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京”和南京的“京”,为何一直并存到现在?

小鉡


京在中国古代的文字里面,代表的意思是京城或者是都城的意思,所以用这个字来命名的地方,一般来讲跟中央权力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在这其中,当代最为知名的两大京城,那自然是北京和南京,由于现在并不是那种考究文字的时代,所以对于第一名上面这些名称也并没有太多的注意,二者之间所携带的那个字也淡化了它本来的意思,可是在古代,北京和南京都是重要的城市。

北京第一次拥有这个名号是当时的辽国,当然比较戏剧性的就是当时的辽国在命名北京这个地方的时候,称他为南京,因为这个地方相对于辽国来强行算是偏南的地方,但是无论如何,北京也算是第一次拥有了这个名号。

为什么要在北京这个地方建立都市呢?因为北京原本属于幽云16州的一部分,熟悉历史的人都知道,幽云16州一旦落入游牧民族之手,那中原大地再无天险可守,北京这个地方的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她是一个钉子,深深地陷入到了长城防线的最中央的位置,占据了这个地方近可近逼中原,夺取天下,退可退守草原以谋屠村。

所以北京在农耕文明和草原文明看来都是一个需要争夺的地点,也正是因为这个属性的存在,北京一直是一个战略要地,也是各方都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的据点。

可以在蒙古人夺取天下以后,将自己的都城安插在了北京,号称元大都,这是名副其实的行政中心,此时此刻,北京才无愧于他北京的名号,那有人就会问了,南京去哪儿了?南京的事情得要聊到明朝的时候来讲。

南京这个地方以前拥有很多名字,比如说石头城,金陵等等由于在南北势力的对抗之中,南方势力一直处于弱势方,所以南京城一直都没有实践自己作为一个天下权力中心位置这样一个身份。

一直到了明朝,我们都知道朱元璋完成了中国历史上面少数几次由南可北的这样一条作战路线,当然,作为龙兴之地的应天府,也被她改名为南京,此时南京才真正的出路,自己的端倪,成为了天下的行政中心而此时元大都或者说北京也落入到了朱元璋之手,作为对抗游牧民族最重要的据点,朱元璋也派自己最能干的第四个孩子朱棣过去了。

但是后来朱棣又从自己的侄子手里把皇位给抢过,来由于担心受到南方地方势力的牵制,所以朱棣把都城从南京迁到了北京,但是并没有放弃南京原先的行政机构和行政地位,所以明朝是两个京城,就这样,南京和北京同时出现在了历史上面,这并不是整个事情的结束,相反是一切事情的开端。由于南京是农耕文明的龙兴之地,北京是游牧民族进入农耕文明的一个必经之点,所以双方之间再次进行了地位上面的争夺,这一回是由满族人来做。

八旗子弟拿下北京城以后,如同猛虎下山一般,将整个中国全部握于自己手中,在这个时候,作为农耕文明的龙兴之地南京,自然受到了别人的打呀,南京被命名为江宁,而整个江南省被分割成为现如今安徽省和江苏省的雏形,(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悟空问答)作为游牧民族进入农耕文明的一个必经之点,北京自然再一次台上了自己的历史地位。这里就必须跟大家讲一件事情,就是著名的《南京条约》,这是中国近代历史上面第一个不平等的条约,但是这个条约一开始的名字应该叫做《江宁条约》,而不是《南京条约》,因为当时南京城叫做江宁,当然,由于南京比江宁更加具有影响力,所以大家不约而同地把这个条约也叫做了《南京条约》。

时间一直持续到了辛亥革命辛亥革命开始以后,孙中山在南京城任命为临时大总统。此时,南京的历史地位再一次凸显,所以南京城由原先的江宁又改回了南京,是这个时候北京还是叫做北京城,因为袁世凯在北京就认为大总统。

在这之后,北伐战争开始,北伐军一路势如破竹,北洋军中张作霖的部队逼回了关外,北京落入到了北伐军的手里,为了凸显南方的政治地位,所以北京被改名成为了北平,有此南京和北京之争,南京略胜一筹。

