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翦灭楚为什么非向赢政要兵60万?

我们都爱想念熊


公元前226年,秦数十年对六国用兵到了收获果实的时候,当适时,韩、赵、燕三国均已为秦所灭,秦王嬴政即得天下之大半,可谓雄心勃勃、豪情万丈,续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就在此刻!

下一个对手,就是楚了吧,这是最后一块难啃的骨头了,吞之,则天下定矣。

况且,秦将王贲已夺楚十馀城,形势可谓一片大好,此时不灭,更待何时?

然而,如此重要的任务,派谁去好呢?嬴政掰着手指头数了数手中几张王牌:王翦、王贲、李信、蒙武……每一个都是那么地出色,唉,人才太多也不好办哪,难选,头痛!

于是嬴政把几位王牌都召了来,一个一个的问。

首先问李信。李信这人,年少壮勇,曾以数千骑兵一口气追逐燕军直至辽东,逼杀太子丹以献,从此一战成名,可谓秦国众多战将中的后起之秀,嬴政很看好这个潜力股。(李信便是李唐王朝的先祖)

“寡人欲取荆,于将军度用几何人而足?”

“楚兵甚弱,昔武安君率师七万伐楚,一战举鄢、郢以烧夷陵,吾虽不及武安君,然用二十万人足矣。”

嬴政又问王翦:“老将军以为如何?”

王翦沉吟了一会儿:“信以二十万人攻楚,必败。以臣愚见,非六十万人不可。”

嬴政一皱眉,显然很不满意王翦的回答,六十万,那不是要寡人将全部家底给你奉上么?寡人还想着同时分兵灭魏,早点统一天下呢!再说当年面对天下第一名将李牧领衔的赵国,咱总共也不过出兵四十万,并且还顺道灭了燕国;如今面对强弩之末的楚国,居然还要再加二十万么?

“老将军可否打个商量,少点。”

“此事不容商量。楚兵虽弱,然幅员辽阔,战略纵深远超列国,臣非六十万兵无以灭楚,少一人亦不可。”

“王将军老矣,何怯也!”嬴政摇头长叹,心里暗想,要是白起还在就好了,那灭楚还不跟玩儿似的。

王翦不说话了,你不信我,那我还说什么!李信不老不怯,你找他好了,我告病就是。

于是嬴政又转头望向李信,那是一种难得的信任眼神。寡人没有白起,就只有靠你了,希望你能成为新一代的武安君,我大秦世出名将,决不能就这样在王翦手中断了。

李信狂喜,再拜曰:“微臣愿领兵二十万伐楚,并请一人为副,随臣一同前往,不知大王可否割爱?”

“将军欲请何人?但讲无妨。”

“蒙恬。”

蒙恬?嬴政愣住了,自己这位同学的才气,那是没得说了,可是蒙恬从来没有带兵打过仗啊,他能行么?

“蒙恬精通兵法,臣自问不及也。若得此人,楚必可数战而取之。”

嬴政终于点头了,蒙恬的本事,他最清楚,这怀才就跟怀孕一样,那是藏不住的,蒙恬迟早都会是一代名将,早点让他锻炼一下也好,寡人即将一统寰宇,此用人之际,正需多培养一些年轻的国家栋梁。

秦代是全能官吏的时代,文职武职之间并无截然的界限,军吏可转任文法吏,文法吏也可从军作战。蒙恬因与嬴政一同在李斯门下学习刑法,故而担任过一段时间审理狱讼的文书。但如今既然秦王召唤,蒙恬便毅然弃法从戎,投身到了轰轰烈烈的秦统一六国的战争之中。而他的弟弟蒙毅则继续学习典狱,后来成为始皇帝最为信任的上卿,兄弟俩一文一武,辅佐嬴政建功立业,可谓大秦双柱。

于是在秦王嬴政二十二年(公元前225年),秦国再次大兴兵。王翦之子王贲,率师十万伐魏;李信、蒙恬两只初生虎,则率军二十万,大举攻楚。王翦告病回到频阳(今陕西铜川西南)老家,在暮色黄昏的庄园中静静的坐着,心如止水。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或许,我真的老了,大秦已经是年轻人的天下了,大王、贲儿、李信、蒙恬,你们好好干吧,大秦的未来是你们的!

