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来看,二月河的文学成就与姚雪垠相比优劣如何?

醉卧西湖18


这样的问题不好比较,两人处于时代不同,如过论写作的艺术水平,应该是不分伯仲,论影响力,恐怕二月河比较大,因为二月河写的清朝三部曲。完全是出自内心的创作,并没有受到任何部门或者个别人的胁迫,所以写出作者的感情,书写的活龙活现!教人感觉作品饱满,内容丰富,引人入胜,最后拍成电视剧了,传播更是广泛。姚雪垠那年代正处于政治挂帅时期,受政治影响,作品就有局限性,思路也不敢放开,一部李自成,虽说当年影响很大,但是多是官方推崇,现在也是诟病很多,改革开放后,再没见姚雪垠作品问世!所以两人没有可比性,可惜了姚雪垠的满腹才华。谢谢大家。





张思远33


姚雪垠


首先向二月河先生致哀,去年我朋友还说要带我去他家,最终因为我的原因没去成。

这两个人区别很大。姚雪垠的《李自成》总体上是一篇小说,小说的味道太浓,文笔不错,前几篇的构思也很好,但是他基本是站在李自成的立场上写的,把李自成写的比朱元璋还厉害。你当做小说去读读,也就罢了,要当成历史知识去读,千万不要读。

这本小说没有能够分析出明末的势力对比,虽然把明朝的腐败写的比较透彻,但是没有分析满清的实力,没有分析李自成真正的实力和面对的形势,没有深刻分析李自成之败:一败在战略失误,不该那么快去捅北京这个马蜂窝,应该坚持先南后北的战略,把北京留给崇祯和多尔衮周旋,李自成自己经营中原和南方;二败在李自成没有根据地,没有牢固的基本盘,没有一直核心部队,“老八队”一是不够老,二是不够大,撑不起百万流民组成的大军,所以一打就散,一年后就死。如果李自成真有小说描写的这么厉害,天下必定是李自成的,多尔衮算个屁。



二月河的落霞三部曲写的不错,我看过电子书,也买过纸质书。这三本书也是讴歌大人物的,但是总体上来说,这本书写的比较扎实,讲的多是历史事实。二月河的清史知识连金庸都佩服,自叹不如。这三本书深刻刻画了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的形象,前两本更好。二月河自己也知道,无论康熙、雍正、乾隆多厉害,毕竟已经步入封建社会的后期,在世界日新月异的发展潮流中,已经落后,只是在这个落后的过程,二月河没有去写。不过,不能求全责备,毕竟清末是三千年未有之变局,撇开这些,这三本书真是好书,可以当历史书读,可以收到启发。

总的来说,我认为二月河更胜一筹,其书也经得起考验,个人愚见。


坐看东南了


如果说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历史小说的杰出作品有哪些,最具知名度的一定是姚雪垠的《李自成》和二月河的"落霞三部曲"。18年作家二月河的去世,使得历史题材的小说话题热度重新高涨,同时对不同作品褒贬不一的评价也层出不穷,要对比两部作品的优劣就要涉及到作品的人物形象、艺术特色、叙述手法等方方面面,笔者也会在文中尽量客观的进行对比。

1、苦难中诞生伟大,作家创作背景的分析。

二月河原名凌解放,年轻时的从军经历是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段历程。在他的作品中,能够详尽的分析战争胜败原因,描写兵戎相见的厮杀的场面,一方面是来源于他对大量史料的考证,另一方面便是来源于曾经多年的参军经历。在特殊的历史时期里受到的思想教育,也影响了他的写作风格,二月河的创作风格一直以其大众化和通俗化著称,可以明显看出他的作品继承了30年代解放区文学大众化的风格,在苏俄文学严肃传统的文风的影响下,丝毫不见西方文学的先锋、抽象等手法。

而《李自成》这部小说的完成,是在作者经历了文革时期的变动之后,反思时代与自身,中国农村在近现代的巨变之现状后凝结成的作品。作家姚雪垠自抗战之初便是坚定地左翼文学作家

,在根据地从事抗日工作,使作者看到了战乱中中国农村的黑暗,更深的触碰到了农民阶级的性格中的两面性和中国农村困苦的现状。 在这样丰富的人生阅历的造就下,作者的成名作《差半车麦秸》《人性的恢复》《长夜》以及历史长河小说《李自成》中都可以看出中国农民群体的缩影,与历史文明造就下的传统的性格在农民身上的继承。

