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出“穷窝” 走上富路——宕昌县两河口镇山背罗湾村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纪实

挪出“穷窝” 走上富路——宕昌县两河口镇山背罗湾村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纪实

春日的宕昌县两河口镇山背村、罗湾村美丽如画,一派繁忙。只见杨柳吐绿、桃花盛开处,一排排新落成的季节性生产用房错落有致,田园综合体项目建设如火如荼,养鸡、辣椒加工等产业发展方兴未艾……

而另一头,五十公里外,位于宕昌县城中心路段山水雅园小区的山背、罗湾村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孩子们就近上学,大人们在扶贫车间务工,也是一派繁忙兴旺之象。

“山是石头山,插在云里面;田是卧牛田,挂在半山间。”这是过去山背、罗湾两村生产生活的真实写照。严酷恶劣的自然条件严重制约着当地群众脱贫的脚步。

近年来,在省委副书记、省长唐仁健及省政府办公厅的帮扶指导下,市、县党委政府积极贯彻落实,通过易地扶贫搬迁等措施“挪穷窝、拔穷根、换穷业、改穷貌”,切实解决了两河口镇山背村、罗湾村“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问题。

搬得出,256户1062人“挪穷窝”

走进贫困户杨艳强在县城的新家,记者看到,崭新的房子光线充足,布局合理,装修简洁明快,电视、冰箱、沙发等家具一应俱全。

而就在一年多前,杨艳强一家10口还挤在罗湾村又黑又破的土坯房里。“要不是党的好政策,我们哪能在城里住上这么宽敞漂亮的新房!”杨艳强感谢道。

杨艳强所在的罗湾村坐落在海拔1900多米的高半山地区,和邻村山背村皆为典型的深度贫困村,基础设施滞后,生存环境恶劣,群众思想守旧,文明程度较低。

村内90%的房屋为一层养畜、二层住人的土坯房,“人畜常年混居、房屋昏暗狭小、生活电器不用、火盆烟雾缭绕”是这里群众原来生活的真实写照。截至2017年底,两村还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20户862人,贫困发生率73.9%。

贫困人口多、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作为典型的贫中之贫、困中之困,如何才能脱贫?在寻找解决问题良策的道路上,各级党委政府一直在苦苦思索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贫困人口很难实现就地脱贫的要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按规划、分年度、有计划组织实施,确保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山背、罗湾自然条件严酷,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年年扶贫年年贫。要想彻底拔穷根,就得搬出深山,换个环境谋发展。”按照要求,立足实际,省市县各级领导经过多次调研论证,作出了“山背罗湾易地扶贫搬迁”这一重大决定。

方向既已明确。县、镇两级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山背罗湾村脱贫攻坚的“当头炮”迅速全面实施。

2017年7月,省委决定由省委副书记、省长唐仁健联系两河口镇,并帮扶山背、罗湾两个建档立卡贫困村。紧盯搬迁方式、后续产业、就业保障等关键环节,易地扶贫搬迁工作进一步得到了扎实有力推进。

搬迁过程中,两河口镇政府充分尊重群众意愿,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安置搬迁群众,选择临近官鹅沟景区的山水雅园作为集中搬迁点,并根据搬迁群众家庭人口重新设计改造户型,一次性解决好硬件配套设施、房屋必备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实现搬迁群众“拎包入住”。

“以前还有点舍不得老房子,但搬下来后,才发现真是越住越喜欢!”杨艳强笑着说,现在他们一家人住在130多平方米、五室一厅的大房子里,过得很舒心。

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山背、罗湾两村已向城区集中安置点搬迁256户1062人,实现了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应搬尽搬。

稳得住,家门口享受优质服务

“搬下来吃水更方便了。”

“娃娃上学就在附近,教育质量还好。”

……

在山背、罗湾村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村民你一言我一句地说着搬下山的好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现在生活非常方便!”54岁的权新学感叹道。

从一开始发现房子已经进行简装,并配备了沙发、电视、床、厨房灶具等的惊讶,到看到周围有学校、医院等的欣喜,权新学不知道该用那个词才能形容自己的激动心情。

“我们过起了和城里人一样的日子!”权新学自豪地说。

确实如此,聚焦“稳得住”,山背、罗湾村在易地扶贫搬迁过程中,注重完善集中安置点基础设施建设,为每一户搬迁群众都配套了水、电、路、气、网等基本生产生活配套设施。

同时,安置区内配套建设了便民服务中心和物业管理服务点各一处,为搬迁群众提供集咨询、服务等于一体的“一站式”服务,让搬迁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安全感。

