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承包熱”後又現“退租潮”,為何承包大戶紛紛不幹了?

眷戀清晨




現在農村荒地很多,要是在二三十年前,肯定不會是這樣的了。記得小時候,我爸媽還租地回來種田呢。家裡沒多少田地,也只能是這樣了。現在荒地多,免費給別人種別人都不種呢。但在有的地方,租地一畝也不便宜,之前我們那裡租地是一畝300塊錢一年而且是最低不能低於5年,一次性付錢的。

之前在我們那裡有租地種田、種樹、種果、種辣椒等等,但是都沒多久,有的是時間到期不做了,有的虧本了。如果掙錢了,那肯定是會繼續做。之前有不少人到別人租地種果掙到錢了,他們看到後紛紛效仿租地種,但隨著種果人變多,市場肯定也不好了,會虧本,所以就會退租了。



現在也有人租地,但是都是一些好的地方才會有人租,不好的別人不會租的。像我們村那些田地你可以種,不要錢的,但也沒人做。因為如果你種了田後,他們就突然回來了,也白白花時間整理田地了。種田到還好,就怕是種果下去,果還沒成熟,別人回來了,那才是最慘的了。

現在和以前不同了,很容易虧本,所以很多人都不敢輕易去嘗試了。反正我們那裡我是臉過的,輪流了幾波人,現在沒人承包了。


壯鄉小美


看了下朋友們的評論,發現大多數朋友全部圍繞著題主的問題進行吐槽,但卻不去思考一些其它的東西,而至於其它的東西是什麼,那就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大家也都是聰明人。哈哈。

言歸正傳,閒話少說。今天和家裡通電話,我才剛剛和家裡人談過這個問題。按我的說法呢,就是不願意父母再去種地了。可是照我爸媽的說法,就是還想趁著自己能幹的動的時候,再去種一些地。

忘了說了,我家裡是種大蒜的。今年五一回家幫忙醜蒜薹,蒜薹賣到了一塊多錢斤。實話實說,蒜行這幾年是不瘟不火的,自從08年那年特別貴後,大蒜也不怎麼掙錢了。

當然了,我說的是也不怎麼賺錢了。記得有一年蒜薹是幾分錢斤,當時是都懶得去賣了,直接扔了。但是今年達到了一塊多錢斤,想來今年蒜情也該好點了,畢竟蒜行那麼多年不抬頭,蒜農也很苦的啊!

就說這個蒜吧,你要從地裡一顆一顆挖出來(不要和我說現在有挖蒜的機器了,不用人工挖了。因為試過了,效果並不好,會講蒜給弄壞的。)挖出來你要削掉蒜的上面的莖吧,你要削掉下面的根鬚吧。然後你要曬乾吧,曬乾之後要從地裡拉出來,上架再暴曬,直到曬的“啪啪”響,之後要去剝蒜皮把,剝完之後要將蒜按照大小分出來,分出來之後再裝車賣出去。(很累的!)到最後,你又要留蒜種,又要剝蒜種,又要一顆顆的栽下去,再去打藥,蓋地膜。期間在蒜生長過程中,還要打藥,一顆一顆抽蒜薹等等。

照這樣看,那麼累,不如不種了吧,直接出去打工吧!

的確,年輕人是都出去打工了。但是!家裡的地也都是父母給種了!年輕人有些不想在外面打工了,到最後只能回家吧,既然回家了,能幹什麼?只能種地吧!

畢竟,打工和上班它是不一樣的意思!

然後,在這樣的背景下,年輕人發現機械化種植也是蠻掙錢的,拋去成本,做後利潤竟然比在外面賺的多,就是苦點累點白。

要明白,累這個詞,咱們農民是最不怕的了。甚至,農民就喜歡累。為什麼?因為累就說明收成好,有錢賺啊!

所以,年輕人會承包地,待在農村的有些父母也會去包地種。但是,說實話,一畝地最多也就五百。我就算它一畝地1000好吧,你承包20畝,20000土地成本。但是一畝地收成,就八千好吧,再去除一畝地肥料(打1000算,實際上絕對用不到)。那這利潤算下來,大家自己都心知肚明瞭。

所以那句話“還不如回家種地”,大家以為是說笑的啊!

