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开发商最难的事是打通社区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为什么说开发商最难的事是打通社区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地产财富会

《啥是佩奇》之后,

走心的还有这份家书。

2019-1-25

为什么说开发商最难的事是打通社区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马上要过年了,咱们抓紧把年货置办好,像往常一样再把爸妈接过来,一起过年热闹!”

老余看着妻子一言不发,思索半天嘴里只吐出四个字“回家过年”。

在北京城活了大半辈子的老余这回真是铁了心要回老家过年。倒不是北京城不好,而是这些年来,他愈发地感受到一种孤独和缺少归属感。

有点想念家里的腊肉和咸鱼

二十多年前,刚满23周岁的老余毅然北上,靠倒卖二手车发了笔横财,短短两三年便在西三环的莲花池公园旁买了套房,紧接着又成功虏获求学时的暗恋对象,由此成家立业。

或许是妻子长着一脸的旺夫相,婚后老余不但迎来了一个大胖小子,在之后的几年里事业也是扶摇直上,并创办了个不大不小的私企,如今,老余手下已经管理着两三百号员工。

在家乡人眼里,老余可算得上是个红人,北京发家致富的英雄事迹早在村里流传开了,尽管老余多年未曾回家,但说起老余村里没几个人不认识。

老余是个“狠人”不假,但也是个实在人,说话含蓄委婉,还带着一口闽南音。老余说他并不是单纯的想回家过年,以他的话讲叫有点想念家里的腊肉和咸鱼,还有那些儿时的伙伴和村头巷尾的邻居。

在北京房子越换越大,但人却越来越孤独,老余形容自己是“城市孤儿”。

“刚来北京那会,住得是筒子楼,平时下班回家连个说话都人都找不到,后来结婚,也只是跟妻子大眼瞪小眼,连个串门的邻居都没有,很多人都习惯窝在家里追剧,聊微信。这里啊,比不得老家”。

都说四十不惑,但如今年近五十的老余怎么也想不明白这事,他索性称自己是上了年纪,难免有些多愁善感。

老余现在住的是北京的一所高端独栋别墅,尽管社区会经常举办一些具有圈层社交属性的活动,但他去过一次后就再也没有去了,在他看来,大家都是奔着业务往来去的。这些活动不接地气,还带有一股“铜臭味”。人们的每一次觥筹交错,大都是带有很强的目的性,尤其是那种见面就要联系方式,加微信的,老余更是嗤之以鼻。

哎,但愿老余能回家过个好年。

大城市的死与生

老余的故事不禁让人叩问:我们的城市,我们的社区究竟是怎么了?

加拿大学者简·雅各布斯曾在她的经典著作《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里,表达了对美国城市社区活力衰退的观察和担忧,“住宅区死气沉沉,兵营一般封闭,毫无城市生活的生气和活力可言,让人感到不可思议。”

事实上,这样的现象也正发生在中国。不止是老余,我们看到,迄今为止,在我们的生活中,人们会把大量的时间放在了线上社交工具上,比如微信、微博,由此出现了“线上线下倒挂”的情况。人们在线上流连于各种各样的群聊之间,反倒在线下缺少组织和归属感。

那么,究竟是什么造成了这种现象?

其实,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并不在于互联网对于人们生活的渗透性逐渐加强,也不在于城市生活具有天然的“商业化”属性,而是

目前我们的社区运营并没有走上正轨,社区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并没有被打通。

社区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实际上就是开发商在房屋交付后所跟进的后续服务,就好比解决交通出行最后一公里的共享单车,解决好这最后一公里就能从根本上搭建起一个健康的、有活力有温度的社区运营体系。

但这恰恰是中国绝大多数开发商所做不好的事,几乎90%的开发商都面临着“造房子易,造生活、造社区难”的现状。

一份家书,释放钢筋水泥背后的孤独

“隔层门户隔重山,隔层楼板隔层天”,钢筋水泥背后的疏离和孤独正演变成一个又一个像老余这样“城市套路深,我要回农村”的真实事件。

我们花了一百年建造城市,现在,我们却要用更长的时间去找回对城市主人翁身份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问题大家都清楚,中国不缺房子,缺的是一个走心的、有温度的、可感知的暖心社区氛围。从一份业主自发手绘的家书中,我们找到了一个暖心社区的模型以及打通社区服务最后一公里的可能。

