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翦滅楚為什麼非向贏政要兵60萬?

我們都愛想念熊


公元前226年,秦數十年對六國用兵到了收穫果實的時候,當適時,韓、趙、燕三國均已為秦所滅,秦王嬴政即得天下之大半,可謂雄心勃勃、豪情萬丈,續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就在此刻!

下一個對手,就是楚了吧,這是最後一塊難啃的骨頭了,吞之,則天下定矣。

況且,秦將王賁已奪楚十餘城,形勢可謂一片大好,此時不滅,更待何時?

然而,如此重要的任務,派誰去好呢?嬴政掰著手指頭數了數手中幾張王牌:王翦、王賁、李信、蒙武……每一個都是那麼地出色,唉,人才太多也不好辦哪,難選,頭痛!

於是嬴政把幾位王牌都召了來,一個一個的問。

首先問李信。李信這人,年少壯勇,曾以數千騎兵一口氣追逐燕軍直至遼東,逼殺太子丹以獻,從此一戰成名,可謂秦國眾多戰將中的後起之秀,嬴政很看好這個潛力股。(李信便是李唐王朝的先祖)

“寡人慾取荊,於將軍度用幾何人而足?”

“楚兵甚弱,昔武安君率師七萬伐楚,一戰舉鄢、郢以燒夷陵,吾雖不及武安君,然用二十萬人足矣。”

嬴政又問王翦:“老將軍以為如何?”

王翦沉吟了一會兒:“信以二十萬人攻楚,必敗。以臣愚見,非六十萬人不可。”

嬴政一皺眉,顯然很不滿意王翦的回答,六十萬,那不是要寡人將全部家底給你奉上麼?寡人還想著同時分兵滅魏,早點統一天下呢!再說當年面對天下第一名將李牧領銜的趙國,咱總共也不過出兵四十萬,並且還順道滅了燕國;如今面對強弩之末的楚國,居然還要再加二十萬麼?

“老將軍可否打個商量,少點。”

“此事不容商量。楚兵雖弱,然幅員遼闊,戰略縱深遠超列國,臣非六十萬兵無以滅楚,少一人亦不可。”

“王將軍老矣,何怯也!”嬴政搖頭長嘆,心裡暗想,要是白起還在就好了,那滅楚還不跟玩兒似的。

王翦不說話了,你不信我,那我還說什麼!李信不老不怯,你找他好了,我告病就是。

於是嬴政又轉頭望向李信,那是一種難得的信任眼神。寡人沒有白起,就只有靠你了,希望你能成為新一代的武安君,我大秦世出名將,決不能就這樣在王翦手中斷了。

李信狂喜,再拜曰:“微臣願領兵二十萬伐楚,並請一人為副,隨臣一同前往,不知大王可否割愛?”

“將軍欲請何人?但講無妨。”

“蒙恬。”

蒙恬?嬴政愣住了,自己這位同學的才氣,那是沒得說了,可是蒙恬從來沒有帶兵打過仗啊,他能行麼?

“蒙恬精通兵法,臣自問不及也。若得此人,楚必可數戰而取之。”

嬴政終於點頭了,蒙恬的本事,他最清楚,這懷才就跟懷孕一樣,那是藏不住的,蒙恬遲早都會是一代名將,早點讓他鍛鍊一下也好,寡人即將一統寰宇,此用人之際,正需多培養一些年輕的國家棟梁。

秦代是全能官吏的時代,文職武職之間並無截然的界限,軍吏可轉任文法吏,文法吏也可從軍作戰。蒙恬因與嬴政一同在李斯門下學習刑法,故而擔任過一段時間審理獄訟的文書。但如今既然秦王召喚,蒙恬便毅然棄法從戎,投身到了轟轟烈烈的秦統一六國的戰爭之中。而他的弟弟蒙毅則繼續學習典獄,後來成為始皇帝最為信任的上卿,兄弟倆一文一武,輔佐嬴政建功立業,可謂大秦雙柱。

於是在秦王嬴政二十二年(公元前225年),秦國再次大興兵。王翦之子王賁,率師十萬伐魏;李信、蒙恬兩隻初生虎,則率軍二十萬,大舉攻楚。王翦告病回到頻陽(今陝西銅川西南)老家,在暮色黃昏的莊園中靜靜的坐著,心如止水。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或許,我真的老了,大秦已經是年輕人的天下了,大王、賁兒、李信、蒙恬,你們好好幹吧,大秦的未來是你們的!

