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牛仔裤的纠葛:淘金热、大萧条、二战、垮掉的一代、嬉皮士


一条牛仔裤的纠葛:淘金热、大萧条、二战、垮掉的一代、嬉皮士


现代人遗失的东西太多了。牛仔,牛仔裤,以及与之共生的意义。

来源:物质生活参考(ID:wzshck)

“木村拓哉的脸老了。”这是前一阵许知远与木村拓哉对谈后的第二热点,第一热点依旧是许知远的自说自话,强行尴尬。

但也仅仅能用这个句式,来说明木村的变化——木村拓哉,的脸,老了。许知远说:“木村拓哉是整个平成年代的一个象征,是重要的文化事件之一。”今年4月,日本平成年代划上终止符。

一个时代的过去。

但无论岁月如何拥有改变世事的能力,脸会老,身体会走形,很多东西不会变。

今年1月,木村拓哉和窦靖童拍了Levi’S新一季的广告,令许多人怀念木村拓哉与王菲在《2046》中的桥段,似乎嗅到了那个年代的复古风潮。上世纪90年代,木村拓哉凭借“牛仔裤性感”,引领整个亚洲的时尚风潮。木村拓哉有一句名言:“永远不要洗你的牛仔裤。”这句话,直到如今都被国内牛仔裤爱好者奉为圭臬。

许多人在他留下的时尚轨道里继续行走。有人爱牛仔裤爱到痴狂,他们用尽心力养一条牛仔裤,被称为“养牛者”。

有句话这样说:“牛仔裤把岁月雕刻在腿上。”

我们想借着木村,聊聊牛仔裤。


一条牛仔裤的纠葛:淘金热、大萧条、二战、垮掉的一代、嬉皮士


一条牛仔裤的纠葛:淘金热、大萧条、二战、垮掉的一代、嬉皮士


牛仔裤是许多现代人的着装选择。人们之所以选择它,是因为它随性、大方、舒适、简洁,这种选择倾向大多局限在功能性上。

美国总统在想要亲近平民时,会脱下西装,穿上牛仔裤,譬如吉米·卡特,1976年他特意穿上了牛仔裤去发表竞选演说;奥巴马就任后第一次亮相,穿了一条浅色牛仔裤;小布什更新潮,他的偏爱是破洞牛仔裤,这似乎与他的性格成正相关。

乔布斯和扎克伯格无疑是精英人士牛仔裤着装的推动者,“钢铁侠”马斯克、Snapchat创始人埃文·斯皮格尔、Google创始人拉里·佩奇,日常穿着也都以牛仔裤为主。硅谷似乎欢迎牛仔精神。他们的标杆作用影响了国内一批财经人士,譬如雷军、贾跃亭、王兴、丁磊等,当然,毫无时尚度可言。时尚从不模仿。

“牛仔麻瓜们”自然很难理解,木村拓哉在上世纪90年代所带来的“牛仔震撼”,以及牛仔裤的衍生意义。

更少人能理解 “养牛者”的偏执。

所谓“养牛”,抽象一点说是指“培养”一条有着个人独特性格的牛仔裤,具体一点说是从色落、裤型、浣洗等各个方面,让牛仔裤染上主人的习气,拥有自己的生命。

Levi’S的销售总监大坪洋介就是一位“养牛者”。1967年他买了人生中第一条“501”,将它泡在浴缸里,让布料缩水到适合自己体型。他爱收集牛仔裤,他说牛仔裤的面料质感里,包含着回忆。

“养牛者”的行为在普通人看来很匪夷所思,这大概是所有恋物者都面临的孤独。就像许知远永远陷落在自己的偏见里,大部分人笑骂他的装腔作势,但总有小部分人欣赏那种明知会被唾液湮没仍做自己的偏执。

陷入狂热的同时,就是孤独的。

有些极致的“养牛者”,在牛仔裤的一生中,只用盐水清洗它一次。他们会在一两年内,只穿那一条牛仔裤,若有异味,就用清水喷湿后再穿,体温烘干,或者干脆不洗,反面叠好,放入冰箱冷藏去味。直到牛仔裤有了自己的形状:与众不同的猫须、坐引、褶皱、破洞……养好之后,他们会将牛仔裤封存收藏,永不再穿。

上知乎搜与“养牛”相关的条目,有一位答主这样说:他是一名摄影师,有十多年的“养牛史”,收集牛仔裤是他的爱好。年轻时他一直坚持湿裤上身,体温烘干,但十多年过去,他已不再年少,有一年秋天,他湿着穿牛仔裤,腿酸了三天,情怀与偏执败给了岁月。往后他就不再那样了。“养牛”终成过往,但他依旧对牛仔裤有着热情。他说,“一件东西,能够贴着你陪你那么久,记录下你的每一点习惯、每一点活动痕迹,这种感觉是能够让人上瘾的”。

在欧美,一些二手的品牌牛仔裤售价比原价要高出两三倍,有人将它作为家族礼物,传承给孩子。

1998年,美国内华达州挖掘出一条古董牛仔裤,这条牛仔裤出产于1880年,单袋款式,裤子的皮标位于后幅的正中央。按细节推断,它的主人应该是一名矿工,而从左前裤袋上磨损的痕迹看得出,这位矿工应经常带着一把短刀工作。