2、从历史出发,创造丰满的帝王将相。

创造《李自成》的人物形象时,姚雪垠曾说过:"处理人物方面有个基本原则,就是从历史生活出发"。纵观《李自成》中的代表人物:李自成、崇正皇帝、张献忠、高桂英,我们看到的不是一个个符号化的皇帝大臣、草寇将军,作者在创作中由历史记载延伸,进行了丰富的想象,但这绝不是凭空猜测,而是对明末社会生活进行考察后的合理杜撰,比如在潼关南原大战的描写中刘宗敏落马掉入坑中,便在坑里挥刀抗敌,这一段的描写充满浪漫的英雄主义色彩,但实际生活中也可行,符合古人英雄形象。在创造人物形象时不写不符合现实的"超人",做到了典型形象与各自特点的统一。

但《李自成》的人物设计并不是完美无缺的。如果说缺陷在哪里,笔者认为最大的败笔当是主人公李自成。说到这个人物的创作,我们不得不谈论《李自成》这本小说的整个创作时间之久,从1957年到1999年整整42年,统共五卷的小说创作基本横跨中国半个当代,乃至最后第四卷第五卷的出版甚至未赶到作者去世之前。从李自成的形象中可以明显看出前期过于符号化"高大全",是一个几乎毫无缺点的"完人"形象,而到第四卷,作者意识到这个形象的缺漏后,笔锋直转开始暴露他的阴暗面,使得读者感觉十分突兀,形象的塑造上也有一定崩塌。

有心种花花不成,无心栽柳柳成荫。作为配角和反派的张献忠与崇祯却大获成功。如果说李自成是一个高大的符号化的反抗者,张献忠就是一个性格矛盾的,却更加丰满的人物。他的塑成少了作者的人为捏造多了本真和环境影响的合情合理。而崇祯获得的评价几乎是全书最高,朱由检这个形象并不是简单地亡国之君,相反在经历童年的深宫宫斗,前人的荒废朝政,朱由检励精图治兢兢业业,妄图中兴大明,他的形象是一个完完全全的明君,但奈何国家的腐朽与他始终站在农民的对立面,造成了悲剧的不可挽回。这个形象的成功在于作者很好的将历史的真实与艺术结合,没有主观臆断的丑化反面人物。

相较而言,二月河与姚雪垠犯了几乎相同的错误,在塑造康熙雍正乾隆的形象时,主角光环太过强大,几乎都在表现皇帝的优点,比如雄才伟略、勤政爱民,而对于历史上发生的"黑点"比如文字狱和农民起义,就采用了淡化或干脆不写的方式。在大臣面对皇帝的情节中,为了维持皇帝深受爱戴的明主人设,除了反派以外,其余大臣当面不会反驳皇帝,且对皇帝都充满敬慕之情,这种处理也使得皇帝的人物的塑造单薄了许多。

但对"士人"阶层的塑造,这本小说是成功的。二月河塑造的清代知识分子不同于传统的士人阶级,他们意识超前,抛开狭隘的民族成见,着眼于天下,不提倡隐居避世,而是真正的"以天下为己任"。这种形象的塑造也给读者了一个崭新的视角来思考中国历史上下五千年的士大夫精神的精髓。

3、读者至上原则,百科全书式的语言艺术。

姚雪垠曾说,在创作《李自成》时,他的原则是"大开大合,有张有弛"。"大开大合"是指单元组合构建全套小说,即每卷有若干单元,单元之间有能够互相串联的一条主线构成完整故事,全书为一个大单元,单元独立而又相互呼应。里面的各个小单元可以写北京也可以写四川,可以写南方也可以写塞外,通过小单元的组合展现了明末一个较完整的社会风貌。包含大量社会风貌、人物群像、生活图景的小说,中国古有《红楼梦》,西方著名的百科全书式小说如《百年孤独》《安娜卡列尼娜》。百科全书式的小说其优点在于视角广阔,因此《李自成》的最大特点便是架构宏伟而又不失细致入微,但同时缺点也明显,单元结构也使小说情节有一定弱化。

