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途末路,二战日本坦克师团覆灭记

作为世界上最残酷的战争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因其牵涉的国家之多、造成灾难的严重,从而深深被人们所铭记。新装备、新技术和新战术的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战争的进程,坦克由此奠定了“陆战王牌”的地位。在日本发动的那场侵略战争中,日本坦克发动机的轰鸣其实充斥着战场的每一个角落,那么,这支坦克部队在战场上的表现究竟如何呢?

虚幻的错觉,一连串的好运

当1941年12月7日,日本以偷袭珍珠港的方式揭开了太平洋战争的序幕时,日本关东军却早已陷入了亚洲大陆战争的汪洋之中。在远东战区,日本坦克可以耀武扬威,不可一世,日本军方还是逐渐产生了“日本坦克东亚无敌手的轻狂心理“。

穷途末路,二战日本坦克师团覆灭记

虽然1941年以前,日军主要在中国北部作战,并没有任何丛林作战经验,但日本军队相信,在西南太平洋战场的丛林中,坦克一定可以像在中国那样发挥“意料之中的巨大作用”。有意思的是,日本人这种盲目而无知的自信,却得到了对手们出人意料的“配合”。

尽管理论上,盘踞于东南亚的欧洲殖民军不应该像中国军队那样极度缺乏现代化装甲或是反装甲武器,但当1941年12月日本人开始发动两栖袭击时,这骄傲的欧洲殖民军却的确没有做好充分准备:

英国人舍不得抽调他们在欧洲战场上宝贵的装甲力量,所以在新加坡和马来亚的驻军中仅装备了少数的“兰彻斯特”和“马蒙・哈宁顿”装甲车,至于迟迟才为太平洋战场分配的两个坦克团,当日军发动突袭时,它们还在途中;荷属东印度军队计划以75辆维克斯“卡登・洛伊德”1936年式轻型坦克和600辆“马蒙・哈宁顿”式装甲车阻挡日军。然而当日军开始出现时,这些纸面上的装甲力量只有49辆到位。当然,荷兰东印度军原本也有些零散的装甲连,装备“阿尔维斯・斯特劳斯勒”AC3D、M3AI轻型坦克,还有一个连装备I号坦克。

至于在菲律宾的美国人情况也没好到哪里去,1941年12月,美国国会才批准向菲律宾吕宋岛派遣由第192和194坦克营组成的暂编坦克群,共装备有108辆M3轻型坦克,50辆M3式75毫米火炮搭载车。

英国在太平洋上的关键枢纽是位于新加坡的海军基地,当时的新加坡被认为是一座无法攻破的坚固城市。英国人认为这座城市周围的糟糕的地形使它们不能被任何军队包围,日本人却不这么想。

1941年12月8日,日本军队在马来亚半岛北端的颈部地带进行了一次两栖登陆作战,山下奉文麾下第25军集中下辖的第1、6、14坦克联队,共211辆坦克发动攻势,其中第1坦克联队(40辆97式中型坦克和12辆95式轻型坦克)于1941年12月11日突破了珀西瓦尔将军的耶特拉防线,1942年1月7日第6坦克团突破新加坡北面的斯林河防线。

穷途末路,二战日本坦克师团覆灭记

此后,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发生了,新加坡于1942年2月15日陷落,这其中至少有部分功劳要归属于日军对坦克的有效使用。日军用于菲律宾方向的坦克部队规模要稍小于马来亚方向,随日军在菲律宾登陆的是第4和第7坦克联队,堪称日本王牌装甲部队。

日本人在吕宋岛仁牙因湾登陆之后不久,美军那个暂编坦克群就发动了反冲击。1941年12月22,日军第4坦克联队的95式轻型坦克同美军第192坦克营在达姆瑞蒂斯附近发生了太平洋战争中第一场真正意义上的坦克战,两支坦克部队持续进行了一系列互有胜负的小规模战斗,直到美军开始全线撤退,双方的坦克才开始脱离接触。

此后,第4坦克联队继续作为日军突击的装甲先锋,而编制仍然保持大体完整的美国坦克群则被化整为零充当美军撤退的后卫。可惜在组织糟糕的撤退途中,由于高级指挥官缺乏对坦克部队指挥的经验,美国暂编坦克团不必要地损失了许多坦克,最后只有少量幸存的坦克随美军后卫退入了巴丹半岛。

有意思的是,在菲律宾的战斗中,虽然主要的战斗任务大都由第4坦克联队承担了,但作为预备队的第7坦克联队却捡了不少“洋落儿”,他们将部分缴获的M3轻型坦克进行了修复,然后将其纳入自己的战斗序列,这使该联队的实力相比战前不降反升。于是在巴丹陷落后,日军指挥官决定由第7坦克联队而不是疲惫的第4坦克联队担当科雷吉多尔岛登陆作战的主要支援任务。