后来随着解放战争北平落入到了解放军的手里,又改名回了北京。而南京再次落入解放军手里的时候,由于此时这些名字对于地理上面的影响并不那么重要,所以也就懒得改了。此时北京和南京再一次同时出现。


漩涡鸣人yy


大凡中华民族危亡的时候,中原王朝都会将社稷南迁,纵观长江以南有资格统领群雄的城市,杭州太过偏安一隅,作为都成不合适,即使南宋时期,杭州一直长期作为行在,并没有生格为京师。 而西南的成都,虽然也被许多政权定位都城,但基本都是地方政权的存在。其他的,能够上资格的根本不足一道。

只有南京,在中华民族数次将要被亡国灭种的时候,统领群雄,挽狂澜与既倒。保存华夏文明的火种。君不见南北朝时代,晋室失德,导致北方胡族大举入侵中原,中原汉人十存其一,胡族杀汉人无罪,汉人杀禽兽则死罪。汉人甚至不如禽兽。

东晋定都南京,为华夏文明保留火种。

在到北宋时期,金人,蒙古人先后肆虐中原。中原的城市无数次的被血洗,屠城,汉人在一次被当成禽兽,杀虐无度。又一次是南京,在华夏危亡关头临危受命,成为引领华夏文明的灯塔。

元末,朱元璋在南京吹响了覆灭暴元的号角,发檄文,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从此再次恢复华夏衣冠。到郑和七下西洋,华夏文明远播四海。

到后来,孙中山与十八省英杰举义南京。

南京数次在王朝丢失中原的情况下,成为华夏文明最后的灯塔。

请问南京为何不可称为京。?


金陵三哥


南京的“京”与北京的“京”不可相提并论。北京简称“京”,南京简称“宁”。

南京简称“宁”,来源于它的古称“江宁”,如今是南京的一个区。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定都南京,将元大都改名为北平,意为北平平定。

靖难之役后,永乐帝迁都,将北平改名为北京,因南京是明太祖所定都城,故不可废除,因此明朝实行两京制。

清朝建立后,南京改为江宁,意思是江南安宁,北京成为唯一都城,称为京师。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南京再次成为都城;北洋政府时期,北京取代南京成为都城;民国政府时期,南京再次成为都城;新中国建立后,北京成为首都至今。

由此可见,中国近现代史中,国家首都游走于北京和南京之间。

如今南京带有“京”字,应该是对历史的尊重吧。


五味社


如果现在还沿用古代那一套做法的话,北京可以叫做“京”显然南京就不行了。

因为京是对都城和陪都的称呼!不是具体的地名 。

北京最早称京叫“南京”

北京被称为“京”,是大辽的太宗把幽州升成了幽都府,作为了一个陪都,成为辽国的“南京”。

北京元朝的时候被称为“大都”,是根据蒙古语的Dayidu音译过来的,意思是“大汗之居处”,因为元蒙几乎拒绝汉化,所以按理来说“大都”就是“大都”而不称“京”,那时候南京还叫建康。

(下面这张图黑色的是当时的地名,橘黄色的是现在的地名,以下地图同理)

南京最早称京叫应天府(京师)当时北京是开封

后来明朝取代了元朝,在现在叫做南京的地方,建立了应天府,作为首都,这时候我们可以叫他“京师”“应天府”或者“南京”。

元“大都”则被改为“北平”意味着平定北方作为燕王的府邸所在地,肯定不能被称为“北京”。当时明朝的“北京”是开封,“以应天为南京,开封为北京”。

后来燕王朱棣“清君侧”坐了皇帝,迁都北平,改为“顺天府”也就是之后明朝的“京师”,因为应天府是开国都城,于是就成了陪都。这时候顺天府成了“京师”可以叫做“北京”,应天府还是“南京”。

到了清朝,定都顺天府,没有陪都,于是顺天府称为“京师”。应天府被改名为江宁府意味着江南地区的安宁。

这时候官方不可以称江宁为“京”,比如我们所熟知的《南京条约》,应该叫做《江宁条约》如下是条约原文“道光二十二年七月二十四日,即英国记年之一千八百四十二年八月二十九日,由江宁省会行大英君主汗华丽船上铃关防”,“甯”就是宁的繁体字!