庄园内,羊群溢出绿色的洼地,牧童吹起单调的短笛,一阵晚风吹过漫野的黄花,王翦感到了些些凉意,他披衣而起,落寞的眼神泛着点点泪光。

另外一边,李信与蒙恬带着秦王嬴政与全国父老期望的目光,领兵出征了,两个年轻人是说不尽意气风发,道不完的豪情壮志。可惜,李信毕竟年轻,他一路凯歌,深入楚国腹地,正意气昂扬,后方突然起火,紧急回救,却被楚国名将项燕尾随追击,秦军兵败如山倒,7名都尉阵亡,大势已去,李信只好收起雄心壮志,带着残兵狼狈撤退。事实证明,姜还是老的辣,对付老将就得用老将,秦军在统一六国过程中,吃的几次大亏都是在庞暖、李牧、项燕等老将身上,年轻人毕竟爱冲动啊,冲动是魔鬼。嬴政得报大怒,一脚踢翻座前的席案,拂袖而出,侍从们赶紧备了车追,嬴政纵身上车,直奔王翦老家频阳飞驰而去。

嬴政是来道歉的:“寡人不用将军谋,李信果辱秦军。将军虽病,独忍弃寡人乎!”

看来嬴政作为千古一帝,果然胸怀博大,身为万乘之君,勇于承认错误,光这一点就难能可贵。

王翦一笑应允,但向秦王嬴政提出了三个条件:

1.给他六十万兵。

2.请蒙恬之父老将蒙武为副将。

3.请咸阳田宅数处。

秦王嬴政大笑许之。王翦果然是个聪明人,秦空国而专委于彼,他多请田宅,就是为了安寡人的心哪!


千古名将英雄梦


秦朝灭楚的战争,最大的亮点就在于李信和王翦的兵力之争,相信很多朋友对此都很熟悉:悍将李信率领20万大军攻楚,大败而归;而后秦王请出老将王翦,给了王翦60万大军,才终于踏平楚国。

那么,为什么王翦坚持灭楚之战必须要60万大军呢?想要了解其中缘由,还是需得比较一下李信与王翦二人攻楚的过程。

首先,让我们先来看看当时的大概情况。

战国末期,天下大势已经明显往西倾斜。起先称霸的山东齐国,已经在与燕国的争斗中元气大伤;而在马陵之战后,中原霸主魏国也从一流强国沦为了二流;即便是历经胡服骑射的赵国,也在长平之战与邯郸之战中实力大减。秦国东扫六国的势头,看似已经无可阻力。

然而,摆在秦军面前的敌人,还有一个南方的楚国。

楚国的领地从黄河直到长江,广阔无垠。即便历经秦楚数场大战,楚国的实力已经江河日下,但受惠于其广大的疆域,它的体量还是足以拖垮来犯之敌。就算秦军在兵锋上已能势如破竹,真正要和楚国打一场灭国之战,还是需要做好最大的投入。

不过,当秦王问及文武众臣如何灭楚时,年轻有为的秦将李信显然还是还是低估了看似颓靡的楚国,自称只需二十万人即可灭楚。只有老将王翦尚且看得清当时的形势,因而坚持要求动用六十万人马。

出于对当时秦国综合实力的考量,以及对王翦年龄的质疑,秦王认为老将王翦已经开始变得“迂腐”和“胆怯”,非常不满。因此,当秦国真正开启灭楚之战时,年轻的李信和悍将蒙武自然成为了嬴政的不二首选。

其实,早在灭楚之战前,李信已经在灭赵伐燕的战争中显露出十足的军事才能。但纵观灭楚之战前的几场战争,李信均没有统筹整场战争的经验:灭赵之战时,秦军主力的统帅权还是集中在老将王翦的手中,李信只不过率领一部与王翦完成对赵国的合围;而在伐燕之时,李信也不过率先遣部队突入燕地,有先锋之功。

因而,当李信的二十万大军攻入楚地之时,其本身的骁勇加上秦军的战斗力自然是势如破竹。但是,当我们认清李信的进军方式时,却不难发现他犯了兵家大忌——后方不稳:

一开始,秦军自颍川郡出发,向南进攻平舆(今河南境内)和寝丘(今安徽省西北),都大获全胜,可见如在正面冲突,楚军并无多大胜算。可当李信拿下鄢郢(今湖北襄阳),准备和蒙武会师城父(今安徽亳州)之时,昌平君却突然在郢地发动变乱,切断了李信的后路。与此同时,楚将项燕的军队也尾随在了李信大军的身后,最终乘着李信不备,突然杀得秦军不知所措,大败而归。

究其缘由,正是因为李信的贸然轻进,疏忽了后方的防备,才输得如此之惨。

遭此大败,嬴政只好亲自来到王翦的故乡找他,请他率军攻楚。但当着秦王的面,王翦再一次提出了自己的要求:六十万军队,只能多不能少。

为了统一大计,嬴政只好答应了王翦的要求。公元前224年,王翦与蒙武率军60万南下攻打楚国,秦王亲自到灞上送行。要知道在当时,秦国所能动员的兵力不过百余万,除去各地的防卫部队和在提防燕、齐两国的军队外,这六十万人几乎是秦国剩下的所有家当了。秦第一次开启灭楚行动时,秦王嬴政首选李信的20万大军计划,也正是这样的原因。