莊園內,羊群溢出綠色的窪地,牧童吹起單調的短笛,一陣晚風吹過漫野的黃花,王翦感到了些些涼意,他披衣而起,落寞的眼神泛著點點淚光。

另外一邊,李信與蒙恬帶著秦王嬴政與全國父老期望的目光,領兵出征了,兩個年輕人是說不盡意氣風發,道不完的豪情壯志。可惜,李信畢竟年輕,他一路凱歌,深入楚國腹地,正意氣昂揚,後方突然起火,緊急回救,卻被楚國名將項燕尾隨追擊,秦軍兵敗如山倒,7名都尉陣亡,大勢已去,李信只好收起雄心壯志,帶著殘兵狼狽撤退。事實證明,薑還是老的辣,對付老將就得用老將,秦軍在統一六國過程中,吃的幾次大虧都是在龐暖、李牧、項燕等老將身上,年輕人畢竟愛衝動啊,衝動是魔鬼。嬴政得報大怒,一腳踢翻座前的席案,拂袖而出,侍從們趕緊備了車追,嬴政縱身上車,直奔王翦老家頻陽飛馳而去。

嬴政是來道歉的:“寡人不用將軍謀,李信果辱秦軍。將軍雖病,獨忍棄寡人乎!”

看來嬴政作為千古一帝,果然胸懷博大,身為萬乘之君,勇於承認錯誤,光這一點就難能可貴。

王翦一笑應允,但向秦王嬴政提出了三個條件:

1.給他六十萬兵。

2.請蒙恬之父老將蒙武為副將。

3.請咸陽田宅數處。

秦王嬴政大笑許之。王翦果然是個聰明人,秦空國而專委於彼,他多請田宅,就是為了安寡人的心哪!


千古名將英雄夢


秦朝滅楚的戰爭,最大的亮點就在於李信和王翦的兵力之爭,相信很多朋友對此都很熟悉:悍將李信率領20萬大軍攻楚,大敗而歸;而後秦王請出老將王翦,給了王翦60萬大軍,才終於踏平楚國。

那麼,為什麼王翦堅持滅楚之戰必須要60萬大軍呢?想要了解其中緣由,還是需得比較一下李信與王翦二人攻楚的過程。

首先,讓我們先來看看當時的大概情況。

戰國末期,天下大勢已經明顯往西傾斜。起先稱霸的山東齊國,已經在與燕國的爭鬥中元氣大傷;而在馬陵之戰後,中原霸主魏國也從一流強國淪為了二流;即便是歷經胡服騎射的趙國,也在長平之戰與邯鄲之戰中實力大減。秦國東掃六國的勢頭,看似已經無可阻力。

然而,擺在秦軍面前的敵人,還有一個南方的楚國。

楚國的領地從黃河直到長江,廣闊無垠。即便歷經秦楚數場大戰,楚國的實力已經江河日下,但受惠於其廣大的疆域,它的體量還是足以拖垮來犯之敵。就算秦軍在兵鋒上已能勢如破竹,真正要和楚國打一場滅國之戰,還是需要做好最大的投入。

不過,當秦王問及文武眾臣如何滅楚時,年輕有為的秦將李信顯然還是還是低估了看似頹靡的楚國,自稱只需二十萬人即可滅楚。只有老將王翦尚且看得清當時的形勢,因而堅持要求動用六十萬人馬。

出於對當時秦國綜合實力的考量,以及對王翦年齡的質疑,秦王認為老將王翦已經開始變得“迂腐”和“膽怯”,非常不滿。因此,當秦國真正開啟滅楚之戰時,年輕的李信和悍將蒙武自然成為了嬴政的不二首選。

其實,早在滅楚之戰前,李信已經在滅趙伐燕的戰爭中顯露出十足的軍事才能。但縱觀滅楚之戰前的幾場戰爭,李信均沒有統籌整場戰爭的經驗:滅趙之戰時,秦軍主力的統帥權還是集中在老將王翦的手中,李信只不過率領一部與王翦完成對趙國的合圍;而在伐燕之時,李信也不過率先遣部隊突入燕地,有先鋒之功。

因而,當李信的二十萬大軍攻入楚地之時,其本身的驍勇加上秦軍的戰鬥力自然是勢如破竹。但是,當我們認清李信的進軍方式時,卻不難發現他犯了兵家大忌——後方不穩:

一開始,秦軍自潁川郡出發,向南進攻平輿(今河南境內)和寢丘(今安徽省西北),都大獲全勝,可見如在正面衝突,楚軍並無多大勝算。可當李信拿下鄢郢(今湖北襄陽),準備和蒙武會師城父(今安徽亳州)之時,昌平君卻突然在郢地發動變亂,切斷了李信的後路。與此同時,楚將項燕的軍隊也尾隨在了李信大軍的身後,最終乘著李信不備,突然殺得秦軍不知所措,大敗而歸。

究其緣由,正是因為李信的貿然輕進,疏忽了後方的防備,才輸得如此之慘。

遭此大敗,嬴政只好親自來到王翦的故鄉找他,請他率軍攻楚。但當著秦王的面,王翦再一次提出了自己的要求:六十萬軍隊,只能多不能少。

為了統一大計,嬴政只好答應了王翦的要求。公元前224年,王翦與蒙武率軍60萬南下攻打楚國,秦王親自到灞上送行。要知道在當時,秦國所能動員的兵力不過百餘萬,除去各地的防衛部隊和在提防燕、齊兩國的軍隊外,這六十萬人幾乎是秦國剩下的所有家當了。秦第一次開啟滅楚行動時,秦王嬴政首選李信的20萬大軍計劃,也正是這樣的原因。

