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云长坂坡敢在曹操军中杀七进七出,但是为何赵云在被夏侯楙围困手下还有千余人的时候会发出感叹“死于此地矣”?

王政


长坂坡时的赵云和诸葛亮北伐做先锋时的赵云是截然不同的。

第一:赵云老了,长坂坡的时候赵云也就三十来岁,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有足够的体力支撑他左冲右突,七进七出要消耗的体力可不是七十岁的赵云能拥有的。第二:形势变了,长坂坡的时候赵云是一个人,可以随时游击作战,打不赢还可以跑,跑远了恢复体力后再找薄弱点继续冲,也就是所谓的一人吃饱全家不饿。可打夏侯楙时他不但是北伐前锋大将,还是带着五千兵马的,以赵云的咖位能做出丢弃同袍自己逃难的事?即使他冲出去保住了性命又能如何?同样是一世英名毁于一旦,所以赵云只能选择和士兵们同生死,对于赵云这样的将军来说,名誉大于生死。

综上,当时被夏侯楙包围的赵云未必跑得掉,而且也不能跑,如果没有诸葛亮的后手,在不当俘虏的情况下,战死或自尽是子龙将军唯一的选择。


孤寡老人讲历史


拳怕少壮,棍怕老郎;年轻就是资本。长坂坡是20岁得赵云,被夏侯楙围困得是70岁得赵云;在运动场上,33岁的年龄已经被人说老了,看看35岁的林丹,33岁的足球明星里,除了C罗几个,都不能抵挡得了20几岁得人。人得巅峰就是在20几岁。

赵云被围困长坂坡的时候,是在二十岁刚出头的时候,而在夏侯楙围困赵云的时候,他已经将近70岁了。

赵云16岁能够大战文丑300回合不落败,追随刘备到长坂坡的时候,正是20多岁的年龄,这是人一生中身体战斗力最巅峰的时候。不论胆量、速度、力量、敏捷都是人生最高点,所以,二十多岁的赵云能够在曹操军队中七进七出,杀了曹操36员战将。

赵云被夏侯楙围困的时候,已经是老年人了。60多岁的赵云,出手就能力斩魏国五员大将,已经相当强悍了。但是此时的赵云,不论实在体力、敏捷、速度、力量上面,已经远远比不上当年二十多岁的赵云了,毕竟岁月不饶人。

在被夏侯楙大军围困的时候,即使他武艺再高强,已经没有体力像当年一样杀出重围了。

人不服老不行,岁月是最狠的,即使当年的英雄,最终也会变成垂暮的老者。


嘟嘟读读


首先需要说明,这个问题的依据应该是《三国演义》第九十二回 赵子龙力斩五将 诸葛亮智取三城,也就是评书典故里时常讲到的凤鸣山之战。



所以这并不是正史,而我对于整个问题的回答也将是依据《三国演义》,各位切不可以正史代入!

还是按照惯例,说说这凤鸣山之战。话说三国后期,魏文帝曹丕驾崩,明帝曹睿继位,司马懿作为辅政大臣,督守西凉。但在诸葛亮的反间计下,司马懿兵权被夺,随后诸葛亮上陈《出师表》,率军北伐。

老将军赵云作为先锋官,随军出征!



而曹魏这边则是由夏侯渊的儿子夏侯楙挂帅,夏侯渊大家应该都非常熟悉,黄忠定军山斩杀的那位,就是夏侯渊。所以夏侯楙与蜀军可以说是有着杀父之仇,其战意非常强烈。

然后,双方的先锋部队在凤鸣山遭遇,双方主将分别是赵云与韩德。这一战,赵云匹马单枪,往来冲突,如入无人之境。不仅将韩德四个儿子斩于马下,韩德大军也被击溃。但随后夏侯楙率主力部队赶到,在凤鸣山摆下大阵,将赵云围困在了凤鸣山。赵云拼死突围不得,这才发感叹:“吾不服老,死于此地矣!



以下是《三国演义》原文:赵云被困在垓心,东冲西突,魏兵越厚。时云手下止有千余人,杀到山坡之下,只见夏侯楙在山上指挥三军。赵云投东则望东指,投西则望西指,因此赵云不能突围,乃引兵杀上山来。半山中擂木炮石打将下来,不能上山。赵云从辰时杀至酉时,不得脱走,只得下马少歇,且待月明再战。却才卸甲而坐,月光方出,忽四下火光冲天,鼓声大震,矢石如雨,魏兵杀到,皆叫曰:“赵云早降!”云急上马迎敌。四面军马渐渐逼近,八方弩箭交射甚急,人马皆不能向前。云仰天叹曰:“吾不服老,死于此地矣!

2008年由李仁港执导,刘德华主演的电影《见龙卸甲》其故事依据便是来源于此!

但是与电影中孤身冲入敌阵的结尾不同的是,赵云随后便被赶来的关兴、张苞救出,并大败夏侯楙。



当然,这都是后话。咱们主要来讲讲当年在长坂坡七进七出,一身是胆的常山赵子龙,为何此时会感叹自己将会死在这里。

三个原因吧!