"有张有弛"是指,在情节安排上采用一张一弛的手法。比如在商洛山壮歌的情节后转写开封,姚雪垠认为,一松一紧的写法能够适当的引起读者阅读时的紧张,有利于抓住读者的心理。

在面对读者时,二月河就更直白了。他在自传式散文集《二月河语》的封面语上就写了:"平常的读者,用他的血汗钱购书者,永是我的上帝,苛求永远的拥有读者是我著述的期盼"。作为畅销小说作家的二月河将对读者趣味的迎合放在了第一位,所以在叙事手法上,二月河与姚雪垠不同,采用了传统的小说叙述方法

中国传统小说在古代文学史上地位一直不高的主要原因就是以读者观感为第一,注重故事性,这与当代畅销书的宗旨又不谋而合,二月河采用了传统的叙事视角,简单清晰的故事线,用曲折紧张的情节增加可读性,可以看出作者深受到"文学通俗化"的影响。这种创作手法固然不能如姚雪垠一般有宏大的架构广阔的视角,但是却能保证故事情节的清晰和节奏的紧张,从而得到更大的读者群。

但是单纯迎合读者必定不能长久,所以作者很聪明的在故事里全程贯穿着符合现代认知的时代精神与审美,拔高了作品的主旨。

在讨论语言艺术时,二月河与姚雪垠都使用了大量的诗词、对联、歌赋。通过诗词调节氛围,渲染时代特色,也有助于塑造人物推动情节。姚雪垠在语言上比起二月河更高明之处则在更注重人物语言的个性化。比如在突出张献忠的直爽粗鲁时,他常常自称"俺",也从不用成语或谦称,一通大白话就能让读者在脑海里描绘出一个粗鲁没文化,但是真诚直率的草根将军形象。

4、艺术成就的对比,悲剧与庙堂权谋

明末的历史史实注定历史小说无论如何杜撰都不应该脱离悲剧的基调。《李自成》这部小说可以说是在明朝覆灭的大悲剧下,李自成、崇祯、张献忠、卢象升各人不同背景的悲剧矛盾的集合体。在每个人不可逃离的悲剧命运下折射出了时代的悲剧,民族的矛盾、阶级的矛盾、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共同汇成了一曲壮丽的挽歌。

二月河的帝王三部曲都采用了几乎相同的结局模式,即皇帝垂垂老矣,留下了清河海晏的帝国和被历史记载千年的功勋。相较于结局的平淡,二月河更重视小说的过程,尤其是对于朝堂上权谋利益相争的描写十分精彩。通过对庙堂权谋的描写,展现了不同阵营的矛盾的角力,塑造了许多个性不同的角色,通过这些斗争来揭开了康乾盛世的面纱,暴露出清朝时期官场、阶级、民族的矛盾。

很难说在艺术成就上两部作品谁更高一筹,笔者只能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姚雪垠与二月河的历史小说对于我们后人而言,至今仍具有非常大的文学价值和时代意义。


一往文学


二人都是应景的文人。适应统治者不同时期需要写出了对应的作品。从其二人在全国政协、人大的任职也可已看出,得到了认可。

姚雪垠从五七年开始写《李自成》配合国朝建立依靠农民战争的现实,美化农民战争,李自成几乎成为完人,简直就是马克思主义者,只是我就不明白这样的人怎么会失败?他的辩证法和方法论没有问题呀!

二月河的写作背景是改革开放了,需要突出集权下有能力的领导人的形象。二月河的落霞三部曲,正好描写了,清朝的三代核心。符合人们渴望明君的希望,尤其雍正王朝,突出了雍正改革的难度,为民做主,一心为民着想的形象。很有映射效果。

不同时期,唱响对应的旋律,是他们成功的地方,也是二人存在局限的地方,用现代建构历史太多,尤其是建构古代人的思想,结果入戏太深,竟然真把自己当作历史学家了。至于二人的作品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个人认为,获得了茅盾文学奖的那个,并不见得水平就高。同时在流量为王的今天读者最重要,能有多少人去读那个化了妆的起义者。而二先生的评价也很两级:有人认为他给满清鞑子树碑立传,赞扬专制统治;有人认为他很好的把皇帝描写为有血有肉的人。历史学者认为,他创作的是小说,不能当作历史来读;文学界认为他的作品属于大众通俗文学,不屑于对它品头论足。

