整体走向来看:双方互有胜败,大体上势均力敌。从最终结果来看:由于停战时伊拉克军队已攻入伊朗本土,所以名义上这场战争是以伊拉克的胜利告终的。然而实际上这场战争是没胜利者可言的不折不扣的消耗战。除了战争直接带来的巨大伤亡和财产损失之外这场长达8年的战争还深刻影响了中东的战略格局。

没有胜利者的两伊战争


伊朗伊斯兰革命推翻了亲美的巴列维政权,使美国在中东的利益严重受损。伊朗伊斯兰革命成功之后伊朗首都德黑兰的4000余名学生在霍梅尼的支持下占领了美国大使馆,将52名美国外交官和平民被扣留为人质,由此酿成了从1979年11月4日一直持续到1981年的1月20日长达444天的让人质危机。而更令美国不安的是:伊朗在中东积极推行什叶派革命理念的输出——在美国看来这是试图在中东取得支配性地位的表现,而美国恰恰最忌惮在中东这种事关石油美元霸权的要害地区出现单一霸权,因为这会威胁到美国在该地区的利益并进而动摇美国的世界霸权。事实上美国的支持和怂恿也是伊拉克敢于发动战争的重要原因。伊拉克还将两伊战争塑造为阿拉伯逊尼派国家对以波斯人为主体民族的信奉什叶派的伊朗的宗教圣战,因此获得了阿拉伯各国的支持。得到美国和阿拉伯逊尼派国家支持的伊拉克尽管成为了两伊战争名义上的胜利者,实际上却在战争中蒙受了重大损失而所获甚少。然而两伊战争中阿拉伯各国对伊拉克的援助并不是无偿的,而是以贷款模式提供的,这意味着萨达姆必须偿还高额的贷款。打了一场损失巨大却几乎一无所获的战争已令萨达姆在伊拉克国内的威信开始出现动摇的迹象,这时要他还钱且不说还不起,就算还得起也必将动摇萨达姆在伊拉克国内的地位。于是萨达姆提出:伊拉克与伊朗打了八年战争是替全体阿拉伯人与波斯人作战,是替全体逊尼派与什叶派作战,伊拉克人拿性命去战斗,希望其他阿拉伯国家把债务免了。然而萨达姆关于免除债务的提议遭到作为最大债主的科威特的拒绝,而萨达姆如果按科威特的要求偿还债务需要偿还的贷款数目高达140亿美元,这还不算利息。本就还没完全从两伊战争中恢复元气的伊拉克对科威特恨得咬牙切齿。萨达姆本身就是一个有极大政治野心的人物:从一名普通农家子弟一步步奋斗成为伊拉克总统,又刚和伊朗撕逼,可谓是中东地区绝对的铁腕人物。吞并科威特进而成为中东霸主是他极力想实现的政治目标之一,结果科威特还在狮子头上捉虱子无疑是大大刺激了他对科威特下手的决心。当时的科威特虽因为石油而致富,但国家实在太小——天然缺乏战略纵深,既没建立起成熟的工业金融体系,也没建立一支强大的军队,属于富而不强,是伊拉克眼中的软柿子。而且科威特国内也出现了矛盾,甚至当战争爆发后有的科威特人甚至支持起伊拉克来:原来当时的科威特依然保留着一夫多妻制,这意味着占人口比例极少部分的土豪男士都可以拥有多位妻子,而身处社会底层的男性恐怕只能打一辈子光棍了;相比之下伊拉克已经废除一夫多妻制,生活在底层的科威特男性甚至把伊拉克军队视为他们的解放者。伊拉克自认为:自己比科威特强大得多,又利用其国内矛盾出兵几乎万无一失。