而王翦這一次堅持要用60萬大軍滅楚的原因,則是基於以下三點的考慮:

一.楚國軍事潛力確實不容小覷

雖然到了戰國末年,秦國國力已經穩居諸國之首,但是佔據了大片國土的楚國仍然有足夠的軍事力量與秦軍抗衡。楚地原屬蠻荒之地,楚國人大多民風彪悍、勇於作戰。如果秦軍不能有足夠的軍力,就可能再次遭到向李信那樣的失敗。但在統一的征途上,嬴政不能承擔第二次挫折。

因此,為了確保勝利,王翦更加明白必須以最強大的兵力壓向楚國。以楚國的國土和人力,即使有一百萬楚人抵抗秦軍也不意外,李信想用二十萬人徹底擊垮楚國,無異於痴人說夢。

二.攻城容易,守城難

在李信伐楚的過程中我們發現,二十萬秦軍確實已能輕鬆打開楚國國門,縱使李信和蒙武兵分兩路,也能迅速攻入楚地。由此可見,秦軍要攻進楚地、攻下城池,都並非難事。可難就難在保住這些城池,同時要擋住楚軍的反撲。

要知道,滅楚行動打的可不是一場小規模的局部戰爭,不是為了求得一城一池,而是一場滅國之戰,一場能把整個楚地徹底納入秦國統治版圖的全面戰爭。為了這些,秦軍就必須做好萬全的準備:正面殺敵、後方防禦、保護糧道、探測敵情……如果僅憑二十萬人,還要照顧楚國這麼大的國土縱深,恐怕再強大的軍隊也分身乏術。

三.楚軍方勝,士氣正高

如果說李信出兵前,王翦的要求只是其個人的想法,那麼李信伐楚之後,王翦的要求就更加堅定了。正如春秋戰國過去數百場征伐一樣,軍隊的士氣對於其作戰能力至關重要。楚國人在項燕的帶領下剛剛獲得大勝,如果秦軍不以盛大的軍容出擊,那麼秦軍中頹喪的士氣將會導致又一次潰敗。

而當王翦入楚之後,為了避免像李信一般的輕進,從而避開項燕主力的尾隨突襲或分割圍剿,即使是帶領著60萬大軍,他也沒有第一時間與楚軍展開生死決戰。相反,王翦手下的秦軍全然不像一個進攻者,他們在營寨中築起高牆,日日只顧操練,即便楚軍在城下叫陣好幾天也沒有人回應。當然,這也並非王翦懶惰,而是其看得出楚軍旺盛的士氣,明白貿然出擊將帶來的後果。

確實,王翦的擔憂和考慮是對的。聽說秦軍再次來犯之後,楚國又一次動員大軍前來抵抗。但秦軍的堅守不出,就是讓楚國人無可奈何。甚至於,秦軍將士還在軍營裡玩起了投石遊戲來進行鍛鍊,不管楚軍如何叫陣,就是不管不顧。

俗話說得好,“外行看指揮,內行看後勤”,秦軍這一次憑藉著強大後勤實力,與楚軍進行了長時間的消耗戰。楚軍面對秦軍的高牆束手無策,而秦軍又一直不出城,只是堅壁自守。最終,楚軍的糧草難以為繼,項燕只得無奈命令軍隊向東撤去。

就在此時,王翦抓住戰機,果斷進攻,跟在撤退的楚軍身後窮追猛打。而此時的楚軍士氣和體力都已被消磨殆盡,根本無力應戰,於是很快,秦軍便踏平了楚軍的主力,之後不費吹灰之力橫掃了整個楚國。


WarOH協虎


秦國作為戰國七雄中笑到最後的國家,成功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雖然秦始皇只花了十年的時間打完了統一戰爭,但是秦國為此打了上百年的基礎,最終才能完成全國統一。六國中秦國打的最艱難的應該數楚國了,秦國出動二十萬大軍都沒有吃掉楚國,最後還是靠老將王翦率領六十萬大軍才滅掉了楚國,可見滅楚戰爭打的有多困難。

秦王嬴政是在公元前224年決定發動滅楚戰爭的,當時他問了新起之秀李信和老將王翦各需要多少兵馬可以打敗楚國,李信說“二十萬足矣”,而王翦則說“非六十萬不可”,雖然秦朝實力強大,但是要一下拿出六十萬兵馬給一個人率領未免有些吃力和冒險,秦王也以為王翦是年老無力才要這麼多兵馬,所以沒有答應王翦的請求。於是派了李信率二十萬兵馬前去攻楚。李信畢竟也是秦國著名的將領,還是有些能力的。秦軍兵分兩路,李信率軍攻打平輿,蒙恬率軍攻打寢丘,起初能大敗楚軍,但是李信急功急切,攻陷郢都後中了楚將項燕的誘敵深入之計,項燕率領楚軍追擊李信,三天三夜未曾停軍,最終大敗秦軍,李信兵敗而逃。

秦軍戰敗的消息傳回秦國震動了朝堂,秦王無奈只好請稱病不出的老將王翦出馬,也同意了王翦要六十萬兵馬的請求。可是為何王翦執意要六十萬大軍才能滅楚呢?

