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位高淳人,快来为他们打CALL!!

号外号外!

“南京好人”候选名单公布啦~~

1号“徐根娣”、2号“杨巧云”是咱们高淳人哦!!

这两位高淳人,快来为他们打CALL!!

01 平凡的爱用一生去守护

东湖村庙湾的老妇女主任,徐根娣,今年73岁,家中有丈夫、女儿、女婿、孙子、孙媳,还有两个小重孙。一家人一直相处和睦,过着平凡快乐的日子。

自从她的女儿来到这个世界——经医生诊断为先天性瘫痪,此后,照顾女儿的担子就落在了她的身上,就这样一直至今。每天她就早早的起床,料理好家务,做好早饭,就帮女儿打理。早上空气好,吃完早饭后,她就推着轮椅,带女儿出去转转,和村上人聊聊天,心情也好。逛完回去,她就要准备午饭了,洗菜做饭。下午在家,女儿坐轮椅上绣十字绣,她就做家务,整理打扫,洗洗晒晒。晚饭过后,她就帮助女儿洗漱上床看电视。由于女儿的残疾,女婿是招亲,但女婿一直待她如亲母,而她待女婿如生子。女婿一直在外打零工,在家的时候帮她一起照顾女儿。周末,是她最开心的时候,一家人都齐聚一堂。她们的日子过得很实在,很知足,很幸福。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就这样她照顾了女儿大半辈子.....就是这样平常的举动,得到了父老乡亲的肯定和赞美。作为女人,她做了所有,家里的事情一把抓,还要照顾女儿的生活,每天都是忙的不亦乐乎。生活很艰苦,而她都是苦中作乐,简单的幸福她就很满足。他们这个小家庭,在众多亲朋好友、同事邻里的帮助下,经历着磨难的洗礼,全家人的心贴得更近了。全家人始终都互相关爱,从来没有发生过争吵,遇到事情就坐下来共同商量。就是这样一家人,他们是千家万户中普通的一员,他们是大千世界里平凡的一户,但就是这样一户平凡普通的人家,用自己的勤劳,朴实,宽容,相敬和爱护演绎着最真实的幸福,过着最普通的生活。

幸福是什么,幸福是一起走过艰难困苦的从容,是一种透析人生苦短的姿态,是默默无语相伴一生的美丽。幸福不是在别人的眼里,而是在我们自己的心里。

这两位高淳人,快来为他们打CALL!!

02 平凡女性用爱演绎着美的赞歌

在我们身边,有这样的一位平凡的女性,她克服了工作和生活中的种种困难,用自己的真诚、善良和孝心换来了家庭的美满、幸福,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礼貌和谐的深刻内涵,用自己的勤劳、宽容、相敬和爱护演绎着人间最美的赞歌,她就是高淳区固城街道三陇村的杨巧云——一位被街邻亲朋点赞的女性。

提起杨巧云,认识她的人都会流露出羡慕的眼神,因为她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19岁的杨巧云在陶瓷厂上班时认识了同厂小伙袁爱军,认识一段时间后,袁爱军在上班时不幸被大火烧伤。这个意外对家徒四壁的袁爱军来说是雪上加霜,而原本就反对这段恋爱关系的杨巧云家人更加阻挠,而这一切却丝毫不能动摇杨巧云认定对方的想法,杨巧云天天骑自行车从乡下去县医院照顾袁爱军直到他出院,出院后,杨巧云瞒着家里和袁爱军偷偷领了结婚证。结婚以后,杨巧云和袁爱军相互包容对方,相互信任对方,有什么事都是相互商量着处理。

从陶瓷厂出来后,杨巧云和朋友创办了合作社,卖一些当时紧俏的农货,赚到了她人生的第一桶金。后来,杨巧云拿着这笔资金去种植蘑菇,因为不懂技术,创业失败。2012年,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形势感召下,杨巧云和丈夫袁爱军在三陇傅家村创办了生猪合作社。每次去合作社要经过一片名叫“前头山”的荒地,杨巧云“盯”上了这里,想承包这片土地搭建大棚,种植各种各样的蔬菜。杨巧云的这个想法一说出口,身边就有人笑话她的“妄想”,而袁爱军却愿意全力支持她。

捧着“说干就干”的勇气与信心,杨巧云注册创办了南京青蓝蔬菜种植家庭农场。开办初期,家庭农场面临着各种困难,比如很多村民并不太看好这个创业项目,怕杨巧云连租地费都付不了,不太乐意将地包给杨巧云。为了解决资金问题,把地承包下来,杨巧云在袁爱军的支持下,将县城里的房子抵押了100万,但资金的缺口还是很大,杨巧云夫妇的亲朋好友们听说后纷纷伸出了援助之手,你5万、我10万的凑了200多万,杨巧云挨家挨户做工作,最后总共承包下200多亩田地。地虽然有了,蔬菜也种了下去,可是手上也没有什么余钱了,当时杨巧云在县城的房子每个月还有几千块的房贷要还,杨巧云的姑妈知道后,把每个月的工资都交给杨巧云让她还房贷,自己只留下生活费,杨巧云的姨父把杨巧云孩子上学的费用都包揽下来。家里的亲戚纷纷都来帮忙,杨巧云谈及这段,忍不住掉了眼泪。

就这样,杨巧云跌跌撞撞的开始了农场主的生活。对很多田间地头不会做的农活,杨巧云就请教村上种地经验丰富的老农,坚持边干边学。

第一年,考虑到产品的存储、销售等因素,杨巧云决定选择比较保本的土豆和青菜尝试种植。经过细心培植,努力付出,土豆和青菜都丰收了,看到第一次努力的成果,杨巧云对自己的事业更加充满了信心!

