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世南的《蝉》到底说了什么?

吾小慈


虞世南是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诗人、政治家,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他性情刚烈,直言敢谏,深得李世民敬重。这首《蝉》同样表示了虞世南的性情,他点明蝉居高声自远,不是由于凭借秋风一类外力所致。这首诗的弦外之音是说,做官做人应该立身高处,德行高洁,才能声名远播,这来自人格的力量,绝非外力所致。作者以蝉居高饮露象征高洁,表达出了诗人对人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表现出一种雍容不迫的气韵风度。

《蝉》这首诗是一首咏物诗,以物寄托,写蝉的形体、习性和声音,暗示着诗人高洁清远的品行志趣,咏物又是咏人。下面我们从这首诗的每一句分析,进一步了解这首诗的内涵。

蝉 [唐] 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垂緌饮清露:蝉垂下像帽带一样的触角吮吸着清澈甘甜的露水。古人认为蝉栖身高树,只喝清洁的露水。这一句也有些象征的含义,"緌"是古代身份较高的人系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这里用"垂緌"暗示显宦身份。"垂緌"与"清露"暗示自己的显要身份和清廉的品质。

流响出疏桐:声音从稀疏的梧桐树枝间传出,写蝉声之远传。梧桐是一种枝干很高大的树,"疏"更见其枝干的高挺清拔,且与末句"秋风"相应。"流响"表示蝉声的长鸣不已,使人想象得出蝉声的悦耳动听和持续,"出"把蝉声传送的过程形象化,仿佛使人感受到蝉声的响度与力度。这一句虽只写声,但却可看见人格化了的蝉站在高处,清隽飘逸的形象。这一句对蝉声远传的生动描写,使三四两句字字有根。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蝉声远传的原因是因为蝉居在高树上,而不是依靠秋风。写出了蝉声远传的原因,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是由上两句引发的议论。蝉声远传,一般人往往以为是借助于秋风的传送,诗人却独具匠心,强调这是由于"居高"而自能致远。居高实指蝉所居的梧桐树高,还暗指品格之高。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如权势地位等,自能声名远播,这里所突出强调的是人格的美,人格的力量。这两句中的"自"与"非"字,一正一反,相互呼应,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表现出一种雍容不迫的风度气韵。同时诗人笔下的人格化的"蝉",也带有自喻的意味。

《蝉》用比兴的手法,托物言志,讴歌了蝉的高洁品格,抒发了作者追求心地纯洁的胸怀。作者写蝉居于高处、鸣声远播,而不需借助秋风,强调立身高洁的人,并不需要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同时以蝉的形象表现了封建士大夫的志得意满和清高。

唐人咏蝉诗除本篇外,李商隐的《蝉》和骆宾王的《在狱咏蝉》也很著名,李诗:"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前四句写形象,与虞世南的《蝉》诗相似,但显示的是环境的冷酷;后四句写思想感情,表达薄宦漂泊、欲归不得之情。骆诗:"西陆(指秋天)蝉声唱,南冠(指囚徒)客思深。不堪玄鬓影(指蝉),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诗人借蝉自喻,将秋蝉的艰窘与己身的不幸融而为一。清人施补华《岘佣说诗》云:"三百篇比兴为多,唐人犹得此意。同一咏蝉,虞世南'居高声白远.非是藉秋风'是清华人语;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人语。比兴不同如此。"这三首诗都是唐代托咏蝉以寄意的名作,由于作者地位、遭际、气质的不同,虽同样工于比兴寄托,却呈现出殊异的面貌,构成富有个性特征的艺术形象。本诗与骆宾王的《在狱咏蝉》,李商隐的《蝉》成为唐代文坛"咏蝉"诗的三绝。