后来太平天国出现,攻破江宁府史称“江宁之战”,改江宁府为“天京”。这时候从客观的立场上看,地图上有两个京,一个是清的顺天府“京师”,一个是太平天国的“天京”,而没有“北京”和“南京”的说法。

进入民国,1912年元旦,南京临时政府在江苏省江宁府城成立,改江宁府为南京府,将南京定为中华民国首都,这时候”南京“从对都城的称呼变成了一个地名!

1913年,改顺天府为“京兆地方“成为中央直辖市。1917年废除,改为北平。

后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改北平为北京,作为首都,于是“北京”从对首都的称呼变成了地名。

至此北京不是“北京”,南京不是“南京”。

而之后中国出现了新的称呼

“帝都”北京,“魔都”上海。


目西


文|小河对岸

“京”在我国的政治文化中,是指京城、都城的意思。故而,在历史上也只有都城或者留都(陪都)的城市才能被命名为“京”。唐朝以前,长安与洛阳一直是我国传统的两大政治中心城市,而并称为“东西二都(京)”。到了晚唐时期,长安遭受了长期大规模战乱的残破,以及关中地区的生态环境日益下降、地理阻塞而与外交通不便等固有因素等,使得长安作为都城的给养问题变得日益艰难。

故而,自唐朝以后,长安就再也没有成为都城,其在我国城市中的地位也就日益下降。开封却由于地处南北水陆交通中心,而日益繁盛起来,并取代了长安的原先地位,与洛阳并成为为新的“东西二京”。在整个五代时期,只有后唐以洛阳为都城,而后梁、后晋、后汉、后周等都定都于开封。

北宋时期,名义上有四都,除了“东西二京”,即:东京开封府(也称汴梁、汴州、汴京)、西京河南府(今河南洛阳)。还有“南北二京”,北京为北方重镇--大名府(今河北大名),而南京为赵宋的龙兴之地-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在历史上也称归德府、宋州,宋朝的国号也源于此。宋朝建立之后,被改名为应天府,取“上应天命”之意)。

而与宋朝对峙的辽国,则实行“五京制”,分别为上京(今内蒙赤峰市巴林左旗一带)、中京(今内蒙赤峰宁城一带)、东京(今辽宁辽阳)、南京(今北京市)与西京(今山西大同)。

南京与北京的“京城争夺战”始于明朝而延至近代,1356年,朱元璋攻取集庆(今南京),而改名为应天府(“上应天命”),并以此为都而决取天下。1368年,徐达、常遇春率军攻克了元大都,天下得以统一,元大都也被改为了北平(取北方平定之意)。

明朝正式形成“南北二京”制,始于燕王朱棣迁都于北平,并改北平为顺天府(“顺应天命”)。而由于应天府是大明的龙兴之地,故而,不但其都城地位得到了保留,整套官僚体系也都配置齐备。顺天府与应天府,因其地理方位也就被称为“北京”(京师)与“南京”。

按明朝的行政区划,其直辖区域分为“两京十三省”(两京十三省是后世的俗称,明朝的地方最高行政级别为承宣布政使司)。明朝的京畿地区,都不设承宣布政使司(省),而直隶于中央六部。故明朝的两京,在广义上也分别指南、北的京畿地区(即:南、北直隶)。而应天府、顺天府,更符合今天确切意义上的南京市、北京市。

清朝入关以后,定都于北京(地方上仍属顺天府)。南京(南直隶)及应天府作为大明朝的龙兴之地,也就自然遭到了清朝的“打压”与政治矮化。应天府不能再“上应天意”,而被改名为江宁府(有江南安宁之意)。南直隶(南京)先被改名为江南省,其后又被拆分为江南左、江南右,进而又分别被改名为了江苏省(江苏之名,即取自于江宁府与苏州府的首字)与安徽省。

