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自學書法等於自殺,你怎麼看?

儒風軒


有人說自學書法等於自殺,雖然聽起來好像聳人聽聞,但這是事實。

韓愈《師說》:

古之學者必有師。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 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

人類的一切知識,來之於系統化的學習,書法毫不例外。

書法之“師”,以兩種現象存在:一是以古人為師,一是以今人為師。以古人為師是指以古代的書法遺存,也就是人們常說的碑,帖為師;以今人為師,是指通過老師的指導示範,解決書法上所遇到的技術問題和藝術問題。

初學必須有人指導,避免時間成本的沉沒

不說形而上的藝術,僅就是基礎性的技術問題,邱振中先生的專著《書法的167個練習》,可以見得書法上大大小小課題的繁多。

書法的許多課題,靠自己摸索,時間成本太高了,往往十年過去了,還什麼都沒有得到。經常看到,有的人說自己鑽研書法五六十年,可看他的字,連有人指導下系統學習兩三年的人不如。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明顯的例子,九零後,零零後都在國家級展覽上風生水起,這些人無一不是有人指導。而許多六十年代前後自矜自負,閉門造車的學書者,學了幾十年,還在原地踏步。

“取法乎上”,不一定能得其中;碎片化的知識,不足以夯實基礎

自學者最主流的觀點,不就是學寫字嗎,按照古人的經典碑帖,紮紮實實,踏踏實實學習,就是王道;“取法乎上”,就是正途。

這些起碼的知識,當然無人不知。但這還遠遠不夠。僅僅知道這些,是把書法看的過於簡單了。

“取法乎上”,關鍵是“取”誰的“上法”的問題,怎麼“取”的問題。

當前雖然有許多書法方面的視頻講解,但都是碎片化的點滴知識,而且講解者多數只是臨帖,如陳忠建老師的視頻,臨誰象誰,但其自我創作,基本沒有入門。這樣講解示範的人,在網上書法講解者中,具有代表性。這個現象,足以說明書法不僅僅是臨象,臨熟的問題。不然,陳忠建老師早成書法大家了。

碎片化,片面化,傳言俗說的錯誤執念,泛娛樂化,低俗化的薰染,把寫字等同於書法的錯誤的觀點和論言的影響,一知半解,甚至對書法的概念一無所知,初學者最容易受誤導,形成低級偏執的書法觀,即使初步學有所得,但正如韓愈所說“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許許多多的朋友,都停留在能臨帖的階段,能臨象的階段,到此止步。

登堂入室,必須轉益多師

顏真卿說“行百里者半九十里”。從臨帖到創作,才是書法的真正的難題,這個環節,必須有師者的指導;從技術到藝術,也就是“技進乎道”階段,更需要轉益多師。

有人會說,古人是天天寫毛筆字,寫熟了隨意寫成的書法的。這個論調,代表了當前一大批人的書學觀點。但它忽視了三個事實:

一是古代的知識分子,都寫毛筆字,按一般規律推測,他們應該人人寫的都不錯,但稱得上書法家的人,則少之又少,這說明了書法在寫字之上,另有法則和門徑。並不是人人把漢字寫好,寫漂亮而可入書法之門。

二是沒有仔細看清楚古代書法家的身份,學養和朋友圈都是什麼人。高官,高僧,文學家,詩人,大書家的後人。近水樓臺,近朱者赤。幾乎沒有例外。

三是看看古今書法家的學書歷程,無師自通者,至今未見一人。不管這個“師”在臺前還是在幕後。

“自學書法等於自殺”這句話,用詞不當,讓人反感。但卻不害其為事實的本質。這也是對喜歡書法,初學書法者的警醒。


“快樂書法營”專注於書法結構與造型的研究和探索。獨持己見,不隨俗說,不迷信權威,以事實為依據,以自己的獨立判斷解析書法方面的各種課題。杜絕講故事,杜絕弄玄虛,杜絕口水文,持續為喜歡書法的朋友們奉獻絕招乾貨。

關注“快樂書法營”,快快樂樂玩書法


快樂書法營


學書法讓我明白一點,個人感覺美的不一定真的對。那自學書法等於自殺嗎?我來捋一捋。

我剛開始接觸書法,看很多書法大家寫的字,比如蘇軾的字覺得並不看好。後來隨著自己練字的深入以及文化修養的提高,突然發現蘇軾的字也很不錯啊。

幾年前寫的字,幾個月前的字,當時覺得還不錯,就留存紀念。過後拿起一看,有很多毛病,臉都看紅了。為什麼這樣?觀賞能力提高,審美意識優化了。

走過書法學習路,不管是自學還是尋師訪友,都有一些原則要堅守。很多人都會發現要過兩個慾望關卡,能過去就有新的功力提高。

一個是自己的為所欲為慾望,過去了才能很好接近前人書家精妙領域。初學書法的人把不住筆,不耐煩的人亂寫亂畫。等到能把住筆時未必能把住心,熱情三天容易,熱情三年三十年才漸入佳境。

是放縱自已成為自以為是的江湖類書法,還是站在書法巨人肩膀上破壁登高?我覺得不是有沒有現實的書法老師就能解決的。

寫字時老師可能指點一二,讓人少走彎路,但終究要自己參悟,很多毛病要發自內心的整改,很多好習慣要發自內心的去堅持。有人指導時要參悟和堅持,沒人指導時更要參悟和堅持。

有了參悟和堅持,你向古代碑帖背後的先賢書聖學習,也可以從網絡上找資料向書法高手求教。話說張旭看自然的奇景而悟出書法筆意,懷素觀夏雲而筆下生輝,這不是自學參悟是什麼?當然不是自殺了。非要為他們找老師,只能說自然就是他們的老師。

第二點是想成名慾望,這個很多人都會卡在這一關。王羲之年少時還跟父親討要書法秘籍呢,說成名不如趁早。但書聖就是厲害,很多人臨過《蘭亭序》,覺得書聖的字百看不厭。我看《蘭亭序》還讀出書聖撫今追昔物我兩忘的情懷,再看每一筆劃就不同了,都在情感和理性的交融處。按說有書聖的指導學習,應該青出於藍了,王羲之兒子王獻之總想證明自己超過父親,可是明眼人一看還是不行。這成名慾望是拔高不了功力的。

我們平常人想要把字寫好不易,有些人為了揚名又覺得不敢對人講,也沒什麼不好意思的。你書法寫好了,為朋友為公益書寫普惠於人更好。關鍵是別走火入魔,為了成名不擇手段去炒作。群眾的眼光是亮的,你玩的再花也不過是一些別有用心的啦啦隊在捧。還有人練書法就單純想加入書協,這也算給自己一個動力。但這種動力一旦跑偏,寫字難以清新脫俗,可能欲速則不達了,就是有老師罵不死你,你功力也敗退了……

我的意思是自學書法不等於自殺,控制不住自己慾望急功近利走極端是自殺……  


坐照入神


我想我能理解題主的問題的真實含義,看了很多大主的回答,大都是覺得題主的問題有些荒謬,其實也是說自殺有些誇大了。

我覺得如果開始學書法啟蒙階段的話,需要一個老師是非常必要的。也就是說給自己指明一個方向,接下來就是靠自己的努力和悟性。如果一開始就自己學的話,假設學習的方向不對,是不是會有這樣一個邏輯?就是越努力越失敗。也就是說方向不對,努力白費。

我大概小學三年級左右就開始練習書法,那會兒叔叔是中學的老師,每年春節寫對聯的時候都是叔叔寫的(叔叔也沒有系統練過書法,只是字形很好看),小時候就特別崇拜。就讓叔叔幫忙買了筆墨紙硯,開始寫,那時也沒有字帖,就是拿寫硬筆的方法開始寫,一通胡劃,一直到中學畢業,斷斷續續自己都在練習書法。

中學畢業之後,我上了中等師範(就是培養將來要教小學生的老師,現在沒有這樣的中專了),那時的中等師範,基本上琴棋書畫都要學習,也是從那時起,我才真正有了自己的書法老師,記得書法老師是一個大個子,寫毛筆字特別好看。每次上課拿一隻大大的毛筆,蘸水,在黑板上幫我們寫例字。

也是從那時起,我知道了握筆的方法,如何運筆,筆畫的寫法等。也知道了讀帖臨帖的重要性。也知道了小學到中學的這個時期,我的毛筆字根本就是亂塗亂畫,根本不是真正的書法。

但是這幾年的亂塗亂畫,我覺得還是對我有幫助的,我記得我也是當時師範裡我們班學書法學得最好的,老師還當眾表揚過我。說我有基礎,練過。

有的同學從來沒寫過的,剛開始拿筆都不會拿。而且寫個橫就跟畫了一把鋸子似的,一直是抖動的狀態寫出來的,而我就避免了這樣的情況。進步也很快。

後來畢業後因從事了其他的工作,寫書法的機會比較少,但一直也沒有放棄,偶爾還會練一下。最近幾年也承包了寫對聯兒的重任。

現在信息也比較發達了,不需要拜師,在網上也能看到好多老師的視頻教學,其實我認為書法這個事情特別適合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這句話。





風追大嘴哥


北宋皇帝宋徽宗很喜歡書法,但是後來他做了亡國之君,可見學書法,真的相當於自殺。呵呵呵,開個玩笑。以前上過書法課,且還做過書法課代表,說實在的,真的寫不好,寫出來的字沒有筆鋒。老師也教過多次,還是學不好。估計是自己不用心吧,所以只能說會握筆!自學是有難度的,你根本不知道,自己寫得怎麼樣。所以,很多人沒有名師指點,總是徘徊在自我良好的水平。不過呢,有些人的毛筆字的確寫得不錯,我一個宿舍的同學連甲骨文都會寫。但是我們覺得很厲害的樣子,其實他自己都不知道,到底那個甲骨文是什麼意思。只能說,他臨摹很厲害,寫出來的字看上去也很優美。

不過,話說回來,假如他出名了,隨便大筆一揮就是一幅有名的書法。這個就好比馬雲,如果他只是一個普通教師,寫兩個字拿去拍賣,估計值不了幾個錢,有沒有人買也還不知道。但是他是名人,即便是毛筆字寫得不咋地,但是還是有很多人說,這書法不錯。總之,每個人對待書法的態度不一樣,欣賞的水平也是有限的。

我不太懂書法,不過如題所說。自己學書法的確很難出名。如果,有名師點撥一下,那就不一樣了。畢竟名師出高徒是吧,自己哪裡寫的不好,對方可以指出來,不斷的改進,如果沒有師傅指點,還是我上面說的那一句話:只能徘徊在自我感覺良好的水平。不過,學書法,主要是為了修身養性,不一定要出名什麼的。平時有那愛好,寫寫書法也是不錯的。如果,想出名,那就另當別論了。


謀士說


自學書法等於自殺,這句話說得有些嚴重,但也確實有道理。

為何自學書法等於自殺呢?

其實講的並不是一個自學的問題,乃是“人性”的問題。

有一部分人,自學會越來越好。

但大部分人,自學會相當於自殺,越來越差。


你身邊一定有這種人,不急功近利,會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從簡單開始,由易到難,非常自律,非常勤奮,且有目標,有計劃,懂堅持。

這種人是很少的,尤其在學書法的人當中,更少。原因是很多人都曲解了書法的含義,即便有些人是這種人,也沒能練好。這種人學書法,一定會越學越好,有沒有老師只是一個進步快慢的問題。


但是大多數人,都逃脫不了,一個急功近利的網子。

打著修身養性的幌子,但做的是“急功”的努力。如練字不打基礎,直接寫行草書,或者從來不好好臨帖,也不懂循序漸進,想短期之內就出現結果。這種人佔很大一部分,所以他們自學,多數是學了幾十年都不入門的。

當然,學下幾年之後,幾乎就相當於親手葬送了自己的前程,很少有人能板正回來。這就好像一個習慣一樣,好習慣的培養很簡單,但壞習慣想改掉很難。如抽菸,培養只需個把月,堅持幾年之後,那就不是個半月能戒掉的了。

還有一部分是“近利”,他們寫字就是為了錢,沒有目標,不會找到自己的高度。市場指向哪裡,他們就跑向哪裡。如果當下江湖體掙錢,百姓認可多,那他就會寫成江湖體,如果江湖雜耍掙錢多,他就會寫成江湖雜耍,如果傳統書法掙錢多,那他們就餓死了。

你千萬不要覺得你能懂江湖體不好,就會單純以為別人也會看江湖體不好,並沒有多少人比你審美能力高。

自學,最好還是要向上。如果是為了錢,那沒得說,寫江湖體不犯法,如果是為了寫好,最好要剋制住自己的好勝心,保持自己的耐心。

一個耐不住寂寞的人,他寫字是不會寫好的,只有認真練過的人,才知道這其中的辛酸苦辣。

自學書法的問題,不是沒人教,而是盲目相信自己,放縱自己。大多數人都掌控不了自己的慾望,所以很多人自學幾十年都沒效果。


梁宇航


說“自學書法等於自殺”,不是完全沒有道理,但大體而論,肯定是不對的,而且很偏頗。其實,自古以來,依靠自學,從來都是書法研習者們,接觸書法、研習書法、進而成名成家的主要途徑。

(圖:當代名書畫家霍春陽收徒——傳統書畫家的拜師禮)

自有“書法家”以來,中國人學習書法,向來就有兩種拜“師”法。 一種,踏踏實實禮拜某位書法家為師,“學莫便乎近其人”,這也是近代以來通行做法。這種好處,在學有來源,書有師承,避免“野路子”,不至於誤入書林藕花深處的歧途;另外一種,則純粹自學,所謂“師法”,不過就是隔代私淑,尚友古人,以歷代名帖名碑為師,日就月將自己揣摩和苦練,說白了就是自學。這一點,其實是魏晉往後絕大多數書法研習者普遍的歷程,太多名家你找不出他現實中的“老師”。

可以絕對地講,任何一位書家,即便有幸拜過名師,他絕大部分學書過程,必然都是花費在對傳世碑帖的獨立自學之上,否則不可能有大成。歷代留名的書家,幾乎都是在自己反覆研習碑帖中創成一體的。甚至書法史上,因為拜名師,長期直學老師之書風,導致不能從其面貌中跳脫出來,最終反倒阻滯其藝術進步的事例,也代不乏見。

(圖:現任書協副主席孫曉雲女士,其《書法有法》一書很早就力倡尚友古人、擺脫當代依傍式的“自學”)

比如,我們最熟悉的書聖王羲之,他是“少學衛夫人書”,但是史載他“渡江北遊名山”,見到很多古今書家墨跡與碑書後,“始知學衛夫人書,徒廢年月耳,遂改本師,仍從眾碑學習焉”,很不敬地以為早期跟著衛夫人學都是浪費時光;還有像董其昌等人,看其《畫禪室隨筆》等自敘,大體都是自己躲在書齋用功。即如近代名家,如我嶺南詹安泰、麥華三等民國前輩,也基本是自學——他們成長在位置偏僻、文化也荒疏的鄉下,出身也非書香門第,父母不過農夫農婦,想找“老師”又能去哪裡找呢!

所以,從歷史、理論和經驗上而論,書法完全可以自學而成。從長遠上看,即便拜師者,也應當主要憑藉自學成就事業。


但是,我們同樣需要周知的是,書法純靠“自學”是不得已而然。如有條件,還是需要將拜師和自學結合起來,只是“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終究還得靠自學更上層樓。

(圖:紅學家周汝昌,對書法也很有心得,他的主張之一,也是“書法宜自學”)

拜師的核心作用在哪裡,在於他是過來人,有充分的經驗的認知,可以在一定時間內,對你我這些初學者起到撥正學習途徑、指點法度的作用,即便是有限的,也可以最大程度上規避你我誤入歧途。也就是說,現實中如有老師耳提面命,讓你丟掉“葉公懼真” 之心理妨害,可以遵循正確的學習途徑,讓“賢者改容,愚夫繼聲”,從而取得進步,是最好不過的學書歷程了。但是,“老師”本身不合格,功力不深,學識有限,導致學員的藝術生命,反倒終身難癒的也不在少數,甚至可能佔了更高比例吧。

而且,在現代社會,自學書法的條件,其實也遠要比過去成熟,悟性好點而又能勤奮之人完全可以“閉門造車”。何以故,不僅因為經典書帖的流通漫天遍地唾手可得,更因為科技的發展,使得聽書法講座、看書法家示範視頻、閱讀相關理論書籍的途徑變得無比便捷;與同道中人交流或切磋的渠道也無所不有,雖隔千里,欣如晤面;博物館、書畫展覽在每個地方也都是如火如荼,也多是免費......這些有利條件巧加利用,探求其真諦,自學完全可以安適如常,且是取徑於古人第一流中人,下點苦功自學是無有不成的。

(圖:“江湖書法”的問題,不在沒有老師指導,而在於不臨帖)

禪宗經典《六祖壇經》裡,當黃梅五祖把衣缽密付慧能大師,在九江師徒分別時,說的那句充滿機鋒的話,“迷時師度,悟時自度,只合自性自度”,我覺得也是所有人學書時,最應該謹記也是最切中肯綮之“心法”。


本來,古人自學,也不是古人傲嬌,而是過去信息不通,交流不便,不得已而然。過去的人,不要說拜師了,能得一二拓本,都是欣喜若狂的。歷代名書家,靠自學得以卓然自立的,也不在少數。

因為,這種條件的限制,反倒使得他們都能更加專心自學,進而出類拔萃,每一下筆都是生命,都是他的學養。而且,他們學習書法不像我們現在人那樣有太多雜念,有太多功利,往往買筆墨之前都想好了要怎麼高考加分、要如何去參展、要進什麼書協、要賣多少錢,而純粹就是愛好,是為學書法而學書法,心靈更加純粹,更加自由。這樣的胸懷去學書法,成就當然不可限量,所寫的書法也不會俗不可耐。不然,像如今大多青年人一樣,一拿起筆來就痴想著去當“書法家”了,這樣的心態,你讓他拜倒在王羲之門下,也不會成為好書法家。大概也因此,我們可以悲觀地看到,過去的老先生們,他們書法作品中的那種意韻、那股文氣、那透露出的文化氣息,如今幾乎是不可重現的了。

所以,要我說,學書法,最關鍵點不再拜師與自學,而在於是否有良好的學書心態,是否有正確的學習軌道,是否有長年的臨池之功,是否能博採眾長進而開拓自身的藝術風貌。蘇東坡過去說,“筆成冢,墨成池,不及羲之即獻之”,雖然未免誇張,但道理是對的。

晚清書畫大家松年更直接講,“書畫之道,縱有師授,全靠自己用心研求”,意思更顯豁。


從這一點看,現實中如果沒有老師,直接取徑古人,自學書法,不僅不是自殺,反倒可能是開出新路的不二法門。

談學書法,脫開一個“自”字,所謂“學書”,只怕也不知道從何談起吧。其實,過去人志向大,普遍都認為初學書法者,當以古人為楷模,不宜從現代人學,是為“取法乎上,僅得乎中,取法乎中,僅得乎下”之謂,早是明訓。

總之,歸納起來其實就是這麼一段話:有條件,就多向明師請教,不要向壁虛造、師心自用、自矜自伐,搞成“江湖體”;但若缺乏隨時可聆聽謦咳、對你耳提面命的領路人,就私淑古人勤奮自學,也沒有任何毛病。自學就自學,有志氣者,無需自卑,更無須煩躁。


(圖:書學可以盡極高雅,但學書過程是不該過度神秘主義的)

而且,當下的書風不免千人一面的濫俗,很大一個原因就是相互緊跟潮流,搞成合唱隊的惡果。也許,你沒有拜師,自處荒江野老屋中,寂無旁騖,中得心源,正是你自己成為一代宗師的最大契機呢!

2019,2,9,晚飯前閒談幾句


劉愚愚


我感覺毛筆字最多在入門階段讓楷書,隸書或篆書過關的老師帶著入門,瞭解筆畫的基本寫法,入門字帖的風格和結構特點。

入門老師水平不一定多高,但在入門階段一定要忠於法帖,千萬別找寫江湖體和老幹部體的人入門。

入門以後主要是自己長時間的練習和感悟,當然書友之間的相互提攜也有幫助,真正書法大家的點評話不多,需有緣才能得到。趙孟頫說過:“昔人得古刻數行,專心而學之,便可名世。況《蘭亭》是右軍得意書,學之不已,何患不過人耶?”,“學書在玩味古人法帖,悉知用筆之意,乃為有益。”

以下是我寫下的對書法的粗淺認識,請大家指正!




書法與圍棋愛好者


經常有人問我,書法能不能自學?我認為完全可以,為什麼不能?

但是有些人認為書法不能自學,甚至說“自學書法就跟自殺一樣”我們今天就來談談這個問題。

中國書法屬於傳統藝術,而我們說中國人又是很講究師生傳授的,比如以前的工匠,都有自己的徒弟、學徒,現在某些傳統藝術領域,也是如此,最知名的,要數相聲界的“德雲社”。

那麼,這裡就存在一個問題,為什麼古代技藝的傳承多以師徒傳授、師傅帶徒弟這樣的方式呢?而我們現在卻很少見到高校這樣做?

我認為這跟一個學科領域是否進行科學化、現代化有關。

所謂現代科學化,就是能夠建立起比較規範的學術系統,而學術系統的完整性,就要看這一個學科的整體結構構建是否清晰、概念理論是否完善清楚、論證推理是否嚴密。

很多中國傳統的學科門類在整體學科結構上不存在問題,但是一涉及到概念問題,涉及到推理論證,就很難說是符合科學標準的。

如果這一學科在世界現代學科體系下有類似的,或者說有一樣的學科,那總體來說,還是可以進行科學化的構建的,進行模仿、構建就可以了。比如中國文學理論和西方現代文學理論之間的關係,就是這樣。中醫學科的研究,很多也是按照西方醫學學科的總體框架進行構建的,這樣的規範化學科構建,可以幫助我們快速掌握其中要義。

但是,如果一個學科門類沒有相對應的學科建設,沒有相關學術理論上的探討,那麼就很難讓人在短時間內快速把握。

因此,該學科的知識、技法,是零碎化的,缺乏組織整理的,屬於世代累積性質的,很多中醫門派、武術門派,就是這樣。

我們知道,清末之前的社會,是一個身份社會。前現代化國家組織和凝聚人心的基本單位是以血緣、姓氏為主要基準的,因此,很多傳統的技藝,是不可能隨隨便便傳授給外人的,往往是家族內部流傳。中國有一句俗語“一日為師,終身為父”,就是這個道理。

這句話適用於那些未曾現代化、學術化的學科。按照這個標準,中國書法曾經也是這樣的藝術門類。

比如,魏晉時期,王羲之等人在書法上創造瞭如此成就,不是他一個人的努力,而是整個王氏家族的“合謀”,在他們家族內部,書法技藝是以血緣關係為紐帶,進行傳授的。而之所以到了隋唐時期,魏晉筆法得以流傳出來,還是因為智永做了和尚,而且他以傳播祖宗學問為一生目標,才開始向外傳授。

在那個社會里面,你根本不可能自學書法。但是,互聯網時代,一切都改變了。

互聯網上海量免費資源,大量名家視頻、資料以及各種人的分享經驗,包括你現在正在看的這些文字以及以後你要看到的文字,都是對書法的解讀和“教學”,這些信息正在逐漸瓦解傳統藝術門類中的“核心秘密”,這就為普通人自學書法提供了可能性。

總之,從傳統社會的角度來說,傳統社會因為學科本身的學術建設水平、科學化水平不足,以及血緣紐帶為基礎的宗法制度,讓一門技藝的自學成為了天方夜譚。在這種意義下,自學書法完全是浪費時間,甚至會走向錯誤道路。

但是現在,我們可以接觸到很多教學資源,而學術性質的理論研究也日漸完善,這就讓書法自學成為了可能。


松風閣書法日講


自學書法,等於自殺?!驚得我差點要從椅子上彈起來。好在本座內功深厚,早已打通了任督二脈,總算穩住了。穩住之後,開始批判那人的謬論。

新春伊始,本人便隆重開啟了正式自學書法的偉大模式,至今已十有五天。十五天來,自我感覺非常良好。以我之見,自學書法絕非自殺,事實恰恰相反,自學書法等於自救。



(春節寫對聯,餘紙正好練習寫字。獻醜!抱歉!!)

拿什麼拯救你?我的自己!答案顯而易見:讀書寫字。曾經,有一位暴發戶問我:什麼是真正的富貴?俺答曰:讀書寫字。他表示懷疑。我說:這不是我說的,而是一位特大號的暴發戶某某皇帝的御言。他表示相信,然後問我借了一本字帖,至今尚未歸還。如今,在讀書之餘,我也親自自學書法了也,已切身感受到了那種真正的富貴之氣撲面而來。有多少人,為求富貴,拼光了力氣,絞盡了腦汁,而終不可得。自學書法吧,富貴便在筆墨紙硯裡。

一筆在手,滿紙雲煙,以前那個卑猥的靈魂頓時變得高雅,這是精神自救。自從自學書法以來,腰也不疼了,腿也不酸了,這是肉體自救。

當然,自學並不是亂學。書法的至高境界,在於抒情。筆尖的細微顫動,亦生於情。然而,性情不是書法。書法,是一種藝術。藝術則有規則,此所以謂“法”者也。

有人說,自學固然不壞,如有老師親授,豈不更好?我說:初有道理,終是糊塗!

師親授,固然有許多好處(好處一至好處九略去三百字)。然而,最後的最後,一切都得靠自己。最終都是自學。

天縱英才如王羲之,據說自小喜愛書法,師從衛夫人學習。渡江北遊,得覽李斯等人的字跡。在許昌觀摩了鍾繇、梁鵠的墨寶。到洛陽又細察蔡邕所書石經。勤學苦練、轉益多師,終成一代大師。所謂轉益多師,其實就是“無師”,就是“自學”。歷史上的書法大家,大約都是如此。

清代復興篆隸書法的名家鄧石如,以布衣而成為一代大書法家,更是“自學書法”的典型代表。鄧石如沒有書法導師,其書法成就,得益於在金陵鉅富梅繆府上的八年自我苦學。秦漢以來的金石善本,廣泛泛獵,於《石鼓文》、嶧山碑、《史晨前後碑》、《華山碑》、《白石神君碑》、《張遷碑》用功尤深。

學書都是“自學”,還表現在“師法自然”上。張旭自言:“孤蓬自振,驚沙坐飛,餘師而為書,故得奇怪。”懷素說:“觀夏雲多奇峰,輒嘗師之。”當然,以造化為師,其實是“悟”。前賢之活悟,我等未可死參。然學習書法,終需要靠自己隨時領悟。

或偶見瞥觀,忽有所悟。或博極載籍,豁然有悟。悟之於心,應之於手。也可能腕諳手熟,若有所悟。由手入心,再應之於手。總之,寫字,非要自己那隻白手或黑手親手寫出來才算。


莫安排


在學習書法的最初階段,拜師學藝無疑是規範且高效的。但書法習學是一生的造化,師父領進門,修行靠個人。從整體上說,自學才是書法學習的重要方法,也是最主要的手段。因此“書法自學就是自殺”的觀點,危言聳聽誇大其詞,是錯誤而荒誕的。



書法學習能遇到一位有真本領、有責任心、俯首甘為孺子牛的老師,是極其幸運的事情,這樣的老師真心不好找。反言之,“拜師之風”並不淳樸,有的只是掛名師徒,有其名而無其實;同吃一碗飯,有的老師會“留一手”;有的自身水平有限,不僅教不好還誤人子弟……。



學習上有一個規律――越是悟性較差的學生,對老師的依賴性越大。舉個例子,班級裡成績最拔尖的與最差的學生,是同一個老師教的,課堂45分鐘,老師講授的知識沒有因人而異地存在任何差別。“吾愛吾師,但更愛真理”,老師並不代表真理或權威,他們主要是方向引領,奮進之路更多要靠自已去走。



我不否認老師在書法學習中發揮出的關鍵作用,但也不能過於誇大其作用。自學與師法、師古、師人並不矛盾,只要用心,沒有老師當面垂授,通過自學也完全一樣可以達到目標效果。再者,耳之所聞、目之所睹、心之所思,都是學習。只要學習方向不偏、方法科學,未必就一定需要拜師學藝。



國人受儒家思想影響頗深,“傍名人為師”的現象屢見不鮮,不少空頭的師徒之名分甚至是一種利益交換,一來彰顯自已書法“正統”,二來標榜個人書法藝術高端。實質上,書法學習至少十之七八要靠自己。遠的有懷素,近的有孫曉雲,很名書法大家都是靠自學成才的。



抱庸妄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