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赤壁詞的背後,是宋人漸冷的擴張雄心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

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

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

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現代人往往只知道欣賞蘇軾賦詞文學之美,而忽略了作者作詞時的心境:就在前一年(元豐四年),大宋在對西夏的重要戰役—靈夏之役中功敗垂成,宋神宗殫精竭慮發動的四十萬大軍五路伐夏,最終的結果卻是得大於失收穫廖廖。這一失敗讓當時有志於恢復領土的宋人均痛惜不已。

國難思名將,蘇軾在宋夏戰爭問題上是堅定的主戰派,所以才會在詞中懷念“羽扇綸巾,檣櫓灰飛煙滅”的名將周瑜。

宋神宗想給宋朝逆天改命,把空前發達的經濟和技術力量轉化為國力與軍力,最終實現先祖收復失土的理想,因此實行了十多年的熙寧變法,而變法是為了圖強,而宋夏戰爭就是第一塊試金石。

但遺憾的是,他的計劃才剛剛開始,就在西夏折戟沉沙,宋神宗這位宋朝最有進取心的君主僅僅活了38年就抑鬱而終。這可能是中國古代最大的遺憾之一。

蘇軾赤壁詞的背後,是宋人漸冷的擴張雄心

黃州赤壁

我們回顧下這場戰爭的來龍去脈。

從元豐四年四月開始,宋朝間諜不斷傳來西夏情報,內容雖各有差異,但有一點是相同的:西夏發生了政變。

西夏的青年國主李秉常與實際掌權的梁太后一黨明爭暗鬥,居然發展到李秉常密謀策劃通宋來奪取政權的程度,結果梁太后先發制人囚禁了他。甚至有情報說“後黨”和“帝黨”已經各擁兵自重,處於內戰的邊緣。

中國曆來講求師出有名,打仗前要取得輿論上的制高點。因西夏名義上仍然對宋朝稱臣,而西夏君主被太后所囚也違反人倫,所以宋朝自然擁有了討伐西夏的大義。(至少可以塞住契丹的嘴)

蘇軾赤壁詞的背後,是宋人漸冷的擴張雄心

既然決定了要出兵,那麼接下來是決定如何出兵?是出動少量奇兵突襲,還是發動大軍?

西鄘延路副總管,北宋名將種諤極力主張只動用他手下的兵力奇襲西夏,一舉滅國。

他警告說:目前最要緊的是時間,因為契丹也對西夏局勢虎視眈眈。如果西夏為契丹所吞併,契丹對宋的壓力會變得無法承受,相反如果宋朝能吞併西夏,也會對契丹形成巨大壓力。“楚得之而楚勝,漢得之而漢勝”。

至於西夏本身的抵抗,在他看來微不足道,他認為西夏國內很多部族實際已經心向大宋,甚至只要宋軍到達西夏首都興州,李秉常和梁太后自然會束手投降。

這一過於冒險和樂觀的主張沒有得到宋朝軍政高層的同意,到7月,宋朝最終決定實施前所未有的大規模軍團作戰。

從山西,陝西,甘肅等地五路同時用兵。僅正兵數量超過四十萬,民夫數量亦不下於此。所以可以說是歷史上少有的百萬大軍。

蘇軾赤壁詞的背後,是宋人漸冷的擴張雄心

有些人脫口而出:為什麼要分五路!這不是和明末的薩爾滸之戰一樣自取滅亡麼?

其實還真不一樣,努爾哈赤的後金軍強於薩爾滸四路明軍中的任何一路,所以明軍才會被努爾哈赤利用時間差各個擊破。

而西夏全國精銳只有十幾萬人,全國動員老弱和婦女大概能到三十多萬。過去能擊敗宋朝不是因為戰鬥力上佔據了上風,而是因為西夏佔據主動,往往集中全國十幾萬精銳攻擊宋軍一部-----宋軍分散在各處營寨中固守,在一個戰場上的可戰之兵不超過二萬。

但這一次則卻不同,在經歷十多年後的整武訓練後宋軍的戰鬥力並不弱,五路大軍中的任何一路軍隊正兵至少在五萬以上,在正常狀態下,西夏哪怕集中全國精銳也未見得能啃下來其中一路。

蘇軾赤壁詞的背後,是宋人漸冷的擴張雄心

這種道路隘口會限制行軍速度

宋朝的傳統是文臣領兵,但宋神宗的這次出兵,用了兩名宦官,兩名邊將,以及一名外戚擔任各路主帥,文官集團居然連一個名額都沒拿下,所以後來文官集團將戰爭敗因歸結於給宦官領兵。

但真實的歷史當然不那麼簡單。我們來複盤下歷史。

蘇軾赤壁詞的背後,是宋人漸冷的擴張雄心

宦官負責兩路人馬的其實是側翼支援角色

神宗的總戰略是:

熙河路,麟府路兩路從東西向側翼支援,而陝西的三路(環慶路鄜延路涇原路)則北上直取西夏的靈州,打下靈州後,再合兵一處北上攻擊西夏王都興州。

這其中,負責側翼支援的熙河路和麟州路都由宦官領兵,皇帝希望的這兩路人馬能把西夏的兵力分散開,為中間三路的進擊提供機會。

熙河路從熙州(臨兆)出兵,攻取了西夏控制的蘭州城,然後宋神宗給他兩種選擇,一種是朝西北涼州方面進攻,另一種選擇是向東的靈州進發----結果走到半路上,軍糧耗盡,李憲只得率兵從涇原路回到宋境。

熙河路李憲取得的戰果還是不錯的,攻下了重鎮蘭州,一個月裡攻取了西夏的幾座城寨,消滅了幾千敵軍,自身損失也不大。


但同樣由宦官領兵的麟府路,表現就不那麼好了。

麟府路的地理位置靠近契丹,所以一旦契丹派出干涉軍,那麼首當其衝的就是麟府路。所以在出發前,王中正就接到了皇帝的密詔:實際上麟府路有兩個任務,一是進攻西夏,另一個是防備契丹的進攻,如若契丹軍進入西夏,那麼王中正將作為皇帝的代表和契丹進行交涉,在不得已的情況下和契丹軍交戰。

蘇軾赤壁詞的背後,是宋人漸冷的擴張雄心

密詔中,麟府路擔負有防備契丹軍的責任

所以王公公就很頭疼了,密詔決定了他不能攻得太猛,只能拖在其他路後面觀察戰局。於是麟府路十幾萬人在進入西夏國境後幾里就停下來駐兵觀望。這樣走走停停,到十月十三日(出發的20天后)才到達西夏的夏州。但這時夏州卻是一座空城,兩天前已經被鄜延路收復了,糧食,戰功都沒撈到。

這下麟府路的軍將也開始不滿了,說是要防備契丹,但契丹軍沒來,那麼麟府路不是白白給其他路打下手嗎?要知道麟州可是楊家將的故鄉!精兵強將卻只能看著別路人馬升官發財,誰忍受得了?

再加上王中正一開始就沒打算太深入夏境,只帶了23天的軍糧,到了夏州一點繳獲沒有,軍隊馬上要斷糧了。

軍將們鼓譟著要繼續西進,攻擊宥州來獲取戰功和軍糧,王中正的性格偏軟,答應了他們,可到了宥州,發現這裡的西夏軍也已經全部撤走,只搶到上千頭牛羊略微補充了下軍糧。

但這的繳獲遠遠不能滿足十幾萬人的需求,麟府路大軍無奈只有向宋朝國境撤退,一路上民夫逃亡嚴重,寒冷的天氣又讓宋軍損失不少。

麟府路十二萬人出塞一月,但斬首不到千人,而自身士卒因飢寒損失了二萬人,六萬名民夫隨軍回來的只有一萬三千人,等於說軍民共失蹤死亡超過六萬。而這還是基本沒發生什麼戰鬥的情況下的結果。


蘇軾赤壁詞的背後,是宋人漸冷的擴張雄心

陝西三路主攻,只有兩路到達了靈州城下

負責中心主攻任務的,是兩位武將:種諤,劉昌祚,與太后的叔叔高遵裕。

雖然三人都各負責一路,但地位可是不一樣的,高遵裕做為開國功臣的子孫,又是太后的叔叔,得到皇帝本人的信任。本人也很熱心在戰爭中獲取戰功。他率領的環慶路,是距離西夏靈州最近的路線,皇帝還命令涇原路的劉昌祚受他節制------所有的安排都顯示,皇帝就是想讓他來立功的。

種諤率領的鄜延路九萬三千人自綏德出米脂,破西夏軍主力八萬人,斬首五千,取得了這場戰爭中的最大戰果。然後又收復石州、銀州,夏州,為宋軍開了個好頭。

但由於前進太快,軍糧運不上來,在抵達鹽州舊城。遭遇了大雪災,口糧斷絕,部分來自於京城的軍官帶隊南逃,引發部隊騷亂,最終不得不退兵。

據說種諤當時遍視士卒,見普遍都有飢色,感慨說哪怕是霍去病再生,也不忍再逼他們繼續前進。於是只好退兵,九萬多人,入塞者只有三萬多人。

種家將赫赫有名,沒輸給西夏人,卻輸給了西夏的天氣。

蘇軾赤壁詞的背後,是宋人漸冷的擴張雄心

而剩下的一位武將劉昌祚, 相對前面的後戚,將門,宦官,在官場中可算是默默無聞。但他率領的涇原路卻幾乎創造了奇蹟,只差一步就攻下了靈州城。

劉昌祚精通兵法,尤善騎射,有百步穿楊之能,但據說在與宋神宗的文書往來中,神宗感覺和自己總是不太合拍,在出兵前一度想把他換掉。

但事實證明,和領導不合拍的人,真幹起活來不一定差。

由於涇原路進軍的道路非常寬敞,所以西夏軍認為宋軍會把主力放在這裡,於是在這條路途經的葫蘆河隘口設下了重兵。

劉昌祚率領的五萬大軍就在磨臍隘口,和西夏人結結實實打了一場惡戰,取得了二千多首級的戰果。由於出發時的軍糧供應只能維持一月,劉昌祚在路上洗劫了西夏人的糧儲一萬八千石,在出兵的36天之後抵達靈州城下。