穷途末路,二战日本坦克师团覆灭记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第7坦克联队对97式坦克上的57毫米坦克炮评价不佳,因此在战前特意申请补充了少量刚出厂的97改式坦克,所以在科雷吉多尔登陆行动中,特别抽出了2辆珍贵的97改连同l辆缴获的M3轻型坦克一起由特遣部队指挥官松冈少佐直接指挥,这是97改的首次亮相。虽然用于科雷吉多尔登陆的日本坦克仅有3辆,但当地的美军却没有任何反坦克武器,结果日本坦克在科雷吉多尔主隧道附近的出现成为了压倒美军的最后一根稻草,美军的心理防线崩溃了。

总的来说,在从1941年年底到1942年年中的太平洋战争第一阶段,相对于准备糟糕、战术呆板的对手们,日本人在太平洋战争中的一连串初期胜利,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坦克部队充满想象力的大胆使用,但同时应该看到,虽然美英两国为他们对日本的轻视付出了代价。

不过也正因为如此,这些挫折反而使两国看清了太平洋战场对于坦克部队的旺盛需求,于是生产更好的坦克、组建更多的装甲部队并将他们派回太平洋的努力开始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开战初期令人眼花缭乱的胜利使得日本军队十分满足,结果在1942年和1943年的大部分时间,日本人为提高他们的坦克技术所做的努力甚少,甚至因坦克生产在日本重工业中的优先级过低而被搁置。可以说,本来就已经过时落后的日本坦克技术,其差距在日本人的得意忘形中被进一步拉大了。

穷途末路,二战日本坦克师团覆灭记

太平洋岛屿争夺,开始受挫的日军装甲

1942年10月,日军增援部队在瓜岛登陆,随即向美国海军陆战队阵地发动了反攻,作为先头部队的第1独立坦克联队的12辆97式中型坦克,企图强渡马塔尼卡河,为后面的步兵们杀出一条血路。然而,此时的情况已经不同于1942年年初,大多数坦克在中途即被严阵以待的美国海军陆战队反坦克炮击毁,结果这次失败最终为日军装甲部队在瓜岛的行动画上了一个句号,此后日军坦克只是在瓜岛零星的出现过。

到1944年,日本坦克部队在太平洋的岛屿争夺战中更是损失惨重。比如,1944年2月1日,美陆战4师开始登陆与夸贾林环礁邻近的国王-那慕尔群岛,并且试探性地攻击了环礁附近的岛屿,总共10辆M4A2中型坦克和3辆M5AI轻型坦克参加了这次小规模战斗,杀鸡用牛刀的做法使得这场战斗美军只用了2个小时就宣告胜利。

这次代价不高的胜利极大地激励了陆战队员的士气,当海军陆战队攻击国王-那慕尔群岛时,美国陆军第7军正在第767两栖坦克营的支援下攻击夸贾林环礁。在对夸贾林环礁主岛的攻击中,14辆M4A2中型坦克在10辆M5AI轻型坦克的配合下,快速引导步兵击溃了岛上的日本守军,岛上日军仅有的两辆95式轻型坦克和一辆特二式内火艇甚至没能开出掩体就成了美军的战利品。

到了1944年的塞班岛之战,日军坦克部队与对手间在战斗力上的差距更是一目了然。塞班岛不仅是日军在马里亚纳群岛的中心岛屿,还是中太平洋地区的防御核心,其陆军第31军军部和海军中太平洋舰队司令部都设在该岛,自1944年春起,日军就开始向塞班岛增派部队,加强防御力量,截至美军登陆前夕,日军在塞班岛上兵力包括陆军共2.8万人,火炮211门,坦克39辆,海军有第1海军陆战队等部,共1.5万人,火炮49门,坦克10辆,合计总兵力4.3万,火炮260门,坦克49辆。海军太平洋舰队司令南云基本不过问地面作战指挥,而登陆作战打响时,陆军第43师团长斋藤义次中将负责。

斋藤义次中将对手中不多的坦克部队相当重视,在其心目中坦克第9联队被视作是整个防御体系中可执行机动“救火”任务的一张王牌。所以,在开战前的1944年1月,斋藤义次反复要求大本营对坦克第9联队的技术兵器和兵力进行加强,在其不厌其烦的“唠叨”下,最后从本土的近卫师团坦克联队中抽调出了20辆珍贵的97改,并赶在开战前送到了坦克第9联队的手中。

