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道德經》哪一句讓你印象最深刻?

採雲居士


曾經接觸管理工作時,研究電商公司管理模式,先是瞭解了大量國外的管理學,而後應用的過程中有一天看到老子講的一段話,非常震驚!

老子認為“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慾,而民自樸”,而且強調“無為無不為”

總結而來即是無為而治!而後每日實際管理工作中不斷的去理解 無為而治 的理念

百度翻譯大意是這樣“無為而治”並不是什麼也不做,而是不過多地干預、充分發揮萬民的創造力,做到自我實現,走向崇高與輝煌。

歷史上的太平盛世、宏圖大業,都是在道家無為而治指導下取得。

“無為”不是無所作為,而是不妄作為。因為不違背客觀規律,遵循客觀規律而為,所以無所不為,就是什麼都可以做,只要你遵循道,遵循客觀規律。

以上就是無為而治的大意,公司運轉需要效率的最大化,電商公司更是如此,很多人研究各種方法論套路、模式,無疑也是為了效率最大化從而實現利潤的極致,所以效率其實是公司最核心的問題之一,而提升人員效率將 無為而治 應用到管理當中其實可以總結為:管理的本質是幫助你的員工梳理出正確向上的價值觀、世界觀、人生觀!

這樣講可能不大好理解,簡單描述下其實就是,幫員工明確目標方向,在一定範圍內提供一切有助於員工出色完成工作的方法,之後不去過多幹涉員工工作具體執行過程,空間留給員工,讓他發揮創造力,完成之後以探討的心態與員工進行溝通,一起參與進來幫助他分析出問題,引導他用好方法解決問題!這個過程中你的角色不是領導,而是朋友

如此員工的主觀能動性就會發揮出來,目前我在這種引導模式下公司效率顯著提升,相信這個理念不知我會去研究,相信有類似經歷的人一定很多,期待您高論可以一起探討


Mr改寶寶


我喜歡: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其復。

意思是:把心念虛無到極點,保持著安靜和諧的神態,外面的事物都在發生著、運動著、交替著、摩擦著,我觀察著它們的來回變化。

一、老子認為“有”是萬物的開始“無”是萬物之母。“有”是“無”產生的,所以“無中生有”

二、宇宙萬象,變化萬千。所有的事物都是由虛無到有再到虛無;由靜到動再到靜。所以只有迴歸虛與靜才能看到萬物的本質,看清這萬物複雜的變化。

三、大家聽說過觀世音菩薩吧!“觀世音”不就是觀著萬物的變化與世間的“妙音”嗎?

其實我們能做的也就是“觀”。所以我非常喜歡這句話,它讓我迷失的時候找到自己該幹嘛;在我煩躁的時候能讓我鎮靜下來;在我無聊的時候能不空虛,能靜下心來修一修性子。







坤之柔


老子《道德經》第四十四章“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最讓我印象深刻。

老子這句話是對“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的回答,意思是說過於貪圖名利必然導致巨大的損失,而過多地追求財富累及身形,必然加速滅亡。所以他說“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至理名言!

我個人認為,老子這句話的核心思想就是一切要適度。這種適度不僅適用於對名利、金錢的態度,也適用於育兒、愛情、社交等生活的各個方面。

育兒方面

愛孩子是每一位父母的天性,但過分的溺愛卻對孩子的成長無益。我記得毛姆的《作家筆記》中曾說過:“無私的父母有自私的孩子。這不是孩子的錯。他們接受父母為自己作出的犧牲,當那是自己的權利,這是自然而然的事兒。他們怎麼會知道,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付出就沒有回報呢?”說得相當有道理,父母過於照顧孩子反而剝奪了孩子自己成長的權利,這樣的孩子長大了脫離父母進入社會,從不知道付出,怎麼去收穫呢?

社交方面

適度在社交方面的表現就是與人相處,既不冷淡也不熱情似火,保持在一個很舒服的狀態。我以前很怕冷場,總是要沒話找話,這種主動不僅導致了談話的劣勢,也比較心累。反倒不如取箇中庸的態度,無話可說就不說,神態自若,安安心心地把自己擺在那裡就好了。

愛情方面

適度在愛情方面表現為像毛姆說“戀愛的時候,人們應該控制交往的次數。我們誰也無法永遠愛一個人。”感情長久的秘訣之一就是保持距離。反之,美國的心理治療師蘇珊則把戀愛中過於依戀的關係稱之為“齒輪”狀態,它帶有極度的親密感,同時也帶來窒息感,讓人無法忍受,一心逃離。

可以說,適度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具備指導性,以這種心態生活,就能如老子說的: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整天幻想88




圖/文 南途北尋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整篇《道德經》裡面,我認為開始這兩句最經典,也是我最喜歡的兩句。

《道德經》全書的所有內容,基本都是以“道”和“名”這兩個字展開的。但是以我們現在的這個學識和功底來解釋古人的這個經典文字,我覺得簡直是有班門弄斧之謙,實在是不敢造次。