斯人已去,盖棺难有定论;殷鉴不远,是非岂无纷争。


莱驹为右


作为读者,只谈体会,姚雪垠的《李自成》是大手笔的获奖作品!读后确也感人。但书中对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领袖,最后为什么走向失败着墨不多,显得影响力不足。在中国历史上,以战争完成改朝换代的更替,汉,唐,元,明,清都成功了,唯独李自成,虎头蛇尾,最终功败垂成,成为千古遗憾!〇二月河的落霞三部曲(《康熙王朝》《雍正王朝》《乾隆皇帝》),虽有宫庭隐秘,帝王之术的描述,不尽人意,但康熙做为帝王之家,能北征沙俄,灭三藩,得周培公中华版图,收台湾,打准葛尓,征服新疆,西藏,设班禅,达赖,完成统一大业。雍正为国家兴旺,励精图治,实行改革,最后改变了国家的贫穷面貌。这些都给我们留下很多的回忆和启发。


张永科38


姚雪垠和二月河,有可比性吗?不必纠结这个问题。姚雪垠,往好处说,是老一辈作家,他是写故事的能手,小说的套路十分高超。他最大的缺陷是刻意拔高了李自成,李因为是农民起义的代表,可想而知,你不让李红得发紫,你不让李向“八路军”靠拢,那是不可能的!请回想一下,曹禺先生为了周总理民族大团结的一厢情愿,写了《王昭君》,最后是什么结局?“圣意难违”,代表不了艺术规律!李自成,因为代表了推进历史的“正能量”,很多愚昧不堪的特性都被淡化了。至于落二月河的“落霞三部曲”,可谓开辟历史小说之先河,过去对帝王将相,除了痛斥批判,根本就不能正视一眼!二月河把康雍乾祖孙三代都写出来了,很了不起。姚雪垠和二月河,他们致命的短板是忘记了中华历史!李自成的愚昧无知、祸乱天下,以及康雍乾祖孙三代对中华文化的无情践踏,都被作家们忽视了。为了小说的精彩,他们数典忘祖,仅仅沉醉于小作坊的自我陶醉。这是中国作家的最大弊病。


爱吃鱼的猫8571


二月河刚刚去世,对他的历史小说评价已经成为热点,人们在藉由二月河的帝王小说系列来反思对这类小说的理解。把二月河与姚雪垠对比,不失为一个好的角度。

先说姚雪垠的小说。长篇小说《李自成》是哪个年代为数不多受到高层保护而创作下去的小说,因为李自成是农民起义领袖,得到过老人家的肯定,姚雪垠写这部小说的口径又与上峰要求的一致,所以在万马齐喑时才能有创作可能。这部小说的最大缺点就是美化李自成及其起义队伍,把李自成的“老八队”写成了“老八路”,秋毫无犯,纪律严明,深受百姓欢迎。按这部小说的写法,就无法解释李自成打下北京才短短42天就被迫撤出的情况。说明这支军队是经不起胜利的考验的。

而二月河的帝王系列小说,主要是《康熙大帝》《雍正皇帝》《乾隆皇帝》过多地描写三个皇帝宵衣旰食、勤政爱民,顶多是用用权谋、宫斗,还是人民的好皇帝的。小说对三个皇帝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怎样迫害汉族知识分子、制造文字狱方面确实描写和揭露不够深刻,主要是没有足够的篇幅,对他们统治的残暴性揭示得不够全面,反而像歌功颂德,这就让很多人非常反感。

比较这两位作家的局限性,是为了更准确地看待历史,客观评价历史人物。当然,任何作家都不免会在自己的局限性内,没有局限性就是完人了。但是,我们应该更好地跳出自己的小圈子,争取有个大视野。


