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知道的大庆油田名称的来历

我所知道的大庆油田名称的来历

在喜迎建国七十周年之际,作为新中国工业战线上的一面红旗,大庆油田和大庆精神备受推崇!我于1973年至1976年期间,曾在大庆工作过四年,参加了“八三”输油管线、喇嘛甸炼油厂等国家重点工程建设,比较了解大庆油田的情况。我借此机会,把当时知道的一些事介绍给大家,以此纪念那个火红的年代!

新中国成立前,中国石油工业十分落后,被外国的地质学权威称为“贫油国”,石油不得不依靠进口。新中国成立后,西方国家对新中国实行经济封锁,用汽油卡我们的脖子,使新中国建设举步维艰。由于汽油奇缺,北京街头的公共汽车顶着“煤气包”行驶。这一幕被正在北京开会的石油工人王进喜看见了,他的心情十分沉重。

我所知道的大庆油田名称的来历

刊登在1966年7月《中国画报》上的铁人王进喜的照片

然而,中国人民有志气,一定要甩掉“贫油国”这顶帽子。从50年代中期就开始,以李四光为代表的中国地质专家开始在华北及我省松辽盆地进行石油地质普查。1958年党中央和邓小平同志作出了我国石油勘探重点东移的战略决策。同年4月,石油部成立了松辽石油勘探大队,后又发展为松辽石油勘探局,从此在松辽盆地开展了大规模的石油勘探工作。

1959年9月26日,位于我省肇州县大同镇西北处的高台子永胜屯的“松基3井”喷出了有工业价值的油流,喜讯不胫而走令人振奋!同年11月8日,石油工业部在大同镇召开的庆祝大会,当时的省委第一书记欧阳钦和省委书记处候补书记李剑白前往祝贺。在汽车上,欧阳钦高兴地对李剑白说:“在我们北大荒发现了油田,看来我国石油发展大有希望,苏联在石油上卡我们的脖子也卡不住了。全省人民都应庆贺这一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发现。”李剑白说:“很值得庆贺,松基3井喷油正值建国十年大庆前夕,是向‘国庆’献了大礼,喜上加喜,应该大庆。”欧阳钦兴致勃勃地脱口而出:“那咱们就给油田改个名吧,把大同改为大庆,你说好不好?”李剑白说:“太好了!名副其实。”

我所知道的大庆油田名称的来历

昔日松辽盆地油田油井喷油的情景

在庆祝大会上,欧阳钦代表省委、省政府发表了热情洋的讲话,并提议把大同改名为“大庆”。随后,黑龙江省“人大”根据欧阳钦的意见,做出了《关于成立大庆区和将大同镇改为大庆镇的决定》。从此,油田取名为“大庆油田”。1960年6月1日,大庆油田生产的第一列原油列车,首发萨尔图车站(今大庆站),驶向锦州化工五厂。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出于保密需要,大庆油田对外尚未公开,国外敌对势力只知道中国有了大油田,但不知道油田的具体位置。据说日本研究机构从油田工人身穿大棉袄、头戴狗皮帽子的照片分析,油田位置应该在中国东北黑龙江的寒冷地区。

1964年4月20日,《人民日报》在一版发表了《大庆精神 大庆人》长篇通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于当天全文广播,这是“大庆精神”第一次被提出来。自此,中央和各地广播电台、报纸、杂志对大庆开始了全方位报道,一场轰轰烈烈学大庆的活动在全国掀起,一时间大庆油田为世人瞩目。遂大庆精神成为鼓舞全国人民前进、推动社会之义建设的强大动力!

我所知道的大庆油田名称的来历

1960年6月1日,大庆油田第一列原油列车首发萨尔图站(今大庆站)

“青天一顶星星亮,荒原一片篝火红……”(电影《创业》插曲《满怀深情望北京》),时隔四十多年,我依然眷恋着那片热土,耳边时常这首高亢、激越的歌曲……

我所知道的大庆油田名称的来历

大庆油田运输队汽车陷在泥泞的沼泽地

以上图片均为资料片

  • 文责自负,本文内容版权与最终解释权归原作者所有,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 转载请务必作者联系,取得作者的许可,并保留作者信息。

  • 转载请标明来源:大话哈尔滨,文章地址: http://imharbin.com/post/47956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