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自学书法等于自杀,你怎么看?

儒风轩


有人说自学书法等于自杀,虽然听起来好像耸人听闻,但这是事实。

韩愈《师说》:

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人类的一切知识,来之于系统化的学习,书法毫不例外。

书法之“师”,以两种现象存在:一是以古人为师,一是以今人为师。以古人为师是指以古代的书法遗存,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碑,帖为师;以今人为师,是指通过老师的指导示范,解决书法上所遇到的技术问题和艺术问题。

初学必须有人指导,避免时间成本的沉没

不说形而上的艺术,仅就是基础性的技术问题,邱振中先生的专著《书法的167个练习》,可以见得书法上大大小小课题的繁多。

书法的许多课题,靠自己摸索,时间成本太高了,往往十年过去了,还什么都没有得到。经常看到,有的人说自己钻研书法五六十年,可看他的字,连有人指导下系统学习两三年的人不如。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明显的例子,九零后,零零后都在国家级展览上风生水起,这些人无一不是有人指导。而许多六十年代前后自矜自负,闭门造车的学书者,学了几十年,还在原地踏步。

“取法乎上”,不一定能得其中;碎片化的知识,不足以夯实基础

自学者最主流的观点,不就是学写字吗,按照古人的经典碑帖,扎扎实实,踏踏实实学习,就是王道;“取法乎上”,就是正途。

这些起码的知识,当然无人不知。但这还远远不够。仅仅知道这些,是把书法看的过于简单了。

“取法乎上”,关键是“取”谁的“上法”的问题,怎么“取”的问题。

当前虽然有许多书法方面的视频讲解,但都是碎片化的点滴知识,而且讲解者多数只是临帖,如陈忠建老师的视频,临谁象谁,但其自我创作,基本没有入门。这样讲解示范的人,在网上书法讲解者中,具有代表性。这个现象,足以说明书法不仅仅是临象,临熟的问题。不然,陈忠建老师早成书法大家了。

碎片化,片面化,传言俗说的错误执念,泛娱乐化,低俗化的熏染,把写字等同于书法的错误的观点和论言的影响,一知半解,甚至对书法的概念一无所知,初学者最容易受误导,形成低级偏执的书法观,即使初步学有所得,但正如韩愈所说“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许许多多的朋友,都停留在能临帖的阶段,能临象的阶段,到此止步。

登堂入室,必须转益多师

颜真卿说“行百里者半九十里”。从临帖到创作,才是书法的真正的难题,这个环节,必须有师者的指导;从技术到艺术,也就是“技进乎道”阶段,更需要转益多师。

有人会说,古人是天天写毛笔字,写熟了随意写成的书法的。这个论调,代表了当前一大批人的书学观点。但它忽视了三个事实:

一是古代的知识分子,都写毛笔字,按一般规律推测,他们应该人人写的都不错,但称得上书法家的人,则少之又少,这说明了书法在写字之上,另有法则和门径。并不是人人把汉字写好,写漂亮而可入书法之门。

二是没有仔细看清楚古代书法家的身份,学养和朋友圈都是什么人。高官,高僧,文学家,诗人,大书家的后人。近水楼台,近朱者赤。几乎没有例外。

三是看看古今书法家的学书历程,无师自通者,至今未见一人。不管这个“师”在台前还是在幕后。

“自学书法等于自杀”这句话,用词不当,让人反感。但却不害其为事实的本质。这也是对喜欢书法,初学书法者的警醒。


“快乐书法营”专注于书法结构与造型的研究和探索。独持己见,不随俗说,不迷信权威,以事实为依据,以自己的独立判断解析书法方面的各种课题。杜绝讲故事,杜绝弄玄虚,杜绝口水文,持续为喜欢书法的朋友们奉献绝招干货。

