綿陽汽車產業欲“換道超車”

綿陽汽車產業欲“換道超車”


綿陽汽車產業欲“換道超車”


加快佈局新能源汽車,2025年要實現2000億元產值

進入2019年,綿陽連續登上汽車媒體首頁,關鍵詞均為“新能源與智能汽車”——

3月27日,威馬自動駕駛技術中心項目落戶綿陽;

一天後,綿陽新晨動力機械有限公司生產的王子發動機高功率版量產儀式在綿陽舉行;

此前的1月18日,四川野馬汽車股份有限公司(下稱“野馬汽車”)與山東比德文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實施了戰略重組,將聚焦混動新能源乘用車以及長續航的純電動乘用車市場。

……至此,綿陽完成了在新能源與智能汽車產業全新佈局。

經過3年多推進,目前綿陽已落地推進的14個汽車產業項目,總投資接近500億元,其中90%屬於新能源與智能汽車領域。

隨著上述項目陸續建成投產,將實現綿陽汽車產業的“換道超車”:預計2025年總產值將達到2000億元,約為2018年產值的10倍。

戰略“微調”汽車產業重心悄然“挪移”

綿陽擁有比較完備的汽車產業鏈條,目前僅規模以上的汽車企業就達80家,涵蓋整車、零部件等環節。

在傳統汽車產業上,綿陽雖是“四川第二城”,從傳統汽車向新能源與智能汽車產業轉型,綿陽“換擋”較早——從2015年起陸續啟動規劃佈局、項目招引工作。

2015年出臺的《綿陽市工業重點產業及佈局方案》中,將汽車產業明確為全市大力發展的重點產業之一,將當時總產值僅140多億元的汽車產業列為第二大產業,僅次於電子信息產業。

2015年12月,依託安州區工業園、綿陽高新區等園區,成立四川綿陽汽車產業園,作為綿陽汽車產業的“主陣地”。

2017年,汽車產業出現了戰略“微調”——由“乘智新專”的發展順序,即由乘用車、智能汽車、新能源、專用車,調整為“新乘智專”,綿陽將新能源汽車放在了乘用車的前面,作為汽車產業發展的當務之急。

而當年綿陽汽車產業仍處在乘用車佔優的格局中,全市只有寥寥幾個新能源汽車項目。之所以做出這樣的戰略調整,旨在順應產業發展趨勢,搶在新能源汽車“井噴”前完成產業佈局。

主動出擊大項目帶動產業鏈集聚

根據中國汽車研究中心為綿陽市汽車產業發展做的相關規劃,綿陽組織專人圍繞相關汽車產業項目進行有針對性的研判,提前“量身”進行招商引資。2017年11月,東旭新能源汽車項目正式簽約,將投資30億元建設年產1萬輛新能源客車、3萬輛新能源物流專用車基地。

然而,在新能源與智能汽車方面,綿陽還缺百億級別的整車“龍頭”項目。

當時,各地對新能源與智能汽車產業項目的爭奪已日趨激烈。2017年,當得知威馬汽車將啟動總投資超過200億元的產業項目時,綿陽立即成立了由市長擔任組長的項目專班,三次上門拜訪威馬汽車高層。在第三次對接時,綿陽梳理出6項要點,包括中國科技城的技術和人才資源,綿陽在空氣動力方面的技術和設備可用於汽車風阻設計等,以及綿陽對該項目的決心打動了對方。

中南高科·綿陽安州擎動未來產業園項目也隨之而來,將投資30億元,招引新能源汽車產業鏈上的核心零部件生產商落戶,為威馬汽車等企業實現配套。

同一個月,總投資166億元的配套項目——新敏雅年產150億瓦時固態共享鋰電池項目簽約落戶三臺縣。至此,綿陽形成了涵蓋電池、電機、電控等新能源汽車三大關鍵部件的配套能力,新能源汽車產業鏈基本形成。

新舊動能轉換傳統產業加速“觸電”新能源

在新能源與智能汽車產業項目落戶的同時,綿陽已有的傳統汽車產能也在“換擋”升級。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野馬汽車,實現重組後,將加速從傳統乘用車向新能源汽車的轉化,專注於混動新能源乘用車以及長續航的純電動乘用車市場。目前四川基地新能源汽車產能約為3萬輛,未來將新建15萬輛新能源汽車產能基地,到2025年成都與綿陽基地將形成25萬輛的總產能。

同樣處在轉型中的,還有華晨汽車南方基地,從綿陽高新區向安州區搬遷後,也將上馬新能源汽車整車生產線。預計到2020年,從綿陽高新區到安州區的遼寧大道沿線,將形成一條擁有威馬、華晨、野馬等多家整車企業,以及數十家相關配套產業的完整新能源與智能汽車產業鏈。

新舊動能轉換之際,也難免帶來“陣痛”。2018年,綿陽汽車產業產值和整車產量均有較大幅度下滑。據綿陽市經信局相關負責人介紹,主要原因在於野馬汽車進行戰略重組、華晨南方基地搬遷改造等因素。

預計2020年後,綿陽新能源與智能汽車產能將逐漸進入高速成長期。隨著威馬汽車年產30萬輛等項目陸續投產,到2025年,綿陽汽車產業產值可達2000億元,將成為全省最大的新能源汽車產業聚集地和西南地區重要的智能汽車生產基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