一往文学


唐诗中的蝉,其实是有着高尚的品质,一如人一样,我们现代人应该学习,一起来看看。

打开《唐诗鉴赏辞典》,第一首便是隋末唐初的虞世南的《蝉》。历代咏“梅兰竹菊”,咏山咏水咏柳的诗词很多,可是咏蝉的诗词并不多见。

蝉,雅名蜩,俗称“知了”,在夏、秋季鸣叫,声音响亮,吸树汁为食。它本是一种昆虫,但由于它常居高枝,古人误以为是靠餐风饮露为生;又因它体态娇美,声音连续悠扬,于是人们发挥想象,赋予了它优良的品质。诗人常把它作为高洁的象征,并往往托物言志,寄寓自己高洁的情怀。

小时候,家住农村,十分喜欢捕蝉。一到夏天,那也正是暑假的时候,屋后面有一片树林,最喜欢中午的时候拿着竹竿,和好面筋,不顾酷暑去树林里面捕蝉。听着蝉鸣,抬头向树上望去,不久便能找到蝉的藏身之所,这时候,把和好的面筋放到竹竿的尖尖上,慢慢举起竹竿,小心翼翼得靠近蝉,然后迅速朝蝉翅粘去,蝉就逃不脱了。

那时候小学课本里一首诗写的好:

《所见》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今天,借回答问题,体味诗词里的蝉。虞世南的《蝉》: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隋朝旧臣虞世南,被唐太宗李世民留用后,由于才高学广,为人正直,深得器重。于是,他笔下的鸣蝉就成了具有高标逸韵人格的象征,成了诗人自己是因为立身高洁,而不是因为凭借外在的力量才被重用的表白。

垂緌,就是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会伸出一根触须,形状正如这下垂的冠缨。而古代“冠缨”则是官宦人家的象征,所以这句“垂緌饮清露”正式比兴自己,居高位,志高洁。

“流响出疏桐”这句话也是要细细品读,“流响”其实就是蝉鸣不已,“疏桐”就是树枝之高。其实有了这一句,后面的三四句,才站得住脚了。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是蝉之最可贵的品质,比兴到人身上,就是立身品质高洁的人,并不需要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曹丕在《典论·论文》中说过“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这正是有品行,有才德的人的自信之处。

除了这首以外,唐代还有“咏蝉三绝”的说法。以诗人虞世南、骆宾王、李商隐的咏蝉诗最为著名,被誉为“咏蝉三绝”。也一并说说。

骆宾王《在狱咏蝉》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骆宾王天资聪明,七岁能写诗,被誉为神童。唐高宗凤仪三年(678年),他在侍御史任上,多次上书论事,因而触怒了武则天,被诬下狱。在狱中,他写下了这首著名的咏蝉抒怀之作。这首诗用典贴切,双关自然,对仗工稳,风骨凝练,亦属上乘之作。

再看李商隐《蝉》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李商隐一生仕途坎坷,落寞凄凉。他七岁时,父亲去世,家境极为艰难。二十五岁中进士,走上仕途。但此后由于李牛党争的原因,被人排挤,四十六岁便郁郁而死。他的作品,大多抒发仕途潦倒的苦闷和揭露当时政治的黑暗。他的这首《咏蝉》就表达了这种怨愤。


每天读宋词


非常感谢吾小慈提出这么好的一个问题,我试着回答一下,和大家共同赏析一下这首诗,互相学习。

虞世南是初唐著名书法家、文学家、诗人、政治家,生于南北朝时期后梁大定四年(公元558年),卒于唐贞观十二年(公元638年7月11日),越州余姚(今慈溪市观海卫镇鸣鹤场)人,虞世南博闻强识,善书法,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合称“初唐四大家”。虞世南写过一首非常著名的咏蝉诗,那这首咏蝉诗到底说了什么呢?或者说有什么寓意呢?还是从原诗说起吧。一步一步地往下说。

原诗:

蝉唐·虞世南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注释:

緌(ruí): 唐代的一种帽子,结在颌下面帽带的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帽带,这是一种比喻的说法。