关注“快乐书法营”,快快乐乐玩书法


快乐书法营


学书法让我明白一点,个人感觉美的不一定真的对。那自学书法等于自杀吗?我来捋一捋。

我刚开始接触书法,看很多书法大家写的字,比如苏轼的字觉得并不看好。后来随着自己练字的深入以及文化修养的提高,突然发现苏轼的字也很不错啊。

几年前写的字,几个月前的字,当时觉得还不错,就留存纪念。过后拿起一看,有很多毛病,脸都看红了。为什么这样?观赏能力提高,审美意识优化了。

走过书法学习路,不管是自学还是寻师访友,都有一些原则要坚守。很多人都会发现要过两个欲望关卡,能过去就有新的功力提高。

一个是自己的为所欲为欲望,过去了才能很好接近前人书家精妙领域。初学书法的人把不住笔,不耐烦的人乱写乱画。等到能把住笔时未必能把住心,热情三天容易,热情三年三十年才渐入佳境。

是放纵自已成为自以为是的江湖类书法,还是站在书法巨人肩膀上破壁登高?我觉得不是有没有现实的书法老师就能解决的。

写字时老师可能指点一二,让人少走弯路,但终究要自己参悟,很多毛病要发自内心的整改,很多好习惯要发自内心的去坚持。有人指导时要参悟和坚持,没人指导时更要参悟和坚持。

有了参悟和坚持,你向古代碑帖背后的先贤书圣学习,也可以从网络上找资料向书法高手求教。话说张旭看自然的奇景而悟出书法笔意,怀素观夏云而笔下生辉,这不是自学参悟是什么?当然不是自杀了。非要为他们找老师,只能说自然就是他们的老师。

第二点是想成名欲望,这个很多人都会卡在这一关。王羲之年少时还跟父亲讨要书法秘籍呢,说成名不如趁早。但书圣就是厉害,很多人临过《兰亭序》,觉得书圣的字百看不厌。我看《兰亭序》还读出书圣抚今追昔物我两忘的情怀,再看每一笔划就不同了,都在情感和理性的交融处。按说有书圣的指导学习,应该青出于蓝了,王羲之儿子王献之总想证明自己超过父亲,可是明眼人一看还是不行。这成名欲望是拔高不了功力的。

我们平常人想要把字写好不易,有些人为了扬名又觉得不敢对人讲,也没什么不好意思的。你书法写好了,为朋友为公益书写普惠于人更好。关键是别走火入魔,为了成名不择手段去炒作。群众的眼光是亮的,你玩的再花也不过是一些别有用心的啦啦队在捧。还有人练书法就单纯想加入书协,这也算给自己一个动力。但这种动力一旦跑偏,写字难以清新脱俗,可能欲速则不达了,就是有老师骂不死你,你功力也败退了……

我的意思是自学书法不等于自杀,控制不住自己欲望急功近利走极端是自杀……  


坐照入神


我想我能理解题主的问题的真实含义,看了很多大主的回答,大都是觉得题主的问题有些荒谬,其实也是说自杀有些夸大了。

我觉得如果开始学书法启蒙阶段的话,需要一个老师是非常必要的。也就是说给自己指明一个方向,接下来就是靠自己的努力和悟性。如果一开始就自己学的话,假设学习的方向不对,是不是会有这样一个逻辑?就是越努力越失败。也就是说方向不对,努力白费。

我大概小学三年级左右就开始练习书法,那会儿叔叔是中学的老师,每年春节写对联的时候都是叔叔写的(叔叔也没有系统练过书法,只是字形很好看),小时候就特别崇拜。就让叔叔帮忙买了笔墨纸砚,开始写,那时也没有字帖,就是拿写硬笔的方法开始写,一通胡划,一直到中学毕业,断断续续自己都在练习书法。

中学毕业之后,我上了中等师范(就是培养将来要教小学生的老师,现在没有这样的中专了),那时的中等师范,基本上琴棋书画都要学习,也是从那时起,我才真正有了自己的书法老师,记得书法老师是一个大个子,写毛笔字特别好看。每次上课拿一只大大的毛笔,蘸水,在黑板上帮我们写例字。

也是从那时起,我知道了握笔的方法,如何运笔,笔画的写法等。也知道了读帖临帖的重要性。也知道了小学到中学的这个时期,我的毛笔字根本就是乱涂乱画,根本不是真正的书法。