没有胜利者的两伊战争


事实上萨达姆根本没把科威特放在眼里,他真正所顾忌的其实是美国的态度。由于在两伊战争中伊拉克是美国的盟友,萨达姆自信地以为美国会支持自己吞并科威特。萨达姆为做到万无一失在1990年7月25日宴请了美国驻伊拉克大使阿普里尔·格拉斯皮女士。晚宴过后的舞会上萨达姆向格拉斯皮暗示了他想吞并科威特的意思,结果格拉斯皮却误以为萨达姆只是开玩笑,竟乐呵呵地表示“乐见其成”。这令萨达姆自己都不敢相信,于是继续追问这是格拉斯皮的个人观点还是美国政府的意思。格拉斯皮则说:“布什政府期望与伊拉克树立友善联系。”“对阿拉伯内部的争执如伊科之间的边境争执表示中立”。这样一来萨达姆就自认为得到了美国的支持,同时他认为:美国不可能为了科威特这样的弹丸之地下血本进行干涉,即使美国当真干涉科威特问题,作为中东地头蛇的伊拉克凭借地缘上的优势也足以应付,毕竟当时的伊拉克号称是仅次于美、苏的世界第三军事强国。正所谓强龙不压地头蛇——即使是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也曾有过被越南、阿富汗这样的小国利用本土作战的地缘优势打败过,何况是自称仅次于美、苏的世界第三军事强国的伊拉克呢?显然此时的萨达姆是自信满满的。然而萨达姆失算了:自二战以来美国就致力于维持自己的世界霸权,这其中最关键的核心就是坚决避免某地区出现一国独大的区域霸权。尤其是考虑到中东地区对美国的石油安全战略的巨大意义,身为产油国的科威特又怎会不涉及美国利益呢?况且正如萨达姆无法准确估计美国的干涉决心一样的是:美国同样无法判明萨达姆的意图——吞并科威特究竟是一次孤立行动呢?还是萨达姆争夺中东霸主地位的一部分呢?如果是后者,那么伊拉克极有可能继续南下图谋沙特,那将意味着萨达姆将把石油产量、出口量和价格都控制在手中。国与国之间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久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两伊战争中伊拉克是美国的盟友不假,可如果坐视伊拉克成为中东霸主将损害到美国在这一地区的利益,所以最好还是维持对中东国家分而治之的策略。正因为如此真当自信满满的萨达姆出兵后美国立刻组建多国部队狠狠教训了伊拉克。萨达姆不仅错误估计了美国干涉的决心,也严重高估了自己的实力——他曾狂妄地放出豪言:“美国社会连一万名士兵的死亡都承受不起。”然而真当战争打起了之后萨达姆才发现战争早已不是他所熟悉的模式——美军超过300架C-141和C-5向海湾地区快速集结,在沙特达兰空军基地每7分钟降落1次,22天的运输量就超过了1949年柏林空运11个月的量。与此同时美国的运输船从全球战略基地运来物资,三艘的运量就已相当于3000架C-141的运量。海空并用运送30天后海湾地区集结了超过10万名美军。这还不算完——在接下来的4个月美军又继续昼夜不停地搬运,最终50多万名士兵、近2000辆主战坦克集结,运送物资达1200万吨!本来以为美军在中东没什么军事力量存在的萨达姆还做着“强龙不压地头蛇”的美梦,这么一看美军在中东的军事力量是呈几何级数在膨胀啊。

没有胜利者的两伊战争


即使如此萨达姆也没完全失去自信——毕竟这时的伊拉克有95万正规军、48万预备役,装备坦克5600辆、装甲车7500辆、火炮3800门、作战飞机770架。除此之外伊拉克还有中东最完整的现代化综合防空体系——其“KARI”防空系统包括:4个地区防空作战中心、16个截击引导中心、70余个防空指挥与报告中心。伊军战斗机、地空导弹和高炮构成了立体火力网,基本覆盖了所有空域。在经过8年的两伊战争的锤炼之后伊拉克军队的实战经验也相当丰富。在萨达姆看来:只要自己对美军造成较大伤亡就会迫使美军自动撤退,正如之前美军在越南战争中一样。事实上萨达姆的分析也并非全无道理——这时美国国内对是否动武的确存在争议:当时美国国防部后勤局对伤亡情况的模拟结果是:死亡人数1.5万到1.7万。美国民众表示不能接受这一结果,甚至有人直接质问当时的老布什总统:“你是否会把自己的孙子送上战场?”在这样的形势下美国仍试图与萨达姆进行和解,然而萨达姆见美国人主动提出谈判并没见好就收,反而得寸进尺的强硬拒绝了美国要求其从科威特撤军的要求。然而这次萨达姆再次失算了——他的行为直接引起了美国国内民意的强烈反弹——1991年1月17日凌晨终于获得国会授权的美国政府立即组织起多国联军正式对伊拉克展开军事行动。战争开始后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再次给伊拉克乃至全世界带来了深刻的震撼——本来人们以为美国与伊拉克那么多坦克、装甲车相互对峙,是要打现代版的“库尔斯克坦克大战”,伊拉克甚至还指望利用人海战术在巷战中打击美军。结果战争一开打占据压倒性的制空、制电磁优势的多国部队就先行摧毁了伊拉克的预警雷达及相关设施,占据绝对制空权优势的多国部队最终几乎在没怎么出动地面部队的情况下就在不到两个月内迫使伊拉克接受了停火协议。当伊拉克与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激战之际伊朗抓住这一有利时机迫使伊拉克最终接受了伊朗的和平条件:承认伊朗对阿拉伯河的一半主权并从伊朗领土撤出了军队,至此在战场上略占下风的伊朗又通过外交手段扳回一局,至此伊朗和伊拉克两国边境又重新回到了两伊战争之前的原点。最终两国在战争什么也没得到,最终在付出巨大伤亡损失的代价后倒是让国际军火商大赚特赚了一笔。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