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自己”的時代,品牌該怎麼做?

時代變了,人的思想也變了。60後、70後,大部分都是為別人而活;而80後、90後,尤其是00後,他們是要為自己而活。

以前的人,選擇別人眼中的“我”;現在的人,選擇自己心中的“我”。這一點,在顧客的購買行為中體現得越來越凸顯。


“選擇自己”的時代,品牌該怎麼做?


一、我喜歡,我才買!

我們曾經講過,市場會經歷三個消費時代:理性消費時代、感性消費時代和情感消費時代。

理性消費時代的特徵是“我需要,我才買”,感性消費時代是“我喜歡,我才買”,而情感消費時代卻變成“我熱愛,我才買”。

我們認為,中國目前還沒有進入情感消費時代,絕大部分行業和品類都處於感性消費時代。也就是顧客購買決策的依據是“我喜歡,我才買”。

這句話的分量在什麼地方?反過來看就一目瞭然:不喜歡,就不買。

這就麻煩了,如果你的品牌無法討好顧客,無法讓顧客歡喜,就算品質再好、功能再高,也沒用。這就是感性消費時代令人頭疼的地方。

二、人性的空前解放

前些年,有個土豪買特斯拉出了點故障。到特斯拉的4S店去維修,結果接待人員的態度不太好,這位土豪一氣之下把100萬的特斯拉當場就砸了。

這是理性行為,還是感性行為?當然是感性行為。那麼,我們就問了:如果這個人是普通的上班族,貸款80萬,加上所有的積蓄買了特斯拉,他還敢砸自己的車嗎?肯定不會。那麼,讓人如此感性的原因也就非常清晰了:腰包裡有錢了。

在物質短缺的時代,人的很多欲望、情緒和情感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壓制,消費趨於理性。但是,當人們一旦有了錢,那些曾被壓制的慾望和情緒都會釋放出來,消費行為會變得更加感性,從“品質”轉向“設計”,從“產品”轉向“服務”,從“需要”轉向“喜歡”,從“選擇別人眼中的我”轉向“選擇自己心中的我”。

所以,這個時代是人性空前解放的時代,是“選擇自己”的時代。在這個時代裡,所有“讓我快樂”的事物都我的朋友,所有“讓我不快樂”的事物都是我的敵人。這就是土豪為什麼在特斯拉店員面前砸特斯拉的原因。

這個時代,可能大家最喜歡一句話,不外乎是:只要錢能解決的事兒,都不是事兒!


“選擇自己”的時代,品牌該怎麼做?


三、個性,將成為第一障礙

H&M是好服飾嗎?“一般吧,但它符合我的個性”;

揚基帽是好帽子嗎?“一般吧,但它符合我的個性”;

OPPO是好手機嗎?“一般吧,但它符合我的個性”;

王者榮耀是好遊戲嗎?“一般吧,但它符合我的個性”;

RIO是好雞尾酒嗎?“一般吧,但它符合我的個性”;

江小白是好白酒嗎?“更是一般般吧,但是它很符合我的個性呀”;

從品質、功能和技術含量上看,以上品牌都算不上是頂級的。但為什麼那麼受年輕人的追捧?然而,反過來看,很多比它們都好的產品,卻沒有市場,企業家們紛紛抱怨:現在的年輕人不識貨。問題出在哪裡呢?

個性!是個性正在成為顧客消費的第一障礙!

也就是說,現在多數人買東西,首先考慮的因素不是價格,更不是功能和服務,而是考慮“是否適合我”、“是否彰顯我的個性”。

因此,未來的市場將會變得更加小眾,甚至小眾到個性化定製。在這樣的大趨勢下,如果你的品牌沒有照顧到他們的這種需求,沒有滿足他們的個性,你的產品質量再好也沒用。因為,你已經輸在起跑線:顧客第一障礙——個性!

四、讓顧客更好地選擇自己

在“選擇自己”的時代,品牌該怎麼做呢?我們的回答是:用定位解決顧客左腦問題,用個性解決顧客右腦問題。然後,右腦驅動左腦,感性驅動理性,愉悅驅動功能,個性驅動定位。

未來,我們的營銷只有這麼做,才有出路。而且,早做早受益,晚做晚受益,不做不受益。

未來的品牌認知需要由兩個部分組成:定位+個性。再分解就是成為認知地圖:身份、價值、感覺、活力。這裡的邏輯是:定位幫助顧客解決生活品質,而個性幫助顧客解決生活品味,讓顧客更好地“選擇自己”。

只要你的品牌讓顧客認為“成功選擇了自己”,才會有市場,才會有銷量,才能真正驅動定位,推動品類發展。

這也就要求企業,我們必須要前所未有地接近顧客,接近他們的生活方式,研究他們的個性,研究他們被壓制的審美、情緒和情感,把這些一個一個地還原給顧客。這就是我們常講的“認知的入口在右腦”的原理所在。


“選擇自己”的時代,品牌該怎麼做?


五、無共鳴,無市場!

褚時健老人家種橙子,賣火了。我們也種吧!於是,柳傳志種桃子,潘石屹種蘋果。但是,後來發現,只有褚老的橙子賣得好,柳桃和潘蘋果卻賣不動。為什麼?

我們給出答案是:無共鳴,無市場。褚時健種橙子的故事,在人們的心裡是有共鳴的,早已成為勵志的代名詞。但是,柳傳志和潘石屹的水果有這種共鳴嗎?顯然沒有。

因此,為了定位而定位,不行;為了個性而個性,也不行。必須在顧客的右腦裡產生強烈共鳴才行。

那麼,一個品牌如何做到在顧客的右腦裡產生共鳴?我們在《品牌實戰首席課》的第一季裡講到四大“錘”。即:視覺錘、情緒錘、情感錘和信仰錘。

視覺錘,是審美共鳴。設計上,不僅要讓顧客喜歡,還要讓顧客終身難忘。MINI汽車的可愛造型、蘋果產品的極簡主義、耐克的對鉤LOGO都是在顧客審美上產生的共鳴。這些視覺錘對他們的業績貢獻不可估量。

情緒錘和情感錘,是圍繞顧客的生活方式提煉的品牌故事或傳播風格,一定要足夠扎心。曾經哈雷摩托和現在的江小白,都是這個方面創建強大“錘子”的品牌。他們在情緒和情感方面所打造的錘子到底有多大的威力?他們的業績是最好的證明。

信仰錘,則是價值觀共鳴。必須在顧客的精神世界裡,贏得他們的認同,給他們力量才行。褚老的創業就是這個方面再恰當不過的例子。在此就不展開了!

總的來講,讓顧客更好地選擇自己,是未來營銷的首要任務。要想出色完成這個任務,就必須通過品牌個性的打造,順利通過顧客消費第一障礙,右腦驅動左腦,感性驅動理性,愉悅驅動功能,個性驅動定位才行。

時代由此劃分,營銷由此不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