但是这几年的乱涂乱画,我觉得还是对我有帮助的,我记得我也是当时师范里我们班学书法学得最好的,老师还当众表扬过我。说我有基础,练过。

有的同学从来没写过的,刚开始拿笔都不会拿。而且写个横就跟画了一把锯子似的,一直是抖动的状态写出来的,而我就避免了这样的情况。进步也很快。

后来毕业后因从事了其他的工作,写书法的机会比较少,但一直也没有放弃,偶尔还会练一下。最近几年也承包了写对联儿的重任。

现在信息也比较发达了,不需要拜师,在网上也能看到好多老师的视频教学,其实我认为书法这个事情特别适合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这句话。





风追大嘴哥


北宋皇帝宋徽宗很喜欢书法,但是后来他做了亡国之君,可见学书法,真的相当于自杀。呵呵呵,开个玩笑。以前上过书法课,且还做过书法课代表,说实在的,真的写不好,写出来的字没有笔锋。老师也教过多次,还是学不好。估计是自己不用心吧,所以只能说会握笔!自学是有难度的,你根本不知道,自己写得怎么样。所以,很多人没有名师指点,总是徘徊在自我良好的水平。不过呢,有些人的毛笔字的确写得不错,我一个宿舍的同学连甲骨文都会写。但是我们觉得很厉害的样子,其实他自己都不知道,到底那个甲骨文是什么意思。只能说,他临摹很厉害,写出来的字看上去也很优美。

不过,话说回来,假如他出名了,随便大笔一挥就是一幅有名的书法。这个就好比马云,如果他只是一个普通教师,写两个字拿去拍卖,估计值不了几个钱,有没有人买也还不知道。但是他是名人,即便是毛笔字写得不咋地,但是还是有很多人说,这书法不错。总之,每个人对待书法的态度不一样,欣赏的水平也是有限的。

我不太懂书法,不过如题所说。自己学书法的确很难出名。如果,有名师点拨一下,那就不一样了。毕竟名师出高徒是吧,自己哪里写的不好,对方可以指出来,不断的改进,如果没有师傅指点,还是我上面说的那一句话:只能徘徊在自我感觉良好的水平。不过,学书法,主要是为了修身养性,不一定要出名什么的。平时有那爱好,写写书法也是不错的。如果,想出名,那就另当别论了。


谋士说


自学书法等于自杀,这句话说得有些严重,但也确实有道理。

为何自学书法等于自杀呢?

其实讲的并不是一个自学的问题,乃是“人性”的问题。

有一部分人,自学会越来越好。

但大部分人,自学会相当于自杀,越来越差。


你身边一定有这种人,不急功近利,会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从简单开始,由易到难,非常自律,非常勤奋,且有目标,有计划,懂坚持。

这种人是很少的,尤其在学书法的人当中,更少。原因是很多人都曲解了书法的含义,即便有些人是这种人,也没能练好。这种人学书法,一定会越学越好,有没有老师只是一个进步快慢的问题。


但是大多数人,都逃脱不了,一个急功近利的网子。

打着修身养性的幌子,但做的是“急功”的努力。如练字不打基础,直接写行草书,或者从来不好好临帖,也不懂循序渐进,想短期之内就出现结果。这种人占很大一部分,所以他们自学,多数是学了几十年都不入门的。

当然,学下几年之后,几乎就相当于亲手葬送了自己的前程,很少有人能板正回来。这就好像一个习惯一样,好习惯的培养很简单,但坏习惯想改掉很难。如抽烟,培养只需个把月,坚持几年之后,那就不是个半月能戒掉的了。

还有一部分是“近利”,他们写字就是为了钱,没有目标,不会找到自己的高度。市场指向哪里,他们就跑向哪里。如果当下江湖体挣钱,百姓认可多,那他就会写成江湖体,如果江湖杂耍挣钱多,他就会写成江湖杂耍,如果传统书法挣钱多,那他们就饿死了。