說到底,包不包,幹不幹,大家自己心裡都是明白人,有些話,是不願明說的,這就叫:是為了回答而回答而已。

然而,我好像說了實話啊,忽然感覺有些心虛。

溜了溜了。碎覺碎覺。希望不要明天一覺醒來被大家堵在巷口裡罵。




新點風標


你說的沒錯,確實存在這樣的現象,據筆者發現,最近幾年農村地區的土地流轉熱度明顯不及以往了,不僅倒逼了土地流轉租金的下調,甚至在很多地區還出現了種糧大戶退租的情況。

至於說出現這種情況的根源,主要還是由於種地不賺錢甚至還因為種種原因而賠錢。

那些原本指望著通過流轉土地來進行大規模種植的農戶看不到賺錢的希望,便紛紛選擇落荒而逃。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鍾情三農以為主要由於以下原因,

第一,由於前些年的流轉熱潮,導致很多地區的土地流轉成本過高,被炒了起來,已經令很多種糧大戶難以承受。

第二,由於最近幾年我國對幾大糧食作物進行收儲制度改革,市場價格出現明顯下降,甚至連稻穀小麥這樣的口糧作物的種植收益明顯不及以前。

第三,雖然國家在進行收儲制度改革的同時,對種糧農民發放生產者補貼以及其他政策,但是由於種種原因,種糧大戶很難拿到這些國家補貼,很多人因此失望傷心,徹底離開。


所以在土地流轉成本越來越高,且糧食價格越來越低迷的情況下,各項種植投入也居高不下同時,國家發放的農業及糧食補貼,這些種糧大戶也很難拿到,所以通過中糧流轉土地來獲取收益的可能性越來越小,甚至有些人還因此出現了賠錢的情況,在此背景下,一些前些年有著極高種植積極性的農民不再選擇暴利,重量也是無奈之舉。

地租過高,嚇跑不少流轉大戶

根據官方的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底,我國18億畝耕地中,約有八億畝以上處於常年流轉狀態,而這些地區的土地流轉成本也有明顯的不同,在東北地區,土地流轉成本在400到600元,每畝摺合6千到9千元,美少在華北大多數地區土地流轉成本在300到500元每畝,而在華南地區,土地流轉成本則較高,最高能夠達到1000元一畝。

特別是在前幾年,全國土地流轉比較火熱的時候,各地土地租金明顯高於目前以筆者的家鄉為例,2014年前後,當地土地流轉成本大概在500元每畝,而到了2017年,由於糧價走低,且種植效益不及預期導致很多,選擇退出土地流轉,倒逼當地土地租金回落至300元每畝。



糧食價格低迷,打擊流轉大戶積極性

而最近這些年,很多種糧大戶紛紛選擇落荒而逃的主要原因還是由於糧食價格幾乎是一年不如一年

以玉米,稻穀,小麥這三大主糧作為2015年開始我國玉米價格率先開始了下跌勢頭,其中,在2016年甚至出現了腰斬,現貨價格有此前的1.3元每斤暴跌至0.8元每斤,而從2016年開始,稻穀和小麥這兩大口糧作物的是輛市場價格也先後開始了明顯的下調,很多人以為的,口糧作物市場價格不會下跌的魔咒被徹底打破,由此帶來的種植收益不及預期也是很多種糧大戶種植基金不高,乃至最終選擇棄耕不種的最主要因素。

農業補貼歸屬存“爭議”,農民倍感失望

關於最後這一點,其實業內都存在很大的爭議,那就是發放的農業補貼或者糧食補貼由土地承包者領取?還是由土地實際種植者領取?

可是截止目前,國家仍未出臺明確規定對此疑問給出明確答覆,在大多數實際情況下,這些補貼還是有土地的承包者來領取,和真正的流轉者也就是實際種植者沒有關係,這樣的情況,另有很多人感到失望。

整體來說,土地流轉和耕地的大規模機械化種植是我國農業發展的未來方向,但是,在我國人均耕地面積只有一畝三分地的大背景下,土地流轉過程中還存在著很多的問題急需解決,如何讓流轉者儘可能地降低流轉成本,保證種植收益的穩定?

如果解決不了這個問題,任由土地租金大肆上漲,種植收益逐年走低,那麼今後土地流轉的熱度將會再次下降,棄耕而逃的人還會更多。


鍾情三農


農村“承包熱”後又現“退租潮”,為何承包大戶紛紛不幹了?

