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發表文章《與其棒殺,不如以德化之》表示原諒張雲雷後刪除

昨天(5月12日)是汶川地震11週年紀念日,網上熱傳一段拿地震災害等做逗梗的相聲視頻。視頻中,德雲社演員張雲雷抖包袱稱“大姐嫁唐山,二姐嫁汶川,三姐嫁玉樹,我仨姐姐多有造化啊”,引起網友極大不適。今天凌晨,當事人張雲雷在微博正式致歉,稱自己“意識到無論什麼時候、無論什麼樣的作品,這種做法都是不應該的”,今後將“努力加強自身‘藝德’建設,提高自律意識,做到‘德’在‘藝’前”。

央視網發表文章《與其棒殺,不如以德化之》表示原諒張雲雷後刪除
央視網發表文章《與其棒殺,不如以德化之》表示原諒張雲雷後刪除

5月13日中午,央視網發文評論張雲雷調侃國難事件:娛樂應有底線 國難怎能調侃?

央視網發表文章《與其棒殺,不如以德化之》表示原諒張雲雷後刪除
央視網發表文章《與其棒殺,不如以德化之》表示原諒張雲雷後刪除

央視網發文:張雲雷調侃國難引發眾怒,表面上這是“藝德”問題,深層原因則是缺乏對歷史的敬畏對死難同胞的尊重。近年來,“泛娛樂化”之勢愈演愈烈,詆譭英雄,戲說國恥,國難也能拿來抖“包袱”、做笑料,沒有原則,毫無底線。通俗不是低俗,搞笑不能惡搞,感官上的刺激不代表精神上的快樂。這種娛樂的示範只會產生“愚樂”的結果,最終只會消解歷史的意義,瓦解社會的價值底座。

今日(5月13日)下午,央視網再度發表文章:與其棒殺,不如以德化之。

央視網發表文章《與其棒殺,不如以德化之》表示原諒張雲雷後刪除

央視網發文:對年輕人犯錯,尤其是知錯而能改的人,輿論也要留一份寬宥,不應一味“棒殺”。一方面,年輕人還在成長,難免會因為思想不成熟或意識不到問題的嚴重性而犯下這樣那樣的錯誤。以張雲雷為例,他確實給觀眾帶來不少歡樂,於弘揚傳統文化方面亦有成績。通過他的相聲,不少人認識了“梅程荀尚”,知道了張火丁、孟廣祿等一眾京劇名家,已經“落灰”的中國古老傳統曲藝形式“北京小曲”廣泛傳播,走進了年輕人的心裡。對這樣的人,與其“棒殺”,不如成風化人、以德育之。另一方面,知錯能改善莫大焉,對犯錯的人,該批評的批評、該引導的引導,“一棍子打死”無異於剝奪了其改過自新的機會。只要積極認錯、態度端正,只要能“吃一塹長一智”,自當逐漸體認“學藝先學德,做戲先做人”的古訓。再不濟,公眾可進行監督,以觀後效。

央視網隨後將第二篇文章刪除。

央視網發表文章《與其棒殺,不如以德化之》表示原諒張雲雷後刪除

調侃國難,不可原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