流响:蝉连绵不断的高昂的鸣叫声。

藉(jiè):借的通假字。借助的意思。

蝉垂着触须饮着清清的露水,连绵不绝的长鸣声从疏朗的梧桐树中传来。

因为蝉栖居在高大的梧桐树上的缘故,所以蝉发出的鸣叫声自然清远悠长,这声音并不是因为借助了秋风的传送。

赏析:

这是一首托物寓意,咏物抒情的小诗,是唐代诗人所做的咏蝉诗中最早的一首,这首诗别出心裁的写法,深远的寓意,为后世奉为圭臬,传诵至今。诗人以蝉比喻君子,这首诗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垂緌”,蝉的生活习性“饮清露”,实际上诗中处处都包含着象征意义:

一,“饮清露”,写蝉只喝露水为生,寓意君子的清高。

二,“流响”是写蝉的鸣叫声清远悠长,寓意着君子的德与馨,高标与逸世的风韵。

三,“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暗示君子品格高远,无需凭借外部力量的帮助,自然能够美名远扬,表达了诗人对于高洁品格的向往与追求。

古人为什么会以蝉作为咏诵的对象呢?古人认为蝉性高洁,汉代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载:

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

意思是蝉在最后脱壳羽化成为成虫之前,一直生活在污泥浊水之中,等脱壳羽化为蝉时,飞到高高的树上,只饮露水,可谓出污泥而不染。由于蝉的这一美德与品性,所以古人十分赞美蝉。由于古人的认识不足,或者因为古人迷信的原因吧。认为蝉能在土里面生活,又能出土金蝉脱壳,就觉得很神奇。所以从汉代以来,皆以蝉的羽化形象来表达人能重生。也是古人的一种美好寓意吧,如将用玉石磨制成蝉放于逝者口中,成语中称作“蝉形玉含”。寓意精神不死,再生复活。而把用玉石制成的蝉佩带在身上,则表示高洁的品性。

古人有佩玉的习惯因此。孔子曾说:“玉之美,有如君子之德”。《周礼·玉藻》中载:“古之君子必佩玉。左结佩,右设佩。居则设佩,朝则结佩。齐则綪结佩。而爵鞸。凡带,必有佩玉,唯丧否。佩玉有冲牙。君子无故,玉不去身。”。蝉的形象与人的生活是如此的密切,所以蝉的形象不管是以佩玉的形式出现,还是出现在画作里,还是出现在文学作品里,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一缕英雄


虞世南《蝉》

垂穗饮清露 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 非是藉秋风

《译文》

我喝的是清冽的露水,悦耳叫声自梧桐林向远处播,声音传的远是因为我站的高,并不是借助了的秋风。

这首诗可能是他受唐太宗知遇之恩而作,所以诗中的蝉是一种高贵的形象。

诗中寓意是指一个人有本事是靠自己的努力,而不是借助其他力量。


草原狼169796385


《蝉》"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一一一"蝉"之如惮,弹。"清露流响"声发自然,非虞世南谁知"虞"如惮怕蝉鸣一一一"居高声自远(随唐贰臣心)"虞世南者,虞舜之后裔乎?在随唐风期何居桐之高位者视之?一一一"非是藉秋风(吹疏桐)"!虞世南写此巜談》论,不敢以老称。"垂緌"年轻人以仰唾"饮清露"吧!随之兴也即随之兴!随之败也,尔岁之随之败乎???不要搪塞诗解思维👌不?!

👌,好西方文化,敦能解中国囗字。


手机用户5534444811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从表面看是说蝉垂下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的露水,它在高挺清拔的梧桐树间鸣叫着。它的声音之所以传得远是因为神居高树,而非凭借秋风。

本诗运用比兴手法,借蝉说己,表明自己品格高洁。


吾小慈


暗喻发自自身内在的高贵品德,

而这种高贵的品德,正是来现实的历练和社会的滋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