而王翦这一次坚持要用60万大军灭楚的原因,则是基于以下三点的考虑:

一.楚国军事潜力确实不容小觑

虽然到了战国末年,秦国国力已经稳居诸国之首,但是占据了大片国土的楚国仍然有足够的军事力量与秦军抗衡。楚地原属蛮荒之地,楚国人大多民风彪悍、勇于作战。如果秦军不能有足够的军力,就可能再次遭到向李信那样的失败。但在统一的征途上,嬴政不能承担第二次挫折。

因此,为了确保胜利,王翦更加明白必须以最强大的兵力压向楚国。以楚国的国土和人力,即使有一百万楚人抵抗秦军也不意外,李信想用二十万人彻底击垮楚国,无异于痴人说梦。

二.攻城容易,守城难

在李信伐楚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二十万秦军确实已能轻松打开楚国国门,纵使李信和蒙武兵分两路,也能迅速攻入楚地。由此可见,秦军要攻进楚地、攻下城池,都并非难事。可难就难在保住这些城池,同时要挡住楚军的反扑。

要知道,灭楚行动打的可不是一场小规模的局部战争,不是为了求得一城一池,而是一场灭国之战,一场能把整个楚地彻底纳入秦国统治版图的全面战争。为了这些,秦军就必须做好万全的准备:正面杀敌、后方防御、保护粮道、探测敌情……如果仅凭二十万人,还要照顾楚国这么大的国土纵深,恐怕再强大的军队也分身乏术。

三.楚军方胜,士气正高

如果说李信出兵前,王翦的要求只是其个人的想法,那么李信伐楚之后,王翦的要求就更加坚定了。正如春秋战国过去数百场征伐一样,军队的士气对于其作战能力至关重要。楚国人在项燕的带领下刚刚获得大胜,如果秦军不以盛大的军容出击,那么秦军中颓丧的士气将会导致又一次溃败。

而当王翦入楚之后,为了避免像李信一般的轻进,从而避开项燕主力的尾随突袭或分割围剿,即使是带领着60万大军,他也没有第一时间与楚军展开生死决战。相反,王翦手下的秦军全然不像一个进攻者,他们在营寨中筑起高墙,日日只顾操练,即便楚军在城下叫阵好几天也没有人回应。当然,这也并非王翦懒惰,而是其看得出楚军旺盛的士气,明白贸然出击将带来的后果。

确实,王翦的担忧和考虑是对的。听说秦军再次来犯之后,楚国又一次动员大军前来抵抗。但秦军的坚守不出,就是让楚国人无可奈何。甚至于,秦军将士还在军营里玩起了投石游戏来进行锻炼,不管楚军如何叫阵,就是不管不顾。

俗话说得好,“外行看指挥,内行看后勤”,秦军这一次凭借着强大后勤实力,与楚军进行了长时间的消耗战。楚军面对秦军的高墙束手无策,而秦军又一直不出城,只是坚壁自守。最终,楚军的粮草难以为继,项燕只得无奈命令军队向东撤去。

就在此时,王翦抓住战机,果断进攻,跟在撤退的楚军身后穷追猛打。而此时的楚军士气和体力都已被消磨殆尽,根本无力应战,于是很快,秦军便踏平了楚军的主力,之后不费吹灰之力横扫了整个楚国。


WarOH协虎


秦国作为战国七雄中笑到最后的国家,成功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虽然秦始皇只花了十年的时间打完了统一战争,但是秦国为此打了上百年的基础,最终才能完成全国统一。六国中秦国打的最艰难的应该数楚国了,秦国出动二十万大军都没有吃掉楚国,最后还是靠老将王翦率领六十万大军才灭掉了楚国,可见灭楚战争打的有多困难。

秦王嬴政是在公元前224年决定发动灭楚战争的,当时他问了新起之秀李信和老将王翦各需要多少兵马可以打败楚国,李信说“二十万足矣”,而王翦则说“非六十万不可”,虽然秦朝实力强大,但是要一下拿出六十万兵马给一个人率领未免有些吃力和冒险,秦王也以为王翦是年老无力才要这么多兵马,所以没有答应王翦的请求。于是派了李信率二十万兵马前去攻楚。李信毕竟也是秦国著名的将领,还是有些能力的。秦军兵分两路,李信率军攻打平舆,蒙恬率军攻打寝丘,起初能大败楚军,但是李信急功急切,攻陷郢都后中了楚将项燕的诱敌深入之计,项燕率领楚军追击李信,三天三夜未曾停军,最终大败秦军,李信兵败而逃。

秦军战败的消息传回秦国震动了朝堂,秦王无奈只好请称病不出的老将王翦出马,也同意了王翦要六十万兵马的请求。可是为何王翦执意要六十万大军才能灭楚呢?