这条古董牛仔裤最终被拍卖出一个不错的价钱,但它的价值绝非一个具体的价签能够概括。它的每一个细胞都能讲述,这种沉默的讲述比文字、图画、影像,更具客观与浪漫的意义。

应该极少有哪种服装,像牛仔裤一样跨越几百年历史,横跨几大洲,流行不衰。它带着使命在历史里穿梭,一手握着消费主义的密码,一手握着历史的拼图。

牛仔的辉煌很短暂,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末期,短短30年。铁路和公路冲击了西部传统畜牧业,东部文明无需枪炮,以先进的经济构造、城市文化排除异己。牛仔精神随着毡帽、手枪和皮夹克,随着那些黑白影片,随着马龙·白兰度和约翰·韦恩,逐渐退出现代人的正常意识范围,成为化石般的历史。

但牛仔裤从历史活到现代,变成一股风潮,继续行走。可能走一走就停了,也可能走一走,又是一百年。

当一个叫李维-斯特劳斯年轻人出现在19世纪60年代的淘金世界时,故事就开始了。一种原产于法国的靛蓝色斜纹布料取代棉麻成为底层工人的工作服首选,牛仔裤最初的意义在淘金热里得到定义。

牛仔裤就这样诞生了。“Levi’S”也就这样诞生了。它与之后的Lee、Wrangler三家独大,统治了美国牛仔裤市场几十年。

一条牛仔裤的纠葛:淘金热、大萧条、二战、垮掉的一代、嬉皮士

在传统款式上,Levi’S 无人能敌,Lee则爱好创新,1911年推出背带牛仔裤、1913年推出连身工装服Union Alls、1926年舍弃纽扣推出拉链牛仔裤。Wrangler以纯正牛仔风闻名,曾聘用过一名设计师,本人就是牛仔出身。

Levi’S的双弧线,Lee的双波浪线,Wrangler的W——牛仔裤开始有了自己的专属粉丝,这些经典标志着牛仔裤逐步走进消费主义领域,这种存在是单纯的。但在某些特殊的历史时期,牛仔裤被不同群体赋予了物质之外的历史意义。

从诞生之日起,牛仔裤就被烙印着无产阶级的价值与劳动的荣光。可谁能知道,许多年后,当穿上牛仔裤的群体不断变化,牛仔裤最初存在的源起被消磨,被冠上反叛、不良、邪恶的名号。

二战后美国大兵占领日本,大兵文化向东传输,巧克力、朗姆酒、卡其色的大兵服与牛仔裤一起,降维打击战后的日本民众。在日本的战后重塑过程中,美国文化无疑起了巨大的作用。


一条牛仔裤的纠葛:淘金热、大萧条、二战、垮掉的一代、嬉皮士


同一时间,牛仔裤不可避免地带着意识形态进入冷战时期的苏联和东德,他们可不像日本那般欢迎牛仔裤“入侵”,他们每一根神经都紧绷,警惕“资产阶级罪恶文明”。

1953年民主德国工人起义,当局将其归咎于穿着“牛仔裤与得克萨斯衬衫”的西方煽动者。在苏联,牛仔裤只能通过走私获得,黑市牛仔裤一条能卖到150至250卢布,而苏联人的平均工资还不到200卢布。当时有一个词叫“牛仔裤犯罪”,指的是“为了入手牛仔裤不择手段而导致的违法行为”。

上世纪50年代有首粤语歌这样唱:“著起(穿起)牛仔裤,等于认美帝做契爷(干爹)。” 包裹出臀部线条的牛仔裤,以前所未有的性感和个性替代着中山装、列宁装的位置,这种交接令被冲击者不安。

牛仔裤也一直充当着历史的载体。

最典型的载体,是Levi’S的“501”系列。1890年,Levi’S给它的一款铆钉牛仔中腰直筒裤命名为“501”,这个系列是“Levi’S”最经典的系列没有之一。“501”随着美国历史,上下游荡,它比红酒还讲究年份。

1933年,美国大萧条时期,这一年的Levi’S的“501”皮牌下的小标签印着通过NRA认证的标志。NRA是国家复兴委员会(National Recovery Administration)的缩写,为缓解经济危机,时任美国总统罗斯福成立了NRA,防止生产过剩,规定各行业的生产规模等。1933年的Levi’S “501”记录了这一历史细节。

1944年的“501”显得很“朴素”:铆钉不见了,装饰线不见了,被代以油漆画线。因为那一年是二战最关键的一年,诺曼底登陆就是那一年。美国开始实施战时物资管制。1944款 Levi’S“501”后来成为复刻界的宠儿,因为它包含了太多关于过去的信息。

二战期间,牛仔裤因其耐脏、耐磨的特性,被指定为美军专用,随着美国大兵走南闯北,进入欧洲。Levi’S和Wrangler都接到过军方订单。

淘金热、大萧条、二战、“垮掉的一代”、嬉皮士……社会变革时期与时尚经典的辩证关系,纠葛在牛仔裤这一物件上。

安迪·沃霍尔在《波普启示录》中曾说:“真希望我也能搞出像牛仔裤那样的东西——值得铭记的、家喻户晓的。”牛仔裤的家喻户晓里,蕴含着源流与过去。

可这些东西渐渐地变得无关紧要。

现代人遗失的东西太多了。牛仔,牛仔裤,以及与之共生的意义。

[1].《牛仔裤的历史:李维斯是第一个有自己Logo的美国产品》,作者:布鲁斯·博耶,澎湃新闻。

[2].《Levi’s 501:一条牛仔裤与我们的历史》,作者:李园宁,有调App。

[3].《人人都有的牛仔裤,是怎么从美国流行起来的?》,作者:西叉七,壹读。

[4].《永不褪色的丹宁:一段关于牛仔裤的漫长历史》,作者:珍妮·阿文斯。

[5].《中国牛仔裤风云录》,作者:廖慧。

[6].《养牛者说 把岁月雕刻在腿上》,作者:赵浩宇,城市地理。


*内文配图截图自Levi'S官网和广告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