第二年,杨巧云请来县及镇专业技术人员,在技术专家的指导下,农场扩大了规模,建了高温大棚。在肥料上,利用袁爱军的生猪养殖合作社的有机肥,通过管道输送至农场的沉积池,然后再分运到各个大棚,用于灌溉蔬菜。有机肥料的灌溉,化学农药的禁用,使农场的蔬菜鲜美可口,真正实现了绿色、无残留、零污染的蔬菜种植模式,同时也大大降低了肥料成本的投入,一举两得。

五年来,通过不断地努力,青蓝蔬菜种植家庭农场的效益越来越好,规模也越做越大。农场拥有蔬菜种植基地200多亩,生产厂房800多平米,员工30多人,有自产的有机大米、前头山瓜蒌子等品牌,有专业的生产工作间,先进的蔬菜测试仪,有团结一心的专业团队。杨巧云说这一切的成果离不开村邻亲朋好友的鼓励与支持。

在对待长辈方面,杨巧云坚持正直做事,友善对待老人。平时对长辈嘘寒问暖,关心她们的生活起居。每次全家人一起吃饭时,巧云总是把好吃的菜往父母碗里夹,让她们多吃点。上街时,也会惦记着给老人添置新衣服、新鞋子。84岁的公公袁家明和81岁的婆婆李迎香由于年老患病都行动不便,两位老人虽然有六个子女,但是大部分都在外地,尽管他们都争着带老人生活,但老人更喜欢呆在老家。为了好好照顾和孝顺两位老人,杨巧云把他们接到身边。平时经常会买些水果、钙片等营养品,让老人增加营养、滋补身体。婆婆10年前中风,行走不便生活自理困难,杨巧云就像亲娘一样看待,帮她洗澡梳头按摩,经常用轮椅推着晒太阳、聊天。前段时间婆婆因病住进了区人民医院,病房里的病友看到杨巧云忙前忙后的细心照料老人,都以为杨巧云是老人的女儿,当他们知道杨巧云儿媳妇的身份后,纷纷赞叹她的孝顺,婆婆也自豪的夸赞她。公公由于心脏不好,2018年10月份安装了起搏器,那段期间公司正值生产旺季,但杨巧云仍经常去医院照料公公,直到出院。正如村里人说的那样:不是亲生胜似亲生!跟杨巧云接触的过程中,我们听到最多的就是“应该的”“应该的”,正是这一件件“应该的事”却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女性用自己的善良谱写出一篇动人的故事。

杨巧云不但在尊老孝老上令人敬佩,对乡邻也是有口皆碑的,随着事业的发展,农场首先考虑本村村民就业,将村里26名外出不便的家庭妇女招进公司就业,年支出劳务费80多万元,3户低收入家庭顺利脱贫。作为蔬菜种植营销大户的杨巧云还处处想着如何带领乡亲们共同创业,近两年主动扶持村民种蔬菜,在技术上悉心指导,蔬菜由公司包销,目前村里有10多人在农场的支持下种蔬菜,每年帮助销售蔬菜额10多万元。

随着家庭农场日益红火,很多慕名而来的志同道合者也请求加入杨巧云的农场,农场又加入了八个蔬菜基地。杨巧云更忙了,但她没有放松对所有基地蔬菜的严格把关,每天把蔬菜检测的数据同步上传至相关检测平台,平台系统在检测合格后回传合格标签,贴了合格标签的基地蔬菜才能上市销售。正是这一套完整、严格的管理体系让青蓝蔬菜种植家庭农场名声在外。杨巧云说做人要有良心,累一点不怕,能让大家合法的富起来,回报社会才是她的心愿。

有一次,杨巧云去高淳区福利院送菜,遇到福利院一个小姑娘请她帮忙充话费,原来,这个小姑娘原先被一户人家领养,这户人家年纪大了,又患了病,不得已又将她送回了福利院,小姑娘刚回来,十分想念曾经的领养人,想打电话给他们。杨巧云了解到这一切后,怜爱的看着小姑娘,一个念头在心里升起:她要去关心爱护这些可怜的孩子。从此,杨巧云在忙完农场工作以后又多了一个让她牵挂的地方:近三年都到南京市社会福利院、高淳儿童福利院里开展捐赠活动,奉献爱心。望着孩子们那一张张天真无邪的笑脸,杨巧云说再累都会感到无比欣慰,常常告诉自己要多为他们做点有用的事情,在她的带动下,杨巧云的儿子只要学校放假回到家中,不用等杨巧云吩咐,总是主动去福利院当义工。

从杨巧云身上我们体会到:只有每个人都奉献一点爱,我们的社会才会更温暖,才会更和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