然而,尽管坦克第9联队获得了这些97改的加强后整个塞班岛守军士气大振,但这种相对较新的日本坦克却仍然无法与美军的“谢尔曼”正面对抗。这也就意味着,即便抛开与美军坦克在数量上的劣势不提,单是性能上的差距就代表了一场艰苦的战斗(另有资料显示,当时的坦克第9联队可能被拆成了两部分,其中第1、2中队被配属于关岛,而塞班岛上的只是第3、5、6中队,外加日本海军陆战队第22独立坦克中队的8辆95式轾型坦克及2辆特2式内火艇)。

美军进攻塞班岛的部队是由霍兰·史密斯中将任军长的海军陆战队第5军,所辖基本部队为陆战2师和陆战4师,共7.1万人。1944年6月15日,兵力雄厚的美军开始在塞班岛登陆。根据之前的作战经验,此时的每个美国海军陆战队坦克营都由46辆M4A2中型坦克替换掉了原有的54辆轻型坦克,此外每个坦克营还得到了14~24辆不等的M3AI“撒旦”喷火坦克与M4A2相配合,用以攻击那些堡垒。

穷途末路,二战日本坦克师团覆灭记

这些经过精心重组后的海军陆战队坦克营很快显出了非凡的战斗效能,6月15日下午刚刚登上塞班岛后,突击群就攻破了许多曾被认为非常令人头疼的日军永备工事。当天晚上,一支日本海军陆战队突击队在2辆特二式内火艇的支援下,向位于美军侧翼的加拉班南部海滩登陆地实施了反冲击。然而,美国海军陆战队队员们很快就通过无线电通告海军敌军目标的方位,结果在登陆艇火箭炮的覆盖下,这次反冲击刚刚开始就已经结束了。

美军的稳步推进导致南云命令斋藤义次在16~17日夜间必须发动一次全面的反击,而担任这次反攻矛头的即是以第9坦克联队主力为核心的突击队,共有44辆97、97改及95式坦克,也就是说除了在先前的战斗中被击毁的几辆外,岛上每一辆能开动的日军坦克都参加了这次进攻。于是太平洋开战以来日军最大的一次坦克攻击开始了。

1944年6月17日凌晨2点,日军坦克群快速穿过开阔地,出现在了美国海军陆战队队员的视野里,海军陆战队队员们一边用火箭筒和37毫米口径反坦克炮还击,一边请求自己的坦克支援,随后来自陆战4师第2坦克营C连的一个M4A2坦克排,以及一些M3式75毫米口径自牵引反坦克炮陆续来到了战场,同时海军舰炮和航空兵也通过无线电定位开始对日军坦克群实施覆盖性打击。

最终,这次声势浩大的坦克攻势在美军全方位的打击下消散于无形,只有几辆日军坦克到达了开火范围,但很快就被击毁了,只有12辆日军坦克逃过一劫。但这些侥幸逃脱的日军坦克也只是多苟延残喘了几天罢了,在6月24日的另一次遭遇战中,残余的大部分日本坦克被美国陆战2师的M4A2击毁,1944年7月9日塞班岛被美军宣布全面占领。

穷途末路,二战日本坦克师团覆灭记

鏖战菲律宾,“一边倒”的挣扎

1944年年底,为了“保卫”菲律宾,日军第一次把他们有限的几个坦克师团之一――第2坦克师团投入了到了对美军而不是苏联红军的作战中。日军第2坦克师团被部署在吕宋岛,在邻近的莱特岛上,日本守军中则包括独立第7坦克中队(装备89式中型坦克)和一个95式轻型坦克中队。事实上,这一点也从侧面说明,与3年前日军风光得意时相比,日本坦克部队根本就没有任何长进。

美军方面,投入的坦克力量包括7个坦克营、3个坦克歼击营和几支独立坦克部队,一共有500多辆坦克和坦克歼击车。1944年10月,美军开始在莱特岛登陆,日军在岛上的坦克力量过于微弱,没起到什么效果。而在吕宋岛上,虽然部署了规模庞大的第2坦克师团,但山下奉文对于集中坦克兵力同美军作战的想法并不赞同。因为在塞班岛上发生的一边倒的战斗已说明,日军坦克的性能不能保证坦克在遭到美军坦克或是反坦克武器的攻击后仍能幸免,而且当地的地形也不适合采用这样的战术。所以,山下将军决定将第2坦克师团分散配置,构成一系列以坦克为核心的战略据点,以便在其它部队向北撤退时能够减缓美军前进的速度。吕宋岛上的日军指挥官确信,这样的战术能给美军带来最大的人员伤亡,并在最大程度上延缓美军的行动。

