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道德经》哪一句让你印象最深刻?

采雲居士


曾经接触管理工作时,研究电商公司管理模式,先是了解了大量国外的管理学,而后应用的过程中有一天看到老子讲的一段话,非常震惊!

老子认为“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而且强调“无为无不为”

总结而来即是无为而治!而后每日实际管理工作中不断的去理解 无为而治 的理念

百度翻译大意是这样“无为而治”并不是什么也不做,而是不过多地干预、充分发挥万民的创造力,做到自我实现,走向崇高与辉煌。

历史上的太平盛世、宏图大业,都是在道家无为而治指导下取得。

“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不妄作为。因为不违背客观规律,遵循客观规律而为,所以无所不为,就是什么都可以做,只要你遵循道,遵循客观规律。

以上就是无为而治的大意,公司运转需要效率的最大化,电商公司更是如此,很多人研究各种方法论套路、模式,无疑也是为了效率最大化从而实现利润的极致,所以效率其实是公司最核心的问题之一,而提升人员效率将 无为而治 应用到管理当中其实可以总结为:管理的本质是帮助你的员工梳理出正确向上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

这样讲可能不大好理解,简单描述下其实就是,帮员工明确目标方向,在一定范围内提供一切有助于员工出色完成工作的方法,之后不去过多干涉员工工作具体执行过程,空间留给员工,让他发挥创造力,完成之后以探讨的心态与员工进行沟通,一起参与进来帮助他分析出问题,引导他用好方法解决问题!这个过程中你的角色不是领导,而是朋友

如此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就会发挥出来,目前我在这种引导模式下公司效率显著提升,相信这个理念不知我会去研究,相信有类似经历的人一定很多,期待您高论可以一起探讨


Mr改宝宝


我喜欢: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

意思是:把心念虚无到极点,保持着安静和谐的神态,外面的事物都在发生着、运动着、交替着、摩擦着,我观察着它们的来回变化。

一、老子认为“有”是万物的开始“无”是万物之母。“有”是“无”产生的,所以“无中生有”

二、宇宙万象,变化万千。所有的事物都是由虚无到有再到虚无;由静到动再到静。所以只有回归虚与静才能看到万物的本质,看清这万物复杂的变化。

三、大家听说过观世音菩萨吧!“观世音”不就是观着万物的变化与世间的“妙音”吗?

其实我们能做的也就是“观”。所以我非常喜欢这句话,它让我迷失的时候找到自己该干嘛;在我烦躁的时候能让我镇静下来;在我无聊的时候能不空虚,能静下心来修一修性子。







坤之柔


老子《道德经》第四十四章“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最让我印象深刻。

老子这句话是对“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的回答,意思是说过于贪图名利必然导致巨大的损失,而过多地追求财富累及身形,必然加速灭亡。所以他说“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至理名言!

我个人认为,老子这句话的核心思想就是一切要适度。这种适度不仅适用于对名利、金钱的态度,也适用于育儿、爱情、社交等生活的各个方面。

育儿方面

爱孩子是每一位父母的天性,但过分的溺爱却对孩子的成长无益。我记得毛姆的《作家笔记》中曾说过:“无私的父母有自私的孩子。这不是孩子的错。他们接受父母为自己作出的牺牲,当那是自己的权利,这是自然而然的事儿。他们怎么会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付出就没有回报呢?”说得相当有道理,父母过于照顾孩子反而剥夺了孩子自己成长的权利,这样的孩子长大了脱离父母进入社会,从不知道付出,怎么去收获呢?

社交方面

适度在社交方面的表现就是与人相处,既不冷淡也不热情似火,保持在一个很舒服的状态。我以前很怕冷场,总是要没话找话,这种主动不仅导致了谈话的劣势,也比较心累。反倒不如取个中庸的态度,无话可说就不说,神态自若,安安心心地把自己摆在那里就好了。

爱情方面

适度在爱情方面表现为像毛姆说“恋爱的时候,人们应该控制交往的次数。我们谁也无法永远爱一个人。”感情长久的秘诀之一就是保持距离。反之,美国的心理治疗师苏珊则把恋爱中过于依恋的关系称之为“齿轮”状态,它带有极度的亲密感,同时也带来窒息感,让人无法忍受,一心逃离。

可以说,适度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具备指导性,以这种心态生活,就能如老子说的: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整天幻想88




图/文 南途北寻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整篇《道德经》里面,我认为开始这两句最经典,也是我最喜欢的两句。

《道德经》全书的所有内容,基本都是以“道”和“名”这两个字展开的。但是以我们现在的这个学识和功底来解释古人的这个经典文字,我觉得简直是有班门弄斧之谦,实在是不敢造次。

