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我們大都只不過是能夠走進來電影院的無名之輩

風裡雨裡,奮進的無名之輩在這裡

剛從電影院回到了賴小屋,一路上總想表達些什麼,那就寫點什麼,不帶過多劇透,點進來了就安心看看~其實對於很多人這不過就是一部荒誕喜劇(或說悲喜劇),對不少人來講,這就是他們的現實情景,不只是現實主義。

如題,我們大都只不過是有點能力(時間)可以走進電影院的“無名之輩”,不要站在高人一等的視角,去看待“底層”群體(某種意義上我們都是),當然也無需自卑,或者顧影自憐。

作為蠻喜歡喜劇的我,一般口碑不太差的喜劇,都會爭取去電影院看一下,還有就是自耗電時間的綜藝。好的喜劇,不僅會觸發笑點,還能觸動人心。所以,至少從這個角度,還是值得看的一部喜劇。我想一開始,還是想列出劇中人物的無名之輩的名字:

其實,我們大都只不過是能夠走進來電影院的無名之輩

淚光中閃爍著希望

老馬——馬先勇

李大頭——李海根

眼鏡——胡廣生

真真——肇紅霞

原本想死的——馬嘉旗

……

反而劇中無名之輩,更讓人記得


談出身

每個人的出身,是無法主觀選擇。劇中人物很豐富,很多都是底層出身或者淪為底層。他們有淪為夢巴黎的特殊職業的農村女性,有為了“錢”淪為搶劫犯的農村青年,有沒有很高文化奮鬥成為協警又因為車禍失去妻子成為工地保安的中年人,有因為哥哥酒駕車禍從此無法離開輪椅的年輕女子,有從房地產開發商變成負債累累的老闆……

好的戲劇,重要的特質之一,就是鮮明的衝突,但在現實中都能找到“原型”,比如之前的“我不是藥神”。

談到出身,就讓我想起了“寒門能否再出貴子”的討論。其實這類問題,答案從不是非黑即白,非此即彼。我們可以從時間的維度(縱向)去看這個問題,以前大部分國人都比較窮,中國的農村人口還是佔多數,大部分都差不多,所謂起跑線都一樣;而現在很多人因為上一代的關係,他們擁有更好的出身背景,更優越的學習環境,更廣闊的視野和格局。寒門的人,有的人看不到更廣的地方,連奮鬥的心都沒有,也有的人擠破頭才考上個大學,可大學之後呢……社會等他們是什麼呢?又是不同的起跑線。

作為從世俗的角度來說,我也是個寒門,敢講出來,不是因為抱怨現實,而是心裡敢於面對赤裸裸的現實。對於我們來說,我們確實得付出更大的努力,去突破這個圈層,一個個圈層。

談希望


其實,我們大都只不過是能夠走進來電影院的無名之輩

路過學校牆外的詞他出身並非優越他以一國希望為己望己任所以有了現在的我們……

人活著是為了什麼?可能這一問有點哲學問題。反過來問,人什麼時候會想死?我想是,因為活著已經沒有盼頭、希望、牽掛……劇中馬嘉旗,一夜時間從青春活潑的女生,變成動都不動了的殘疾人,她基本上失去作為人的行為能力,她成為累贅無法對人產生價值,她看不到希望……所以,她想要解脫,要激怒劫匪殺了她。直到最後“我想和你走完未來剩下的橋”,那一刻她的淚光中閃爍著希望。

馬先勇生活窮困潦倒,仍心懷希望,充滿動力就是想著有一天成為協警;一直想著掙到錢能夠配得上真真的李大頭;哪怕會被債主"要命"也要回去承擔責任期望可以東山再起的房地產開發商高明……

因為有盼頭,所以"人生如戲,堅強活下去"

而對於戲外的人,我們無法選擇出身,但並非無法改變我們所處的狀態。我們依然很渺小,但我們依然不願"逃離北上廣深",逃避我們要去面對的現實,選擇活著,以為有期待,有嚮往。在深圳這座城裡,有看過從0-1打拼上來的人,他們突破原來自己的圈層,不斷實現自己的目標。

這強有力的原動力,可能是被逼到牆角,可能感知到目標夠有吸引力和召喚力!

哪個時代,每個人都有自己存在的意義,存在即合理。既然無法選擇出身,那就尋找自己最理想的希望,去努力唄

正好最近剛看完 奇葩說 ,理性經濟學家薛兆豐講出蠻感性(雞湯)一句話"年輕人,貧可以,也很正常,但不可以窮。有什麼必要隱藏貧窮,幹嘛不自信呢?"

我呢?也真的不隱藏"貧",貧了好多年,一直不算"窮"哈,某種方面也一直"窮",出來混總得"補"敢"上"唄!

該拼命幹就拼命該休息時就佛系This is me~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