事实上,在吕宋防御战打响时,第2坦克师团已经完成了重新整编,所装备的坦克中有很大一部分换成了新式的97改。97改上配备的新式47毫米炮虽然比老式的97式坦克上所配备的短管、效率低下的57毫米炮要好得多,但仍然只能从侧面击穿美国M4中型坦克。也正因为如此,无论是最新的97改还是普通的97式或是单薄的95式,第2坦克师团的大部分坦克都被埋入堑壕中,进行了精心的伪装,并且尽量准备了多个备用阵地,以便坦克在需要的时候可以转移到其他地点。

不过,这种以坦克为主要支撑点的防御体系规模差别很大,比如最小的一个在乌尔达尼塔的支队,至于位于穆尼奥斯、由第6坦克联队组成的伊达支队有52辆坦克。然而,尽管日军在吕宋岛上部署了大量的坦克,但是却很少发生坦克与坦克之间的交战,更没有发生像塞班岛上的那种大规模反冲击。

穷途末路,二战日本坦克师团覆灭记

1944年12月15日,美军开始在吕宋登陆,但由于日军的大部分兵力都部署在内陆深处,结果登陆过程中只在比纳罗南发生了一次小规模坦克交战。1945年1月24日,在圣曼努埃尔发生了第一场重要的坦克战。美军第161步兵团在师属M7型105毫米自行榴弹炮和第716坦克营C连的M4AI中型坦克支援下对盘踞该镇的日军发动进攻,防御方是稻贺支队大批分散部署的97式坦克。M7上的105毫米榴弹炮成功地轰塌了前面的反坦克壕,然后在步兵的不断攻击下,日军阵地逐渐向后收缩。最后在1945年1月28日凌晨的几个小时里,残余的日军在剩下的30辆坦克的支援下发动了3次凶猛的自杀性反扑,但每一次都被美军强大的火力所击溃。到1945年2月的第一个星期,穆尼奥斯的伊达支队被包围并击溃,残余的坦克企图突围,但是被美军炮兵和716坦克营消灭。此后,第2坦克师团位于鲁帕的第10坦克联队也在2月7、8日的战斗中被消灭掉了。就这样到1945年3月5日为止,日军曾经的掌上明珠――第2坦克师团已被完全消灭,一共损失了203辆97式、19辆95式坦克和2门150毫米自行榴弹炮。但令日本人郁闷的是,第2坦克师团的全军覆没对战役的结果却没有产生什么影响,落后的性能使得日军坦克根本无法成为需要美军坦克手认真对待的威胁。

“皇军末日”,装甲师团覆灭

1945年8月苏联参加对日作战,通过一次大规模的钳形攻势在2个星期内击溃了驻扎在伪满洲国的关东军。

迫击炮、5250辆坦克和自行火炮、5170架作战飞机和93艘作战舰艇。

穷途末路,二战日本坦克师团覆灭记

满洲向来是日军坦克部队的主要驻扎地区,但是在1944年末,驻扎在这里的坦克部队已经被逐渐地削弱了,其精锐部队都已被调走投入日本本土防御。而剩下的陆军第3坦克师团和几个其他的独立坦克联队则都参加了1944年对中国大陆B-29轰炸机基地的进攻,并在这一过程中逐渐支离破碎。结果到了1945年,曾经兵力雄厚装备精良的关东军只剩下新编的第1和第9坦克师团以及几个小规模的师属坦克联队。而苏军攻势则是一个三股的钳形攻势,第6近卫坦克集团军翻越了一般被认为是无法通行的大兴安岭山地,远东第1、第2方面军则从哈巴罗夫斯克和符拉迪沃斯托克向南进攻。3个方向预计在鸭绿江边朝鲜半岛的根部会合。

穷途末路,二战日本坦克师团覆灭记

为了这次战役,苏军投入了超过5000辆坦克装甲车辆,虽然其中有一些是从1940年开始就驻扎在远东的老式坦克,包括BT系列坦克,但大多数则是T-34-76、T-34-85、IS-2。由于苏联坦克手都是参加过对德作战的老兵,再加上坦克性能上的优势过于明显,结果日苏坦克间的少量交手基本都以日本人的完败而告终。

总的来说,远东战役并没有发生太多的坦克交战,因为在红军攻到由日军坦克部队驻扎的主防御地带之前,战争就结束了。但值得一提的是,在1945年8月15日宣布无条件投降前,虽然太平洋、印支半岛、中国大陆及东北地区的日军坦克部队基本已经灰飞烟灭,但日军部署在本土的装甲力量从纸面上看却仍是相当可观:2970辆坦克被编为2个坦克师团、6个坦克旅团以及其他一些联队、中队级的小单位。也正是这种虚幻的实力,使美国人在制订对日本本土的登陆作战计划中心怀恐惧地写道:“如果原子弹没有使日本投降的话,将投入至少3个装甲师和其他几十个坦克营参加登陆作战,并准备付出100万的伤亡代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