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的秋季,景美如畫,穿越百年的靜好,這裡藏著北京絕美秋色


清華百年校慶的電影《無問東西》中一組鏡頭讓人久久難忘:簡易房外大雨傾盆,學生因雨聲聽不清教授講題,教授不斷重複,幾次未果後,在黑板上寫下4個字——靜坐聽雨。一種暫停的詩意。雨點打在鐵皮屋頂的聲音,濺在水窪裡的迴響,魚兒在歡悅蹦跳,學生在冒雨奔跑……鏡頭交錯,生命在發光。在最艱難的時候,這是讀書人的優雅,也是清華人的根脈。

清華大學禮堂前,微微泛黃的草坪南端這座日晷原為圓明園遺物,後由1920屆學生畢業時獻給母校,下部底座鐫刻著1920屆的銘言“行勝於言”,這四個字從此成為清華校風。清華大學,前身清華學堂,始建於1911年,校名“清華”源於校址“清華園”地名,是清政府設立的留美預備學校。1912年更名為清華學校。1928年更名為國立清華大學。如今的清華,榮耀加身無需多言,曾經的歷史卻鐫刻了中國歷史的片段。

校內大禮堂與老圖書館、西體育館、科學館並稱"四大建築",是清華建校以來第一批大規模建築。老建築自成風韻,在這樣微涼的秋日,行進間所見所感,彷彿在讀一本泛黃的線裝書。


1911年4月29號,清華學堂裡傳來第一陣讀書聲,清華的歷史從此發端。灰白建築古樸典雅,那份帶著滄桑的歷史感,那份無法言說的靜謐,是心嚮往之而不能擁有。

百年老校,歲月濡染。老建築多,老樹也多。層層疊疊的黃葉下,有安安靜靜走在甬道上的人。樹靜,人亦靜,心也跟著靜下來。特別喜歡大學裡的樹,伴隨著一代代學子自由生長,吸納著百年學府的氣質和營養,他們也見證著清華的成長。

安靜的校園裡有一種老派的好,處處帶著讓人安靜的魔力,這大概就是文化和人文光芒的力量了。

一所好大學和一個高雅的人一樣,氣質無法裝出來,也掩藏不了。一草一木,一磚一瓦,似乎都帶著歷史的風塵,安安靜靜地等著。樹木夾立的路上人來人往,走走停停的,看書的,拍照的,鍛鍊的……眼睛看,熱熱鬧鬧;靜靜聽,悄然無聲。

工字廳是建校前清華園的主體建築,為清代康熙帝的長子所建,在乾隆時期為皇帝御園。因其前、後兩大殿中間以短廊相接,俯視恰似一"工"字而得名。庭院中曲廊縈迴,小徑通幽,精緻迷人。2005年,工字廳曾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地區文化遺產保護獎"。1924年,印度大詩人泰戈爾訪華時曾在這裡下榻。


1927年仲夏,在清華教書的朱自清感於世事變故,夜不成寐,出門散步來到近春園,觸景生情,奮筆疾書成就了日後廣為人知的《荷塘月色》。如今,走進這裡,早已不是當初朱自清先生的戰爭頻仍年代,心境也自是不同。暮秋時節,荷花池邊草木泛黃,唯有一波池水泛著綠意。朱自清的雕塑靜坐在池邊,守著這一方安靜的歲月。

清冷的陽光斜斜照過來,池邊有低頭讀書的學生。時光悄然,葉落無聲。這樣的環境,有些靜謐,又有些迷離。躲在書香深處,靜沐秋雨春風,在這所中國最著名的高等學堂中讀書的學生讓人心生羨慕。

暮色,將一切都沾染上了濃濃的歷史感。這是梅貽琦的清華,這是陳寅恪的清華,這是梁思成的清華,這也是王國維的清華……

一代代學子從這裡走出,少年意氣胸懷家國。這裡有百子爭鳴,可靜坐聽雨,能丈量核變,共天地俊秀。百年老校,歷經滄桑。立德立言,無問西東。(更多精彩內容,敬請關注/ 落榜進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