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超越“碰瓷”张曼玉?冤枉!“首因效应”了解下

一、杨超越被认为“碰瓷”前辈?真相真是如此么?

“锦鲤”杨超越自从《创造101》出道以来,对她的质疑声一直没停:理由无非是业务水平不行、学历低、团队爱炒作卖人设这些。当然,对于现在“流量偶像们”来说,这是个普遍现状,所以很多情况下大家也不会只针对她一人做文章。

杨超越“碰瓷”张曼玉?冤枉!“首因效应”了解下

不过,最近杨超越妹妹有点倒霉的是,最近因为刚开始演戏,竟然和一位天皇巨星扯上了干系,没错,就是国际影后张曼玉——因为啥呢?原因就在于为了证明杨超越“未来可期”,早年也曾被当作花瓶的张曼玉,被当作“成功案例”拖了出来!

杨超越“碰瓷”张曼玉?冤枉!“首因效应”了解下

当然,很多网友但是看到这两个名字被扯在一起,肯定都要为张曼玉“叫屈”了:凭啥要拿一个流量偶像“碰瓷”我们的国际影后?

其实,这一现象,正是因为“首因效应”在作祟

首因效应是由心理学家洛钦斯最早提出的,他指出:

首因效应、优先效应或第一印象效应,指交往双方形成的第一次印象对今后交往关系的影响,也即是“先入为主”带来的效果。虽然这些第一印象并非总是正确的,但却是最鲜明、最牢固的,并且决定着以后双方交往的进程。

也就是说,“第一印象”往往决定了你对一个人的“评价体系”

二、同为“花瓶”出身,为何杨超越成不了张曼玉?只因时代变了!

1.第一印象导致评价系统不同

说到张曼玉,大家的“第一印象”是什么?

杨超越“碰瓷”张曼玉?冤枉!“首因效应”了解下

反观杨超越

杨超越“碰瓷”张曼玉?冤枉!“首因效应”了解下

起初,对于杨超越忽然爆红,居然还去演戏,还敢“碰瓷”张曼玉,我也是觉得莫名其妙,但事后我仔细一分析,也不由为杨超越“叫屈”了!

张曼玉真的是天赋异禀,生来就是做影后的料么?

首先,我们回顾一下张曼玉的演艺历程

  • 1983年,18岁的张曼玉参加香港小姐,一举夺得亚军及最上镜小姐,同年签约TVB开始演电视剧。
  • 1984年,张曼玉被邵氏电影公司看重,开始出演电影。
  • 1984-1988年,张曼玉一共出演了近30部电影,但大多数是用来衬托男主角的陪衬,演技没什么发挥空间,也一直不够出彩,被港媒无情的贴上了“花瓶”标签。
杨超越“碰瓷”张曼玉?冤枉!“首因效应”了解下

(老实说,张曼玉在早期出演的类似《精装追女仔》里的角色,但凡找个漂亮女生都能演,真的需要多少演技么?)

  • 1988年,张曼玉出演了王家卫《旺角卡门》,仿佛开窍了一样,终于让人察觉到“张曼玉还是有演技的么!”
  • 1989年,张曼玉凭借《不脱袜的人》第一次加冕影后,从此开始了“封神”之路。

分析一下张曼玉所谓的“突然开窍”,绝非偶然,而是在那个年代的“常规操作。"

杨超越“碰瓷”张曼玉?冤枉!“首因效应”了解下

再看看那个年代的香港电影处在什么样的环境下?

  • 香港经济处于腾飞期,带动电影市场繁荣
  • 大量黑社会资本介入,导致电影供不应求,一个弹丸之地一年要出产几百部电影
  • 内地市场尚未开放,哪怕算上台湾等其他海外市场照样难赚钱
  • 片商拼命压缩工时,压榨艺人,一个演员一年拍N部电影,白天外景拍古装,晚上棚景拍时装是常态,张曼玉最多的88年一年拍了有12部电影之多!

那为什么大家对于张曼玉的“第一印象”很少有“花瓶”这一标签呢?

很大程度在于“时代滤镜带来的正面第一印象”

大家仔细想想,现在活跃在网上,掌握话语权的网民,主要构成年龄段是怎样的?

没错,当现在的主要网络人群开始上网的时候,张曼玉对于她们的“第一印象”已经是“国际影后”,而非“花瓶”,就算在回看张曼玉早期那些电影时,也只会自动带上“时代滤镜”,关注重点在于”从花瓶到影后的成长之路“,而非”这个新人演技怎么这么差“?

也就是说,在首应效应下,你对于第一印象好的人,会自动放大对方的优点,而无视对方的缺点。

而对于杨超越这样陪伴着我们”成长“的流量偶像们来说,”第一印象“是啥不用多解释了吧?

张曼玉用了六年的时间从花瓶到影后,因为我们没经历过那个年代,觉得是一蹴而就,理所应当的。

而对于出道不久的偶像,你拿早已经功成名就的前辈来当参照系,自然看啥啥不行了。

起初,对于杨超越演戏,我也是持着看笑话的态度,然而,当我真的放下偏见,去看了看她的新戏后,发现也没想象中那么糟糕——起码跟其他同样是半路出家的流量偶像而言。

杨超越“碰瓷”张曼玉?冤枉!“首因效应”了解下

2.对流量的反感引起”捧杀“

为什么说杨超越成不了张曼玉?很简单的道理,因为时代变了!