主要是因为这场战争的目的是要灭亡楚国,而不是小打小闹,一旦出兵就要有必赢的把握,否则如果战败削弱自身实力事小,扰乱统一六国的计划事大。而且如果想要灭亡楚国,就需要把楚军全部歼灭,但是楚军当时分散在了楚国各地,想要把楚军集中起来就要大军压境,让楚国有危机感,这样不仅楚国会将军队集中起来对付秦军,也为秦国歼灭楚军创造有利条件。

王翦是个会运用心理战术的老将,喜欢以静制动。当时秦军刚刚被楚军击败,士气正低落着,楚军也因为打了胜仗士气高涨,显然此时不宜贸然进攻。于是王翦让士兵安营扎寨,静观其变,项燕也因为秦国这次来了六十万大军,有所忌惮,不敢贸然行动,于是两军就这么对垒着。直到一年后楚军高涨的士气消散的差不多了,而秦军内部也已经走出了战败的阴霾,都开始在军营扔石头玩了,可见已经十分放松了,此时的秦军只要稍微整肃一下就可以立刻投入战场。反观楚军这边,项燕在经过一年多的和平对垒后,以为秦军不是来和楚军决战的,而是怕楚国因为刚击败李信的二十万大军而趁胜追击,所以派兵来阻挡。项燕错误的认为战事不会爆发,加上一年的对垒军队的后勤补给也跟不上了,于是决定率军撤退。王翦立刻抓住战机,趁着楚军东撤之时全军出击,大败楚军。

此一战使得楚国灭亡成为板上钉钉的事,秦国离统一又进了一步。当初李信的失败不仅是因为他年轻骄傲,更是他错误的以为只需要攻入楚国都城就能灭亡楚国了,殊不知只要楚军还在,楚国就不会亡。但是王翦是抱着全歼楚军的目的的,所以他要了六十万大军,这是一个老将的智慧,缺乏经验的年轻将领李信还是比不了的。


风尘讲历史


战国末期王翦的灭楚之战是非常值得一提的,从此战当中你完全可以看出王翦作为帅才的大格局眼光以及老将用兵的非凡谋略。

(图)王翦,战国时期秦国名将,关中频阳东乡(今陕西富平东北)人

公前224年秦王赢政决定发动灭楚之战,针对灭楚之战秦王同时问李信和王翦需要多少兵力,李信回答“二十万足矣”,而王翦回答则是“非六十万不可”。在秦王看来,王翦应该真是老迈无能了吧,于是将二十万秦军交给李信,出征灭楚。

应该来说李信还是有两把刷子的,率领二十万大军,兵分两路,高歌猛进,很快就攻陷了郢都。但好景不长,被楚将项燕以诱敌深入的战术击败,秦军被迫退回秦国。

秦王无奈,只好重新让王翦出征,并且同意了王翦坚持的六十万大军的兵力要求。

那么一个问题就来了,王翦为什么非要动用六十万大军出征灭楚呢?

站在王翦的立场和角度上,熟读一下兵书,总结一下“长平之战“的经验教训,再观察一下楚国的国情你可能就明白了。

此战的关键就在实现战略目的——灭亡楚国,而灭亡楚国的先决条件就在于歼灭或者彻底击溃楚军。(欲灭其国者,先灭其军)那么楚军在哪里?楚军因为封君制分散在楚国各地,所以灭亡楚军的先决条件就是让楚军集中起来。那么如何才能让楚军集中起来呢,办法只有一个——重兵压境,而且还是越多的军队越好,这样自己在完成军队集结,重兵压境的同时,楚军也会完成集结前来应战。为歼灭和击溃楚军创造有利条件。

(图)秦灭六国之战示意图

果然,当王翦率领六十万大军到达楚境之后,楚军的四十万大军也完成集结同时到达,秦楚两军统帅的心理战开始打响。

首先说秦军,王翦的心理有必胜的信念,可没有必胜的把握。(这很正常,战场是一个动态化的过程,没有人在未战之前有必胜的把握,只能随机应变)情况对于秦军来说并不好。拜李信所赐,秦军新败,逃回的秦军将失败的阴影传递给全军,所以王翦此时最重要的事是扎住阵脚,稳定军心。想想对面士气旺盛的楚军,王翦希望对方最好此时不要发动进攻。

而楚军这边携战胜之威,正准备和秦军放开手脚再次大战一场,可惜主将项燕不通兵机,被秦军的人数和气势所镇慑,一时也不敢轻举妄动。(项燕不知道如果他此时发动进攻楚军至少有六成把握能够战胜,自古道,战以士为主,士以气为先,此时不打更待何时。)

战场的态势就在一年的对峙中发生了根本性转变。

一年以后,当王翦问自己的部下士兵都在干什么时,他得到的回答时他们都在扔石头玩,王翦明白,秦军已经彻底走出失败的阴影了,这样的军队只要稍加整肃就可以使用了。

而楚军这边项燕的判断完全失误,一开始项燕为秦军的人数和气势所慑,按兵不动,贻误战机。长达一年的对峙让他对于秦军重兵压境的目的产生了怀疑,他判断秦军可能不是来和楚决战的,而是战败之后,担心楚军报复,才重兵集结边境,应该不会发生什么战事(这个判断看似有道理,但在秦军没有主动撤退之前应该打起十二万的警惕之心。)另外一方面楚军的后勤供应可能也出了问题,所以项燕决定,全军回撤。王翦趁着楚军东撤之机,全军出击,楚军战败。(避其锋芒,击其惰归)

(图)李信,生卒年不详,字有成,槐里(今陕西咸阳兴平东)人

有了王翦成功的案例,我们回过头来分析一下李信战败的原因。

第一,李信战败输在器宇,格局上。

虽然有和王翦从军征战的战功,但李信毕竟只是一员勇将出身,所有的经历就是在前线领兵冲锋,根本不明白他取胜的基础都是在三军统帅帷幄之间运筹的,只是战争全局的一部分,不是全部。

第二,李信败在骄傲轻敌上。

在李信看来,只要两路大军奔袭突进,攻陷楚国都城郢都战争就结束了。孰不知,即便他两路大军攻陷郢都,只要楚国的贵族和楚军主将逃出,他们一样可以在异地完成军队集结,实力犹在。不但不能击溃楚军,反而激发楚军复仇决战之心(想想《亮剑》中的李云龙你就明白了,他绝对是让日本人头痛的角色)。而楚军的散兵游勇对秦军漫长的后勤补给线将产生重大的现实威胁。秦军的战败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历史大学堂官方团队作品 文/包哲威


历史大学堂


攻打楚国之前,李信自信20万兵力可灭楚,而王翦认为非60万不能为。秦王政果断选择李信,于是有了李信的狼狈而归。

临阵换将,兵之大忌。然而灭楚之战中,面对李信的失败,秦王政还是将王翦换上,且举全国之力组军60万交给了王翦。

而王翦不负众望,一年后与项燕正式开战,攻进寿春,灭亡楚国。可以说王翦的灭楚之战是秦国自长平之战后的又一次精彩之战。其实,自长平之战赵国战败后,局势发生很大变化,秦国的强盛已经不是任何一个诸侯国靠一己之力能对抗的,此时合纵应该成为主旋律,然而东方六国本就心不齐,又秦国还时不时派出间谍贿赂其臣,反间君臣。所以纵然合纵取得过部分胜利,还是阻挡不了秦灭六国的趋势,秦国首先灭掉了韩国,然后赵国,在灭魏之前,王翦之子王贲领军攻下了楚国北部十几座城池,消除了攻魏的后顾之忧,见好就收。灭魏之后,灭楚之战正式打响。

秦王政首先面临的是选将的问题,秦王政是想要培养新的将领的,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李信很得秦王政的青睐,之前的灭赵之战中,李信表现不错,后来追击燕国太子丹也算是立了头功。所以秦王政首先想到了李信,问他灭楚需要多少兵力,李信自信的说20万足以,然后秦王政又去问了王翦,王翦则说非60万不可,对于王翦的狮子大开口,秦王政明显很排斥,他认为王翦老了,怯懦了,然后就用了李信。而王翦则称病告老还乡。于是李信和蒙恬率军难攻楚国,李信攻打平舆,蒙恬攻打寝丘,然后又攻克郢陈,两人相约在城父汇合,攻打寿春。然而正当李信自信一举攻破楚国的时候,后方出了问题,昌平君在郢陈发兵攻打秦军,截断了李信的后路,而项燕又组织楚军也跟随在秦军后面,攻打秦军,李信不察,最终七个都尉被杀,两个营垒被攻破,李信狼狈而逃。

秦王政大怒,撤下李信,又亲自跑去王翦的家乡,希望王翦带兵灭楚,王翦依旧坚持要用六十万大军,虽然很肉疼,但考虑到灭楚大业,秦王政还是答应了王翦,王翦知道秦王政多疑,为了安心攻楚,王翦向秦王政为子孙讨要众多田宅园池。这才让秦王政放心将军队交给王翦。

王翦同蒙武率六十万大军攻打楚国,大军到了平舆,便安营扎寨,坚壁不出,无论楚军怎么挑战,王翦就是悠哉悠哉的不出战,而士兵们也是休息的休息,投石子的投石子,跳跃的跳跃。

秦楚对峙一年有余,楚军看到秦军一直不进攻,考虑到粮草储备问题以及农作物的种植和收割,人心开始浮躁,楚军开始撤退,而秦国的士兵已经完全放松下来,于是王翦命令出兵,打败楚军,后来更是杀死项燕,楚军溃败而逃,不久,王翦同蒙武攻进寿春,俘虏了楚王负刍,楚国灭亡。回过头来,我们再来看王翦为什么非要兵六十万。

其一、震慑楚军。六十万军队大军压境,其威慑力是相当大的,很可能楚军没有开战就失去了战胜秦军的信心。

其二、楚国虽然已经衰落,早已不是什么大国,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楚国也曾是民风剽悍的诸侯国,在春秋时期一直和晋国争霸,实力可见一斑,虽然战国时期,楚国一步步衰落,但真要灭亡楚国,不是一般的兵力就可以的,李信的二十万兵力就很能说明这个问题,虽然李信为将不具备统筹全局的能力,没有大局观,但二十万兵力确实难以应付楚人,顾头不顾尾。

其三、楚国反抗秦国的情绪最为激烈,当初,秦昭襄王把楚怀王骗到秦国,软禁了起来,直到三年后楚怀王死在秦国,这让秦楚势不两立,在灭国战中,必然遭遇楚人的激烈反抗。

其四、目的是灭楚。如果秦国只是攻打楚国,夺取一些城池,那么很容易成功,前文说过王贲在灭楚之前就攻下了楚国十几座城池,但一面临攻占楚都,灭亡楚国这个问题,所要考虑的就不是局部胜利这么简单,如何攻进寿春,如何保证攻占的土地不会重新失去,如何歼灭楚国的有生力量,如何调度粮草,甚至对楚军形成包围之势,这不仅需要将领的统筹调度,更需要大量的兵力。

而且李信战败后,王翦仍旧要求六十万大军,又多了一个原因,那就是唤起秦军的信心,楚军刚胜,士气正盛,较之从前更难对付。


萧晓四姑娘


李信要二十万,王翦要六十万

公元前224年的时候,秦王赵政准备攻楚,他问李信与王翦:我打算灭楚,你们觉得需要多少兵力?

李信说:我需要二十万就可以了,肯定能将楚国灭亡。

王翦说:二十万肯定不够,我需要六十万才够。

秦王赵政心里想,六十万,那就是秦国的全部家当了,楚国虽然厉害,当真的需要六十万吗?这个王翦肚子会不会有什么坏水,等他手上有六十万的时候,是不是反手当秦王呢?

赵政说:王翦呀,你还是太老了,怎么没有魄力嘛,看来,现在是年轻人的天下,李信很不错,这个任务就交给你了。于是李信与蒙恬带着二十万攻打楚国去了,而王翦就称病回家了。

李信败了,败得很彻底

李信虽然年轻,但是实力还是有的,秦灭赵国、燕国,李信的表现都不错,但是因为打这两个国家相对来说,比较容易,所以李信也确实轻敌了,毕竟楚国不是赵国和燕国。

李信与蒙恬兵分两咱,一个攻打平舆,一个攻打寝丘,然后会师于城父,也就是说李信手上只有十万部队,而燕国大将项燕却集中力量,至少也有几十万部队,从背后追击李信的部队,最后李信大败。

赵政请王翦出兵,王翦大败楚军

李信之败,让秦王赵政冷静了下来,之前打得太顺利,所以会骄傲自满,楚国还是那个强大的楚国,看来,王翦说的是没错的,确实得六十万,所以他就亲自去请王翦来带兵。

王翦答应得很爽快,但是他也有条件的,那就是让秦王赵政赐他宅田,赵政一听,这个容易呀,当然满足,而王翦在出兵前,又多次向赵政提出要求,其他将领就担心,这个是不是有点过分呢,仗还没打呢,要求这么多,王翦说:只有这样,秦王赵政才会相信他没有野心,只是想当个富家翁而已。

王翦率兵到了楚国,他也不着急打,在那边呆了整整一年,每天就在玩,楚军也慢慢松懈了,然后秦军趁楚军调动的时候,突然进攻,最后大败楚军。


历史简单说


“秦王灭楚,一波三折,楚虽三户,亡秦比楚!”
为何王翦灭楚要兵60万?理由很简单,楚国地盘大,实力强。

庞大的楚国

楚国本是西周南方蛮族,因功劳被周武王封为子爵,东周后国力渐盛,楚庄王曾一鸣惊人,问鼎中原,其后楚晋争霸,实力减弱。战国后国力恢复,自楚威王以降,楚国西通巴蜀,东至越国,北达淮河,南抵百越,史记评价“其坐地千里,带甲百万,粟支十年”,楚怀王灭越后,楚国更是长江流域最强大的国家。

秦灭楚之战

《战国策》记载,战国末年楚国共有兵力大概在40万到55万之间,虽然这些兵马是贵族私人的,平时觉得战斗力不行,但是国家危亡之际,楚国各大世族都全力支持国家,纷纷出兵,出粮,实际上秦国灭楚最大的障碍项燕的兵马也是私兵,保卫国家的时候战斗力也是很强大的。

所以李信所谓20万秦军足矣完全是在吹牛,对付个兵马40万,熟悉地势,有百姓支持的国家20万人怎么可能战胜,楚国的战略纵深就够把秦军拖死的就像日寇侵华一样。老将王翦把这些看得透透的,于是才会回答“非六十万不可”

以上就是小编的看法,如有出入还请斧正


电视剧里看历史


王翦灭楚为何非要兵60万,想要了解这个问题,必须得先知道当时的背景。春秋战国,是一个群雄逐鹿,大争之世的年代。西部秦国经过了商鞅变法,由一个弱小的秦国变为虎狼之国。再由后续秦惠文王和秦昭襄王继续巩固变法成果。至此秦国经历三代雄主变身成为首屈一指的强国,对中原虎视眈眈。而后秦国历经秦孝文王,秦庄襄王在再秦始皇。秦国对中原各国实力已成碾压之势。




公元前247年,秦王嬴政即位。前238年,嬴政在秦国故都雍城举行国君加冕仪式,从此开始亲政。在国内除掉了吕不韦、嫪毐等人,重用李斯和尉缭。自公元前230年开始先后灭掉韩、赵、魏。秦王政22年,公元前225年,秦王嬴政派李信率二十万大军攻楚。李信和蒙恬兵分两路,分别在平舆和寝丘大败楚军,李信随即乘胜攻克楚国都城鄢郢。这给了李信很大的信心,于是率领秦军向西进军,想要在城父(今河南平顶山)和蒙恬会师。可是让李信措手不及的是秦国昌平君反叛,这对于刚刚和楚国大将项燕率领的二十万楚军形成对峙之势的秦军来说简直是致命打击。加之秦军长途奔袭,所带粮草并不充足,直接导致被楚军合围。李信无奈只能率军突围,至此秦军第一次灭楚功败垂成。


究其原因,很大原因是楚国幅员辽阔,秦军灭楚属于长途远征,想要做到消灭楚军,就必须有充足的军队占领城池和追击楚军。李信是擅长长途奔袭,灵活机动。可是面对楚国如此广阔的土地,想要灭掉楚国,这就必须稳扎稳打。第二次秦王嬴政汲取教训,命王翦为将,率秦军六十万第二次攻楚,这次王翦没有急着寻找楚军决战,因为他深知要实现灭楚就必须彻底击溃楚军,而要击溃楚军就必须让楚军先集中起来,不然楚国凭借其广阔的领土,很容易让秦军陷入被动。所以王翦攻入楚国后让士兵休整。这一休整就是一年,当王翦问部下士兵都在干什么的时候,部下回报说都在扔石头玩。而楚军在得知秦军大军压境后,在有之前打败李信的信心后在全国集结楚军。严阵以待,可是等了一年也不见秦军有进攻的趋势,这长期的对峙让楚军逐渐放松警惕,甚至开始怀疑秦军的目的。于是楚军大将项燕命楚军回撤,可就在楚军回撤之时,秦军全军出击,大败楚军,楚军项燕战死。


至此,王翦灭楚。通过王翦的用兵不难看出,王翦追求的是稳扎稳打,考虑楚国广阔的领土,通过强大的兵力先让楚军产生极大的紧迫感,便于楚军集结其兵力应对秦军的进攻,而这正中王翦下怀,这极大方便了王翦一举击溃楚军,避免了在楚国四处追击楚军的情况发生。所以说,王翦的用兵以及楚国的现状,决定了王翦率军,必倾全国之兵,一举灭楚!


尘埃档案馆


王翦为什么非要动用六十万大军出征灭楚呢?这是王翦用兵稳重老成的表现。王翦不像白起,能兵行险着,敢打没把握的战。他是在清楚秦国完全有能力提供六十万大军的基础上,对楚国的兵力做了全面的评估和考量才提出这个数字的。要灭人之国,单单几万、十万的偏师肯定不行。

当年日本不是叫嚣“三个月灭亡中国”吗?他们这个结论从哪里来?几千人、几万人占领了东三省,但从1931年到1945年十四年时间里,东三省和华北反抗的斗争从来都没停止过,日本后来几十万、上百万的军队投入来也不行。当然,日本要占领中国,这里面涉及亡国、亡种的国家民族大义的内容,有良心、有血性的中国人都不会屈服。

对于战国时期的秦楚相争,还不存在这种东西,但,要像李信说的,二十万人是吃不下楚国的。而且,任何优秀的统帅,用兵都是多多益善。所以王翦要六十万兵,一点都不奇怪。《史记》也指明了这么做的原因——楚王得知王翦增兵而来,就竭尽全国军队来抗拒秦兵。这样,就可以通过一场超级大型的歼灭战消灭对方有生力量,一战夺取最终胜利了。

老实说,在秦秋战国时代,军事思想还没有现代这么成熟,所有灭国之战都是在歼灭性的大决战中完成的。如果楚国不为王翦的六十万大军所动,坚持依托有利地形展开袭击战、游击战,象越战中越军死死拖住美军那样,楚国就不会这么轻易灭亡了。

明人冯梦龙在《东周列国志》中也借王翦的口谈论了一番春秋、战国用兵的差异,进而解释为什么非要动用六十万大军出征灭楚的缘由。当时,秦王说:“五霸威加诸侯的时代,出兵制国不过千乘,兵员不过十万。将军您却一定要用六十万,太多了。”王翦回答说:“五霸时代打仗都是君子式的,在指定地方开战,按约定日期厮杀,列阵和交战的步伐都要讲究规则,敌人倒地就不能再打,只分胜负而不侵占地盘,即使是刀剑相交,也要互相礼让,所以呢,帝王用兵,从不用众。齐桓公作内政,胜兵不超过三万人。现在呢,列国兵争,以强凌弱,以众暴寡,逢人就杀,遇地就攻。围城动辄就围好几年。农夫都拿起了武器,孩童也报名参军,打起仗来都不会少于几万十万人。况且楚国地大物博,号令一出,百万之兵数日就可完成集结。我要六十万,还是保守的呢。”


我们爱历史


首先楚国是最大的诸侯国,也是延续时间最久的诸侯国,也是在战争中不断的强大自己的诸侯国!

楚国的面积最大的时候是其他六国面积之和!战略纵深最大!就像当初的中国抗日战争和苏联与德国的战争,都是战略纵深大的问题,可以以空间换时间,也正是这个原因,才使得抗日战争或苏联的战争获取了最终的胜利!楚国的战略纵深同样很大,要取得灭亡楚国的战争也是非常难的!必须占领一块地方治理一块地方,需要的兵力就多!王翦才提出60万军队灭楚的要求!最后在李信第一次20万军队被战败的情况下,秦王嬴政不得不答应王翦的60万军队灭楚的要求!稳扎稳打,不给楚国反扑的机会!

第二个原因就是楚国的地貌地形的问题,楚国是中国的南方地区,多山,这种情况下,就很难集中兵力打歼灭战,必须稳扎稳打,引诱敌人主动聚合起来和自己打,如果自己主动出击,很有可能无法找到敌人的主力部队,敌人很容易就躲在了山里面!

第三个原因就是,楚国在长期的扩展疆土的战争中,战斗力非常强,在楚怀王的父亲楚威王时期疆域达到了最大最强盛的时期!楚国的面积从周朝初年的时候方圆50里到后来疆域最大的时期200多万平方公里,经过了楚国人民近700年的不断的战争财完成的巨大任务,而且曾经在楚王以三年没有发动过战争为奇耻大辱,这样的一个战斗民族,要灭掉他势必受到非常大的阻力!

第四个原因,楚国历史最为悠久,秦灭楚国前楚国已经有了800年历史!他的历史比周王朝都要长,周王朝在周幽王之后就是名义上的共主了,已经没有什么影响力了,在战国时期更是被七大诸侯国所忘记了!楚国的历史也比秦国的历史悠久,秦国前后的历史也就500多年!正因如此,楚国人民对国家的热爱更深!这要有了挚爱这自己国家的屈原,还有项燕这样的爱国人士!所谓湖南的辣,有血性,湖北的九头鸟,都是难以战胜的原因!尤其项燕的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豪言,始终震颤着秦王朝!

第五个原因,楚国采用分封制,封君制度,项燕等贵族和楚国其他贵族就是为了保住自己的封地,所以打仗起来格外的出力,战斗力很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