所以我们只能当茶余饭后聊天一样说说还是可以的。所谓“道可道,非常道”,这里面有三个道字,到底是个自什么意思?套用古人的一句话,真的是玄之又玄的东西。



依我猜测,这第一个“道”应该是老子悟出的那个道。就是“形而之上谓之道”的那个道。

那第二个“道”呢?是说的意思吗?应该不是。因为有人已经考证过。老子生活的那个时代,是用曰来表示说的。如,孔子曰、老子曰什么的。

“道者,径也”。所以我认为这第二个“道”在这里引申为一个具体的东西。既然是一个具体的东西,那就是可以形容、描述出来的。

第三个“道”好理解,既然是为“常道”那就可以理解为规律,暗指永恒不变的那个东西。

而“名可名,非常名”,就是说本来就那么个东西,自然的不变的状态,若要去强加分别,非要去冠之一个名头,打一个印记,就已经错离了。


就像《金刚经》里所讲:“如来者,非如来,是名如来”。而老子自己也说道常无为、道常无名、道法自然。

所以,说有无现,说无有生。有了心外生法,有无相立,遂天地万物生焉。斯以为,把老子这一句话若能想明白,《道德经》们基本大意就能了然于胸了。

各位朋友怎么看呢?以上为拙见。若有异,望求同存异,互通有无,谢谢。


南途北寻


(60)印象最深的是第六十章里的那句:“治大国若烹小鲜”。为什么对这句话印象最深呢?因为许多人在解读这句话时都说:治理一个很大的国家,要象烹煎小鱼那样不能随便翻动,随便翻动,小魚就弄碎了。而笔者认为,这句话应作如下解读:懂得道”的人,用“道”治理一个大国,就象烹煎小鱼那样简单,用不着时时去翻动,小鱼自然会煎好的。这样解读这句话,全章的内容才能贯通起来。老子说完这句话后,紧接着说:“以道莅天下”,连鬼神都不敢出来作祟,圣人也不伤人,人神各得其所,和谐共处,这种“德行”所体现出来的就是“大道”。老子本章通篇都在讲以“道”治国,认为以“道”治国是最简单,最容易的办法,连鬼神都不出来捣乱,圣人也不伤害天下万物,这不正是“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吗?

附:

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有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译文(大意):

用“道”治理一个大国,就象烹煎小鱼那样容易。用“道”去治理天下,连鬼神都不能出来捣乱。不是不出来捣乱,而是它作用显现不出来,也伤不了人。不但鬼神伤不了人,圣人也伤不了人。人神各得其所,互不伤害,他们的功德就归于“道”了。?


布衣闲人10


”水善万物而不争,因其不争,而普天下莫能与之争“,这句话在《道德经》中出现了三次,而且应该也是《道德经》中流传甚广的一句话了,也是我高中历史老师教给我的一句影响至深的话,也是因为这句话,我在边疆孤身一人的时候,开始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动笔读《道德经》,这本书真的给我带来了平复的力量。这句“不争”的话也成为我处世的“厚黑学”之一,嗯,对,缺心眼的女孩儿自己一人在外打拼的时候确实需要用这句话来保护自己、


陆月荷729


对我印象最深的是:《道德真经》第一章中的“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这句的意思是:“无”可用来表述天地混沌未开之际的状况,而“有”,则是“道”产生宇宙天地万物之本原的命名。其中“无名”是无形,“有名”是指有形,“母”就是母体,根源的意思。“道”从无名到有名的变化中而来,是生育宇宙万物之母而被命名为“道”,也就是说“道”是宇宙万物、天地自然之起源,更是永恒不变的根源。



《道德经》第一句:“”道可道非常道“”!让人印象最深!这是点人灵犀的一个金句子!也是《道德经》想要表达的主体意识!因为,人永远都在废弃老路的道路上寻求新路子再创新意识!老子第一句直接点明!“”非“”明显就是废弃不要了,不走平常路!道路总在走总在被废弃的路上而产生新的道路!这句话其实反应了老子是在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自然事物变化进程的一切!有与时俱进的根本思想!后面“”名可名非常名“”,实际上也是在强调和解释!老子洞悉一切的深邃思想从第一句就已经表露出来!两千多年以后的现代人用事实也证明了他所说的一切,不得不让人敬仰!


空观道人12345


《道德经》第一句:“”道可道非常道“”!让人印象最深!这是点人灵犀的一个金句子!也是《道德经》想要表达的主体意识!因为,人永远都在废弃老路的道路上寻求新路子再创新意识!老子第一句直接点明!“”非“”明显就是废弃不要了,不走平常路!道路总在走总在被废弃的路上而产生新的道路!这句话其实反应了老子是在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自然事物变化进程的一切!有与时俱进的根本思想!后面“”名可名非常名“”,实际上也是在强调和解释!老子洞悉一切的深邃思想从第一句就已经表露出来!两千多年以后的现代人用事实也证明了他所说的一切,不得不让人敬仰


赵建艺


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