如今,中国内地坐拥十几亿人的巨量市场,根本不是当年香港这种弹丸之地所能比例。

而杨超越这样的流量偶像么之于张曼玉这样的老一辈巨星最大的区别在什么地方?

那就是”内地市场太大了“

  • 市场大,哪怕十八线明星的回报也好过普通人太多,没有强烈的”生存压力“,自然没有那么多提高业务水平的动力。
  • 现在的电影投资大,回报大,风险也大,片商们自然也没有那么多机会给你一年开十几部戏磨练演技。
  • 现在中国影视处于转型期,也就是从“量”到“质”的转变,目前阶段,哪怕杨超越们有心,也缺少王家卫这样的伯乐。哦,不对,现在连王家卫也开始用流量明星拍烂片了。

大环境如此,光让流量偶像们背锅合适么?

三、少一些偏见,或许“流量偶像”们也没你想象得”那么差“

1.消除”首因效应“带来的偏见

首因效应具有先入性、不稳定性、误导性,根据第一印象来评价一个人往往失之偏颇,被某些表面现象蒙蔽。首因效应之所以会引起认知偏差,就在于认知是根据不完全信息而对交往对象作出判断的。俗话说:“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仅凭第一印象就妄加判断,往往会带来不可弥补的错误。

也就是说,在”首应效应“作用下,我们对于”流量偶像“的偏见是很难改变的,夸张点可以说,”就连呼吸都是错的。“

话说回来,杨超越”碰瓷“张曼玉的说法到底是怎么来的?

首先,我想不管是杨超越团队还是粉丝,都没那么脸大主动给杨超越招黑。

那这种言辞最有可能从谁那里出来?

  • 蹭热度,唯恐天下不乱的媒体
  • 杨超越的黑子,故意”捧杀“
  • 普通网民顺杆嘲,借此来宣泄对流量偶像们的不满情绪

也就是说,杨超越如今被当成了”枪杆子“使,她的身后,是长期对流量偶像不满,宣泄不满情绪的网民们,至于杨超越到底”碰没碰瓷“张曼玉,那不是最重要的。

因此,不管是对明星,还是日常工作生活中,当你对某人感到不满时,不妨冷静下,仔细思考一下,到底是因为那人真的啥啥不行,还是你本身就带入了偏见去评价?

90年代的春晚小品《追星族》,可没少对当时年轻人追捧”四大天王“的风潮嗤之以鼻。

当时掌握话语权的可以说正好是现在网络主力军的长辈。对于他们来说,看待四大天王的第一印象跟我们现在看这批“流量偶像”没有本质区别

而四大天王如今成为”楷模“固然和他们努力摆脱”花瓶“标签分不开,但同样离不开掌握网络话语权的主力群体变更。

杨超越“碰瓷”张曼玉?冤枉!“首因效应”了解下

杨超越“碰瓷”张曼玉?冤枉!“首因效应”了解下

“四大天王”们可以说是当年的”流量偶像“

2“第一印象”同样可以改变

再看看现在流量们被贴上的标签,同样可以套用到很多老一辈明星上

  • Q :没实力?
  • A:古早明星年轻时也不见得有实力
  • Q:黑料多?
  • A:古早明星的黑料深扒起来只会更精彩,现在网络时代信息透明化,明星们只会更注重自己的言行和公众形象。
  • Q:学历低没文化?
  • A:古早明星大部分也不见得都有学历有文化了,而且术业有专攻,这跟业务水平没有必然联系。
  • Q:现在明星靠炒作包装?
  • A:前面已经提了,网络时代这么多眼睛盯着,相比起来,被传统媒介垄断信息传播渠道的情况下,明星更容易来单方面打造人设,混淆视听。
  • Q:我不管,反正古早明星就是业务水平高,一俊遮百丑。
  • A:古早明星也不是全都业务水平高,只能说你时代滤镜太厚,另一方面,现在流量偶像业务水平不行主因是大环境造就,不应该把不满全宣泄到个人身上。不妨放宽心,多给他们一些进步的时间和空间。

根据上述例子,当你转换自己的思维,改变“评价体系”时,首因效应的影响作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控制。

01首因效应的产生与个体的社会经历、社交经验的丰富程度有关。如果个体的社会经历丰富、社会阅历深厚、社会知识充实,则会将首因效应的作用控制在最低限度。

02另外,通过学习,在理智的层面上认识首因效应,明确首因效应获得的评价,一般都只是在依据对象的一些表面的非本质的特征基础上而作出的评价,这种评价应当在以后的进一步交往认知中不断地予以修正完善。

也就是说,第一印象并不是无法改变,并不是难以改变的。孔子的“吾始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吾今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也就是这种变化最经典的说明。

除了在当下,未来我们面对子女甚至孙辈,面对他们的行为,甚至喜欢的人或事物,必然会有更多的不解与偏见。到那时,不妨看看自己是否陷入了“首应效应”中,改变一下“评价体系”,转变一下“第一印象”,或许能更好的认清自我,理解他人。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