冶生蓮手中的精彩人生

右手平端繡繃,左手捏針,一縷縷五彩的絲線在靈巧的雙手中上下翻飛,交織相融,匯聚成一幅幅形態各異、內容豐富的美麗畫卷……每天下午,平安驛袁家村的一間小小繡房內,冶生蓮和她的小夥伴總會沉浸在這裡繡山繡水繡花鳥。從2012年開始接觸刺繡至今,7年時間不僅練就了精湛的繡技,更繡出了她的精彩人生。

2000年,冶生蓮下崗了,為了增加家庭收入,她在朋友和家人的幫助下,在城東區共和路租下了一間小店鋪,做起了潤滑油生意,由於她待人熱情誠懇,誠信經營,潤滑油經銷店由小到大,逐步發展成為潤滑油代理專賣店,並安置了5名下崗職工,先後6次被省、市及城東區工商局評為“誠信個體工商戶”、“先進個體工商戶”、“價格誠信先進單位”、“光彩之星”、“放心門店”等榮譽稱號。

通過自己的努力,冶生蓮的生活逐步富裕了起來。當她看到社區裡無業、失業、殘疾婦女無經濟來源、生活困難時,不由想起自己當年下崗時的困境,為此她萌發了帶領她們用自己雙手創造美好生活的想法。2012年11月,冶生蓮參加了編織、刺繡技術培訓班。並掌握了技術,瞭解了銷售渠道,主動把社區裡沒有穩定經濟收入但能夠進行手工勞動的家庭婦女和下崗職工以及殘疾人員組織起來,為她們進行免費培訓,併成立了“依蓮”阿孃手工編織隊。

很快,姐妹們掌握了基本的手法,一批批手工編織的地板襪、包袋、兒童手工刺繡工藝布鞋、民間盤繡、拉繡、十字繡、絲帶繡等作品在各種集市上供不應求。經過幾年的發展,“依蓮”阿孃手工編織隊手工編織培訓工作室已覆蓋湟中、湟源、大通、平安、貴德等社區縣,並建立了5個手工藝培訓點,擁有長期從事手工編織人員60餘人,為帶動西寧周邊縣鄉婦女脫貧致富起到了帶頭作用。

從畫畫到走針,從在破布上練習,到簡單的荷包、小掛飾、鞋墊繡品,沒有刺繡基礎的冶生蓮只能從最簡單的步驟開始,一針一針地練習,儘管指頭上早已像蜂窩一樣全是針眼,但倔強的冶生蓮卻跟繡花針“較上了勁”,始終不肯服輸。“那個時候手太笨了,繡出來的東西歪七扭八的,現在如果你讓我去看當年繡的東西,那完全是一種慘不忍睹的感覺。”想起初學編織刺繡的情景時,冶生蓮笑著打趣道。

“刺繡本身就是一項古老的技藝,雖然老一輩有人會做,但會這門手藝的人不是很多。”雖然我是男兒身,但傳承這事兒需要有人去做啊。”平安區沙溝鄉沙溝村村民韓彪對記者說。如今,韓彪通過快手平臺,現場演示刺繡牡丹花,一幅作品能賣到8000元至上萬元不等。

因為時代背景的不同,刺繡的手藝,是67歲的土族阿姑牛麻素少女時期就學會的。她告訴記者,那是個年輕媳婦都會扎花的時代,沒有人特意教。她就坐在母親旁邊,看著母親一針一線地縫製。時間長了,自己摸索著也就會了。“我從小就愛做一些手工活,原先只是因為興趣在家做著玩兒,沒想著靠做這個賺錢,只是在週末或節假日的時候會把家裡做多的盤繡拿到集市上來賣”,後來越做越多,又開始往親戚家送,有時候一做就是一整天,閒的時候就會想做,要是不做,心裡空落落的,心慌得很。”她眯著眼笑著說。

傳承民族特色手工藝,創新產品,提高產品競爭力,發揚巾幗志願服務精神,為更好傳承民族文化和民族工藝不斷努力。冶生蓮是這樣想的也是這樣做的。

在冶生蓮的帶領下,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學刺繡,冶生蓮也逐步走進了人們的視野,她利用閒暇時間遠赴湖北、四川、蘇州等地給那裡的婦女們進行培訓,並被邀請到高校向學生們講解傳統刺繡法。7年間,冶生蓮先後開展了7期培訓班,培訓人次達700餘人。資助了17名貧困學生,為貧困山區開挖2孔“母親水窖”;積極參與“愛心媽媽”項目,為青海省55名留守兒童編織過冬毛衣和圍巾開展送溫暖活動;2015年母親節期間為60名愛心媽媽送去了60套手工編織包。為青海省婦女兒童基金會資助1000元人民幣。工作室先後榮獲西寧市婦女創業示範基地;全國巾幗科技特派員暨新型職業女農民培訓班優秀學員獎;工作室帶頭人冶生蓮本人先後獲得“善行義舉社會公德模範”;“感動夏都最美媽媽”;青海省“最美家庭”;城東區道德模範等多項榮譽稱號。

如今,冶生蓮的刺繡作坊在當地已經小有名氣,每年都能創作刺繡上千張,為作坊裡的姐妹們帶來近萬元的收入。“沒有一個人生來是任何事情都會的,但只要有心,什麼都難不倒,有志者事競成嘛。”在採訪結束時,冶生蓮感觸頗深得告訴記者,是刺繡改變了她的生活,也成就了她的夢想。(記者葉文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