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哪些孝顺的人?他们都有什么样的孝行?

0小叔谈情感


中国自古以来就讲究孝道,也是中华民族尊奉的传统美德。如百善孝为先,诸如卧冰求鲤,闻雷泣墓,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等等典故。也正是因为中国历来注重孝道,才不断推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不断深入发展,才让中国人民紧紧团结在一起。

今天我要说的这位孝顺的人是一位上将,他叫许世友。



一、许世友的“不孝”。少年时代家贫给武术师傅打杂,后入少林寺习武,之后1928年许世友参加革命,他一直离家,在外征战驰骋,指挥战斗,所以很少有时间回老家看望母亲,因其年幼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他由母亲一个人带大,所以,许世友因国家大义而不能照顾母亲而心生愧意,1952年他任山东军区司令员时,请假探亲,见了母亲长跪不起,众人百般规劝他才起来。1959年他因工作再一次路过家门,看见74岁的母亲还在打柴哦、喂猪,不禁泪流满面。后母亲病危因公务未能及时到母亲身边,成为他一生的憾事。

许世友的母亲



二、许世友的尽孝

许世友戎马一生,从战争时代走过来的人,都一心扑在革命上和建设上,所以对独自抚养自己长大的母亲有很大的愧疚,不能及时尽孝。生前不能为母亲尽孝,这是人生的一大撼事。许世友在安排自己后世的时候 ,特别交待:我死后不火化。这样很多人意外,因为中央要求领导干部要带头执行火葬政策,但许世友说,我没有在上面签字。也许有人认为许世友带头实行特殊待遇,而当他说出理由的时候,大家都沉默了。我从小离开家,没有在母亲身边尽孝,所以死后我要和母亲埋在一起好好尽尽孝。对许世友还乡土葬一事,邓小平的批示是:“下不为例。



最终,许世友如愿陪伴在母亲的身边,生前不能陪伴老母亲于左右,死后常伴母亲左右,做一个不离家的好儿子。



在革命战争年代,有多少人离开父母奔赴战场,最终长眠于异乡他地。这些牺牲的革命烈士因国家大义而不顾自家小义,让我们向他们致敬。他们永远是我们的英雄。



六亲不和有孝慈,家庭是生命延续过程中的造化并不是人类乃至生命的终极归宿,所以并不具备终极价值。人类的使命是突破老病死而拥有自由和爱情,一旦老病死不复存在则生亦不再需要,人人物物复归夲性何家之有?忠孝仁义也失去了存在价值。仁义礼智信忠孝是人类在罪恶和迷惑中的假借和坚持,一旦罪恶迷惑无知不复存在,仁义礼智信忠孝也就失去了价值和意义,人类在和谐自足和无迷惑中自在自乐,善恶是非也就不复存在。

在人人觉醒而自明的今天,再去纠结于孝与不孝有价值吗?老病死没有了,人人身心健康自立自足孝又何用?如何孝?落后的伦理价值观是时候进阶了,把精力放在理解改造自然和身心健康上,争取无烦恼无障碍孝与不孝一并超越,方是大解脱。


阳光明贞


其实孝顺子女民间多了去了,因为普遍所以不需要记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