由於劉昌祚實在來得太快,靈州城甚至差點沒來得及關上城門,差點被劉昌祚的前鋒騎兵衝進去。如果劉昌祚當時一口氣急攻的話,很有可能拿下靈州。

但劉知道,高遵裕的環慶軍距離靈州也只有幾天的路程,劉不敢和皇帝的親信-高遵裕爭功,只有駐兵城下,等著高遵裕的環慶路大軍到達。

蘇軾赤壁詞的背後,是宋人漸冷的擴張雄心

高遵裕平心而論不能說是毫無能力,至少在這一仗之前,並沒表現出什麼大的缺點,但他率領的環慶路軍隊多來自京城禁軍,歷代的京軍都是待遇好但卻不能吃苦。環慶路走完650裡到達靈州,花費44天時間,平均每天只走15裡不到。反倒比路途較遠的徑原路劉昌祚慢了幾天。

而且我們要考慮到,環慶路一路上根本沒遇到什麼大軍攔截,這樣的情況下,環慶路居然還是比涇原路晚到了幾天。

而高遵裕本人對劉昌祚的禮讓卻毫不感謝,劉昌祚建議:西夏的主力部隊目前集結在靈州城東30裡處,如果直接合兩軍之力去擊敗這支部隊,那麼失去外援的靈州自然只能投降。

而高遵裕卻對這個建議毫不理會,認為何必多此一舉?放下唾手可得的靈州城不打,去跟著著西夏騎兵吃沙子麼?

結果事實證明靈州城根本不是那麼好攻,兩軍在靈州城下圍困了十八日仍然毫無收穫,雖然打退了西夏騎兵的一次反攻,但因糧食耗盡軍心開始不穩,高遵裕讓劉昌祚斷後,自己先跑了。結果原本打得最好的涇原軍損失慘重,大量士兵主動投降或者潰散,涇原路出動的51060人,5782匹馬,回來的只有13048人,3195匹馬。

於是宋朝的這場傾國之戰就這樣草草結束。宋朝損失數萬正兵,十幾萬民夫,最後卻得不償失。


最後的總結:

一,宋軍的失敗,首先是敗在了後勤問題上。

五路大軍出塞,但軍糧普遍只能維持一個月左右,如果一個月內沒有足夠的繳獲,宋軍就必敗無疑,這一點就決定了宋軍的取勝難度非常高。

而由於技術所限,後勤方面的困難是宋朝無法克服的。據當時人計算,向靈州前線運輸糧食,每運輸四十萬石,只有六萬能到達靈州,而這還是西夏軍不去打擊宋軍糧道的情況下。

沈括計算,如果純靠人力運糧,供應10萬人作戰就需要30萬民夫,而供應40萬人作戰就需要120萬民夫,這是宋朝西北的人力資源根本無法達到的。五路伐夏實際動用民夫數量未知,但應該沒有超過軍隊的三倍。即使這樣據當時的記載,不少州縣已經不得不發動女性去運糧了。

蘇軾赤壁詞的背後,是宋人漸冷的擴張雄心

(解放戰爭三大戰役,我軍動用的民夫數量是軍隊的9倍)

所以一開始出動40萬大軍可能就是個錯誤---如果宋軍只出動這個數字的一半,分成二路或者三路進攻,也許最後的結果反倒要好得多。

二,宋神宗沒有安排前線總指揮確實是個問題。

在用人問題上,高遵裕和王中正無疑是失敗的,但是也不能太苛求古人: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將帥之間爭權不和是常事,二戰期間美國陸海軍之間就沒有矛盾麼?主要是看怎麼控制人事上的矛盾。

唯一能壓得住外戚與宦官的,只有宋神宗本人,但他偏偏又在遠離戰場的汴梁。由於無法獲得實時的戰場情報,宋神宗給了前線將帥自行制定路線和攻擊撤退的決策權。所以神宗遠程指揮對戰局產生的直接惡果其實不多。他並沒有傻到給前線將帥發陣圖。

但這種遠程指揮,也沒給宋軍帶來什麼好處:

由於前線缺乏總帥,那麼強勢的高遵裕得以機會去欺壓原本打得很好的涇原路。如果宋神宗能御駕親征,哪怕距離前線近一點,那麼應該能很大程度的壓制這種將帥之間的矛盾。

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作年新考論

北宋神宗朝對西北的經略----以戰略決策和信息傳遞為中心

試論北宋仁宗年間宋夏陝西之戰的幾個問題

論君主專制體制下的君臣關係——以宋神宗與王安石的關係為中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