你千万不要觉得你能懂江湖体不好,就会单纯以为别人也会看江湖体不好,并没有多少人比你审美能力高。

自学,最好还是要向上。如果是为了钱,那没得说,写江湖体不犯法,如果是为了写好,最好要克制住自己的好胜心,保持自己的耐心。

一个耐不住寂寞的人,他写字是不会写好的,只有认真练过的人,才知道这其中的辛酸苦辣。

自学书法的问题,不是没人教,而是盲目相信自己,放纵自己。大多数人都掌控不了自己的欲望,所以很多人自学几十年都没效果。


梁宇航


说“自学书法等于自杀”,不是完全没有道理,但大体而论,肯定是不对的,而且很偏颇。其实,自古以来,依靠自学,从来都是书法研习者们,接触书法、研习书法、进而成名成家的主要途径。

(图:当代名书画家霍春阳收徒——传统书画家的拜师礼)

自有“书法家”以来,中国人学习书法,向来就有两种拜“师”法。 一种,踏踏实实礼拜某位书法家为师,“学莫便乎近其人”,这也是近代以来通行做法。这种好处,在学有来源,书有师承,避免“野路子”,不至于误入书林藕花深处的歧途;另外一种,则纯粹自学,所谓“师法”,不过就是隔代私淑,尚友古人,以历代名帖名碑为师,日就月将自己揣摩和苦练,说白了就是自学。这一点,其实是魏晋往后绝大多数书法研习者普遍的历程,太多名家你找不出他现实中的“老师”。

可以绝对地讲,任何一位书家,即便有幸拜过名师,他绝大部分学书过程,必然都是花费在对传世碑帖的独立自学之上,否则不可能有大成。历代留名的书家,几乎都是在自己反复研习碑帖中创成一体的。甚至书法史上,因为拜名师,长期直学老师之书风,导致不能从其面貌中跳脱出来,最终反倒阻滞其艺术进步的事例,也代不乏见。

(图:现任书协副主席孙晓云女士,其《书法有法》一书很早就力倡尚友古人、摆脱当代依傍式的“自学”)

比如,我们最熟悉的书圣王羲之,他是“少学卫夫人书”,但是史载他“渡江北游名山”,见到很多古今书家墨迹与碑书后,“始知学卫夫人书,徒废年月耳,遂改本师,仍从众碑学习焉”,很不敬地以为早期跟着卫夫人学都是浪费时光;还有像董其昌等人,看其《画禅室随笔》等自叙,大体都是自己躲在书斋用功。即如近代名家,如我岭南詹安泰、麦华三等民国前辈,也基本是自学——他们成长在位置偏僻、文化也荒疏的乡下,出身也非书香门第,父母不过农夫农妇,想找“老师”又能去哪里找呢!

所以,从历史、理论和经验上而论,书法完全可以自学而成。从长远上看,即便拜师者,也应当主要凭借自学成就事业。


但是,我们同样需要周知的是,书法纯靠“自学”是不得已而然。如有条件,还是需要将拜师和自学结合起来,只是“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终究还得靠自学更上层楼。

(图:红学家周汝昌,对书法也很有心得,他的主张之一,也是“书法宜自学”)

拜师的核心作用在哪里,在于他是过来人,有充分的经验的认知,可以在一定时间内,对你我这些初学者起到拨正学习途径、指点法度的作用,即便是有限的,也可以最大程度上规避你我误入歧途。也就是说,现实中如有老师耳提面命,让你丢掉“叶公惧真” 之心理妨害,可以遵循正确的学习途径,让“贤者改容,愚夫继声”,从而取得进步,是最好不过的学书历程了。但是,“老师”本身不合格,功力不深,学识有限,导致学员的艺术生命,反倒终身难癒的也不在少数,甚至可能占了更高比例吧。

而且,在现代社会,自学书法的条件,其实也远要比过去成熟,悟性好点而又能勤奋之人完全可以“闭门造车”。何以故,不仅因为经典书帖的流通漫天遍地唾手可得,更因为科技的发展,使得听书法讲座、看书法家示范视频、阅读相关理论书籍的途径变得无比便捷;与同道中人交流或切磋的渠道也无所不有,虽隔千里,欣如晤面;博物馆、书画展览在每个地方也都是如火如荼,也多是免费......这些有利条件巧加利用,探求其真谛,自学完全可以安适如常,且是取径于古人第一流中人,下点苦功自学是无有不成的。

