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1973年的龍門石窟,中國古代最著名的藝術寶庫之一


2000年11月,世界遺產委員會曾如此評價龍門石窟:龍門地區的石窟和佛龕展現了中國北魏晚期至於唐代期間,最具規模和最為優秀的造型藝術。這些詳實描述佛教中宗教題材的藝術作品,代表了中國石刻藝術的最高峰。

龍門石窟,位於洛陽南郊的龍門口。龍門古稱伊闕,其地東西兩山相對,伊水貫穿其間,遠遠望去猶如門闕,與敦煌莫高窟、大同雲岡石窟一起被稱為中國古代佛教石窟藝術的三大寶庫。龍門兩山的石質基本屬於古生代寒武紀到奧陶紀石灰岩,巖質適合雕琢,這就為龍門石窟的大量開鑿創造了條件。

根據史料記載,龍門石窟之所以能大規模開鑿還是得益於北魏的崛起。北魏本是生活在大興安嶺鮮卑山的少數民族,在兩漢時期就已滲入北方地區。到了西晉末期,鮮卑族剪滅群雄,逐步統一了北方地區。開始,北魏國都位於大同,但此地位置偏北,不利於控制全局。到了孝文帝時期,他以南下伐齊為名強行遷都洛陽。於是,大同雲岡石窟的開鑿就此落幕,龍門石窟的大規模開鑿隨之興盛。


從493年北魏遷都洛陽開始,直至滿清入關,封建統治者在龍門地區的伊水兩岸先後營建了大大小小的各種石窟。據不完整估計,龍門石窟現存窟龕兩千多個,佛塔六十餘座,佛像十萬多尊,碑刻題記兩千八百多塊。

圖為龍門石窟佛像。

圖為龍門石窟佛像。

圖為龍門石窟佛像。

圖為龍門石窟佛像。

圖為龍門石窟佛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