主要是因為這場戰爭的目的是要滅亡楚國,而不是小打小鬧,一旦出兵就要有必贏的把握,否則如果戰敗削弱自身實力事小,擾亂統一六國的計劃事大。而且如果想要滅亡楚國,就需要把楚軍全部殲滅,但是楚軍當時分散在了楚國各地,想要把楚軍集中起來就要大軍壓境,讓楚國有危機感,這樣不僅楚國會將軍隊集中起來對付秦軍,也為秦國殲滅楚軍創造有利條件。

王翦是個會運用心理戰術的老將,喜歡以靜制動。當時秦軍剛剛被楚軍擊敗,士氣正低落著,楚軍也因為打了勝仗士氣高漲,顯然此時不宜貿然進攻。於是王翦讓士兵安營紮寨,靜觀其變,項燕也因為秦國這次來了六十萬大軍,有所忌憚,不敢貿然行動,於是兩軍就這麼對壘著。直到一年後楚軍高漲的士氣消散的差不多了,而秦軍內部也已經走出了戰敗的陰霾,都開始在軍營扔石頭玩了,可見已經十分放鬆了,此時的秦軍只要稍微整肅一下就可以立刻投入戰場。反觀楚軍這邊,項燕在經過一年多的和平對壘後,以為秦軍不是來和楚軍決戰的,而是怕楚國因為剛擊敗李信的二十萬大軍而趁勝追擊,所以派兵來阻擋。項燕錯誤的認為戰事不會爆發,加上一年的對壘軍隊的後勤補給也跟不上了,於是決定率軍撤退。王翦立刻抓住戰機,趁著楚軍東撤之時全軍出擊,大敗楚軍。

此一戰使得楚國滅亡成為板上釘釘的事,秦國離統一又進了一步。當初李信的失敗不僅是因為他年輕驕傲,更是他錯誤的以為只需要攻入楚國都城就能滅亡楚國了,殊不知只要楚軍還在,楚國就不會亡。但是王翦是抱著全殲楚軍的目的的,所以他要了六十萬大軍,這是一個老將的智慧,缺乏經驗的年輕將領李信還是比不了的。


風塵講歷史


戰國末期王翦的滅楚之戰是非常值得一提的,從此戰當中你完全可以看出王翦作為帥才的大格局眼光以及老將用兵的非凡謀略。

(圖)王翦,戰國時期秦國名將,關中頻陽東鄉(今陝西富平東北)人

公前224年秦王贏政決定發動滅楚之戰,針對滅楚之戰秦王同時問李信和王翦需要多少兵力,李信回答“二十萬足矣”,而王翦回答則是“非六十萬不可”。在秦王看來,王翦應該真是老邁無能了吧,於是將二十萬秦軍交給李信,出征滅楚。

應該來說李信還是有兩把刷子的,率領二十萬大軍,兵分兩路,高歌猛進,很快就攻陷了郢都。但好景不長,被楚將項燕以誘敵深入的戰術擊敗,秦軍被迫退回秦國。

秦王無奈,只好重新讓王翦出征,並且同意了王翦堅持的六十萬大軍的兵力要求。

那麼一個問題就來了,王翦為什麼非要動用六十萬大軍出征滅楚呢?

站在王翦的立場和角度上,熟讀一下兵書,總結一下“長平之戰“的經驗教訓,再觀察一下楚國的國情你可能就明白了。

此戰的關鍵就在實現戰略目的——滅亡楚國,而滅亡楚國的先決條件就在於殲滅或者徹底擊潰楚軍。(欲滅其國者,先滅其軍)那麼楚軍在哪裡?楚軍因為封君制分散在楚國各地,所以滅亡楚軍的先決條件就是讓楚軍集中起來。那麼如何才能讓楚軍集中起來呢,辦法只有一個——重兵壓境,而且還是越多的軍隊越好,這樣自己在完成軍隊集結,重兵壓境的同時,楚軍也會完成集結前來應戰。為殲滅和擊潰楚軍創造有利條件。

(圖)秦滅六國之戰示意圖

果然,當王翦率領六十萬大軍到達楚境之後,楚軍的四十萬大軍也完成集結同時到達,秦楚兩軍統帥的心理戰開始打響。

首先說秦軍,王翦的心理有必勝的信念,可沒有必勝的把握。(這很正常,戰場是一個動態化的過程,沒有人在未戰之前有必勝的把握,只能隨機應變)情況對於秦軍來說並不好。拜李信所賜,秦軍新敗,逃回的秦軍將失敗的陰影傳遞給全軍,所以王翦此時最重要的事是扎住陣腳,穩定軍心。想想對面士氣旺盛的楚軍,王翦希望對方最好此時不要發動進攻。