而作为清朝的龙兴之地,盛京(今辽宁沈阳)仍保留“京”的地位,为清朝的留都。并在盛京城设立奉天府(取奉天承运之意),实际上,奉天府与应天府、顺天府、承天府(明郑时期的台湾)等都是一个意思,都表达了顺应天命之意。当然,也只有都城(京师)才能享受此等待遇。

我国近代史上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如果按城市地名来命名的话,在清朝时期也不能被称为《南京条约》(南京在清朝时期,并没有“京”的地位),而只能被称为《江宁条约》。只不过在城市地名的知名度上,江宁与南京的差距实在不可以道里计。故而,《南京条约》才“留名”于后世,成为了我国近代屈辱开端的标志。

尽管清朝对南京百般矮化与打压,但南京在历史上却绝对称得上是汉族的“复兴之都”。

五胡乱华时期,南京(建邺、建康)成为了华夏政权延续的都城所在,长达两百七十多年(东晋至南朝陈)。宋室南渡之后,虽没有以南京为都,但南京也作为了南宋的留都(南京相对于杭州来说更位于前线,而宋室对当初金兵南下一直心有余悸,故没有敢定都于南京)。

蒙元灭宋之后,华夏遭受了蒙古人近一百年的统治。最终,朱元璋也是以南京为基地,实现了“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的目标。清朝入关之后,汉人也不堪忍受满清的压迫与落后统治而屡屡反抗。太平天国时期,太平军攻克了江宁府(南京),而改名为天京,以作为太平天国的都城,南京才再次恢复“京”的地位。太平天国覆灭之后,天京又被改回了江宁。

至辛亥革命成功之后,南京成为中华民国的首都,使得南京又一次恢复了“京”的地位。但是,革命党的实力却远不如袁世凯,为了国家一统而南北议和。最终,孙中山也将“总统”之位让与袁世凯,但有一个条件,袁世凯必须到南京就职大总统。

而袁世凯也不傻,当然不愿离开自己的老巢,而跑到革命党势力中心的南京就任大总统,去受革命党的钳制。于是,袁世凯指使手下在北京发动骚乱,而以北京需要镇守、安定为由,提出了在北京就任大总统。最终,革命党也被迫再次妥协,而让袁世凯在北京就任大总统。

整个北洋政府时期,北京都是名义上的中国首都。直到北伐胜利之后,南京成为了中华民国的首都,北京又再度被改回了北平(北方平定)。再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北平被改回了北京,而成为了我国的首都。

由于,早已不是皇权时代,而城市之名也终究不过是个代号而已,纠结城市之名早已不合时宜。再则,“南京”之名,早已成为一部厚重的历史。再将南京改名已无必要,反而割裂了历史。而在“九二共识、一中各表”下,南京仍是中华民国的首都。

如今,南京与北京虽都以“京”名义,但为了在城市简称上作区分。而将北京简称为京,南京简称为宁(还是取自“江宁”之宁)。但如果南京仍为首都,而在城市简称上,理应南京为京、北京为平。那么,沪宁杭也就会成为京沪杭,京津冀也就会成了平津冀。


有知社


感谢网友的提问!关于这个问题我泛生出另一个话题:北京和南京为什么不能并存呢?其实历史书就可找出原因,北京曾用名燕京、大都、中都、北平等地名。按说,南京的影响力一度大于北京,尤其是在宣统皇帝退位以后。

当时南京被十八省众立为都城,袁世凯上位以后迁治至北京,从此才将北京地名打出名气。南京第二次复都后,北京的名字叫北平。有一部电视剧就叫【北平无战事】,间接说明南京是那个时代的“京城”。新时期后,南京没有更名为“南平”,保留了这个霸气的名字。同期,北平更名为北京。
从众多近代文献里也可以看出一些缘故如“人民当家做主”!在文豪辈出上世纪,不会有多少人会支持南京更名的,南京一名不仅代表着沧桑,更是时代的印记!