(图:“江湖书法”的问题,不在没有老师指导,而在于不临帖)

禅宗经典《六祖坛经》里,当黄梅五祖把衣钵密付慧能大师,在九江师徒分别时,说的那句充满机锋的话,“迷时师度,悟时自度,只合自性自度”,我觉得也是所有人学书时,最应该谨记也是最切中肯綮之“心法”。


本来,古人自学,也不是古人傲娇,而是过去信息不通,交流不便,不得已而然。过去的人,不要说拜师了,能得一二拓本,都是欣喜若狂的。历代名书家,靠自学得以卓然自立的,也不在少数。

因为,这种条件的限制,反倒使得他们都能更加专心自学,进而出类拔萃,每一下笔都是生命,都是他的学养。而且,他们学习书法不像我们现在人那样有太多杂念,有太多功利,往往买笔墨之前都想好了要怎么高考加分、要如何去参展、要进什么书协、要卖多少钱,而纯粹就是爱好,是为学书法而学书法,心灵更加纯粹,更加自由。这样的胸怀去学书法,成就当然不可限量,所写的书法也不会俗不可耐。不然,像如今大多青年人一样,一拿起笔来就痴想着去当“书法家”了,这样的心态,你让他拜倒在王羲之门下,也不会成为好书法家。大概也因此,我们可以悲观地看到,过去的老先生们,他们书法作品中的那种意韵、那股文气、那透露出的文化气息,如今几乎是不可重现的了。

所以,要我说,学书法,最关键点不再拜师与自学,而在于是否有良好的学书心态,是否有正确的学习轨道,是否有长年的临池之功,是否能博采众长进而开拓自身的艺术风貌。苏东坡过去说,“笔成冢,墨成池,不及羲之即献之”,虽然未免夸张,但道理是对的。

晚清书画大家松年更直接讲,“书画之道,纵有师授,全靠自己用心研求”,意思更显豁。


从这一点看,现实中如果没有老师,直接取径古人,自学书法,不仅不是自杀,反倒可能是开出新路的不二法门。

谈学书法,脱开一个“自”字,所谓“学书”,只怕也不知道从何谈起吧。其实,过去人志向大,普遍都认为初学书法者,当以古人为楷模,不宜从现代人学,是为“取法乎上,仅得乎中,取法乎中,仅得乎下”之谓,早是明训。

总之,归纳起来其实就是这么一段话:有条件,就多向明师请教,不要向壁虚造、师心自用、自矜自伐,搞成“江湖体”;但若缺乏随时可聆听謦咳、对你耳提面命的领路人,就私淑古人勤奋自学,也没有任何毛病。自学就自学,有志气者,无需自卑,更无须烦躁。


(图:书学可以尽极高雅,但学书过程是不该过度神秘主义的)

而且,当下的书风不免千人一面的滥俗,很大一个原因就是相互紧跟潮流,搞成合唱队的恶果。也许,你没有拜师,自处荒江野老屋中,寂无旁骛,中得心源,正是你自己成为一代宗师的最大契机呢!

2019,2,9,晚饭前闲谈几句


刘愚愚


我感觉毛笔字最多在入门阶段让楷书,隶书或篆书过关的老师带着入门,了解笔画的基本写法,入门字帖的风格和结构特点。

入门老师水平不一定多高,但在入门阶段一定要忠于法帖,千万别找写江湖体和老干部体的人入门。

入门以后主要是自己长时间的练习和感悟,当然书友之间的相互提携也有帮助,真正书法大家的点评话不多,需有缘才能得到。赵孟頫说过:“昔人得古刻数行,专心而学之,便可名世。况《兰亭》是右军得意书,学之不已,何患不过人耶?”,“学书在玩味古人法帖,悉知用笔之意,乃为有益。”

以下是我写下的对书法的粗浅认识,请大家指正!