而楚軍這邊攜戰勝之威,正準備和秦軍放開手腳再次大戰一場,可惜主將項燕不通兵機,被秦軍的人數和氣勢所鎮懾,一時也不敢輕舉妄動。(項燕不知道如果他此時發動進攻楚軍至少有六成把握能夠戰勝,自古道,戰以士為主,士以氣為先,此時不打更待何時。)

戰場的態勢就在一年的對峙中發生了根本性轉變。

一年以後,當王翦問自己的部下士兵都在幹什麼時,他得到的回答時他們都在扔石頭玩,王翦明白,秦軍已經徹底走出失敗的陰影了,這樣的軍隊只要稍加整肅就可以使用了。

而楚軍這邊項燕的判斷完全失誤,一開始項燕為秦軍的人數和氣勢所懾,按兵不動,貽誤戰機。長達一年的對峙讓他對於秦軍重兵壓境的目的產生了懷疑,他判斷秦軍可能不是來和楚決戰的,而是戰敗之後,擔心楚軍報復,才重兵集結邊境,應該不會發生什麼戰事(這個判斷看似有道理,但在秦軍沒有主動撤退之前應該打起十二萬的警惕之心。)另外一方面楚軍的後勤供應可能也出了問題,所以項燕決定,全軍回撤。王翦趁著楚軍東撤之機,全軍出擊,楚軍戰敗。(避其鋒芒,擊其惰歸)

(圖)李信,生卒年不詳,字有成,槐裡(今陝西咸陽興平東)人

有了王翦成功的案例,我們回過頭來分析一下李信戰敗的原因。

第一,李信戰敗輸在器宇,格局上。

雖然有和王翦從軍征戰的戰功,但李信畢竟只是一員勇將出身,所有的經歷就是在前線領兵衝鋒,根本不明白他取勝的基礎都是在三軍統帥帷幄之間運籌的,只是戰爭全局的一部分,不是全部。

第二,李信敗在驕傲輕敵上。

在李信看來,只要兩路大軍奔襲突進,攻陷楚國都城郢都戰爭就結束了。孰不知,即便他兩路大軍攻陷郢都,只要楚國的貴族和楚軍主將逃出,他們一樣可以在異地完成軍隊集結,實力猶在。不但不能擊潰楚軍,反而激發楚軍復仇決戰之心(想想《亮劍》中的李雲龍你就明白了,他絕對是讓日本人頭痛的角色)。而楚軍的散兵遊勇對秦軍漫長的後勤補給線將產生重大的現實威脅。秦軍的戰敗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歷史大學堂官方團隊作品 文/包哲威


歷史大學堂


攻打楚國之前,李信自信20萬兵力可滅楚,而王翦認為非60萬不能為。秦王政果斷選擇李信,於是有了李信的狼狽而歸。

臨陣換將,兵之大忌。然而滅楚之戰中,面對李信的失敗,秦王政還是將王翦換上,且舉全國之力組軍60萬交給了王翦。

而王翦不負眾望,一年後與項燕正式開戰,攻進壽春,滅亡楚國。可以說王翦的滅楚之戰是秦國自長平之戰後的又一次精彩之戰。其實,自長平之戰趙國戰敗後,局勢發生很大變化,秦國的強盛已經不是任何一個諸侯國靠一己之力能對抗的,此時合縱應該成為主旋律,然而東方六國本就心不齊,又秦國還時不時派出間諜賄賂其臣,反間君臣。所以縱然合縱取得過部分勝利,還是阻擋不了秦滅六國的趨勢,秦國首先滅掉了韓國,然後趙國,在滅魏之前,王翦之子王賁領軍攻下了楚國北部十幾座城池,消除了攻魏的後顧之憂,見好就收。滅魏之後,滅楚之戰正式打響。

秦王政首先面臨的是選將的問題,秦王政是想要培養新的將領的,初生牛犢不怕虎的李信很得秦王政的青睞,之前的滅趙之戰中,李信表現不錯,後來追擊燕國太子丹也算是立了頭功。所以秦王政首先想到了李信,問他滅楚需要多少兵力,李信自信的說20萬足以,然後秦王政又去問了王翦,王翦則說非60萬不可,對於王翦的獅子大開口,秦王政明顯很排斥,他認為王翦老了,怯懦了,然後就用了李信。而王翦則稱病告老還鄉。於是李信和蒙恬率軍難攻楚國,李信攻打平輿,蒙恬攻打寢丘,然後又攻克郢陳,兩人相約在城父匯合,攻打壽春。然而正當李信自信一舉攻破楚國的時候,後方出了問題,昌平君在郢陳發兵攻打秦軍,截斷了李信的後路,而項燕又組織楚軍也跟隨在秦軍後面,攻打秦軍,李信不察,最終七個都尉被殺,兩個營壘被攻破,李信狼狽而逃。

秦王政大怒,撤下李信,又親自跑去王翦的家鄉,希望王翦帶兵滅楚,王翦依舊堅持要用六十萬大軍,雖然很肉疼,但考慮到滅楚大業,秦王政還是答應了王翦,王翦知道秦王政多疑,為了安心攻楚,王翦向秦王政為子孫討要眾多田宅園池。這才讓秦王政放心將軍隊交給王翦。