第一,老了!当时的赵元已经70多岁了,虽然自己口口声声不服老,说自己尚有廉颇之勇,马援之雄。但是不服不行啊!他已经不能像当年那样单枪匹马,力敌万军了。面对围困自己的魏军,他左冲又突,却没有一点用处。这让他十分灰心!

<strong>

第二,败了!在《三国演义》里,赵云是常胜将军,征战沙场数十载,未尝一败。但这一战,他轻敌冒进,最终落入魏军的包围圈,被困凤鸣山,是他败了。对于从来没有败过的赵云来说,这是他的耻辱。

第三,孤独!当年的五虎上将,随着马超的病故,只剩下赵云一人了。而他一生最为敬佩的主公刘备也早已经不在了。

或许对于赵云来说,战死沙场才是他最好的归宿。


当然了,最终赵云没有战死沙场,而是病故!赵云病逝后,被追谥其为“顺平侯”,其“常胜将军”的形象也被广为流传。

子龙将军千古!

我是白话历史君,请多多关照!


白话历史君


《三国演义》里,赵云在长坂坡杀了个七进七出,个中缘由已经分析许多了,笔者也分析过,这里就不啰嗦了。《三国演义》之所以成了名著,这里有许多让人唏嘘不已的情节,以及荡气回肠的情结。特别是赵云英雄年老,罗贯中安排了一场“三雄聚会”,既告慰了赵云,又交代了两颗军中新星,脱颖而出。



在小说中七十二回,赵云以七十岁的高龄,连斩韩德四个儿子,后又一枪刺韩德于马下,大破西凉军,神勇不减当年。这就逼得夏侯楙等人不得不用计除去赵云了,于是谋士程武出了一计:“利用地形优势,引诱赵云入谷,夏侯楙登高指挥,云可擒也。”果然赵云中计被埋伏,手上只有千人,而曹魏左边董禧三万人,右边薛则三万人,重重包围赵云。外面的邓芝兵少,冲不进去,只能干看着。



为何这次赵云冲不出去?有几个因素。第一,这次是程武设计,有意埋伏赵云,长坂坡可不是,属于混战。而且,程武可是著名谋士程昱的儿子。第二,赵云年老,自然没有当年那股冲劲。第三,地形问题,长坂坡比较开阔,适合赵云驰骋纵横,但是谷中地形狭窄,不利于辗转施展。第四,长坂坡一人一骑,只是胸前绑着阿斗,赵云得脱,阿斗亦然。这次带着部曲,赵云不能只身得脱,多了顾虑。第五,最重要,罗贯中要安排“一刀二抢三雄”再度聚会。



就在赵云一筹莫展之际,忽见东北角上,喊声大起,原来是张苞提着“丈八蛇矛”,杀了董禧,来接应了。赵云和张苞合军往西北而去,旦见关羽提着青龙偃月刀,斩了薛则,来与赵云相见。恍惚间,这似乎回到了当年跟随刘备在中原,关羽,张飞,赵云“一刀二枪”,纵横杀场,令敌人闻风丧胆的时代。所以,赵云先是提醒二位小侄,抓拿夏侯楙,建立大功。然后,赵云自顾左右说到:“二人乃小侄辈,尚且争先。吾乃国家上将,旧臣,当舍老命报先帝之恩。”于是,三人杀得血流成河,大破夏侯楙军,追到南安城下。



虽然赵云后来又参与了箕谷之战,但是这在《三国演义》里来说,个人认为不算是告别战,这一战才是真正的赵云完美告别战。


大飞熊骑士


赵云是三国历史上有名的常胜将军,但要说一次都没败过话就说的有点大了,就比如说被这个夏侯楙围困就是一例,其实这事说来挺尴尬的,赵云本来是打了胜仗,连斩曹魏大将韩德及其子四人,把人家家的男丁都光了,直杀的韩德断子绝孙。(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历史三日谈)


这就不好办了,两军对垒,打的过要打打不过想办法也要打,这时候曹魏阵营在前线与赵云对阵的主将就想了,正面硬扛肯定是不行了,韩德父子无人一死,前线士兵的士气也被冲散。

但正所谓福兮祸所依,祸兮福所伏,赵云大胜,士气大震,曹魏新败,士气低落,但曹魏阵营里也不都是草包,个人的输赢并不能决定性的对整个战局起作用,这曹魏主将决定利用骄兵必败的心理,给赵云来一招欲擒故纵。


那就是在一山谷不知重兵,引诱赵云前来,来个瓮中捉鳖,按说赵云不是张飞一般的粗人,而是一个粗中有细智勇双全的人物,在刘备蜀汉的五虎上将中,赵云可以说是最风清气正的一个,因为在他的身上最少是非,完全没有关羽那般的多情、张飞鲁莽以及黄忠、马超曾经为敌的前科。

但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的,赵云就想了,我都把你们那边的啥的断子绝孙了,看你们还能怎样,赵云便带着千八人去应战,结果还真被引诱到山谷里,被曹魏的兵马居高临下围着胖揍。

赵云此时已经七十岁高龄了,从早晨打到晚上,打的心力交瘁,再一个说当年十万军中七进七出,那个一是年轻,再一个是曹操给面儿,没下死手,要不然赵云也不可能囫囵个出来,而夏侯楙围着赵云可不一样,那可是处处下死手,而且大有一命换一命的魄力,赵云也是无计可施,好在赵云最后突围而出,要不然还真是辱没了常胜将军的名声呢!


