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一早評:超跌反彈量能釋放,個股分化將擴散!

5.10日超跌反彈源於10個交易日維持5日線下的罕見走勢,加之貿易消息兌現,但這樣就安全了嗎?

4月份社會融資規模驟降,二季度開始,嚴查配資、場外槓桿、北向資金拋售等資金因素也是行情改變的因素。而相關預期都兌現在一季度春季攻勢的股價和指數中,所以,市場選股邏輯改變,熱點調倉因素明顯。我認為5.6日缺口的意義依然明顯,回補是關鍵,創業板的島形反轉下跌形態尚未修復,而主板方面,2018年10.11日缺口有借鑑意義,很難快速回補;個股先普漲,後分化的走勢,最值得大家思考,所以要梳理,哪些熱點是反而要在普漲後拋售,哪些是短期博弈的,哪些需要市場穩定後才能夠增倉的。

近期無論是外資介入的白馬股(如貴州茅臺、格力電器),還是短線遊資熱炒概念股(5G、科創、氫能源、邊緣計算等)都出現了跳水,很顯然這是市場整體對於春季攻勢後,炒作較高品種的派發。因此,舊概念還在,但遊資撤離,走勢就完全不同了,局部有一些超跌反彈,但已經物是人非,包括我們看到最早的東方通信、市北高新等也是如此。因此,前期介入這類股票,沒來得及撤離的,要利用好這個機會脫身。我認為市場在宣洩後,還是有調整壓力,以及消息面複雜影響,指數也會有反覆,因此正如之前提示的那樣,這是一個短線投資和博弈時間,盤面變化還是會比較快,所以穩健型投資者對此要有所注意

,要保留大分倉位;而短線激進投資者則可以把握次新股、貿易概念股,近期資金焦點,進出迅速,炒一波就跑。沒有短線操作精力和能力的穩健型投資者,近期還是要多看少動。如果市場二次穩定之後,中長線資金的關注的穩健品種才有機會。

近期幾位股民提問了兩個問題,第一是說非常喜歡“眼藥水”概念,想中長期持有;第二是說很為何銀行股大部分破淨,如之前文章分析那樣,一季度的次新券商到二季度的破淨銀行股,那麼是否可以短炒銀行股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