所以我們只能當茶餘飯後聊天一樣說說還是可以的。所謂“道可道,非常道”,這裡面有三個道字,到底是個自什麼意思?套用古人的一句話,真的是玄之又玄的東西。



依我猜測,這第一個“道”應該是老子悟出的那個道。就是“形而之上謂之道”的那個道。

那第二個“道”呢?是說的意思嗎?應該不是。因為有人已經考證過。老子生活的那個時代,是用曰來表示說的。如,孔子曰、老子曰什麼的。

“道者,徑也”。所以我認為這第二個“道”在這裡引申為一個具體的東西。既然是一個具體的東西,那就是可以形容、描述出來的。

第三個“道”好理解,既然是為“常道”那就可以理解為規律,暗指永恆不變的那個東西。

而“名可名,非常名”,就是說本來就那麼個東西,自然的不變的狀態,若要去強加分別,非要去冠之一個名頭,打一個印記,就已經錯離了。


就像《金剛經》裡所講:“如來者,非如來,是名如來”。而老子自己也說道常無為、道常無名、道法自然。

所以,說有無現,說無有生。有了心外生法,有無相立,遂天地萬物生焉。斯以為,把老子這一句話若能想明白,《道德經》們基本大意就能瞭然於胸了。

各位朋友怎麼看呢?以上為拙見。若有異,望求同存異,互通有無,謝謝。


南途北尋


(60)印象最深的是第六十章裡的那句:“治大國若烹小鮮”。為什麼對這句話印象最深呢?因為許多人在解讀這句話時都說:治理一個很大的國家,要象烹煎小魚那樣不能隨便翻動,隨便翻動,小魚就弄碎了。而筆者認為,這句話應作如下解讀:懂得道”的人,用“道”治理一個大國,就象烹煎小魚那樣簡單,用不著時時去翻動,小魚自然會煎好的。這樣解讀這句話,全章的內容才能貫通起來。老子說完這句話後,緊接著說:“以道蒞天下”,連鬼神都不敢出來作祟,聖人也不傷人,人神各得其所,和諧共處,這種“德行”所體現出來的就是“大道”。老子本章通篇都在講以“道”治國,認為以“道”治國是最簡單,最容易的辦法,連鬼神都不出來搗亂,聖人也不傷害天下萬物,這不正是“道常無為而無不為”嗎?

附:

治大國若烹小鮮。以道蒞天下,其鬼有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非其神不傷人,聖人亦不傷人。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

譯文(大意):

用“道”治理一個大國,就象烹煎小魚那樣容易。用“道”去治理天下,連鬼神都不能出來搗亂。不是不出來搗亂,而是它作用顯現不出來,也傷不了人。不但鬼神傷不了人,聖人也傷不了人。人神各得其所,互不傷害,他們的功德就歸於“道”了。?


布衣閒人10


”水善萬物而不爭,因其不爭,而普天下莫能與之爭“,這句話在《道德經》中出現了三次,而且應該也是《道德經》中流傳甚廣的一句話了,也是我高中歷史老師教給我的一句影響至深的話,也是因為這句話,我在邊疆孤身一人的時候,開始在夜深人靜的時候動筆讀《道德經》,這本書真的給我帶來了平復的力量。這句“不爭”的話也成為我處世的“厚黑學”之一,嗯,對,缺心眼的女孩兒自己一人在外打拼的時候確實需要用這句話來保護自己、


陸月荷729


對我印象最深的是:《道德真經》第一章中的“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這句的意思是:“無”可用來表述天地混沌未開之際的狀況,而“有”,則是“道”產生宇宙天地萬物之本原的命名。其中“無名”是無形,“有名”是指有形,“母”就是母體,根源的意思。“道”從無名到有名的變化中而來,是生育宇宙萬物之母而被命名為“道”,也就是說“道”是宇宙萬物、天地自然之起源,更是永恆不變的根源。



《道德經》第一句:“”道可道非常道“”!讓人印象最深!這是點人靈犀的一個金句子!也是《道德經》想要表達的主體意識!因為,人永遠都在廢棄老路的道路上尋求新路子再創新意識!老子第一句直接點明!“”非“”明顯就是廢棄不要了,不走平常路!道路總在走總在被廢棄的路上而產生新的道路!這句話其實反應了老子是在用發展的眼光看待自然事物變化進程的一切!有與時俱進的根本思想!後面“”名可名非常名“”,實際上也是在強調和解釋!老子洞悉一切的深邃思想從第一句就已經表露出來!兩千多年以後的現代人用事實也證明了他所說的一切,不得不讓人敬仰!


空觀道人12345


《道德經》第一句:“”道可道非常道“”!讓人印象最深!這是點人靈犀的一個金句子!也是《道德經》想要表達的主體意識!因為,人永遠都在廢棄老路的道路上尋求新路子再創新意識!老子第一句直接點明!“”非“”明顯就是廢棄不要了,不走平常路!道路總在走總在被廢棄的路上而產生新的道路!這句話其實反應了老子是在用發展的眼光看待自然事物變化進程的一切!有與時俱進的根本思想!後面“”名可名非常名“”,實際上也是在強調和解釋!老子洞悉一切的深邃思想從第一句就已經表露出來!兩千多年以後的現代人用事實也證明了他所說的一切,不得不讓人敬仰


趙建藝


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