最近幾年,隨著國家政策的支持,土地確權登記的陸續完成,各地紛紛開展土地流轉經營,實現規模化經營。實際上,土地“承包經營”並非現在才產生的新事物,在我們農村,早在十年之前,基本上家裡的田地已經絕大多數流轉給種糧大戶了。期間,種糧大戶有退租過了,但也重新找到接手之人。土地確權流轉是大勢所趨,以我家為例,本來保留了一塊“吃飯田”(自家種植一點水稻,供自己吃糧需要),但是由於實在沒有其他人種糧,沒有氣氛,又麻煩,也流轉出去了。

由於我們村水利條件優越,水庫資源充足、水渠線路成熟,交通方面,靠近省道,所以每年的種糧租金基本上還比較準時。但是,確也存在一個問題,土地租金逐年下降,由剛開始的800元/畝下降到現在的600元/畝。不少村也出現不同程度的“降租”、“退租潮”。為什麼本來大家爭著搶著承包的土地,現在又要退租呢?主要原因是什麼?原有流轉土地怎麼辦?

一、種糧成本較高,收益未達預期

雖然很多農村已經全部將土地流轉,但是原本的田埂依然存在,很難實現大規模的機械化,種糧大多還是依靠人工。比如我們村,每年種植水稻的時候,還是依靠人工,會從周邊鄉鎮僱傭秧工栽秧,每人每天就需要150元/天,而且這個價格還在上漲。加上本身糧食性作物的價格不高,但是農藥化肥人工的成本都在上漲,細數下來每年實際上也賺不到多少錢,還要承擔由於風不調雨不順帶來的損失風險。承包大戶一核算,一年辛辛苦苦,投資那麼大,承擔那麼大風險,收成好的時候可以賺個一二十萬,而這還需要搭上一個家庭的精力在其中,隨便乾點其他的工作,也差不多可以賺到這個多,還不承擔風險,就得划不來。

二、除了種田,賺錢方式還有很多

以前,農村人面朝黃土背朝天,全部身家都壓在三畝良田,每年的收入沒有多少。但是,隨著國家經濟結構的調整和鄉鎮經濟的繁榮,農村人可以賺錢的門路很多了,沒有農村人將種田當成唯一的經濟來源。

以我們村為例,村裡的民辦企業有玩具廠、冥票廠、花瓶廠、紙箱廠等,鎮長的企業更多,保溫材料、合成板、玩具廠、電纜廠、儀表廠等,這些工廠不僅可以吸納就近的勞工資源,而且還有很多外來的務工者。每個工作崗位,每年都能受益三五萬元。

因此,一邊是不賺錢的承包種糧,一邊是多樣化的賺錢門路,對於經歷過風險的人來說,心生退意,不願再承包。如果與村民合意,無法下調承包價格,可能最終會退出。

三、本來就是轉空子、撈補貼的,賺個快錢

最近幾年,國家對農業農村的支持力度還是非常大的,從2004年起連續16年中央一號文件聚焦三農,就可見一斑。國家的關注和重視,給農村帶來大量的資金,包括國家的、地方的、金融機構的。所以,讓很多人看到農村的很多機會,本著套取國家補貼的目的,承包了大量的農田,在國家補貼收緊,政策紅利逐漸消退之後,也就不再願意承擔糧食規模化經營。

比如,以前有個老闆,雖然不是種糧,他們主要是養豬,但是性質差不多。他們為了可以拿到國家的補貼,通過聯合多個養豬大戶,成立合作社的方式,套取國家的養豬補貼,從而獲取大量的短錢、快錢。

因此,本來就是為了賺快錢,走短線經營模式的,在國家政策降低的時候,經營方式沒有過多利潤的情況下,他們就不再願意大規模承包土地了。

雖然近些年,存在一些地方的“退租潮”,但是我們必須清楚,土地流轉、規模經營是未來的大趨勢。伴隨現在國家的土地平整,農業技術的不斷髮展,農業生產的成本將不斷下降,種糧的收益也將不斷提升。短時之內,雖然無法完全實現,按照國家的政策,小農戶不會消亡,將會以適當的方式與規模化經營相對接。這就是我對這個問題的看法,不知道你們是怎麼看的,歡迎在評論區留言。


指尖三農


農民的”根“是什麼?是土地,土地的收成牽動著農民生活的好壞,收成好了養家餬口,收成不好或者糧食收購價不合適的時候,那麼只能兩眼一抹黑的賠錢。恰恰就在這幾年,農民的收成和糧食的價格卻是處於劣勢,於是很多農民兄弟就選擇了背井離鄉,出外打工。