王翦同蒙武率六十萬大軍攻打楚國,大軍到了平輿,便安營紮寨,堅壁不出,無論楚軍怎麼挑戰,王翦就是悠哉悠哉的不出戰,而士兵們也是休息的休息,投石子的投石子,跳躍的跳躍。

秦楚對峙一年有餘,楚軍看到秦軍一直不進攻,考慮到糧草儲備問題以及農作物的種植和收割,人心開始浮躁,楚軍開始撤退,而秦國的士兵已經完全放鬆下來,於是王翦命令出兵,打敗楚軍,後來更是殺死項燕,楚軍潰敗而逃,不久,王翦同蒙武攻進壽春,俘虜了楚王負芻,楚國滅亡。回過頭來,我們再來看王翦為什麼非要兵六十萬。

其一、震懾楚軍。六十萬軍隊大軍壓境,其威懾力是相當大的,很可能楚軍沒有開戰就失去了戰勝秦軍的信心。

其二、楚國雖然已經衰落,早已不是什麼大國,但瘦死的駱駝比馬大,楚國也曾是民風剽悍的諸侯國,在春秋時期一直和晉國爭霸,實力可見一斑,雖然戰國時期,楚國一步步衰落,但真要滅亡楚國,不是一般的兵力就可以的,李信的二十萬兵力就很能說明這個問題,雖然李信為將不具備統籌全局的能力,沒有大局觀,但二十萬兵力確實難以應付楚人,顧頭不顧尾。

其三、楚國反抗秦國的情緒最為激烈,當初,秦昭襄王把楚懷王騙到秦國,軟禁了起來,直到三年後楚懷王死在秦國,這讓秦楚勢不兩立,在滅國戰中,必然遭遇楚人的激烈反抗。

其四、目的是滅楚。如果秦國只是攻打楚國,奪取一些城池,那麼很容易成功,前文說過王賁在滅楚之前就攻下了楚國十幾座城池,但一面臨攻佔楚都,滅亡楚國這個問題,所要考慮的就不是局部勝利這麼簡單,如何攻進壽春,如何保證攻佔的土地不會重新失去,如何殲滅楚國的有生力量,如何調度糧草,甚至對楚軍形成包圍之勢,這不僅需要將領的統籌調度,更需要大量的兵力。

而且李信戰敗後,王翦仍舊要求六十萬大軍,又多了一個原因,那就是喚起秦軍的信心,楚軍剛勝,士氣正盛,較之從前更難對付。


蕭曉四姑娘


李信要二十萬,王翦要六十萬

公元前224年的時候,秦王趙政準備攻楚,他問李信與王翦:我打算滅楚,你們覺得需要多少兵力?

李信說:我需要二十萬就可以了,肯定能將楚國滅亡。

王翦說:二十萬肯定不夠,我需要六十萬才夠。

秦王趙政心裡想,六十萬,那就是秦國的全部家當了,楚國雖然厲害,當真的需要六十萬嗎?這個王翦肚子會不會有什麼壞水,等他手上有六十萬的時候,是不是反手當秦王呢?

趙政說:王翦呀,你還是太老了,怎麼沒有魄力嘛,看來,現在是年輕人的天下,李信很不錯,這個任務就交給你了。於是李信與蒙恬帶著二十萬攻打楚國去了,而王翦就稱病回家了。

李信敗了,敗得很徹底

李信雖然年輕,但是實力還是有的,秦滅趙國、燕國,李信的表現都不錯,但是因為打這兩個國家相對來說,比較容易,所以李信也確實輕敵了,畢竟楚國不是趙國和燕國。

李信與蒙恬兵分兩咱,一個攻打平輿,一個攻打寢丘,然後會師於城父,也就是說李信手上只有十萬部隊,而燕國大將項燕卻集中力量,至少也有幾十萬部隊,從背後追擊李信的部隊,最後李信大敗。

趙政請王翦出兵,王翦大敗楚軍

李信之敗,讓秦王趙政冷靜了下來,之前打得太順利,所以會驕傲自滿,楚國還是那個強大的楚國,看來,王翦說的是沒錯的,確實得六十萬,所以他就親自去請王翦來帶兵。

王翦答應得很爽快,但是他也有條件的,那就是讓秦王趙政賜他宅田,趙政一聽,這個容易呀,當然滿足,而王翦在出兵前,又多次向趙政提出要求,其他將領就擔心,這個是不是有點過分呢,仗還沒打呢,要求這麼多,王翦說:只有這樣,秦王趙政才會相信他沒有野心,只是想當個富家翁而已。