历史三日谈


这主要是两者的天时、地利、人和均发生了变化。据《三国演义》所述,当年赵云大战长坂坡时,是在白天,赵云虽然单人独骑,但视线清晰,能够观察自己与敌兵的位置,从而选取对自己最为有利的位置与行动路线。而在凤鸣山,赵云虽然带领千人被困,却是在晚上,四周一片漆黑,不能准确判定周围环境位置,除所在处外,不知向那里去为好,心里没有底,这是行军打仗最忌讳的。这是第一。第二,长坂坡属于丘陵地带,没有大山,坡地多,容易行动,也容易观察。而凤鸣山是山丘,有高山、峡谷,平地、坡地少,军队不容易行动,就是有大军也不易展开;但相反,围困的一方,就是兵源不多,也可能通过占据有利地形,如山谷口、山上制高点等,对被围困者实施有效包围和打击。第三,长坂坡时,赵云正值壮年,身强力壮,从早上战到下午,精力犹然充足。怀揣阿斗,主公骨血所寄,使命在肩,精神力量不可小觑。而在凤鸣山被困时赵云已经是老年了,如邓芝所述“将军寿已七旬,英勇如昨。”应该是七十岁了,所以精、气、神不能与长坂坡时相提并论。而且,当年长坂坡时,对方首领曹操爱将,在高坡上看见赵云英勇,便心生爱慕,命曹洪传达他的命令,要求军兵不要放冷箭,想活捉赵云而为已所用,这无形中帮了赵云一大把。凤鸣山前的夏侯楙可不会下达曹操那样的命令,这一点赵云心里是非常清楚的。所以,赵云经过分析判断,认定如果没有援军打破包围解救,自己“死于此地矣!”


二曲人


蜗牛的观点很简单,长坂坡是曹操惜才

当时曹操带领大军去攻打荆州,直接就把荆州牧给吓得投降了,当时刘备正在准备逃亡,这就吧妻儿老小冲散了,赵云当时是新来的,也想立功啊,融入刘备的武将圈子里面,就直接去救了,曹操这时候呢就在中军呢,看见一白袍小将在乱军中特别威猛,就起了惜才之心,准备活捉赵云为己用,这才有了七进七出




后来呢赵云带领一千多人说,这次活不了,就是因为当时的情况不是你死我活,没有任何其他心思,而赵云被包围,然后就知道自己活不了,我的观点阐述完了,望采纳


小鬼笔录


七进七出究竟是什么标准?

肯定不是朝着千军万马,唯吾一人抵挡之。

呵呵,连张飞也不敢,他面对汹汹而来的曹操还得布下疑兵,占据桥头。

所以赵云的七进七出是有条件的,单枪匹马在曹操大军覆盖的区域闯荡,借助地形地势,利用种种掩护进行。

进出应该指的是遭遇战,撞见和逃脱可谓是一进一出。

也就是撞见曹军小股部队七次,赵云连续全身而退达到七次或者七次以上,成就了令人钦佩的七进七出。

打不过就跑,并不可耻。

但无论怎么迂回和逃跑,每个战士都有必须守护的堡垒。

因此赵云在无法迂回和撤离,避无可避的时候,只能发出这么一句悲叹。


鸿哥iouyh福小铺


据三国志记载,赵云约出生于公元158年左右,那么长坂之战应该在建安十三年(公元208),所以当时赵云约50岁左右,跟电视里演的不一样吧,不过50岁左右还算壮年。

而赵云被夏侯楙围困是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在建兴六年(228年)春,哪就是说赵云当时已经70多岁了!考虑到古代人的寿命,70古来稀啊。

笔者70多肯定连孩子都带不了,更别说上阵杀敌了。

所以英雄老矣,又被围困,不由得发出“死于此地矣”之感叹。


历史里的大象


我觉得是托阿斗的福吧!

你想甘夫人糜夫人被曹操扣留了那么久,曹操最大的嗜好是什么?人妻、少妇……

关羽要走,曹操为什么会让他单骑带着两个嫂嫂过五关斩六将。

再就是赵云长坂坡七进七出,带回阿斗,刘备却把阿斗丢在地上。

白帝城托孤,刘备让诸葛亮自立为主……

诸葛亮和姜维北伐,都曾因刘禅借疑心的理由拖后腿,

再有就是曹氏当权,一直没灭蜀,司马家族掌权了,马上就把蜀国灭了。

综上所述,刘禅是什么身份,赵云为什么长坂坡七进七出、毫发无伤的原因就呼之欲出了!哈哈仅供娱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