【布衣小農人】為你解答,點擊頭像關注一下,探討更多農村奇聞趣事。

那麼問題來了,他們外出打工後留下的土地是荒廢著還是僱人繼續種植,答案都不是。為了能解決荒地的問題,在農村實行了土地流轉制度,把空置的土地進行承租方式承包給有能力種植的大戶或者一些公司形式的農業公司來種植,這些大戶和公司不僅可以拿政府補貼,而且利用自己的優勢可以有效的節省一些不必要的投入,低投高產,所以各地都出現了”承租熱“的現象。

這些種植大戶和農業公司的優勢是什麼?種植技術過硬、配套農用機械齊全、資金充足、人員配備齊全。可為什麼在這兩年出現了這些種植大戶紛紛”退租潮“?

一,說這些大戶和公司為農業投機者一點也不為過,一邊套取國家的貼補,一邊靠種地還能得到一部分收入,但最近這幾年國家對於糧食補貼和土地補貼的監管越來越嚴格,這些農業投機者的貪婪心理得不到滿足,就會想著紛紛退租。

二,糧食價格一直穩定,用一句比較形象的話來說,就比當年移動5元30M流量還要穩,可人工的不斷上漲、肥料的不斷加價、機械成本不斷長高,使得這些種植大戶的利潤空間越來越低,甚至出現了不賠錢就是掙錢的局面,所以很多種植大戶趨於市場壓力,不得不退出土地承包。

三,盲目跟風使得一些不懂得農業種植的投資者紛紛退出,這種植行業一直都是跟風的行業,看到誰家今年種小麥掙錢了,第二年全村人都種小麥,可沒曾想,物以多賤,最後都沒掙錢,這土地承包也一樣,很多沒從事過農業或者對於農業風向把控不好的種植大戶來說,盲目的跟風不僅沒有掙到錢還有的出現了賠錢,所以在資金不足的壓力下,很多承包大戶選擇了在合同期內直接退租,及時止損。

以上是我對【農村“承包熱”後又現“退租潮”,為何承包大戶紛紛不幹了?】的個人看法和觀點,如果您覺得回答的不錯就點個贊,加下關注吧!如有不同看法,歡迎評論區留言!


布衣小農人


因為從事的工作一直接觸各種大戶,因此,對於大戶出現的退租,我還是比較瞭解。其實大戶開始退租,也是無奈之舉。


大戶為什麼退租?

  • 近幾年,各種農產品價位低迷,大戶種地掙不到錢,這是大戶退出的直接原因,記得2018年,我的一個大戶朋友,種植了幾百棚花菜,辛辛苦苦忙活了一個季度,結果快上市的時候,花菜價格一落千丈,一個棚的花菜賣的錢,還抵不上工人的工資,那一年,那個朋友賠慘了,然後他果斷放棄,不再種植。
  • 大面積種植風險太大,大戶包地比較多,因此投入的成本非常大,在大面積種植過程中,如果一個病害或者蟲害沒防好,損失的直接都是錢。另外一點,這幾年自然災害頻發,2018年一場倒春寒,讓許多果農以及小麥種植區的一些農戶,傷透了心,嚴重減產!
  • 許多大戶沒有資金實力,無法抵抗外界風險。一些盲目從事土地承包的人,他們其實並沒有雄厚的財力支持,當出現一年甚至連續兩三年的賠錢情況,他們就會破產。更何況進行大規模種植,盈利的過程也是燒錢的過程。曾經看過一個真人故事,一個老闆,包了很多地,搞大棚種植,連續陪了七年,第八年才實現盈利,試問這種情況下,一般人誰能承受得住?
  • 外出打工,夫妻兩人,一年掙一二十萬,應該問題不大。現在外面工廠的工資並不低,進工廠打工,每個月還能保證有幾千塊錢的純收入,穩賺不賠,這種情況下,一些效益不好的大承包戶可能會放棄土地承包。



承包土地時,如何規避風險

關於承包土地時規避風險,我有以下幾點建議!


  • 不盲目入行,一定要對所從事的方向進行詳細考察,尤其是進行蔬菜水果類的種植,這個有一定的時效性,今年行情好不代表以後行情也好。在我看來,種植大田作物還是比保險,只是收益一般。
  • 要結合當地的政策,同相關部門結合。每個地區土地承包及扶持政策都不同,在進行承包時,應該到當地農業部門,瞭解相關政策,一方面兒規避風險,另一面有可能獲得幫助。
  • 同一些大公司,或者相關機構合作,獲得他們的一些支持,這樣抗風險能力會更大。
現在雖然出現部分種植大戶退租,但是我認為並沒有出現像題主所說的出現“退租潮”,因為目前許多從事土地承包的人,都還是比較理性的,做的事情也比較保險,一般不會賠太多錢,都在可接受的範圍以內!