王翦率兵到了楚國,他也不著急打,在那邊呆了整整一年,每天就在玩,楚軍也慢慢鬆懈了,然後秦軍趁楚軍調動的時候,突然進攻,最後大敗楚軍。


歷史簡單說


“秦王滅楚,一波三折,楚雖三戶,亡秦比楚!”
為何王翦滅楚要兵60萬?理由很簡單,楚國地盤大,實力強。

龐大的楚國

楚國本是西周南方蠻族,因功勞被周武王封為子爵,東周後國力漸盛,楚莊王曾一鳴驚人,問鼎中原,其後楚晉爭霸,實力減弱。戰國後國力恢復,自楚威王以降,楚國西通巴蜀,東至越國,北達淮河,南抵百越,史記評價“其坐地千里,帶甲百萬,粟支十年”,楚懷王滅越後,楚國更是長江流域最強大的國家。

秦滅楚之戰

《戰國策》記載,戰國末年楚國共有兵力大概在40萬到55萬之間,雖然這些兵馬是貴族私人的,平時覺得戰鬥力不行,但是國家危亡之際,楚國各大世族都全力支持國家,紛紛出兵,出糧,實際上秦國滅楚最大的障礙項燕的兵馬也是私兵,保衛國家的時候戰鬥力也是很強大的。

所以李信所謂20萬秦軍足矣完全是在吹牛,對付個兵馬40萬,熟悉地勢,有百姓支持的國家20萬人怎麼可能戰勝,楚國的戰略縱深就夠把秦軍拖死的就像日寇侵華一樣。老將王翦把這些看得透透的,於是才會回答“非六十萬不可”

以上就是小編的看法,如有出入還請斧正


電視劇裡看歷史


王翦滅楚為何非要兵60萬,想要了解這個問題,必須得先知道當時的背景。春秋戰國,是一個群雄逐鹿,大爭之世的年代。西部秦國經過了商鞅變法,由一個弱小的秦國變為虎狼之國。再由後續秦惠文王和秦昭襄王繼續鞏固變法成果。至此秦國經歷三代雄主變身成為首屈一指的強國,對中原虎視眈眈。而後秦國曆經秦孝文王,秦莊襄王在再秦始皇。秦國對中原各國實力已成碾壓之勢。




公元前247年,秦王嬴政即位。前238年,嬴政在秦國故都雍城舉行國君加冕儀式,從此開始親政。在國內除掉了呂不韋、嫪毐等人,重用李斯和尉繚。自公元前230年開始先後滅掉韓、趙、魏。秦王政22年,公元前225年,秦王嬴政派李信率二十萬大軍攻楚。李信和蒙恬兵分兩路,分別在平輿和寢丘大敗楚軍,李信隨即乘勝攻克楚國都城鄢郢。這給了李信很大的信心,於是率領秦軍向西進軍,想要在城父(今河南平頂山)和蒙恬會師。可是讓李信措手不及的是秦國昌平君反叛,這對於剛剛和楚國大將項燕率領的二十萬楚軍形成對峙之勢的秦軍來說簡直是致命打擊。加之秦軍長途奔襲,所帶糧草並不充足,直接導致被楚軍合圍。李信無奈只能率軍突圍,至此秦軍第一次滅楚功敗垂成。


究其原因,很大原因是楚國幅員遼闊,秦軍滅楚屬於長途遠征,想要做到消滅楚軍,就必須有充足的軍隊佔領城池和追擊楚軍。李信是擅長長途奔襲,靈活機動。可是面對楚國如此廣闊的土地,想要滅掉楚國,這就必須穩紮穩打。第二次秦王嬴政汲取教訓,命王翦為將,率秦軍六十萬第二次攻楚,這次王翦沒有急著尋找楚軍決戰,因為他深知要實現滅楚就必須徹底擊潰楚軍,而要擊潰楚軍就必須讓楚軍先集中起來,不然楚國憑藉其廣闊的領土,很容易讓秦軍陷入被動。所以王翦攻入楚國後讓士兵休整。這一休整就是一年,當王翦問部下士兵都在幹什麼的時候,部下回報說都在扔石頭玩。而楚軍在得知秦軍大軍壓境後,在有之前打敗李信的信心後在全國集結楚軍。嚴陣以待,可是等了一年也不見秦軍有進攻的趨勢,這長期的對峙讓楚軍逐漸放鬆警惕,甚至開始懷疑秦軍的目的。於是楚軍大將項燕命楚軍回撤,可就在楚軍回撤之時,秦軍全軍出擊,大敗楚軍,楚軍項燕戰死。


至此,王翦滅楚。通過王翦的用兵不難看出,王翦追求的是穩紮穩打,考慮楚國廣闊的領土,通過強大的兵力先讓楚軍產生極大的緊迫感,便於楚軍集結其兵力應對秦軍的進攻,而這正中王翦下懷,這極大方便了王翦一舉擊潰楚軍,避免了在楚國四處追擊楚軍的情況發生。所以說,王翦的用兵以及楚國的現狀,決定了王翦率軍,必傾全國之兵,一舉滅楚!


