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辉县市:百泉村民本色表演不用装,小推车展示农耕民俗风情


河南省辉县市,百泉村民本色表演不用装,小推车展示农耕民俗风情。

赵雷村业余演员表演小推车生产场景。河南省辉县市百泉镇赵雷村北的太行民俗风情文化园,由辉县市电视台参与策划的河南首部农民自编自演的情景剧《山里红了》正式展演。据悉,参加演出的100名演员都是赵雷村的中老年村民,他们不用参加话剧、小品、舞蹈测试,演出不有装,每天下午本色表演推小车绝活。

一位导游在对游客讲解文化园区的活动安排。独轮小推车以只有一个车轮为标志,由于一个轮子,需要掌握平衡,一不小心就会翻车,一般人很难掌握。北方农村说的窍门就是“推小车不用学,只要屁股扭得活”,就是用身体维持重心落在轮子上。


民俗风情文化园的演员用独轮小车运送犁地的生产工具。据史料记载,这种独轮的小推车,在整个淮海战役期间,总共41万辆。淮海战役中,华东、中原、冀鲁豫、华中四个解放区前后共出动民工543万人,推着小推车运送物资。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独轮小车推出来的,为古今中外战争史上所罕见。

民俗风情文化园墙面上悬挂的十几张播种小麦的农具。独轮车的第一个发明人究竟是谁?人们立刻会想到三国时蜀国丞相诸葛亮。《三国志》确实记下“木牛流马,皆出其意”的文字,宋代高承撰《事物纪原》也将造独轮车之功归于诸葛亮 。

两位老年演员在农家院表演剥玉米。据专家考证,独轮车在秦以前已发明,并非诸葛亮的专利。上古时代的运输,全靠手提、头顶、肩扛、背负、橇引完成。后来,又以马、牛来驮运。

三位演员用小推车运送演出道具。随着生产的发展,产生了对运输工具的要求,逐步创造出滚木、轮和轴,最后出现了车这种陆地运输工具。原始的车轮没有轮辐,这种车轮在汉、唐时代著作中称之为“辁”。

推小车的老年演员经过南关街粮油菜市场版画前。《左传》记载,曾做过夏王朝“车正”(车辆总管)的奚仲最善于造车。夏代前后,出现了无辐条的辁和各种有辐条的车轮。三国以后,独轮车被广泛使用。宋应星在《天工开物•舟车》中描绘并记述了南北方独轮车之驾法:北方独轮车,人推其后,驴曳其前;南方独轮车,仅视一人之力而推之。


赵雷村太行民俗风情文化园的农耕民俗版画。研究表明,独轮车最晚在秦始皇时期已经发明并运用于工程建设,比西方早了约十几个世纪。考古工作者在秦始皇陵二号兵马俑坑门道和开间地面“普遍发现有车轮碾压留下的大量车辙印迹”,其中就有明显的单轮车的多条车辙。独轮车在秦兵马俑坑的工程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发明时间应该比秦始皇时代更久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