以上就是我的看法,歡迎大家繼續討論。

關注植保小貼士,獲取更多農業信息!

植保小貼士


隨著農村經濟的不斷髮展,以及國家不斷推出惠農興農的政策,農村發展應該是蒸蒸日上。為什麼原本熱衷於承包農村耕地的承包大戶,很多都紛紛表示不願幹了,想退出承包地,如今反而形成一種所謂“退租潮”的現象呢?

其實我覺得這種所謂的“退租潮”是農村經濟發展過程中一種正常的現象,我們並不需要過度的去解讀。自由的市場,本來就是有進有出,有的人覺得農村土地承包有利可圖,之然而又就會選擇進入,有的承包人覺得承包地難有發展退出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

那麼,為什麼會有人覺得現在是“退租潮”,原本的承包大戶紛紛都不願意幹了呢?我覺得主要還是應為市場的發展與不斷的完善。以前剛推出土地可以流轉,很多人都覺得承包他人土地,擴大種植規模,肯定能賺錢,所以很多人願意投入,真正願意從事農業生產。但是也有些人,利用當時法律法規的不完善,鑽法律的空子,希望靠流轉土地騙國家補貼,等等手段來發家。如今法律不斷完善,市場也不斷髮展與進步,很多土地的擁有者看到承包土地真的能賺錢,所以都開始謀劃合作社,也希望分一杯羹。其次,農業生產投入週期長,回報率低,雖然現在科技手段發達了,但是總體而言農業還是一個靠天吃飯的行業,所以很多承包大戶賺到錢以後選擇離開這行,有了資本都去幹其他事了。


新農小夥


“承包熱”和“退租熱”是在利益推動下的一種社會現象。

為什麼出現“承包熱”?因為利益推動。得益於政策的變化,很多有能力的人都紛紛加入承包土地的熱潮中,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從這邊土地裡“淘金”,賺上它一筆。

但是,因為技術、經濟、管理等原因,很多產業被迫關停,為了進一步減少損失,在利益的反推下,又紛紛出現“退租熱”。

在競爭激烈的今天,各行各業都有成功者和失敗者。有時需要我們堅持下去,有時需要我們明智退出。




農村透視鏡


現在大家都會看到一個問題,就是有人會問種一年地到底能得多少錢,然後就有朋友們開始列表計算,化肥多少錢,澆水多少錢,人工多少錢等等,算下來真的是不掙什麼錢了,個人認為這樣算還是比較片面的。

像我們這邊一畝地種植兩季,一季小麥,一季花生或玉米,整年算下來是會收入一季的錢的,當然天氣等自然災害除外,所以說還是有利可圖的,再加上現在種地幾乎都是機械化不用出什麼大力氣,現在大面積承包土地的多的是,反而出現了土地供不應求的狀況這可能和當地政策也有關係吧,個體戶大面積承包未來是一種趨勢,另外大面積承包後續國家可能會給予一定的補助。

這是我們當地的土地承包狀況,因地制宜吧,並沒有出現退租潮,反而承包者與承包者之間還搶著爭地,只要有地,就不愁種什麼。

以上純屬個人觀點,歡迎指導。





糖果耙耙


這個問題是很現實的:

1.承包地或是流轉地很多並不是為了能在土地上掙上錢

為什麼呢?大家都知道,這些年國家對農業支持力度很大,所以很多人可以說基本是“奔”補貼去的。

2.很多承包土地後,不是經營能力不行,而是不管怎麼經營投入與產出都不成比例。

3.所有“投資者”初開始“設計的、想的都很好”,但是現實卻不如人意。補貼不接力,或是補貼不到位,造成後期投入越來越大,但是產出卻非常不盡人意……

如此最後就不得不退出了。從實質上說,這種流轉與承包並不是農業發展的出路。我們不妨想想,還未種植成本就已經隱性存在了。這種農業發展能持久麼?

種植的成本居高不下,而市場需求卻不接受,如此怎麼發展農業呢?

所以我們的農業怎麼發展應該深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