书法与围棋爱好者


经常有人问我,书法能不能自学?我认为完全可以,为什么不能?

但是有些人认为书法不能自学,甚至说“自学书法就跟自杀一样”我们今天就来谈谈这个问题。

中国书法属于传统艺术,而我们说中国人又是很讲究师生传授的,比如以前的工匠,都有自己的徒弟、学徒,现在某些传统艺术领域,也是如此,最知名的,要数相声界的“德云社”。

那么,这里就存在一个问题,为什么古代技艺的传承多以师徒传授、师傅带徒弟这样的方式呢?而我们现在却很少见到高校这样做?

我认为这跟一个学科领域是否进行科学化、现代化有关。

所谓现代科学化,就是能够建立起比较规范的学术系统,而学术系统的完整性,就要看这一个学科的整体结构构建是否清晰、概念理论是否完善清楚、论证推理是否严密。

很多中国传统的学科门类在整体学科结构上不存在问题,但是一涉及到概念问题,涉及到推理论证,就很难说是符合科学标准的。

如果这一学科在世界现代学科体系下有类似的,或者说有一样的学科,那总体来说,还是可以进行科学化的构建的,进行模仿、构建就可以了。比如中国文学理论和西方现代文学理论之间的关系,就是这样。中医学科的研究,很多也是按照西方医学学科的总体框架进行构建的,这样的规范化学科构建,可以帮助我们快速掌握其中要义。

但是,如果一个学科门类没有相对应的学科建设,没有相关学术理论上的探讨,那么就很难让人在短时间内快速把握。

因此,该学科的知识、技法,是零碎化的,缺乏组织整理的,属于世代累积性质的,很多中医门派、武术门派,就是这样。

我们知道,清末之前的社会,是一个身份社会。前现代化国家组织和凝聚人心的基本单位是以血缘、姓氏为主要基准的,因此,很多传统的技艺,是不可能随随便便传授给外人的,往往是家族内部流传。中国有一句俗语“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就是这个道理。

这句话适用于那些未曾现代化、学术化的学科。按照这个标准,中国书法曾经也是这样的艺术门类。

比如,魏晋时期,王羲之等人在书法上创造了如此成就,不是他一个人的努力,而是整个王氏家族的“合谋”,在他们家族内部,书法技艺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进行传授的。而之所以到了隋唐时期,魏晋笔法得以流传出来,还是因为智永做了和尚,而且他以传播祖宗学问为一生目标,才开始向外传授。

在那个社会里面,你根本不可能自学书法。但是,互联网时代,一切都改变了。

互联网上海量免费资源,大量名家视频、资料以及各种人的分享经验,包括你现在正在看的这些文字以及以后你要看到的文字,都是对书法的解读和“教学”,这些信息正在逐渐瓦解传统艺术门类中的“核心秘密”,这就为普通人自学书法提供了可能性。

总之,从传统社会的角度来说,传统社会因为学科本身的学术建设水平、科学化水平不足,以及血缘纽带为基础的宗法制度,让一门技艺的自学成为了天方夜谭。在这种意义下,自学书法完全是浪费时间,甚至会走向错误道路。

但是现在,我们可以接触到很多教学资源,而学术性质的理论研究也日渐完善,这就让书法自学成为了可能。


松风阁书法日讲


自学书法,等于自杀?!惊得我差点要从椅子上弹起来。好在本座内功深厚,早已打通了任督二脉,总算稳住了。稳住之后,开始批判那人的谬论。

新春伊始,本人便隆重开启了正式自学书法的伟大模式,至今已十有五天。十五天来,自我感觉非常良好。以我之见,自学书法绝非自杀,事实恰恰相反,自学书法等于自救。



(春节写对联,余纸正好练习写字。献丑!抱歉!!)