迷楼


姚雪垠的《李自成》我看过,只是时间久了,有点印象模糊,不过当时看的时候还是一气读下去的。二月河的作品,我看了《康熙王朝》和《雍正王朝》,印象最深的是《雍正王朝》,一是因为历史上雍正的非议比较多,二是因为《雍正王朝》的情节更引人入胜。我大概读了三遍,每一遍都有新的感受,也许是作者的“春秋”笔法,使我对雍正有很强的好感,觉得如果中国历史上的皇帝都能像雍正那样,天下苍生应该都很幸运。如果官吏都像李卫田文静那样用心做官,老百姓一定生活能够安宁。当然,小说就是小说,从真正的历史角度看雍正是在“康乾盛世”之间起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执政时间虽然不是很长,但期间还是有不少政绩的。只是作为古代皇帝,一样具有很大的局限性,比如雍正笃信佛学,沉迷于丹药,对自己手足无情等等,最后死得有点不明不白。


boulder1


二月河的三部曲没有看过,仅看过改编的电视剧,康雍乾好象是中国历史上最能体谅老百姓的好皇帝了,金庸先生也据有同样腔调。儿时看过的杨州十日,嘉定三屠,以吕四娘等故事,传奇,对清庭全然没有什么好感,二月河先生是叙述历史,还是戏说历史呢?姚雪垠先生写李自成之念,始于解放前,文革中才达圣听,完全不是什么遵命创作,奉命之作,而是根据明史,及参考相关历史资料为依据的,作品中相当正确还原了明朝未年时的政治经济及人民生活真实情况,许多细节都是经过认真考证过的,是了解明未社会状况的史书。用了几十年写成的历史巨箸。以姚先生的文学功底,写一部小说竟用数十年,可见用力之深。至于对李自成的表述,许多人有过份之举。李自成也称得雄杰之材。跟随高闯王举事,十余年历经艰难,终于推翻明王朝。刘邦打败项羽,手下有一大批优秀文才辅佐,张良,陈平,萧何等。朱元璋称帝也有刘伯温,李善长一大批谋士相助。而李自成,仅有牛金星,宋献策,及李信即李岩数人,李岩是否真有其人,也在存疑之中。李自成最大的失败在于进了北京之后所制定一系列政策,有不能下狠心处置刘宗敏之类的骄狂之人。称之流寇,他没有为自己建立一个根据地,或者后方基地,所以山海关一败,不可收拾。刘邦屡战屡败,靠的是萧何为其守关中之故。所以刘邦封萧何第一功臣。姚雪垠先生作品李自成,在中国文学史上会有一席之地。


圪塔人家


我很佩服姚雪垠,用几十年时间写了一本书,态度之认真,写作之严谨,由此可见。而二月河,用同样的时间写了几本书,赚了不少稿费,工作效率之高,同样令人敬佩!

我是一个穷人,在阶层固化的今天,翻身的希望很小,但是我渴望翻身,不放弃改变命运的努力。自然我就希望有一个榜样鼓励着我,不言弃,不绝望,锲而不舍,努力向前。现在就有一个现成的榜样放在眼前,那就是《李自成》以及他的作者姚雪垠。

我说过,不管历史上李自成是什么样子,但书中的主人公李自成和我有一样的出身,一样的经历,一样的遭遇,但他不甘心命运的摆布,面对邪恶奋起反抗,面对困难无所畏惧,面对失败永不言弃,愈挫愈奋的精神是今天的我辈所缺乏的,的确需要精神上的补钙。所以我很敬佩李自成,也希望以他为榜样,通过努力改变自已贫穷的命运!

致于有人说李自成打江山守不住自已的江山,不是治国的料。对不起,我还没有到执掌自已命运的地步。在自已还很贫贱,还在为自已的生活奔波打拚的时候,考虑那种成功之后如何坚守的问题对我来说太过遥远,也可以说是浪费时间。这就好比一个穷汉还没挣到几个钱,他绝对不会去考虑以后的遗产留给谁的问题。

相比之下,二月河写的那些清朝皇帝们,以及他们的勾心斗角,阴谋诡计,都是清朝统治阶级愚弄百姓的教科书。与我等贫贱阶层离得太远。

有时候想想,晚上看看清宫戏,也挺兴奋,很是过瘾,可是第二天睁开眼,还得上班打工,还得为五斗米折腰。想想当今的生活这么难,生活费用这么高,不但自己,连下一辈人的命运都很难改变,自已还在为清宫戏中的主人公命运而担忧,这还不是吃饱了撑的。

因为姚雪垠所写文章的主人公与我等命运相似,能激起我的共鸣,所以我更倾向于姚雪垠以及他写的《李自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