为什么说开发商最难的事是打通社区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历时5个月,从初见到安家再到新生,孔雀城业主丫丫用画笔记录下了她生活在孔雀城4年来的所见所闻,所感所触,丫丫希望为邻居们营造一个共同的回忆。

在这份家书的卷首语中,丫丫写到:

卷首语

来孔雀城四年多,从初出茅庐的毕业生,变成了这个城市的一枚“螺丝钉”。我享受在大城市为家人打拼的艰辛,更热爱在孔雀城与邻居们相处的生活。

——丫丫

几年前,丫丫毕业与另一半决定留在北京打拼,他们都相信北京离梦想很近。他们开始希望有个家,为了上班方便,他们沿着地铁4号线寻找安家的地方,终于在京南固安发现了“桃源”。这里月供压力不大,环境好,他们今后想把父母都接来养老。在看完孔雀城360个施工细节、500道建筑工序、800次检验过后,他们决定在此处安家。

日子久了跟物业大哥、客服大姐们都相处成了朋友,家里有个大事小事第一时间就能得到解决。小两口还养了只狗,叫LUCKY,因为他们觉得自己是幸运的。

为什么说开发商最难的事是打通社区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没事时他们会在旁边万达影院看电影,不想做饭就去业主食堂。伴随着孩子的新生,他们升级当爸妈了,同时把父母接来了,突然间,两口子日子更加丰富了,丫丫时常会对老公说,这是他们想要的生活。

为什么说开发商最难的事是打通社区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老爸进了民乐社团,捡起了年轻时扔下的二胡,老公加入篮球社,丫丫还跟老公加入了业主跑团,邻居们经常一起组织环湖慢跑和参加城市马拉松比赛。她还担任彩铅社团的导师志愿者,帮助了很多邻居重拾小时候的绘画梦。

为什么说开发商最难的事是打通社区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这里的每一天都如诗,年底了,孔雀城邻居们组织家宴,家家户户都拿出老家的做饭手艺。丫丫妈妈说:“这年味儿,比在老家的时候还浓。”

为什么说开发商最难的事是打通社区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社区幸福图书馆组织的亲子伴读活动让家长能够陪孩子共同学习成长。儿童公园、有机农场承包了许多亲子欢乐时光。到了夏天,小孔雀夏令营组织的各种户外活动让孩子们终于不再躲在空调房里。

为什么说开发商最难的事是打通社区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这里还有五大城市级活动,5月份有荧光跑活动,7到8月有夏令营亲子活动,而9月的“义卖会”,丫丫会跟家里人在家门口淘宝、赶集。在12月业主答谢季,邻居们自导自演的联欢会让丫丫一家拍手叫好。

为什么说开发商最难的事是打通社区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又近一年春节时,这里的“春节联市”是丫丫每年都特别期待的活动,在家门口赶庙会,舞龙舞狮、唱戏变脸、金鼓祈福、画灯笼、写春联,任满满的年味钻进软绵绵的心窝,这样的氛围中,丫丫身上打哪都觉得舒坦。

为什么说开发商最难的事是打通社区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当钢筋水泥脱去冰冷的标签,家的温暖、邻里的关怀像一缕缕冬日里的暖阳,抚平心头的寂寞、让人很容易就能找到久违的归属感。

让“最后一公里”也通上幸福列车

“幸福列车的轨道不但要通往业主的家门口,还要打通去往人们内心的最后一公里”,在这种思维下,近年来孔雀城在社区运营上不断探索和实践。

通过孔雀城“家园计划”老社区配套升级、“孔雀家”业主会成立、“一千件小事”、幸福“吉”市等一系列活动致力于让“社区”注入更多的“人情味儿”,打造国内标杆级的幸福邻里社区。

为什么说开发商最难的事是打通社区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任何时候,社区以什么样的方式回馈业主,业主就以什么样的方式回馈社区。

事实上,业主自发为孔雀城手绘家书的背后,是孔雀城社区运营成果的直接展示。在这个高速发展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的时代,孔雀城慢下脚步,踏实低调的为住区业主做好每一件”小事”,显得弥足珍贵。

现阶段中国房地产纷纷从开发商转向运营商,从传统关注户型、配套转向关注社区氛围的建立和运营,但这绝非是一件朝夕功成的易事。

不过,业主为孔雀城手绘家书这一案例,或许是对打通社区服务最后一公里,构建宜居和温情并存社区的一个有益启示。

为什么说开发商最难的事是打通社区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为什么说开发商最难的事是打通社区服务的最后一公里?为什么说开发商最难的事是打通社区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