正能量贡献者


中国历史上,很多城市都称过京,但今天仍然保留京这个称号的,只有北京和南京。



京者,人所为绝高丘也。(《说文解字》)引申为国都、首都。北京和南京到今天还能使用京这个称号,是因为都在近代做过国都。

可能不少人觉得,国家首都应该只有一个,现在我们的首都是北京,南京不应该保留。实际上,南京现在只是个名称而已,跟首都没半毛钱关系。但在古代,有两个都城甚至三个也常见。明朝时,南京北京就长期并存。



在中国,历史上做过都城或者叫过京的城市不少,像西安、洛阳、杭州等,但这些城市要么是做都城的时间太久远,要么偏安一隅,只是个避难所。


从明朝以来,中国的首都就一直在南京北京两京之间交替,南京和北京轮流坐庄互为替补。在定都这点上,统治者们的眼光出奇地一致。明朝是两都并存,清朝定都北京但没放弃对南京的经营,民国就不用说了。建国后,北京pk掉南京顺利上位,南京之名却没有改,先是作为直辖市,后建立江苏省后成为江苏省会。

如今,实行的是一京制,没有备胎。严格说起来,南京如今只是个名字,其名字中的“京”字与北京的京不一样,不代表任何政治地位。


南京老張


数“京”并存的情况在中国历史上并不少见,“京”最多的时候发生在宋辽西夏对峙时期,那时华夏大地上一度出现了十二“京”并存的局面!

▲清代南京老照片

当时,北宋是四京——东京(开封)、西京(洛阳)、南京(商丘)、北京(大名);辽朝则多达五京——上京(临潢)、中京(大定)、东京(辽阳)、南京(析津)、西京(大同);西夏也有两京——东京(兴庆)、西京(西平);再加上金朝立国时的国都上京(会宁),同一时期一共出现了十二“京”。

▲清代北京观象台青铜浑天仪

相比之下,南京、北京两“京”并存局面的出现是在200多年之后。今天江苏省会南京的得名始于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当时朱元璋定都集庆,改其名为南京应天府。与此同时,今天的国都北京(当时是元大都)则被朱元璋改名为北平。

▲清代南京老照片

35年后,燕王朱棣通过“靖难之役”登上皇位,他将他藩居所在地北平改称北京,并给予了陪都地位,这是今天北京的得名之始,也是南京、北京两“京”并存的最早开始。虽然此后终明一朝,始终是南北两京并存的格局,但这种并存在明朝之后已经经历过两次长时间的中断。

▲清代北京老照片

1645年清兵攻下南京后,将其改名为江宁府,其陪都地位也随即失去。终清一朝,这座城市的南京之名已经很少再被叫起,所以南北两京并存的格局事实上是中断了。

再后来,民国国民政府重新定都南京后,北京也遭遇了类似的命运。1928年,失去都城地位的北京被改称北平,南北两京并存的局面在短暂恢复之后,又一次中断了。

▲清代南京老照片

直到国民政府败亡之后,北平重新获得都城地位,并改回了北京之名。而南京则作为一个城市名得以保留下来,并一直延续至今。相信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南京、北京两“京”并存的局面,不会再发生改变。


读历见闻


京字,人所为绝高丘也。高岗。绝高为之京。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筑起的高丘形,上为耸起的尖端。本义:人工筑起的高土堆。

古代有级别的的人物才能住在高土堆砌的房屋之内。所以,一般这些地方大多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古代,东京汴梁是是北宋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西周的宗周镐京,西汉京师西京,东汉的西京长安。如今的南京,北京都是政治文化经济中心。

自明朝永乐迁都北京开始,南京一直作为陪都到明朝灭亡。到清朝时南京也是作为南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后来民国定都南京,成为当时中国首都。

新中国成立后,定都北京。但是南京的政治,经济,文化地位已经经过几百年的影响深深烙印在中国人的思想中。

南北二京,这才是大一统的中国。


历史这条大鱼


明朝时期,明成祖把首都从南京迁到北京,虽然明朝首都是北京了,但是南京依旧是第二首都。

这是南北京并存。

之后,清朝废掉了南京的名字,而国民政府则废掉了北京的名字。

新中国建都北京,但保留了南京的名字。


分享到:


相關文章: