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融入AI 元素的困難與願景

作者|陳二虎

正文共1215字1圖

預計閱讀時間 4分鐘


隨著AI成為世界各大強國競爭的一大科技板塊,一直被批為過於應試,死板和嚴苛的中式教育近日來正在討論時候要將AI,VR等科技因素融入正式的課堂教育甚至考試中。

這一提案雖然充滿誘惑力,但在實施和規則的制定上還是存在許多問題,本期知更鳥意在討論一下這一即將發生的進步,當今面臨的困難與願景。


義務教育融入AI 元素的困難與願景


  • 困難一:老師經驗的缺乏

習慣教書本上的文理科的老師們,要適應一個嶄新的學科,用科技來教AI,在課程的管理和規劃上,以及對孩子注意力的管控上都會面臨很大挑戰。6- 12歲的孩子們許多在家中都不被允許一直使用電子設備,來到課堂,接觸到前沿的科技產品,也許會導致他們因為新奇所以過分貪玩,耽誤學校的課程。據悉,我國大部分在義務教育期間教授科技產品的老師平均教齡在 1 年左右,充分證明我國相關教育經驗的缺乏。

  • 困難二:科技硬件的分配

部分中小學連最基本的課堂硬件,如體育設施,電腦,圖書館等都暫時還沒有,更不要提AI相關的專業用具的奉陪了。此外,要運輸和購置這些器械也需要不小的成本,這筆錢是從家長身上出還是由國家教育部來承擔,都有一定的負擔,畢竟在扶貧地區連課本都沒有的情況下,還給一線城市的中小學分配AI學具會增加教育質量的差距,但因此就不給富裕地區的孩子提供這些又顯得邏輯不通。

  • 困難三:科技考核的制定

理論和實踐的佔比,實踐操作的審美,以及在一個學生整體成績中的佔比都需要很嚴肅,仔細的考量,不可一蹴而就。科技教育一定是比文理科要次要的,至少在現階段是如此,但具體如何實施考核,老師如何配合也是需要複議的。

  • 期許一:培養孩子的創新能力

眾所周知,我國落後於美利堅等科技大國的地方,就是創作力不夠,不會製造自己的優秀芯片,也就是許多科技產品的頭腦或者靈魂。通過接觸科技教育,讓孩子們去學會自己做假設把“WhatIf”的思維融進習慣中,不論孩子們今後時候以科技創新為業,都可以提高總體的創造力。

  • 期許二:利用科技教育脫離應試的‘套子’

科技創新本身就是一項假設的藝術,利用它來脫離科技教育的惡性循環是極好的。科技教育本身被融入到教學大綱中就是一種近乎革命化的行為,對它的考核如果只停留在理論上,那科技教育的加入對於脫離應試的貢獻不大,所以這一期許完全要看科技教育實施的方式。

  • 期許三:培養孩子的團隊合作能力

操控,製作和設計機器人是需要團隊合作的。孩子們可以通過此類學習知道怎麼利用同伴們的長處,共同完成作品或者贏得比賽。為了團隊舍小我的意識,以及安排集體時間的能力等等,都是可以通過AI學習來提高的,只要老師制訂的課程包括了這些方面的培養。

總而言之,AI和課程化還在不太成熟的階段,雖然作為課外培訓它已經時興了十餘年。AI的創新與前沿性和我國較為傳統的教育方式有一些肉眼可見的衝突,所以突破上述實施難點,獲得下半篇文章中的收穫,是大家都希望達到的效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