特别是安置点附近就建有幼儿园、中小学校、超市、医院、农贸市场和扶贫车间,群众生活十分便利。

对杨艳强来说,从罗湾村搬下来后,最让她开心的是,自己在扶贫车间找到了一份制作手套的稳定工作,两个孩子能和城里的孩子一样接受相同的教育。

“以前村上虽然有学校,但山路不好走,教学质量也不如城里,现在这些‘困难’都迎刃而解了。”杨艳强很高兴,她说,镇上在帮助村民搬迁的同时,也妥善解决了孩子的上学问题。

目前,杨艳强的两个孩子分别就读于城关三小和计子川小学。“希望孩子能抓住现在的好机会,认真读书,用知识来改变命运。”杨艳强说。

于两个村的村民而言,他们也大都希望在孩子这一辈切断贫穷的代际传递,易地扶贫搬迁带来了绝佳的机会。

值得一提的是,在城区安置点,晚饭过后,忙碌了一天的妇女会利用难得的闲暇时间,聚在一起,跟着音乐翩翩起舞。

从高半山搬到安置区,从土坯房搬进新楼房,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到朝八晚五,山背、罗湾的搬迁户已悄然开启了“新活法”。

能致富,“组合拳”助力后续产业发展

早上6点多到合作社给鸡出粪、上饲料,8点多做饭吃早餐,接着粘纸箱,到12点左右吃中午饭,休息会再开始上工捡鸡蛋,捡完收工。

在合作社务工的日子,李让红规律而又从容。和以前靠天吃饭、从黄土地里刨食相比,这样的生活真的让她感到幸福。

李让红是土生土长的罗湾人,也是建档立卡贫困群众。自两河口镇罗湾村惠民养鸡农民专业合作社建厂投产以来,她就和丈夫被吸纳到合作社务工。

“因为是全自动化的设备,工作不是特别辛苦。”李让红说,合作社每个月给她3000元的工资,现在她和丈夫一年下来,能挣到7万多元,比在外面打工的人还挣得多,而到年底合作社还有分红。

“既能照顾家里,还能有这么好的收入,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感谢党的好政策!”李让红感激道。

不止李让红,也不止惠民养鸡农民专业合作社。

易地搬迁,改变的只是贫困群众恶劣的生存环境,而后续产业培育和发展,才是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

在山背罗湾村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启动之初,宕昌县就将后续产业发展纳入了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之中,与工程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发展。

唐仁健先后6次深入罗湾村访贫问苦、指导调研,并叮嘱各级干部,要千方百计安排好群众搬迁后的生产生活。

省政府办公厅作为帮扶组长单位,充分发挥职能优势,帮助协调解决手套加工“社区工厂”的各项具体事宜,协调省烟草公司捐资建设生产季节生活用房。

在此基础上,紧紧围绕做精做实做细搬迁群众后续产业发展、就业保障等工作,宕昌县用活用足用好省政府办公厅打出的六套“组合拳”,真正做到产业扶贫精准到村到户到人。

特别是坚持以“产业在农村、就业在城镇”两条腿走路为总体思路,加大整合涉农项目资金,把贫困户产业到户资金注入到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宕昌模式”发展富民产业,不断增加贫困户的收入。

——建成了老山养蜂专业合作社,发展中华蜂380箱,带动了两村37户贫困户增收;

——建成了养鸡专业合作社,安装全自动、封闭式、智能化鸡舍两座,存栏蛋鸡2万只,日产蛋1.7万余枚,第三座鸡舍设备正在安装调试,4月下旬可投放鸡苗;

——建成了果蔬和旅游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1200多亩,栽种优质花椒10万株;

——建成了宕昌县普惠手套加工合作社,安装设备130台,吸纳18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就业,合作社运行正常,目前已生产手套90万双,销售60余万双,订单20万双。合作社可带动山背、罗湾等村220户贫困户户均年实现保底分红3500元以上;

——建成了腾达实业宕昌扶贫车间一个,安装手套机和缝纫机各200台,吸纳了22名建立卡贫困人口在家门口就业,每名职工年工资稳定在3万元以上。

同时,为了从根本上解决两村搬迁后群众增收问题,由重庆绿化产业投资建设有限公司正在实施的两个村田园综合体建设项目,采取“联村支部+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项目建成后,年接待游客80万人次,实现年收入约8000万元,可解决当地村民300人就业,村民年收入增加2万元以上。

……

如今,山背、罗湾两村的群众已挪出了“穷窝”,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往日热闹的山村虽不再喧嚣,但并没有因此沉寂下去。

“有规划,有目标,有盼头,现在村民不论干什么,劲头都很足!”两河口镇党委书记蔡鸿鸣说。(来源:陇南日报)

监制:刘 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