拿什么拯救你?我的自己!答案显而易见:读书写字。曾经,有一位暴发户问我:什么是真正的富贵?俺答曰:读书写字。他表示怀疑。我说:这不是我说的,而是一位特大号的暴发户某某皇帝的御言。他表示相信,然后问我借了一本字帖,至今尚未归还。如今,在读书之余,我也亲自自学书法了也,已切身感受到了那种真正的富贵之气扑面而来。有多少人,为求富贵,拼光了力气,绞尽了脑汁,而终不可得。自学书法吧,富贵便在笔墨纸砚里。

一笔在手,满纸云烟,以前那个卑猥的灵魂顿时变得高雅,这是精神自救。自从自学书法以来,腰也不疼了,腿也不酸了,这是肉体自救。

当然,自学并不是乱学。书法的至高境界,在于抒情。笔尖的细微颤动,亦生于情。然而,性情不是书法。书法,是一种艺术。艺术则有规则,此所以谓“法”者也。

有人说,自学固然不坏,如有老师亲授,岂不更好?我说:初有道理,终是糊涂!

师亲授,固然有许多好处(好处一至好处九略去三百字)。然而,最后的最后,一切都得靠自己。最终都是自学。

天纵英才如王羲之,据说自小喜爱书法,师从卫夫人学习。渡江北游,得览李斯等人的字迹。在许昌观摩了钟繇、梁鹄的墨宝。到洛阳又细察蔡邕所书石经。勤学苦练、转益多师,终成一代大师。所谓转益多师,其实就是“无师”,就是“自学”。历史上的书法大家,大约都是如此。

清代复兴篆隶书法的名家邓石如,以布衣而成为一代大书法家,更是“自学书法”的典型代表。邓石如没有书法导师,其书法成就,得益于在金陵巨富梅缪府上的八年自我苦学。秦汉以来的金石善本,广泛泛猎,于《石鼓文》、峄山碑、《史晨前后碑》、《华山碑》、《白石神君碑》、《张迁碑》用功尤深。

学书都是“自学”,还表现在“师法自然”上。张旭自言:“孤蓬自振,惊沙坐飞,余师而为书,故得奇怪。”怀素说:“观夏云多奇峰,辄尝师之。”当然,以造化为师,其实是“悟”。前贤之活悟,我等未可死参。然学习书法,终需要靠自己随时领悟。

或偶见瞥观,忽有所悟。或博极载籍,豁然有悟。悟之于心,应之于手。也可能腕谙手熟,若有所悟。由手入心,再应之于手。总之,写字,非要自己那只白手或黑手亲手写出来才算。


莫安排


在学习书法的最初阶段,拜师学艺无疑是规范且高效的。但书法习学是一生的造化,师父领进门,修行靠个人。从整体上说,自学才是书法学习的重要方法,也是最主要的手段。因此“书法自学就是自杀”的观点,危言耸听夸大其词,是错误而荒诞的。



书法学习能遇到一位有真本领、有责任心、俯首甘为孺子牛的老师,是极其幸运的事情,这样的老师真心不好找。反言之,“拜师之风”并不淳朴,有的只是挂名师徒,有其名而无其实;同吃一碗饭,有的老师会“留一手”;有的自身水平有限,不仅教不好还误人子弟……。



学习上有一个规律――越是悟性较差的学生,对老师的依赖性越大。举个例子,班级里成绩最拔尖的与最差的学生,是同一个老师教的,课堂45分钟,老师讲授的知识没有因人而异地存在任何差别。“吾爱吾师,但更爱真理”,老师并不代表真理或权威,他们主要是方向引领,奋进之路更多要靠自已去走。



我不否认老师在书法学习中发挥出的关键作用,但也不能过于夸大其作用。自学与师法、师古、师人并不矛盾,只要用心,没有老师当面垂授,通过自学也完全一样可以达到目标效果。再者,耳之所闻、目之所睹、心之所思,都是学习。只要学习方向不偏、方法科学,未必就一定需要拜师学艺。



国人受儒家思想影响颇深,“傍名人为师”的现象屡见不鲜,不少空头的师徒之名分甚至是一种利益交换,一来彰显自已书法“正统”,二来标榜个人书法艺术高端。实质上,书法学习至少十之七八要靠自己。远的有怀素,近的有孙晓云,很名书法大家都是靠自学成才的。



抱庸妄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