塵埃檔案館


王翦為什麼非要動用六十萬大軍出征滅楚呢?這是王翦用兵穩重老成的表現。王翦不像白起,能兵行險著,敢打沒把握的戰。他是在清楚秦國完全有能力提供六十萬大軍的基礎上,對楚國的兵力做了全面的評估和考量才提出這個數字的。要滅人之國,單單幾萬、十萬的偏師肯定不行。

當年日本不是叫囂“三個月滅亡中國”嗎?他們這個結論從哪裡來?幾千人、幾萬人佔領了東三省,但從1931年到1945年十四年時間裡,東三省和華北反抗的鬥爭從來都沒停止過,日本後來幾十萬、上百萬的軍隊投入來也不行。當然,日本要佔領中國,這裡面涉及亡國、亡種的國家民族大義的內容,有良心、有血性的中國人都不會屈服。

對於戰國時期的秦楚相爭,還不存在這種東西,但,要像李信說的,二十萬人是吃不下楚國的。而且,任何優秀的統帥,用兵都是多多益善。所以王翦要六十萬兵,一點都不奇怪。《史記》也指明瞭這麼做的原因——楚王得知王翦增兵而來,就竭盡全國軍隊來抗拒秦兵。這樣,就可以通過一場超級大型的殲滅戰消滅對方有生力量,一戰奪取最終勝利了。

老實說,在秦秋戰國時代,軍事思想還沒有現代這麼成熟,所有滅國之戰都是在殲滅性的大決戰中完成的。如果楚國不為王翦的六十萬大軍所動,堅持依託有利地形展開襲擊戰、游擊戰,象越戰中越軍死死拖住美軍那樣,楚國就不會這麼輕易滅亡了。

明人馮夢龍在《東周列國志》中也借王翦的口談論了一番春秋、戰國用兵的差異,進而解釋為什麼非要動用六十萬大軍出征滅楚的緣由。當時,秦王說:“五霸威加諸侯的時代,出兵制國不過千乘,兵員不過十萬。將軍您卻一定要用六十萬,太多了。”王翦回答說:“五霸時代打仗都是君子式的,在指定地方開戰,按約定日期廝殺,列陣和交戰的步伐都要講究規則,敵人倒地就不能再打,只分勝負而不侵佔地盤,即使是刀劍相交,也要互相禮讓,所以呢,帝王用兵,從不用眾。齊桓公作內政,勝兵不超過三萬人。現在呢,列國兵爭,以強凌弱,以眾暴寡,逢人就殺,遇地就攻。圍城動輒就圍好幾年。農夫都拿起了武器,孩童也報名參軍,打起仗來都不會少於幾萬十萬人。況且楚國地大物博,號令一出,百萬之兵數日就可完成集結。我要六十萬,還是保守的呢。”


我們愛歷史


首先楚國是最大的諸侯國,也是延續時間最久的諸侯國,也是在戰爭中不斷的強大自己的諸侯國!

楚國的面積最大的時候是其他六國面積之和!戰略縱深最大!就像當初的中國抗日戰爭和蘇聯與德國的戰爭,都是戰略縱深大的問題,可以以空間換時間,也正是這個原因,才使得抗日戰爭或蘇聯的戰爭獲取了最終的勝利!楚國的戰略縱深同樣很大,要取得滅亡楚國的戰爭也是非常難的!必須佔領一塊地方治理一塊地方,需要的兵力就多!王翦才提出60萬軍隊滅楚的要求!最後在李信第一次20萬軍隊被戰敗的情況下,秦王嬴政不得不答應王翦的60萬軍隊滅楚的要求!穩紮穩打,不給楚國反撲的機會!

第二個原因就是楚國的地貌地形的問題,楚國是中國的南方地區,多山,這種情況下,就很難集中兵力打殲滅戰,必須穩紮穩打,引誘敵人主動聚合起來和自己打,如果自己主動出擊,很有可能無法找到敵人的主力部隊,敵人很容易就躲在了山裡面!

第三個原因就是,楚國在長期的擴展疆土的戰爭中,戰鬥力非常強,在楚懷王的父親楚威王時期疆域達到了最大最強盛的時期!楚國的面積從周朝初年的時候方圓50裡到後來疆域最大的時期200多萬平方公里,經過了楚國人民近700年的不斷的戰爭財完成的巨大任務,而且曾經在楚王以三年沒有發動過戰爭為奇恥大辱,這樣的一個戰鬥民族,要滅掉他勢必受到非常大的阻力!

第四個原因,楚國曆史最為悠久,秦滅楚國前楚國已經有了800年曆史!他的歷史比周王朝都要長,周王朝在周幽王之後就是名義上的共主了,已經沒有什麼影響力了,在戰國時期更是被七大諸侯國所忘記了!楚國的歷史也比秦國的歷史悠久,秦國前後的歷史也就500多年!正因如此,楚國人民對國家的熱愛更深!這要有了摯愛這自己國家的屈原,還有項燕這樣的愛國人士!所謂湖南的辣,有血性,湖北的九頭鳥,都是難以戰勝的原因!尤其項燕的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豪言,始終震顫著秦王朝!

第五個原因,楚國採用分封制,封君制度,項燕等貴族和楚國其他貴族就是為了保住自己的封地,所以打仗起來格外的出力,戰鬥力很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